第六章 足太阴脾经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循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治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本经腧穴:1.隐白(Yǐnbái, SP 1)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2.太白(Tàibái, SP 3)输穴;原穴【定位】第1蹠骨小头後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赤白肉际处取穴【功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主治】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操作】直刺0.5~0.8寸。

3.公孙(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於冲脉)【定位】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後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功能】健脾化湿、和胃理中【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直刺0.6~1.2寸。

4.三阴交(Sānyīnjiāo, SP 6)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功能】健脾利湿,兼调肝肾【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一) 经脉循行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 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 内踝前廉,上zhuan()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 脾,络胃,上膈。挟咽,连 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如图]
(二)主要病候:

①胃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 ②舌根强痛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 趾甲角0.1寸。 主治:①崩漏、月经过 多、便血、尿血;②胃 痛、呕吐、腹胀、泄泻; ③癫狂痫、惊风、多梦 刺灸:浅刺0· 1寸,可 灸。
6、大包(脾 之大络)



定位:腋中线上, 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喘;② 胸胁痛、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 8寸, 可灸
4、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中。 主治:①腹胀、泄泻、黄 疸;②水肿、小便不利或 失禁;③膝关节痛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5、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 闭经、痛经;②皮肤病: 瘾疹、湿疹;③膝股内侧 痛 刺灸:直刺1~1· 5寸。 可灸。
2、公孙(络穴 八脉 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 胀、腹痛、泄泻、痢疾。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系 统疾病的关系:足太阴 脾经络异常可能导致消 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 良、便秘、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 系统疾病的治疗:通 过调理足太阴脾经络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 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足太阴脾经络与妇科疾病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月经不调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痛经的关 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不孕不育 的关系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线经足
第 三
和络太 章
穴的阴
位路脾
足太阴脾经络的路线

穴位名称:隐白穴

位置: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能:调理脾胃,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的现代研究:现 代医学对足太阴脾经络的研究 和应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基本概念 和组成
足太阴脾经络: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基本概念:足太阴脾经络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大趾,止于胸中
组成:足太阴脾经络由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阴脾络组成
功能:足太阴脾经络具有调节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功能和作 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 及治疗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原则:根据穴位 的功能和位置进行配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穴位配对: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阴陵 泉配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不和、腹胀 等问题。
配对穴位的功效: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阴陵泉配足 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六、足太阴脾经

六、足太阴脾经

六、足太阴脾经《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藏以灌四旁。

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己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

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

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

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熟记。

如白术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

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芪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

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

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绿豆。

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

香附微寒,与宿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

破血消髒兮,三棱蓬术;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

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

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

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术橘辰砂曲蘖附子。

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术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

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

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健康产业
针灸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 密切相关。
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 目的。
针灸治疗原理
激发经气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缓解各种脏腑病变引起的不 适症状。
针灸的现代医学应用
镇痛作用
01
针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具有较好
的镇痛作用。
调节免疫
02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对于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03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足太阴脾经气血畅通。例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疲劳。
预防和自我保健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特别是夏季避免长时间 吹空调和风扇,以免影响足太阴脾经的正常功能。
情志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肝气郁结,以免影响足太阴脾 经气血畅通。同时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足太阴脾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不仅与脾胃功能相关,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当出现消 化系统疾病时,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针灸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走向:从足走胸 位置:足内侧前缘 循行: 属性:阴经 属络关系:属脾络胃 起止穴:隐白—大包 交接关系:上接足阳明胃经,下交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主要功能: 与脾胃相关的疾病:胃脘痛、呕吐、腹 胀便溏、黄疸生殖 泌尿系统的疾病:妇科、前阴病 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下肢痿痹
隐白(井穴)
三阴交(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下肢痿痹,脚气; 利水作用:水肿、水便不利,睾丸缩腹,遗尿; 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 其它:失眠,高血压等。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三阴交(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配伍举例]
《甲乙》飧泄:补三阴交,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 热行乃止。 《大成》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 《天星秘诀》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 《乾坤生意》三阴交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百症赋》针三阴交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定位:足大趾内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与脾胃相关的疾病:腹胀,暴泄,善呕、胃脘痛、 生殖泌尿系统的疾病:月经过时不止,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烦心善悲,梦魇,心痛,癫狂,多梦,尸厥,慢 惊风,昏阙。 刺灸法 : 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阴陵泉(合穴)
[位置] 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 与脾胃相关的疾病:腹胀,喘逆,水肿,黄疸, 暴泄。 生殖、泌尿系统的疾病: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 痛,妇人阴痛,遗精。 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膝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阴陵泉(合穴)
[文献选摘]
《甲乙》阴陵泉主妇人阴中痛,Fra bibliotek腹坚急痛。 《千金翼》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外台》阴陵泉主妇子疝瘕。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 陵泉。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脾 1 8
17、 (SP17) 17、食窦 名解] [名解] 食,指食物与饲养。窦,指洞穴与水道。 意为穴乃婴儿食物之所出与乳汁之水道也。 定位]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 线6寸。 主治] (1)胸胁胀痛。 [主治] (2)嗳气,反胃,腹胀。 (3)水肿。 刺灸法]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天溪 (SP18) 18、 名解] [名解]天,指天气与人身之上部。溪,山洼流水 之沟。天气通于肺,泛指为肺气流通之处。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 正中线6寸。 [主治] 主治] (1)胸痛,咳嗽。 (2)乳痈,乳少。 刺灸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脾 3
1、隐白* (SP1)井穴 隐白* SP1) [名 解]隐 ,指隐藏与微小。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 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 甲角0.1(指寸)。 [主治] 主治] (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有统摄血液 的功能)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十三鬼穴之鬼垒”) (3)胸痛,腹胀。 刺灸法]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 大都(SP2) 名解] [名解] 大:盛大,丰富。都:都会,储积,又是池的 意思。指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 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脾 1 0
(SP7) 7、漏谷 名解] [名解]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山洼无氺之地,水湿与水谷漏出 不止诸病,用之为有效也。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 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主治] [主治] (1)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足踝肿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地机* (SP8) 郄穴 8、地机* 【名解】“地”,指脾土、下部与下肢。 “机”,指机关,机要,又 疾病亦喻为机。穴为地气之枢机,又为治疗腹部与下肢病枢要之处。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 泉下3寸。 主治] [主治] (1)腹痛,泄泻。 (2)小便不利,水肿。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阴陵泉* 9、阴陵泉* (SP9)合穴 合穴 名解] [名解]阴陵,指人体内侧高起之处。泉,氺从窟穴而出。穴在膝部内侧 高大隆起处之下方,经气如泉水之外流。与阳陵泉互相对待。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3)膝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6、足太阳脾经循行图(9—— 11 时)足太阴脾经穴位图2013-01-04 14:27:21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阅读:( 13798) 次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 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地点、作用、主治功能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多数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共21 穴。

隐白穴2014-02-24 16:01:10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阅读:( 16202) 次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利处拥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能,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隐白穴位地点图】【图解隐白穴位的地点】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按摩隐白穴的功能: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温馨提示】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针刺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斜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艾条灸5-10 分钟,隐白穴艾炷灸 3-5 壮。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双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天按摩 2 次。

多数穴2014-02-24 16:15:34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阅读:( 5605) 次导读:按摩多数穴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多数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多数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多数穴位地点图】【图解多数穴位的地点】多数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多数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3.府舍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 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14.腹结(腹屈 肠结
肠窟)
定位:大横下1.3寸,前 正中线旁开4寸。

15.大横(肾气)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6.腹哀 定位:脐中上3寸,旁 开4寸。

17.食窦(命关)
定位:第5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10.大包
特性:脾之大络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六)主 治 归 纳
1. 消化系统病变:胃痛 呕吐 腹痛 腹胀 泄泻 便秘 痢疾 黄疸 水肿等 ; 2. 生殖泌尿系疾病:月经不调 痛经 崩漏 闭经 带下 遗精 小便不利 遗尿; 3. 经脉循行部位病变:下肢痿痹 下肢不遂 脚气等

8. 地机(脾舍)
定位:内踝尖与阴陵泉 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9.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 方凹陷中。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0.血海(百虫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 处。 11.箕门 定位:血海与冲门连线上, 血海上6寸。

12.冲门
定位:腹股沟外侧,耻骨 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18.天溪
定位:第4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9.胸乡 定位:第3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20.周荣
定位:第2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21.大包
定位:腋中线上,当第 六肋间隙处。
(四)病



1、原文
《灵枢.经脉》:是
动则病,舌本强,食

2、词解 [1]舌本强——舌根部强 硬不适,转动不灵 [2]善噫——经常嗳气。

[6]水闭—指小便不通
等症。 [7]强立——指想打呵 欠而气出不畅。
(欠)股膝内肿、厥,

脾之大络……实则身 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太素》作“强欠”
3、病 候 归 纳
脏腑病: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烦心 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 强立(欠) 经脉病:舌本强 舌本痛股膝内肿、 厥 足大指不用

(七)足太阴络脉

《灵枢· 经脉》:足 太阴之别,名曰公 孙,去本节后一寸, 别走阳明;其别者 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 则霍乱;实,则肠 中切痛;虚,则鼓 胀。取之所别也。
2、词解
[1]本节—第一跖趾关节。 [2]霍乱—挥霍扰乱,即指上吐下泻 无度。 [3]肠中切痛—腹痛如刀割样剧烈。
寸以下行足厥阴与足少阴之间),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在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之前)
②脾之大络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隐白(鬼垒 鬼眼) 定位:足大趾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2.大都
定位:足大趾内侧第 一跖趾关节前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3.太白
定位:足内侧第一跖 趾关节后下方赤白 肉际凹 陷处。

(五)腧穴的特性与常用腧穴的主治
1.隐白(鬼垒 鬼眼) 特性:井穴 主治:①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吐血 衄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 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可灸。

2、大都 特性:荥穴
3.太白
特性: 输穴 原穴
4.公孙
5.商丘Biblioteka 络穴 经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主治: ①胃痛 呕吐 腹胀 共性 腹痛 泄泻 痢疾 ②足痛 足肿 ③体重节痛 ③胃痛 ③多用于 呕吐多用 足踝痛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二)经脉循行
其支者: 复从胃别, 上膈,注心 中。 脾之大络: 名曰大包, 出渊液下三 寸,布胸胁。
2、词
解:
[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3、体 表 路 线
则呕,胃脘痛,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

[3]得后与气——“后”,
指大便;“气”,指矢 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气。

[4]快然如衰——感到病 情松解。
(四)病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

[5]溏瘕泄—溏,指大便溏 薄;瘕,指腹部忽聚 忽散的痞块;泄,指 水泻。
痛,体重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 急痛,溏瘕泄,水闭, 黄疸,不能卧,强立 足大指不用。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4.公孙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5.商丘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 中,舟骨结节与内踝 尖连线中点 。

6.三阴交(承命 太阴)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 骨内侧缘后方。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7.漏谷 定位:内踝尖与阴陵泉 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6.三阴交(承命 太阴)
特性: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水肿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小便不利 遗尿 ③皮肤病:瘾疹 湿疹 皮肤瘙痒 ④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⑤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7.地机(脾舍)
特性:郄穴 主治:①月经不调 癥瘕 痛经 遗精 小便不利 ②腹胀 腹痛 食欲不振 泄泻 痢疾 水肿 ③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一)

经 脉 概 述
脾经——在体内属脾,络胃 足太阴——从足走腹胸 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 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 行下肢内侧正中) 在足大趾端接足阳明胃经, 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
(二)经脉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 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 循膝股内前廉,入 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 本,散舌下。
足 太 阴 脾 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 SP)
目的要求

1、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21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21个穴位的刺 灸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了解各腧穴的命名意义。

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内踝前→小腿 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处交于肝经之前→ 膝股内侧前缘→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第
六肋间的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
中交于心经)。
4、体 内 联 系
属脾,络胃。 并与咽(食道)、舌、心联系。
5、经脉特点
①循胫骨后(于小腿内侧内踝上8
8.阴陵泉
特性:合穴 主治:①腹胀 泄泻 黄疸 水肿 ②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遗精 阴痛 ④膝关节肿痛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9.血海(百虫窠)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闭经 痛经 ② 皮肤病:湿疹 皮肤瘙痒 丹毒 ③膝股内侧痛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10.大横(肾气)
特性:交会穴 主治:绕脐腹痛 泄泻 便秘 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