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类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强。
虽缺乏前维生素A的活性,但具有强抗氧化能力,能有效降低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抗氧化及肿瘤预防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本文就番茄红素性质、分布与吸收、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诉。
关键词:番茄红素、抗氧化、抗肿瘤、自由基、类胡萝卜素。
引言: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番茄中。
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因此过去人们认为它没有生理活性,从而未对其加以重视。
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是它的防癌抗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一些癌症发病的危险性与番茄或番茄制品摄人量以及血中番茄红素水平呈负相关[1],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症的危险性。
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扰氧化剂维生豢E的100倍、β-胡萝p素的2倍多[2]。
1.番茄红素的性质番茄红素属于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其化学组成为C40H56,相对分子质量为536.85,含有11个碳碳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有一系列的顺反异构体,在鲜食番茄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为反式机构围,天然来源的番茄红素主要以全反式形式存在,也是最稳定的结构,而在动物体内顺式异构体比例较大。
在人类血浆中,番茄红素是以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大约有50%的顺式异构体,血浆中番茄红素的水平受生物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番茄红素不饱和性使其不稳定,易被氧化分解和从反式向顺式转变,光、热、氧化剂、高价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等都可以促进或加速这些变化。
一般说来,脱水和粉末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即密封和充入惰性气体贮存,才能保护其生物活性[3]。
2.番茄红素的分布与吸收2.1 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红色职务郭世忠含量较高。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如防止癌症、
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提取番茄红素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提取方法是通过化学方法提取,但这种方法是有害的,容易残留有毒化学物质。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提取方法,旨在更加安全、高效地提取番茄红素。
其中一种新的提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环保的提取技术,可以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具有比传统方法更高的提取效率。
此外,利用超临界萃取
技术提取的番茄红素可以避免化学残留问题,并且提取的产物具有高纯度和活性。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超临界萃取技术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
实验表明,在超临界萃取温度为45℃,压力为250bar时,提取番茄红素的效果最佳。
使用这种条件
下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可以达到98.7%的回收率和高纯度的番茄红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其他因素对超临界萃取提取效果的影响,如不同的萃取剂、
萃取时间、料液比等。
结果表明,使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萃取时间为60分钟,料液比为1:10时,超临界萃取的效果最佳。
番茄红素综述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lyc 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一种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
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在分子结构上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1 物理性质番茄红素为暗红色粉末或油状液体,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番茄红素油溶液呈黄橙色,熔点174℃。
2 化学性质作为平面共轭多不饱和烯烃,番茄红素的性质十分活泼,易受氧、紫外线及温度的影响而迅速氧化分解,并能从反式结构向顺式结构转变。
当番茄红素分子从反式结构变为顺式结构时,其颜色变浅,熔点降低。
在酸性环境和有CO2 存在的条件下以及温度低于50℃的酸性条件下,番茄红素稳定性好;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其吸收度值显著下降。
K+、Na+、Mg2+和Zn2+对番茄红素影响不大,Fe2+、Cu2+引起番茄红素的损失较大,Fe2+、Al3+引起的损失较少。
一般说来,番茄红素在植物体中较稳定,脱水和粉末化后的番茄红素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刻密封或充入惰性气体储存。
在番茄红素—β环化酶(beta—LCY)作用下,番茄红素可转变为β—胡萝卜素。
3 生物学特性1、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2、番茄红素对细胞生长代谢起调控作用3、番茄红素可以调节胆固醇的代谢4、番茄红素的保健作用,预防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构:应用:人类已有长期安全食用含番茄红素的番茄等果蔬的历史,对不同途径化学合成的等同番茄红素,部分已经经过动物毒理学等实验证明了安全性并通过美国公认安全食品认证。
目前欧盟许可用溶剂从番茄中提取的天然番茄红素作为色素使用,编号是E160d,用于果酱、果冻及其他类似水果产品中的用量是100mg/kg(最大使用量)。
在美国番茄红素作为食用色素使用,已有公司生产的天然及合成番茄红素获得FDA 公认安全物质认证。
将番茄红素应用于预防保健食品已有很多。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5 9 ・ 8
番茄红 素研 究进展
陈思呈I, 1 吴建璋 ,李典 鹏
( 1中国科 学院广 西植物研 究所 ,广西桂林 5 10 ;2广西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广 西桂林 406 5 10 ) 404
c rmao r p y t i a e h o tg a h , i h p roma c iu d c r ma o r p y a d df rn i ls a n n oo i t . h o tg a h , h n l y rc r mao r p y h g e r n e l i h o t g a h n i e e t c n i g c lr f q f a mer y L e p n i e a p i d i d r e d i u t e t d e . y o e e w l b p l n wi e l s w t f rh rsu is l e i f h Ke wo d : lc p n ; p y i o h mia p o e is h so o ia f n t n ; e t ci n e h o o y d t r n t n y r s y o e e h sc c e c l r p r e ;p y il gc l u ci s x r t tc n l g ; e e mi ai t o a o o me h d tO
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 关键词 : 番茄红素 ;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 提取工艺 ; 测定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0 0 — 5 9 0 10 — 1 1 2 1 )6 0 8 — 5
番茄红素的概况

1一、 番茄红素的概况1.1 番茄红素的概况番茄红素属于烃类类胡萝卜素,含有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分子量为536。
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酮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 原活性。
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分子式为C40H56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1 番茄红素的全反式结构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工业中。
它在植物界的分布范围不很广,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柚和木瓜等食物中。
最早的有关番茄红素生物活性的报道是在1959年,Ernster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辐射后的小鼠腹腔内注射蕃茄红素后生存率提高了,并能抵抗细菌的感染。
现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的危险性,尤其是胃肠道和前列腺癌,而番茄红素是番茄制品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很强,是VE的100倍,β 胡萝卜素的2倍以上,它能高效淬灭人体中的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从而起到抗癌、抑癌作用及活化免疫细胞等功能。
番茄红素重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已经使它成为多功能性的食品配料,如:抗氧化剂、营养保健剂、天然色素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等食物中,其中在番茄中含量最高,且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加,在成熟番茄果实中含量可达3~14mg/100g,我国新疆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多达40mg/100g以上;番茄红素还存在于辣椒、西瓜、柿子、南瓜的果肉中。
(西红柿来自西方国家,传到中国后得了“西红柿”、“番茄”之名。
有番茄中的“黄金”之称的番茄红素是食物中的一种天然色素成分,在化学结构上属于类胡萝卜素。
番茄、西瓜和葡萄、柚等食物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很高,这些食物所具有的红或黄颜色主要就是由番茄红素引起的。
现在人们已经研究出它具有抗氧化、抑制突变、降低核酸损伤、减少心血管疾病及预防癌症等多种功能。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1. 引言番茄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番茄红素是其主要色素成分之一。
番茄红素在许多植物和水果中都存在,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证明番茄中存在番茄红素,并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 实验原理番茄红素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若干个双键,使其具有一定的共振特性,呈现出红色的吸光峰。
利用此特性,可以通过分光光度法对番茄红素进行测定。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溶液在特定波长下对光的吸收,来推测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 将新鲜番茄取皮并剁碎,将番茄碎液放入砂浴加热器中加热20分钟,使其完全破裂释放番茄红素。
2. 过滤番茄碎液,去除残渣。
取得的番茄汁即为待测番茄红素溶液。
3. 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480nm,将番茄红素溶液置于比色皿中,放入分光光度计测量室,记录吸光度值。
4. 设立不同浓度的番茄红素标准溶液,并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值,制作标准曲线。
5.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浓度。
4. 实验数据标准溶液浓度(mg/L) 吸光度0.5 0.1201 0.2402 0.4904 1.0106 1.4708 2.10010 2.700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为0.930。
5. 结果与讨论通过测量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并参考标准曲线,可以得出其浓度为3.244 mg/L。
因此,在所使用的实验条件下,我们成功地定量测定了番茄红素的浓度。
同时,通过对比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吸光度,还可以推测番茄红素在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番茄红素的提取效率可能会受番茄的成熟度、存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器材精确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同时使用优质的实验器材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出番茄红素并测定了其浓度为3.244 mg/L。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

i n t h e r e c e n t d e c a d e we r e r e v i e we d a n d s u mm a r i z e d i n a s p e c t s o f p h y s i c —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b i o l o g i c a l
生理功能、制备和纯化方法以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 归纳。结果:番茄红素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具 有抗氧化、 抗肿瘤、 保护心血管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 学功能。 近些年来, 有机溶剂浸提法、 超临界流体法、
微 生 物发 酵 法和 化 学合 成 法 等制备 方 法 , 色谱 法 、皂 化 法 、重 结 晶法 和膜 分 离法等 纯化 方 法 , 以及 紫外 可见 分光 光度 法 、 高效 液 相 色谱 法和 差 示 量热 扫描 法等检 测方 法 的不 断发展 ,促 进 了番 茄 红素 在保 健 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田丽萍1 王 进1 薛 琳2(1.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蔬菜研究所,新疆石河子 832003)【摘 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预防人类某些癌症和其他疾病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围绕国内外学者在番茄红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稳定性,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R15113文献标识码:B3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GG 03。
番茄红素(locopene )作为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存在于番茄果实之中,它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和英国许可使用的食用色素中包括了番茄红素[1]。
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 ECFA )认定番茄红素为A 类营养素并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营养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而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主要色素,是结合在有色体膜上的线状晶体,番茄的鲜红色泽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的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不具有类胡萝卜素的生理活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是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其在人类的健康上的作用以来,它的独特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番茄红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
1 番茄红素的分布111 在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番茄、胡萝卜、西瓜、南瓜、李柿、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红莓、云莓、柑橘、甘蓝、红色葡萄柚以及红色的橄榄油中均含有番茄红素,具报道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是番茄的果实,可达30~140mg/K g ,中国新疆番茄酱中番茄红素含量可达120mg/K g 。
表1 各种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2]食 品含量(mg/kg )番 茄5010~12010李 子0105~011红色葡萄柚3316番石榴5410西 瓜2310~7210木 瓜2010~5310112 在人体中的分布哺乳动物不能自行合成番茄红素,必须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得,人们通过饮食获取番茄红素并且80%是通过使用番茄及其加工制品获得。
番茄红素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乳腺、卵巢、子宫、消化道等器官中,含量较多的是血液、肾上腺、睾丸、肝脏等器官。
表2 人体的一些组织中番茄红素的含量[3]组织含量(nm ol/L )组织含量(nm ol/L )肾上腺21160脂肪1130乳 房0178结肠0131肾0162肝脏5172皮 肤0142睾丸21136第26卷 第1期2006年 2月农业与技术Agriculture&T echnology V ol 126 N o 11Feb.2006・72 ・2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番茄红素没有生理功能,因为它没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它具有抗癌,消除人体内垃圾,延缓人体衰老以及与人体寿命有关。
211 番茄红素与癌前列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5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尚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然而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Weisburger分析了番茄红素预防肿瘤的证据发现,经常吃番茄的地区的人群,如地中海地区的居民,癌症的发病率很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在煎烤鱼或肉的同时涂抹番茄酱,不但鱼肉不会焦黄,还减少了烹调中杂胺等致癌物的形成。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隙的结合作用变弱[4]。
Bertram认为,番茄红素能促进并维持细胞间隙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强细胞间隙的结合能力,有效抑制癌变[5]。
另一方面Wang 和C ountry man等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和β2胡萝卜素能够在细胞水平上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白血细胞(H L260)的增殖[6]。
Levin等研究发现,由胰岛素生长因子(IG F)引起的癌细胞增殖,可被番茄红素抑制,主要原因是IG F21受体上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受阻,因为谷氨酸磷酸化是IG F的第一步,所以番茄红素的抗癌作用可以认为是抑制受体的移动而阻止了增殖因子产生[7]。
Mitamara 认为,番茄红素可以通过减少TG F在遗传过程中的表达来阻止雌鼠乳房肿瘤的形成[8]。
212 番茄红素与人体垃圾人的体内垃圾又称体锈,又指自由基,它是指化合物中的共价键,在体内代谢发生均裂后所形成的外层轨道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性能不稳定和不平衡,易造成反应性氧代谢物的沉积。
在生理状态下,尽管机体不断产生自由基,而同时机体又存在着抗氧化系统,因此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呈动态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的防御体系发生障碍自由基便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的特性,它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能极有效地阻止自由基对组织细胞、DNA、基因的毒性作用及损伤,已有很多研究报道番茄红素能够有效的清除人体内垃圾。
213 人体番茄红素与人的寿命据报道胡萝卜素含量与动物的寿命有关。
许多数据分析表明血清中胡萝卜素浓度高的动物,寿命较长。
哺乳动物中,人的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番茄红素的含量男女都是在20~40nm ol/L之间。
此外,女性比男性血清中的胡萝卜素的浓度高,这可能是女性寿命比男性长的原因之一[10]。
214 番茄红素的作用机理近几年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和β2胡萝卜素一样,是防病治病的活性功能因子。
目前普遍认为番茄红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强抗氧化剂,猝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蛋白和DNA受到氧化破坏,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抑制LD L胆固醇氧化产物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促进细胞间正常结合,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的结合变弱,而番茄红素具有促进细胞间正常结合的蛋白质的合成。
(3)抑制癌细胞转移增殖因子227G F的遗传表达。
(4)抑制癌细胞增殖因子的作用。
(5)活化免疫细胞作用等。
3 番茄红素的性质31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是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185,针状棕红色晶体。
它是由11个共轭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链组成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苯油脂,氯仿等,色泽为棕红色,熔点为174℃,可燃,在波长472nm 处有一强吸收峰,有多种异构体结构。
312 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番茄红素对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使用时避免与铁、铜等容器接触,对铁和铜的稳定性较差,其他金属离子则较稳定。
盐酸对番茄红素稳定性有影响,浓度越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越差。
碱对番茄红素影响不大。
番茄红素对光十分不稳定,尤其是日光直射下一天即可损失完毕。
对紫外光也较敏感,在暗处保存效果较好。
313 番茄红素的溶解性番茄红素在石油醚、6#溶剂、乙酸乙酯、丙酮中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上面四种溶剂中,在相同温度下,番茄红素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最大,丙酮、石油醚次之,6#溶剂最小。
・73 ・2006年2月 农业与技术V ol126 N o114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4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使用高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的流体做为溶剂的萃取过程。
使处于临界点附近的流体不仅对物质具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而且物质的溶解度随体系的压力或温度就可以方便地进行选择性地萃取分离物质。
412 番茄皮→干糙→粉碎→6号溶剂浸提液→浸提液真空浓缩→番茄红素粗提液。
413 酶反应法:通过外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方法来提取番茄红素。
其工艺流程为:清洗鲜番茄, 100℃热水烫去皮5~7秒钟,用高速搅拌机打浆,加热钝化酶活85℃,冷却到45℃,调整PH值到315,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0105%,处理4h,粗滤去核,高速离心(4000rpm)、70℃干燥沉淀物得样品。
沉淀呈鲜红色,样品得率为01585%。
414 皂化法提取番茄红素:通过对番茄加工原料的皂化,破坏了番茄细胞组织,番茄红素被完全“解放”出来,使番茄红素的提取量提高了4倍,同时可以消除β2胡萝卜素对番茄红素测定的影响。
该方法可行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番茄红素的检测方法在目前的参考文献中,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511 以苏丹红代替番茄红素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用以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
512 以石油醚或者正己烷为溶剂,在472nm比色测定其吸光度和摩尔消光系数来计算其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513 依高压液相色谱法,通过与标准样品的面积比来测定样品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这几种方法有明显的优缺点:(1)和(2)不需要标准品,但其系统误差较大,同时又不能排除β2胡萝卜素等的干扰。
(3)要求有番茄红素标准样品,而纯度高的番茄红素本身稳定性很差,不宜长期保存,而且价格昂贵,日常测定难度大。
6 发展趋势番茄红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无毒等优点。
作为具有生理功能的天然色素,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国内外均十分重视其开发和利用,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目前也不断加大开发力度,相信不久以后,番茄红素很快商品化、产生化、规模化。
参考文献[1]卢元芳.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原理[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1,(7):24-26[2]孙庆杰,丁宵霖.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8,(1):1-6[3]李琳,吴永娴,曾凡坤.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0,(5):8-11[4]W eiburger J H.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tomato productsin disease prevention Proc.S oc.Exp.Biol.M ed[J].1998,218(2):140 -144[5]Bertram J S,et al.tomato2based products lycopene and cancer,review ofepidem iologic literature[J].1999,91(4):317-333[6]G avrilov.A.S.et al.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 icrobiological method.Applied Biochem istry and M icrobiology[J].1991,37(3)66-70[7]Sharonl Y and Levy J.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f the Antioxidant Vita2m ins andβ2carotene in Disease Provention.[J]1994,11(2):102114 [8]ScottK J,HartD J.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HP LC M ethod forthe Analysis of Carotenoids in F oods,and the M easurement of the Carotenoid C ontent of Vegetables and Fruits C omm only C onsumed in the UK,F ood Chem.[J]1995,54:101-111.[9]徐伟,刁复强编译,尹冰校审.番茄红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手册,1998,25(1):38-40[10]邓宇.番茄红素提取方法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2,(2):26-31The R esearch Advancement of LocopeneTI AN Li Ping1,W ANGJin1,X UE Lin2(1.C ollege of Bi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 injiang832003,China;2.Institute of Vegetable,Shihezi,X injiang832003,China)Abstract:Locopene is a very im portant carotenoid.In recent year,locopene is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ing area of function food.This review introduced researching progresses of locopene in its physico2chemical properties,biological properties,stability,methods of extraction and prospected its application on exploring locopene.K eyw ords:locopene,physico2chemical properties,physiological2function作者简介:田丽萍,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营养及植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