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的研究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如防止癌症、
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提取番茄红素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提取方法是通过化学方法提取,但这种方法是有害的,容易残留有毒化学物质。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提取方法,旨在更加安全、高效地提取番茄红素。
其中一种新的提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环保的提取技术,可以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具有比传统方法更高的提取效率。
此外,利用超临界萃取
技术提取的番茄红素可以避免化学残留问题,并且提取的产物具有高纯度和活性。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超临界萃取技术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
实验表明,在超临界萃取温度为45℃,压力为250bar时,提取番茄红素的效果最佳。
使用这种条件
下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可以达到98.7%的回收率和高纯度的番茄红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其他因素对超临界萃取提取效果的影响,如不同的萃取剂、
萃取时间、料液比等。
结果表明,使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萃取时间为60分钟,料液比为1:10时,超临界萃取的效果最佳。
番茄素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摘要: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
广泛存在于番茄、番茄制品及西瓜、葡萄柚等水果中。
它是目前在自然界的植物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
近年来,番茄红素是目前功能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研究热点。
本文主要对番茄红素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番茄红素;基本性质;生理作用;应用前景番茄红素(Lycopene),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番茄红素最早于1873年由Hartsen等从Tamus communis L分离得出结晶;1875年,Millardet将其命名为Solanorubin;1903年,Schunck 将其更名为lycopene且沿用至今{1}。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超强抗氧化力、抗肿瘤效应、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加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但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番茄红素,必须靠食物获取。
因此,番茄红素越来越受到医学及营养学界的重视,其相关产品开发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一、结构1910年,Willstaller和Escher在对番茄红素的研究中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
1930年,Karrer 等人提出,番茄红素是一种化学结构式中含有11个共扼双键及2个非共扼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多不饱和脂肪烃,在1932年由Kuhn 和Grundmann证实{2},其结构如图1。
二、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晶体为红色长针状,分子式为C40H56,相对分子质量为536.85,熔点174℃,可燃,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
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丙酮、己烷,易溶于苯、二硫化碳、氯仿等有机溶剂。
番茄红素对某些离子比较敏感,如Cu2+与Fe3+会引起番茄红素的损伤,而Na+、K+、Mg2+和Zn2+对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番茄红素分子中存在多个双键,使其稳定性很差,存在顺反异构和氧化降解现象。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72种番茄红素异构体。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5 9 ・ 8
番茄红 素研 究进展
陈思呈I, 1 吴建璋 ,李典 鹏
( 1中国科 学院广 西植物研 究所 ,广西桂林 5 10 ;2广西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广 西桂林 406 5 10 ) 404
c rmao r p y t i a e h o tg a h , i h p roma c iu d c r ma o r p y a d df rn i ls a n n oo i t . h o tg a h , h n l y rc r mao r p y h g e r n e l i h o t g a h n i e e t c n i g c lr f q f a mer y L e p n i e a p i d i d r e d i u t e t d e . y o e e w l b p l n wi e l s w t f rh rsu is l e i f h Ke wo d : lc p n ; p y i o h mia p o e is h so o ia f n t n ; e t ci n e h o o y d t r n t n y r s y o e e h sc c e c l r p r e ;p y il gc l u ci s x r t tc n l g ; e e mi ai t o a o o me h d tO
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 关键词 : 番茄红素 ;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 提取工艺 ; 测定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0 0 — 5 9 0 10 — 1 1 2 1 )6 0 8 — 5
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

汪雨潇: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
91
提温度选择55℃为适宜温度。
表1 不同部位中番茄红素含量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lycopene contents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tomato
吸光度 含量/ (mg·100 g-1 )
番茄糊 0.554 4.811
1.5.2 不同部位中番茄红素含量的比较 实验结果见表1。比较结果看出,番茄皮中番
茄红素含量多于番茄肉数倍。因此工业生产中以番 茄皮为原料更合适。 1.5.3 浸提处理办法的影响
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看出,番茄糊经过脱 水与搅拌处理,所得的番茄红素的量最高,而两种 处理手段均为使用所得的番茄红素量最少,提取量 区别极其显著。番茄为含水量较高的一类果实,有 机溶剂与水不互溶,番茄果肉包裹在水中使得其番 茄红素很难透过水而溶解到乙酸乙酯中。除去水分 后,不仅除去了水溶性杂质,番茄果肉与溶剂接触 也较容易,番茄红素易于溶解到溶剂中,从而提高 了番茄红素的提取量。而搅拌处理更能增加番茄果 肉与有机溶剂的接触,并在搅拌过程中破坏了细胞 壁,利于番茄红素的浸出,使番茄红素的浸提效果 明显增加,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7] 。因此,本实 验选择脱水加搅拌作为浸提时的处理手段。
番茄红素纯化方法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番茄红素纯化方法研究学院理学院专业应用化学毕业届别2012 届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教授xx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1)1材料与方法 (2)1.1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1实验仪器 (2)1.1.2实验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1.2.1番茄红素油树脂的提取 (2)1.2.2用脱氧胆酸包合法纯化的实验依据 (3)1.2.3番茄红素的纯化 (3)1.2.4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番茄红素油树脂的提取 (5)2.2用脱氧胆酸包合法纯化的实验依据 (5)2.3番茄红素的纯化 (5)2.3.1搅拌时间对番茄红素吸光度的影响 (5)2.3.2正己烷和乙醚的比例对番茄红素吸光度的影响 (6)2 .3.3 NaHCO3用量对番茄红素吸光度的影响 (6)2 .3.4脱氧胆酸溶剂的选择 (7)2.3.5洗涤或溶解脱氧胆酸.番茄红素滤渣的选择 (7)2.4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8)3 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9)番茄红素纯化方法研究杜娇(xx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xx兰州,730070)摘要: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油树脂;以番茄红素油树脂为原料,采用脱氧胆酸包合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番茄红素在472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为衡量指标,探索番茄红素纯化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纯化的最佳条件为:(避光处,N2保护下)搅拌时间4h,正己烷与乙醚的比例为1:1,完全溶解0.3g脱氧胆酸需1mol/L NaHCO3溶液600mL,番茄红素的含量为7.00%,吸光度可达0.3778。
关键词:番茄红素;提取;脱氧胆酸;纯化Lycopene Purification MethodDu Jiao(Major in Application Chemical in the College of Science of Gansu AgricultureUniversity,Gansu Lanzhou,730070)Abstract: Extracted the lycopene resin using acetic ether as extraction solvent; took lycopene resin as material, used the method of inclusion with deoxycholic acid, the best condition of lycopene purific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absorbency of lycopene solution at 472 nm waveleng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condition of purification: (avoid light pla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N2) mixing time 4 h, the proportion ratio of ether and cyclohexane was 1:1, dissolved 0.3 g deoxycholic acid in 600ml 1mol/L-1 NaHCO3 completely, purification lycopene content of up to7.00%, spectrophotometry is0.3778.Key words: 1ycopene; extraetion; deoxycholic acid; purifieation前言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是许多胡萝卜素合成的中间体。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精品]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
![[精品]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79dcd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1.png)
[精品]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关注,天然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番茄红素因其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功效而备受青睐。
然而,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较少,一般只有0.1%~0.2%,因此从番茄中提取和分离番茄红素,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综述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进展。
1、番茄红素的结构与性质番茄红素是一种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的类成员,其化学名称为全反式-番茄红素,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7g/mol。
番茄红素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番茄红素是一种四苯基萜类类胡萝卜素,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如强的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降低胆固醇等等,广泛应用于保健、医药及食品工业。
然而,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提取和分离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目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和植物提取等方法来生产和提取番茄红素。
目前,提取和分离番茄红素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传统的番茄红素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浸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法等。
下面将对各种方法进行介绍。
2.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常用溶剂为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正庚烷、石油醚等,可实现尽可能高的回收率、分离度和纯度。
由于番茄红素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溶剂提取法需要进行反复提取,以提高提取效果。
2.2超声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是一种通过高频的超声波波长来破坏细胞壁、破译细胞膜从而释放出番茄红素的技术。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提取时间短、能提取出更多的番茄红素并且对物质不会产生破坏。
2.3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城市和介质之间的能量交换实现提取的技术。
微波的频率和波长特性可以与许多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结合,从而对此进行可控制的提取和处理。
该技术具有节能、短时间、高效、安全等优点。
酶辅助提取法是利用酶的选择性作用将番茄红素从细胞壁、膜中涤出。
酶的选择性能使提取速度提高,而且还可以避免高温长时间操作带来的漏洞,提高提取品质。
你所不了解的番茄红素讲解

Logo
7
番茄红素在人体中的分布
• 其实,番茄红素不仅在植物中存在,而且在还
Logo
15
• 番茄红素的几种主要
的结构式。
• 所有—反式—番茄红素 • 15—顺式—番茄红素 • 13—顺式—番茄红素 • 11—顺式—番茄红素 • 9—顺式—番茄红素
Logo
16
物理性质
•
番茄红素色泽为红色,熔点174℃,在
472nm处有一强吸收峰,当分子从反构变为顺
构时,颜色变浅,熔点降低,消光系数减小,
Logo
22
• 目前对番茄红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没有一
致的结论,目前普遍认为,番茄红素的作用机 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作为强抗氧化剂,碎灭单线态氧和清
除自由基,防止脂蛋白和DNA受到氧化破坏从 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Logo
23
• (2)促进细胞间的正常结合,当细胞发生
癌变时,细胞间的结合会变弱,而番茄红素能 促进细胞间正常结合的蛋白质的合成。
Logo
29
• 5.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番茄红素可以最有效地清除人体内的 自由基,保持细胞正常代谢,预防衰老。番茄 红素在体内通过消化道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和淋 巴,分布到睾丸、肾上腺、前列腺、胰腺、乳 房、卵巢、肝、肺、结肠、皮肤以及各种粘膜 组织,促进腺体分泌激素,从而使人体保持旺 盛的精力;清除这些器官和组织中的自由基, 保护它们免受伤害,增强机体免疫力。印度学 者指出,番茄红素可令不育男子精子数量增加、 活力增强,从而医治不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红素的研究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
番茄红索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番茄红素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工艺;测定方法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淬灭活性氧、消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脏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多种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老化、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
近年来,番茄红素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
番茄红素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其作为药品尚未面世,具体的医用价值还在研发当中。
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晶体为红色长针状,熔点为174℃.可燃,易溶于二硫化碳、氯仿、苯等,可溶于丙酮、乙醚、正己烷、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难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水。
番茄红素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样品纯度越高,溶解越困难。
番茄红素是多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分子中有11个共扼及2个非共扼双键,因此番茄红素稳定性差,容易燃烧,易被氧化。
其损失主要是由于发生氧化、顺反式异构化和降解造成,氧、热、光会促使番茄红素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因此稳定性研究是番茄红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番茄红素性质十分活泼,光、氧气、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但耐热稳定性较好,对碱也比较稳定,盐酸却对其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番茄红素对光尤为敏感,尤其是对日光和紫外光,日光下0.5d,番茄红素基本损失。
紫外光下3d后番茄红素损失40%,研究发现.番茄红素的降解在热处理和光照环境中为一级反应;500℃时最初9h异构化为主要趋势,100—1500℃时降解为主要趋势。
而且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2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2.1 抗氧化活性氧化作用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
组织内产生的氧自由基能和细胞内的DN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重要的大分子反应,破坏它们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番茄红素能够接受不同电子激发态的能量,使单线态氧的能量转移到番茄红素中,生成基态氧分子和三重态番茄红素,从而淬灭单线态氧,还可以通过电子转移过程清除自由基,防止蛋白质和DNA受到氧化破坏。
预防疾病的发生。
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能有效淬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过氧化氢等。
潘洪志等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丙二醛(MDA)显著降低,说明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范围,改善神经症状,明显升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
番茄红素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从而拮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氧化损伤,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2 抗癌活性番茄红素能抑制许多癌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可以强烈抑制子宫癌、乳腺癌和肺癌癌细胞增殖。
而且番茄红素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番茄红素可通过影响乳腺癌、肺癌和子宫癌细胞周期中G1到S转化阶段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以骨髓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试材,对许多分化促进剂和增殖抑制剂进行了研究,发现HL-60细胞的生长速度随着番茄红素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这种降低总伴随着细胞生命周期中G0/G1周期的抑制。
番茄红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力,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
番茄红素在体外培养下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血清中番茄红素含量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呈负相关。
此外,血液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与前列腺癌、食道癌、胰腺癌、胃肠癌、乳腺癌、皮肤癌、膀胱癌等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尤其在预防前列腺癌方面效果显著。
2.3 增强免疫活性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有关,番茄红素能保护吞噬细胞免受自身的氧化损伤。
番茄红素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研究相对开展较晚在细胞模型中发现番茄红素对T 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番茄红素保护了T 淋巴细胞的D N A 避免了增殖过程中D N A 复制时可能发生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是番茄红素促进了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活化细胞最终表现对T 淋巴细胞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刺激效应T细胞功能,具有延缓衰老和降低疾病发生的作用。
通过分泌细胞活化因子活化细胞,最终表现为对吞噬能力及淋巴细胞转化的促进,增强免疫功能。
2.4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活性发现番茄红素能阻止DNA和脂蛋白氧化,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阻止LDL 胆固醇氧化产物形成,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血清番茄红素水平与主动脉钙化呈负相关。
高番茄红素水平可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番茄红素对兔主动脉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且能降低甘油三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番茄红素还可使胆固醇合成减少,细胞中LDL的降解增加,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2.5 其他活性在离体条件下.番茄红素能促进巨噬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抑制胆固醇合成。
并且番茄红素除了具有防癌抗癌的生理功能外。
还具有减轻皮肤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
血浆中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水平和白内障的关系,发现血浆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的人患白内障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2倍,而与其他类型的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叶黄素等)及维生素E无关。
番茄红素可预防氧自由基引发的视网膜黄斑病变,对视网膜色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可能有保护作用。
3 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随着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的开发与应用番茄红素的制备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番茄红素可通过化学合成植物萃取和微生物发酵三种方法来获得其中植物萃取法又包括直接粉碎有机溶剂提取酶反应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法。
3.1 有机溶剂浸提法番茄红素为脂溶性物质,可用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酸乙酯、石油醚等作为浸提溶剂,氯仿浸提效果较好,但毒性很大,而以乙酸乙酯作浸提剂可以获得很高的浸提率。
番茄红素的浸提工艺是:番茄果皮先干燥,然后有机溶剂浸提,取滤液,过滤,滤液真空浓缩,滤渣经过二次浸提,真空浓缩,精制包装。
3.2 酶反应法酶反应法是利用番茄皮自身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
其提取工艺是:(1)番茄(或番茄加工副产物)经打浆粉碎后,加碱调节pH值至7.5-9.0;(2)45~60℃加热搅拌5h左右;(3)过滤除去表皮、种子和纤维等残渣,得提取液;(4)加酸调节提取液至弱酸性(pH4.0-4.5),以类胡萝卜素凝聚沉淀,经虹吸除去上部浑浊液,得含类胡萝卜素沉淀;(5)调节沉淀的pH值后真空浓缩,然后加酸或食盐保存。
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相,具有良好的溶剂性质,广泛应用于有机物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食品工业新兴的一项萃取、分离和纯化技术。
即利用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分离和纯化物料。
其技术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
3.4 微波提取法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 MHz~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
具有波动性、高频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基本特征。
微波的热效应是基于物质的介电性质和物质的内部不同电荷极化不具备跟上交变电场的能力来实现的。
与传统的索氏提取相比,微波法提取的最大优点是提取时间大大缩短.且提取率较高;而与超临界CO:萃取相比,具有成本低、投资少、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3.5 超声波提取法为了加快浸提速度。
实践中常采用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可以加速番茄红素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减少番茄红素在空气和日光中暴露的时间,但对于超声波是否会对番茄红素本身造成影响,是否会加速番茄红素氧化降解以及导致其顺反异构化反应等,尚不是很清楚。
4 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4.1 纸色谱法此法操作简单易行。
成本低廉,可迅速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其中,选择适宜的展开剂是关键。
如果没有标准品,可将分离出的各个组分洗脱,洗脱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扫描。
根据最大吸收峰的位置确定样品组成。
4.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应用广泛,常用的薄层色谱固定相为硅胶、氧化铝和聚酰胺等。
番茄红素为亲脂性物质,要用极性较低的展开剂展开。
如氯仿、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等。
可用2.8%硝酸银-甲醇溶液进行显色,斑点颜色在甲醇挥发后会有变化,以此可以区别。
遇上番茄红素掰值过大不能用正相色谱分离时,可采用反相系统,即用亲脂溶剂(石蜡油、煤油、硅酮油、橡胶等)浸泡层析板.用含水的醇或与此极性相近的溶剂作为展开剂。
新疆农业大学张晓敏以番茄红素标准品作对照。
用硅胶G作薄层层析,用V(石油醚):V(丙酮)为19:1、9:1、4:1做一维多次展开获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此法因具有高效、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应用已较为成熟和广泛,只是番茄红素属于亲脂性物质。
实际检测中工作人员常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测定。
固定相一般为C18键合硅胶。
国外也有用C30键合硅胶作为固定相的报道,一般以甲醇一水为流动相。
此法要求有番茄红素标准品作为对照.但番茄红素标准品极难保存,价格昂贵,日常使用难度大。
4.4 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是法定的药物纯度测试手段之一,可以快速、方便、准确地测定高纯度化工、医药产品。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纯度是以范特霍夫熔点下降理论为基础,根据熔点的下降来确定杂质的含量。
此法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样品制备过程中无需分离样品中的杂质.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但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纯度必须在98%以上.这大大限制了此法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1]刘仲齐,薛俊,金风媚.番茄红素作用机理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4(3):4-6.[2] 徐艳钢, 喻宜洋. 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5):527-529.[3] 魏来, 赵春景. 番茄红素抗氧化和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3, 13(10): 21-23.[4]张艳春,万丽葵,潘洪志.番茄红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3):265—266.[5]潘洪志,姜秀梅,万丽葵,那立欣,王军.番茄红素对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4):456-457.[6] 袁暾, 魏大鹏, 廖林川, 等. 营养卫生番茄红素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J]. 食品科学,2003,24(4):133-136.[7] 左爱仁, 范青生, 等. 天然番茄红素超临界CO2萃取和定量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9(5).361-364.[8]张卫强,邓宇.微波辐射萃取番茄红素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36-37.[9]祝曙华,胡晓静,李远志,段翰英,黄苇.番茄红素的性质及提取方法[J].农牧产品开发,2001(5):14—15.[10]吴定,路桂红.番茄红素提取工艺及性质研究[J].食品科技,2002(10):37—39.[11]徐艳钢, 喻宜洋. 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5):527-529.[12]韩美清, 赵致.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 22(5): 456-461.[13]张晓敏.番茄皮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6.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