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进兵北略(掠夺,夺取。
)2.微太子,臣愿谒之(微:假如没有。
谒:请。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悬赏。
邑:封地。
)4.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确实,果真。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深:刻毒。
)6.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7.而右手揕其胸(刺)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槌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9.血濡缕(浸湿、沾湿。
)10.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忤:逆。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预料)12.仆所以留者(我,对自己的谦称。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1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15.发图,图穷匕首见(发:打开。
穷:全部打开。
)16.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
)17.群臣惊愕,卒起不意(料到)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提:掷击。
)19.被八创(受)20.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1.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读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三、古今异义1.则虽欲长侍足下(古义:敬称。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
今义:脚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5.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7.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被太子丹所赏识。
2、太子丹燕国太子,忧虑燕国的安危,一心想要阻止秦国的进攻,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3、秦舞阳燕国勇士,随荆轲一同前往秦国,但在关键时刻表现怯懦。
三、故事经过1、准备工作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杀,取得首级。
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让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面见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通过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面见秦王。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在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匕首露出,荆轲迅速抓住秦王衣袖,企图刺杀。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荆轲追逐。
5、刺杀失败由于秦王佩剑过长,一时难以拔出,大臣们提醒秦王将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拔剑砍伤荆轲,荆轲最终被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困。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3、一词多义(1)“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意为只是、不过;“终已不顾” ,意为回头。
(2)“发”:“发尽上指冠” ,意为头发;“顷之未发” ,意为出发。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5、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教师完整版)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一词多义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故木受绳则直(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故垒西边(旧)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仍然)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发出)又前而为歌曰(作)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表承接)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表修饰)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8.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下文是关于《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一、通假字3.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ua,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 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 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 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大腿;今义:量词。
提】郎中】古义:宫廷【股】古义:左右既前侍臣;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古义:身边荆轲废义:残废废】古义:倒下;今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晚【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状语,用厚礼【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上上朝的礼服【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禀告【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上前【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而不反者,竖子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二)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后置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 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 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文言固定结构】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 的办法)【《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2.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 的;有, 的人/东西。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认为……迟2.群臣怪之认为……怪四、重点实词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被:受;被八创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10.诚:1如果真的;诚能得樊将军首2的确,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1.顾:1副词,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2动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12.发:1动词,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2动词,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3名词,头发;发尽上指冠13.就:1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成功;轲自知事不就14.引:1身子向上起;自引而起2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陈:1陈述;恐惧不敢自陈2排列;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五、重点虚词1.为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被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替2动词,读wéi乃为装遣荆轲打点,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做,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2.乃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乃欲以生劫之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3.而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表转折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表因果,因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表并列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表修饰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表承接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5、与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介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之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状语后置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2.给贡职如郡县定语后置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的人或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八、文化常识1.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等;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2.卿,对人的敬称;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臣,谦称,我;仆,谦称,我;竖子,对人的蔑称;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九、重点语句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翻译: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谢罪;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估计 ❖ 常态,气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轲自知事不就
❖ 登上 ❖ 成功
陈 ❖ 恐惧不敢自陈 ❖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动词,陈述 ❖ 动词,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 10.常痛于骨髓 ❖ 11.燕王拜送于庭 ❖ 12.秦王购之金千斤
介宾短语后置 ❖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15.人无不立死者
固定用法
❖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 3. 荆轲有所待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
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 生劫之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
如
连词,表并列
❖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
而笑
连词,表修饰
❖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乃为装遣荆轲 (于是 准备行装,派遣荆轲出 使秦国)
❖
❖被 ❖ 准备
❖
❖ 乃令秦武阳为副 ❖ 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做为 ❖ 因为 ❖ 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虚)
而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 9.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樊於期乃前曰 ❖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名词作动词 上前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 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 7.乃朝服,设九宾 名词作动词 穿朝服
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
特指黄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 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 向北
❖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名词作状语 在白天在晚上
❖ 3.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 用匣子
❖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
以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
逐秦王,
介词,因
❖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
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 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 以次进
介词,按照
❖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 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
困难。 ❖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_…___…____。___今____义____:___表____可_ 能、能够、许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
❖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判断句】
❖ 4.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5.欲与 ( 之 ) 俱
❖ 6.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7.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荆轲顾笑武阳 ❖ 大行不顾细谨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只是,不过 ❖ 回头 ❖ 顾忌,考虑 ❖ 反而,却 ❖ 拜访、看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说
❖ 10.其人居远未来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 11.太子迟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以……迟缓 ❖ 12.群臣怪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以……奇怪
荆轲刺秦王
知识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
❖ 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图穷而匕首见 ❖ 5.秦王还柱而走 ❖ 6.卒起不意
❖ 说,通“悦”,高兴。 ❖ 反,通“返”,返回。 ❖ 振,通“震”,害怕。 ❖ 见,通“现”,出现。 ❖ 还,通“环”,绕。 ❖ 卒, 通“猝”,仓促,
定语后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实)
发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发尽上指冠 诚 ❖ 诚能得樊将军首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度 ❖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打开 ❖ 出发 ❖ 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