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之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是取近似值的三种方法。

其中,“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努力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寻找“生长点”。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复习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练习,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过渡到“那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初步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

接着,我马上出示例题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请学生先独立尝试,不出所料,学生出现三种答案:6.25、6和7。

这三种答案来自课堂,来自学生自己,真实呈现了学生的三种思维层次。

接下来,学生便在对3种答案孰对孰错,为什么错的讨论中完成了对“进一法”的知识构建。

整堂课,我都是努力让学生从自己的答案中,完成思、辩、知识构建的过程。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课堂的设计和实施亦然。

本节课存在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要保留整数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尤其是中下学生,学习本课之后完全是照瓢画葫芦,不能真正做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这里该怎么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深刻体验保留整数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思考。

另一个难点是,对于商6.25的小数部分0.25,表示的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该怎么更好突破,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

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近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近似数”展开。

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

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有取近似数67.68的。

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

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

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

”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

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

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张璀解决问题这一节重点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对于多步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每讲完一种形式题后,我会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

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关注到广大学生,没有关注算法多样化,通过反思,并查阅资料,收集到对于教材中算法多样化的处理方案: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 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第3题用50÷8=6(个)……2(个)。

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我告诉学生: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

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

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学生受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学生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在做题时分不清到底该如何取商的近似值。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时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将学生所有的解决的思路一一呈现,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充分肯定合理的方法,最后优化得出一般的方法(商用小数表示,用“进一法”、“去尾法”求出近似值。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题,期中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一件衬衣要钉6个纽扣,100个纽扣可以钉几件衬衣?这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题目。

个别学生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或是“进一法”与“去尾法”混淆,不知道选哪一种好。

在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一件衬衣需要钉6个纽扣,钉17件衬衣100个纽扣够吗?由此来引导学生理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名题之一,《孙子算经》是这样记载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认为结果是()A.鸡23只兔12只B.鸡12只兔23只C.鸡14只兔21只2.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确定3.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12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7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港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A.16点B.18点C.20点D.22点4.学校种了100棵树,死了10棵,又补种了10棵,全部成活,成活率约是()。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和原理。

2.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和原理,学会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家的客厅长5米,宽4米,他想用边长为0.5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客厅,请问他需要多少块地砖?2. 新课导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用普通的除法计算出的结果并不是整数,而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购买半块地砖,所以我们需要用到“进一法”或“去尾法”。

3.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和原理(1)进一法:将除法的结果向上取整,即使得商数比实际结果略大一些。

例如,5除以0.5的结果是10,但实际需要11块地砖,所以用“进一法”得到的结果是11。

(2)去尾法:将除法的结果向下取整,即使得商数比实际结果略小一些。

例如,4除以0.5的结果是8,实际需要8块地砖,所以用“去尾法”得到的结果是8。

4.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个房间的面积,购买材料时如何计算所需数量等。

5.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尝试解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

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

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

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

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

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1一、教学目标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2、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二、教学重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四、新授(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求商的近似数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生:四舍五入法练习复习求以下商的近似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9.4÷12≈ 1.62 1.55÷3.9≈ 0.40 319.46÷5≈63.89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同5作比较大于或者等于5 进1,小于5舍去。

师: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PPT展示例题)(二)情景导入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师:找同学读题生:读师:找同学列式生:2.5÷0.4师: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练习本上演算,一会儿找同学汇报(老师巡视发现问题,找典型同学)生:说师:板书演示通过你计算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靠单纯的四舍五入法,接着继续出示类似练习再由同学自己计算(三)经典练习(自己列式,自己算)明明买了一瓶1.3升的饮料,把这些饮料倒在小杯子里,每个杯子可以装0.4升,倒完所有饮料,需要多少个小杯子?1.3÷0.4≈4(个)答:需要4个小杯子。

规律:通过两个习题由学生总结出来结合实际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有些情况虽然商的小数部分第一位,比五小但仍须进1,相这样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情景导入2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 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找同学列式,自己先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找错误典型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演示。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

很多学生都会茫然不知所措。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

这节课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还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并且学生也知道了在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想让学生通过以前的知识迁移转化过渡到小数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

开始出示孩子熟悉的题目:五年级共62名同学准备到公园里玩“太空飞车”已知一辆“太空飞车”最多能坐18人,全班同学每人坐一次,至少要几辆车?解答:62÷18=3(辆)……8(人)答:至少要4辆车。

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题目,不用过多解释。

然后我说:“我们学过了小数,用小数表示商是多少?”学生回答:“3.44...。

”按过去学过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应该是3,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自然得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讲完例题,又出大量类似题目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取近似数。

整堂课的学习气氛浓,讨论、交流积极,学习情绪高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

(二)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

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之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是取近似值的三种方法。

其中,“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努力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寻找“生长点”。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复习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练习,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过渡到“那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初步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

接着,我马上出示例题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请学生先独立尝试,不出所料,学生出现三种答案:6.25、6和7。

这三种答案来自课堂,来自学生自己,真实呈现了学生的三种思维层次。

接下来,学生便在对3种答案孰对孰错,为什么错的讨论中完成了对“进一法”的知识构建。

整堂课,我都是努力让学生从自己的答案中,完成思、
辩、知识构建的过程。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课堂的设计和实施亦然。

本节课存在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要保留整数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尤其是中下学生,学习本课之后完全是照瓢画葫芦,不能真正做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这里该怎么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深刻体验保留整数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思考。

另一个难点是,对于商6.25的小数部分0.25,表示的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该怎么更好突破,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