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教学学目目标标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 式。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
俗话说,“有理还得有礼”。一番入情入理的话, 不仅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奇妙地离间了敌 人,保全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 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 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佚之狐 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
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 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也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 见性。
合作探究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 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 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 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 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 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归纳总结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
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手法:行文伏笔照应 故事情节曲折
方法指点释词译Leabharlann 要诀: 实词看上下文虚词看语法
译法要诀: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在经过一番拉拢勾引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 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 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 且留兵助守。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1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学法Biblioteka 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亡:使动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 门所带第二包裹、箱子等
所害。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翻译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三寸巧挑舌 力投挽狂澜釜纾国难,保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由于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肯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险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气薄弱啊。

假如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仆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备,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意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盼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愉快,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 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 胆识。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 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 破。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 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 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 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 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 而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第4一课烛直之很武退好秦,师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 为自然了。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国退兵。
1.鲁之君子。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 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 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 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 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 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 》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 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郑国。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7.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否定判断。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4)然郑亡 被动句,郑国被灭。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省略介词“以
”的宾语“之”。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6)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 ”前置,“之”作为标志。
(7)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晋无礼”。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 指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辍耕之.垄上 动词,往,到。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2)其 ①君知其.难也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3)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推辞。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
②则名微.而众寡
或条件。 地位不高,形容词。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副词。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副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氾.南( fán ) ③逢.孙(páng) ⑤秦伯说.(yuè ) ⑦共.其乏困(gōng)
②阙.秦 (quē ) ④佚.之狐 ( yì) ⑥夜缒.而出( zhuì) ⑧无能为.也矣(wéi )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 “供”,供给,供应。 (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 (5)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2)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指示代词,那。
②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指郑国。
④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3)以
①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②以.乱易整 介词,用。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④越国以.鄙远 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5)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③黑质而.白章
连词,表并列。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夫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行.李.之往来
古义: 判断句,否定判断。 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 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 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 和写作技巧。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 得失、顾全大局的爱第4课国烛主之武义退秦精师神。
古义: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东道主
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敢以烦执.
古义: 婉指秦穆公。 执事. 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5)共其乏.困.
古义: 乏困
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惫困倦。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 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