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练习及答案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
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亡──灭亡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及──达到辞──推辞三、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
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
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
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题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东周列国志(节选)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
”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
”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
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
”烛武乃受爵而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安能犯颜进说B.①行李之往来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C.①敢以烦执事②欲烦子说退秦师D.①共其乏困②寡人将与子共国4.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夫晋,何厌之有?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3.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偏远B.晋军函陵:军队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何厌之有:厌恶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二、名篇名句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班级姓名
一、语言文字积累:
1、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以为东道主(shè)B.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许君焦、瑕.(xiá)秦伯说.(yuè)
C.杞.子(qǐ)朝济
..(zhāo jì)共.其乏困(gōng)何厌.之有(yàn)D.逢.孙(páng)以鄙.远(bǐ)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这里引申为帮助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围郑)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 D.行李
..之往来
..东道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晋 B.若舍郑以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C.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与人交谈时往往会使用谦敬称谓。
例如“子”“君”“寡人”“公”
都是一种表明说话者礼仪的敬称。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春秋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
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
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解除与晋国盟约的史实。
二、知能提升训练:
手敕太子文刘邦(汉)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
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
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
群臣咸称汝友四皓注,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
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
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注释〗商山四皓,简称“四皓”,秦末隐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四人,因避秦乱世而隐居商山,采芝充饥,四人年皆八十多岁,须眉皓白,世称为商山四皓。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当.秦禁学当:应该 B.时方省.书省:明白
C.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是:这样 D.以如意母子相累.累:牵累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为.不惜天下人B.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
今定汝为.嗣而.为汝来
C.倍年于.汝者D.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
并语于.汝诸弟以.如意母子相累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谓读书无益
..立
.. D.其馀诸儿皆自足
.. B.但子不中立
..耳 C.早有立意
4、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在遗训中,刘邦毫不掩饰地深悔往年自喜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
能以上对下,尊对卑,父对子毫无掩饰地反省自己,大胆认错,实在明智而可贵。
B.刘邦于敕书中以重笔举出尧舜禅让天下之史例,是批评太子尚不够贤能,表明自己随时准备把王位传给他人。
C.书中刘邦告诫太子要任人唯贤,要勤于读书习字,凡奏疏报告要自己动笔,不要让手下人捉刀代书。
D.刘邦于重病缠身之际对太子谆谆教诲,对儿子寄予包容、肯定、赞许和厚望,言辞恳切,话语间流淌着舐犊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⑵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
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
三、名句默写: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君知其难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一、语言文字积累:
1、A
2、B
3、A
4、A
5、B
6、C
7、C
二、知能提升训练:
1、B
2、B 3 A 4 B
(1)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
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
(2)我平生没有学书,不过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
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还算能够表
达自己的意思。
译文:
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
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
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
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
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古代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因为不珍视天下,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
人们有品种良好的牛马,还都很珍惜,况且是天下呢?你是我的谪传长子,我早就有意确立你为我的继承人。
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
现在我决定你为我的继承人。
我平生没有学书,不过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
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还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现在看你作的书,还不如我。
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
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几位和我同辈的公侯,岁数比你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
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的弟弟们。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