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答案 考试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考试复习用(终审稿)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考试复习用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B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着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答案】A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答案】B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答案】C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氾南:氾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逐之武退秦师》作业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 _”同“___ 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 ____”通“_____ ”,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通“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通“__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3.越国以鄙远鄙()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5.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6.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2)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2)既东封郑()4.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动词的使动用法(1)若不阙秦()(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形容词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8.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5题晋侯、秦伯围郑,。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军:驻扎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必:必然 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 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尊称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防御工事 C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D 既东封.郑 封:成为疆界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 C 唯君图.之 图:图谋 D 秦伯说.说:高兴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B 唯.君图之 唯:希望 C 与郑人盟. 盟:同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及:到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C 失其所与.与:依附 D 以乱易.整 易:代替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B 不仁.仁:人道 C 失其所与,不知.知:明智 D 亦去.之 去:离开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今急而.求子因人之力而.敝之 D 阙秦以.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C 唯君图之.因人之力而敝之.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 越国以鄙.远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既东.封郑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共其乏.困.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 夫晋,何厌之有?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下列各项中全能成为秦穆公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4夫晋,何厌之有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1○3○5 B ○1○4○6 C ○2○3○4 D ○2○5○6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2)一、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 项,“知”通“智”; B 项,“说”通“悦”; D 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 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 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 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 项,古今同义,不好。
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 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 C A 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B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D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答案】 A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B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答案】 B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
【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答案】 C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A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认为)
【解析】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 D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9.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D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 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
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B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连词)
B.⎩⎪⎨⎪⎧ 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
C.⎩⎪⎨⎪⎧ 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不辞.劳苦(推卸,动词) D.⎩⎪⎨⎪⎧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
【解析】 A 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
C 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
D 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11.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答案】 B
A .夫晋,何厌之有
B .是寡人之过也
C .唯命是从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 B 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1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
A.⎩⎪⎨⎪⎧ ①师.必退 师:军队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③(两军)相去.
四十里 去:距离 C.⎩⎪⎨⎪⎧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②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②(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③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解析】 A 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 项中的“易”为“替代”,D 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D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 .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之唯:只有。
【解析】 D 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答案】 D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