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

合集下载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对新旧文化地理学的教科书、经典著作、代表性文章的初步归纳,梳理出了有关文化地理学的4个方面内容:第一,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文化区”和“地方”;第二,围绕核心概念,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可分为两部分:文化区和地方的形成机制研究以及文化区和地方的尺度间转换研究;第三,针对形成机制和尺度转换的研究,文化地理学分别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论;第四,文化地理学核心概念可以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学术支撑。

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文化区则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文化区或地城文化历来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920年代,文化地理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诞生。

自此地域文化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文化地理学之父索尔(Carl 0.Sauer)从景观入手。

分析文化区的特征和范围。

地域文化以文化区(cultural region)的概念形式列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5大主题之一。

在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被划分为形式文化区(formal region)、机能文化区(functional region)和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region)。

这些文化区已明显不同于区域地理中的“地域”。

例如汉语区为形式文化区,它覆盖了很多传统的地域文化区;再如岭南文化区或美国迪克西(Dixie)文化区作为乡土文化区。

比人类学研究的乡土文化单元耍大得多。

近年来。

中国文化
地理学者也开展了对文化区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文化形成、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如何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以及人类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

文化地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地理学家们开始探索人类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变化。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及其分布规律、文化特征在地理空间中的变化等。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地理学主要运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和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理面貌和空间结构。

它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所产生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未经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貌、地表和生态系统,而人文景观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包括城市、乡村、农田、工业区等。

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中以文化特点为主要标志进行划分的区域。

文化区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经济活动等。

文化区域的划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文化特征是指一个地区或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特点。

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习俗、艺术形式等,它们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文化地理,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

同时,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文化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

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E.B.Tylor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文化的结构和特征1、文化的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有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无形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如人类衣、食、住、行所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都属于物质文化。

不仅包括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生产、工艺及技术,甚至体现在器物中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感……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按照流行的人群,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系统性、理论性,通过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贴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

2、文化的几个特征(1)、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2)、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3)、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4)、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三)、文化资源的价值观(1)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第二节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 一、文化源地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影响

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影响
地域文化传承的途径
• 文化活动:通过节庆、庙会、演出等文 化活动进行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通过非物 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项目进行传承 • 文化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传 媒渠道进行传播和传承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民族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
•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促使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 民族融合是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语言:地域文化特色在语言上得到体 现
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 色在风俗习惯上得到体

信仰:地域文化特色在 信仰上得到体现
• 方言、土语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表 现形式 • 语言反映了地域内的历史变迁和 文化传承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地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艺术创作的主 题和风格不同 • 地域文化保守性可能限制艺术创作的 创新和发展 • 地域文化冲突可能影响艺术创作的正 常进行
0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地域文化交流的方式与途径
01
地域文化交流的方式
• 语言交流:通过方言、普通话等语言方 式进行交流 • 文化活动:通过节庆、庙会、演出等文 化活动进行交流 • 教育交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 教育方式进行交流
地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制约作用
• 地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地域内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 地域文化保守性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和改革 • 地域文化冲突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
• 地域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 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艺术风格和流派 的发展 • 地域文化对文学、音乐、舞蹈、绘画 等艺术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地理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文化地理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文化地理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传播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在文艺创作中,文化地理学的应用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化地理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的塑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的综合体现。

文化地理学通过研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以帮助作家在文艺创作中塑造地方特色。

例如,通过描绘地方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民俗习惯,作家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描述的地域特色。

同时,作家还可以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地域性和代表性。

二、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现象。

在文艺创作中,作家可以利用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例如,作品中可以描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展现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作家还可以通过描绘文化融合的过程,表达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传递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三、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可以帮助作家描绘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展现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作家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展示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和人们的追求;而对乡村的描绘,则可以展现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传统生活的宁静。

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对比,作家可以传达对现代化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思念。

四、地理环境与人物塑造地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地理学可以帮助作家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作用,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作家可以通过描绘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在作品中,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物成长的背景,也可以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区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区

汉方言分区图
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里海。 所有的这些地理界限都为大家所熟悉,而且都在 俄罗斯境内。 乌拉尔山是一个天然的界限,但是,俄罗斯民族, 突破了这条界限,在空间上拥有更为广大的疆域 和空间范围。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空间上拥有一种跨越自 然界限的能力。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南楼北陵

黄鹤楼
岳阳楼
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2004年)
汉方言分区图
三 、 中 国 的 文 化 区
阅读书目: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C.恩伯《文化的变异》
思考题:
选取某一个中国文化区,分析 该文化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其 成因。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受政治、经济或社会职能的影响, 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空间分布范围。 职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 一般来说,功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但并非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明显的边界。 职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 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的不同在 某些情况下会相互重叠。
自二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以文 化为其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 支的现象 。 几乎在所有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 列为核心理论,放在重要的地位。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人 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影响到人文地理学 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但是人地关系理论往往过 于笼统。以文化为切入点,会对人与环境的人 地关系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发展中,
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 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例如直立行走、 脑容量增加等。)

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现代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城市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事实上,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文化地理学。

那么,什么是文化地理学?简言之,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学科。

在现代城市中,文化地理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化地理学对现代城市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并解决许多问题,例如社会差异,社会认同,城市规划,地理环境,动态变化,人文景观和美学价值。

以下是几个例子,通过这些案例展示文化地理学如何影响现代城市的发展。

长沙市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长沙市是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沙市城市规划的发展一直是区域中心的重点。

近几年来,长沙市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变得非常活跃。

通过对地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长沙市政府将步入工业时代的老厂区转变为当代艺术中心,旨在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人士前来创新。

这不仅帮助了当地居民,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加利福尼亚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加利福尼亚作为美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其社会和文化背景非常多元化。

许多文化研究学者在该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讨异质性和多元化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

加利福尼亚州的桥梁和公路系统也是该地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这些桥梁和公路是当地居民交通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影响到加利福尼亚州的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

许多城市规划师关注于这些因素,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伦敦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伦敦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和多元化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历史和地理位置是该城市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

伦敦的地理位置在欧洲和世界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旅游者。

伦敦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集中在其居民社会和城市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探讨了文化在地理空间内的特征、传播和演变规律。

文化地理学涉及到人类活动、环境、景观、空间和地域等多方面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就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意义进行探讨。

基本概念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研究人类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传统、价值观念等。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化如何影响地理空间的塑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又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研究方法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常采用田野调查、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研究。

田野调查是文化地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

案例研究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特定文化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果。

比较分析则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不同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共性和差异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展示文化地理数据,在地图上展现不同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交互关系。

学科意义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其次,文化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再次,文化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文化地理学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领域,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

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

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

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

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

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

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

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

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

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

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作为文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批评,客观上决定了必然要将触角延伸至文化地理学境域。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取向,肇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延续至今,主要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当代地理科学,以及文化产业兴起等诸因素的影响,相对成熟的文化地理学文艺批评模式,当首推英国文化学者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该书从理论批评角度对文化地理学的文艺批评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出“缺少文化地理考量的文艺批评是蹩脚的和不可靠的”著名观点。

而以文化地理学原理统领文艺批评的代表性著作,应该是美国文化地理学批评家爱德华·W。

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两部专著。

这两部专著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文化两个方面对西方殖民统治时代文艺批评的规律、特点和本质进行了深层揭示。

与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西方著名思想家倡导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文学的地理决定论者不同,迈克·克朗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的落脚点,在于研究“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就是说,他注重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其他文化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播的能动性作用,研究它们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空间观念和地理意识形成的影响。

迈克·克朗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思考了国家、民族、商业、公司、商店、商品、文学、音乐、电影等在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研究了居住地区特别是地理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各种影响。

在《文化地理学》中,迈克·克朗首先从众多关于“文化”的界说中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认为文化是“一整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它们使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意义,生活中那些物资的形式和具有象征性的形式产生于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明确提出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就是注重“研究文化在现实地域空间中的作用问题”。

在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野里,文化尽管作为一整套的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绝非生活的剩余物,不是可有可无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化作为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就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创造紧密相连,没有一定的文化观念就不可能催生和冶炼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地理环境的叙述和描写,以及文学艺术关于地理环境叙述和描写所生成的审美形式,就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研究、分析、认识一定的社会文化,就必须研究它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中的地理空间的叙述、描写及建立在其上的审美形式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迈克·克朗的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就是揭示文学艺术创作审美形式的社会意义,揭示文学艺术对于地理空间的叙述和描写以及这种叙述和描写形成的审美形式的社会价值。

爱德华·W。

萨义德对文艺批评的定义则更多地带有文化地理学的色彩,他认为所谓文艺批评“有两重意思,首先,它指的是描述、交流和表达的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

同时,它们通常以美学形式而存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娱乐”。

他指出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对于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参照系和生活经验极其重要,因为小说的“故事是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讲述遥远国度的核心内容,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

萨义德通过对小说家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等人作品的美学分析,阐明了西方小说美学形式的生成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不无关系,笃化了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立场。

我国尽管迄今尚未构建完整而科学的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和机制,但古代文人早已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作家人品养成、与文学艺术作品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先秦时期的文艺批评论著《毛诗序》就主张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将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的我国第一部文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调详尽细密地阐述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学艺术演进的影响,以及文学艺术对于环境意识形成的反作用。

检测和裁断中国诗歌散文最根本的审美标准是“意境说”,而意境的生成就是自然环境中情与景的交融。

因此,我国诗歌散文强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情感的引发作用,以及反过来诗歌散
文审美形式对于人类情感的升华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自然地理学的批评,就建立于“文以载道”的哲学基础之上。

《文心雕龙》首篇《原道》指出,“文之为德者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把“文”区分为形文、声文和情文,人文源自于太极、源自于自然。

诗歌散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我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内容。

与西方不同,我国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无论是古代的诗论和文论,还是现当代关于乡土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偏重于强调地缘特征对于文学艺术风格生成的内在作用;而西方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则既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又注重人类通过对地缘环境的认知理解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内涵,进而确立话语权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现实政治态度,而这些强势者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现实政治态度,又决定着文艺批评在不同地理空间的表现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地理空间:一个是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空间;一个是处于一定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对自己以及其他地理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前者客观地存在着,只有以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才能加以揭橥和评骘,而后者却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地理空间的文化判断,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透过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和把握。

与此相联系,存在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地理空间意识和态度,以及在地理空间态度、观念的引领和统筹下,作家艺术家对地理空间的美学表达和艺术言说。

可以说,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的价值在于,不仅展现了作家艺术家对地理空间的美学处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递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历史态度和人文立场。

(编辑:李万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