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区

合集下载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文化区则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文化区或地城文化历来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920年代,文化地理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诞生。

自此地域文化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文化地理学之父索尔(Carl 0.Sauer)从景观入手。

分析文化区的特征和范围。

地域文化以文化区(cultural region)的概念形式列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5大主题之一。

在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被划分为形式文化区(formal region)、机能文化区(functional region)和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region)。

这些文化区已明显不同于区域地理中的“地域”。

例如汉语区为形式文化区,它覆盖了很多传统的地域文化区;再如岭南文化区或美国迪克西(Dixie)文化区作为乡土文化区。

比人类学研究的乡土文化单元耍大得多。

近年来。

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也开展了对文化区的研究。

上个世纪后期,地方(place)成为文化地理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地方的概念由来已久,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均采用。

但是到了1970--1980年代,地理学在使用这个概念时逐渐采用段义孚和雷尔夫(E.Relph)等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给出的专门定义。

所谓“地方”是相对“空间”的一个概念,前者是人们赋予意义的,后者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以欧几里得距离度量出来的空间,被人们赋予功能、情感的意义之后,就成为了地方。

尽管英、美经济地理学家也使用“地方”这个概念,但是英美学术界基本上认同此概念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同。

文化地理学认为,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文化,以及人们对这些长期积累的文化认同,就使得该地区具有了地方性。

经济地理学认为,一个地区与外界建立功能联系时,它所具有的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内在条件就是地方性。

这两种地方性的定义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相同,即为一个地方所具有的特殊性。

1980年代国际地理学界出现了新文化地理学(new cultural geography)用,新文化地理学从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对传统文化地理学进行改革。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地理学是从空间角度研究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例如语音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其在形成的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是在非自然的状态下形成的,指某文化受政治、经济、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国家首都。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的表现形式除了情感上还可体现为具体的符号。

5.文化的扩散-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转移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

又称文化传播,其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

6.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想四周不断传递,扩展其文化。

是有文化中心到其他地方的扩散,其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7.迁移扩散-文化现象与其所在区域的人和集体有紧密联系,随着人的迁移,文化传播到另一地,这就是迁移扩散,是一种不联系的非中心扩散。

8.文化整合-指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的协调。

特别是在一地混居的两个文化群体,对双方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的新的文化。

文化整合必须要功能协调。

9.文化景观-景观在地理学上指地球表面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所以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指居住在某地的文化集团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自己的文化创造产品,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10.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象都受自然规律的约束,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可能论(或然论):代表人物法国白兰士,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还有其他因素。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1)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1)

备课资料二、我国南北文化之比较我国是社会和文化地域差异极大的国家。

南北差异是社会和文化地域差异的主要表现。

从语言、文艺、饮食、建筑到政治、人才各个方面,南北之间都有明显区别。

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主要地理界线。

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南北比较南北社会和文化差异有深刻的自然背景。

秦岭淮河以南是湿热的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大于O°C,没有限制植物生长的“死冬”,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可以保证水稻栽培。

同是春节,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哈尔滨的春节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观赏晶莹剔透、色彩缤纷的冰孔雀、冰荷花、冰天鹅;在南国广州的春节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艳、竞放芬香。

在地形上,南方多丘陵、盆地,地形比较复杂,北方多平原、高原,地形比较开阔。

自然资源上最大的差异是南水北火。

南方淡水资源占全国的83%,大部分地方碧水青山、风光秀丽。

北方缺水,多数城市受缺水困扰。

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蕴藏方面,北方有绝对优势。

在计划经济时期布局的高能耗重工业,大都部署在北方。

三、奇特的非洲民居尖塔式房屋尖塔式房屋是非洲加纳阿散蒂族的民间传统房屋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室内宽敞、高大、通风,是西部非洲炎热少雨气候条件下最理想的民宅建筑。

井坑式住宅井坑式住宅是突尼斯柏柏尔人的民宅建筑形式。

柏柏尔人的村落由一个个结构奇特的井坑组成,人们以梯子为道可直下井底,井底中央为一空地,如同宅院的天井。

井壁四周是一套套住房,这就是柏柏尔人的民宅。

这种穴居的井坑式民宅可以免遭风沙袭击,躲开夏季的滚滚热浪,是热带沙漠地区理想的民宅建筑形式。

半边楼尼目利亚都卡瓦族人的住宅依山傍水,依山势建造房屋。

房子前面一半因地势低,故建成楼房;后面地势高,建成平房,俗称“半边楼”。

四水归一房因房屋四面相连,其屋面连结处构成四个槽子。

下雨时,雨水顺着四个槽子流下,注入院内渗井或从屋檐下的水沟排出,故人们称这种建筑为“四水归一房”。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示范教案从容说课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教材编排本节内容和下一节内容,都是在前面几节课的基础之上的再延伸,这样才使得本单元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讲述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即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

教学时,我们先从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为切入点引入,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结合历史知识,我们以语言、习俗、农作物的种植等的最初分布地区,即诞生地来举例,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某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

然后,我们可将其扩大,如我们举例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它们其中的某一要素(文字、服饰、劳动工具等)是组成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的一种事物和现象,而每一要素则成为一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

如果我们把这一地区和这一时期的所有的文化要素组合起来,则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文化系统的源地,如我国新石器文化。

本节的另一个内容文化区,它与前一课的文化景观和后一课的文化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化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为文化区展示的是文化的空间分布,在这里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可通过分析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来比较各文化区的异同点,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区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

能力目标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

2.联系前几节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源地(区)的特点。

德育目标1.通过对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象。

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4文化地理

4文化地理
12
Human Geography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胡兆量, 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着重研究中国文化分布的规 律性。认为文化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律性。认为文化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比较研究是文化地理的基本方法, 区域比较研究是文化地理的基本方法,区域对比是 文化区划的切入点。 文化区划的切入点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中国学者的看法
人 文 地 理 学
钱今昔认为, 钱今昔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的 认为 诸文化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 诸文化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它们的形成条 件,文化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和更新,文化 文化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和更新, 景观和文化生态的特征、演化和作用。 景观和文化生态的特征、演化和作用。 张文奎认为, 张文奎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 认为 合,即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 展规律。 展规律。
20
Human Geography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人 文 地 理 学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1929)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1929)进一步提出 惠特尔西 相继占用”的概念, “相继占用”的概念,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一个 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 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因为每一 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 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实际上是 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 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文化, 文化 , 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 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 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文化与文化景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文化与文化景观

第三章 文化与文化景观【知识网络】(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

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考点透视】1.文化景观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与分类广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许多精神文化也具有物质形式(2)文化景观的构成概念: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1)文化源地概念: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事物或者现象的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产生之初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常常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如造纸术、1848年欧洲革命等文化系统源地: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成面状分布如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等(2)文化区广义文化区的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范围有大有小,大小与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边界有实有虚,虚界可能发生重叠,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狭义文化区的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就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系统。

例如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

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即在不同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3.文化的空间扩散(1)文化扩散类型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扩展扩散 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构成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典例精析】例1:读三幅不同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元朝时期大运河河道变化是 。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culture region)(1)文化区的概念文化区域,即文化地理区,是指具有同等文化发展程度和文化相似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地理学家观察、研究各种文化地理现象,首先是从这些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的。

(2)文化区的结构①垂直结构从垂直方向来看,从上往下,文化区由文化特质(元素)、文化丛结和文化系统三个层次构成。

②水平结构从水平方向来分析,文化区由三个圈层构成: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

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相对来说,这里是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边缘地区:或称为外围地区。

在文化核心的周围,该文化特征相对一致,但其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过渡地区:由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

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边界较为模糊的文化过渡地带。

如果在其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文化过渡带现象。

例如,以语言文化现象为例,在挪威与瑞典之间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地不利于两边的往来,山上居住的人反而与各自山坡下平原地区居民交往密切。

结果,造成山地两边的语言的截然不同,彼此不存在语言过渡带。

另一种是人为原因,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因政治原因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也各自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这样,亦使两种语言之间难以存在过渡带。

(3)文化区的划分地理学家往往根据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居民中盛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确定文化的空间单位。

所有的文化要素或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区划分的依据,如政治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房屋构造、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依据是语言和宗教。

文化区可以依据单项的文化要素进行划分,由此可得到所谓的单相文化区;也可以根据彼此相关的一些文化要素或现象为来划分,如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由此得到复相文化区或称综合文化区。

文化区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文化区

文化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也就是说,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形式文化区:是指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影响的空间范围。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它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书117页)工业:人们利用农产品以及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矿产、水资源、空气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获得工业品的过程,工业为一、二、三产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和几乎全部的生活资料。

聚落:即居民点,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书120)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乡村:《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

以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语言: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方言分区图
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里海。 所有的这些地理界限都为大家所熟悉,而且都在 俄罗斯境内。 乌拉尔山是一个天然的界限,但是,俄罗斯民族, 突破了这条界限,在空间上拥有更为广大的疆域 和空间范围。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空间上拥有一种跨越自 然界限的能力。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南楼北陵

黄鹤楼
岳阳楼
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2004年)
汉方言分区图
三 、 中 国 的 文 化 区
阅读书目: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C.恩伯《文化的变异》
思考题:
选取某一个中国文化区,分析 该文化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其 成因。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受政治、经济或社会职能的影响, 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空间分布范围。 职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 一般来说,功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但并非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明显的边界。 职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 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的不同在 某些情况下会相互重叠。
自二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以文 化为其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 支的现象 。 几乎在所有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 列为核心理论,放在重要的地位。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人 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影响到人文地理学 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但是人地关系理论往往过 于笼统。以文化为切入点,会对人与环境的人 地关系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发展中,
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 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例如直立行走、 脑容量增加等。)
2、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
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了另一种变化, 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群体组织与分工等以有 效的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等。这种适应与自身体质的 被动适应不同,工具、技术、组织属于文化的范畴, 因此被称为文化适应。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环 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如果将这三种文化与 环境的关系作深入研究,就会对人与环境 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
Terry. G. Jordan(乔丹) 在《人文马赛克—— 文化地理学导论》一书中用“文化”这个核心理论 贯穿到各个章节,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 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方面作系统 的论述。 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实践 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 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 的形象表现。 该书被认为是一本理论性相当高,层次分明的著作。 这一严密的理论分析框架被深入运用到人文地理研 究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形式文化区: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 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形式文化区内,总有一个核心,是 该文化特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核心区 外,文化特征随距离而减弱。
机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
上某种机能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机能文化区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和 执行机能的机构。
空 特 文 间 殊 化 。 文 区 化 指 的 某 人 种 在 文 地 化 球 特 表 征 面 或 所 具 占 有 有 某 的 种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文化区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 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域系 统的形成、意义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可以说,文化地理学就是从地理学角度 研究文化及诸文化要素的形成、发展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地 域特征。
第一节 文化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重要主题
Terry G.
Jordan,
The Human Mosaic: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文化区
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 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就是说,文化区是指具 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语言、宗教、生产方式、政治形态、风俗、服饰、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文化现象都可作为划 分文化区的文化特质。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之分。文化中心是一 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表现最集中的地方。 某一文化特质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呈放射状由 中心区向边缘区传播 。
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 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 形式文化区的确立 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 心区(或中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 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的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除在 居民的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符号 作标志。 人们对于乡土文化区的认同,既存在于区 域内居民的心目之中,也得到区域外人们 的广泛认可。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的差异性在于,其 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 致性。 乡土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区域内人们 的思想或行为中,并成为维系某一群体或 区域的内在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