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800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800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了一部电影《不朽的马克思》,这部电影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一生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轨迹。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电影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传记片的方式展示马克思的一生,而是通过对他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的回忆和思考,以及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和讨论,来探索他生活中的一些关键时刻和思考。
这样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且富有层次感,让我更加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
电影中,马克思的思想被生动地展现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并提供了一种改变社会的思路。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个体。
这种观点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我开始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共同进步的意义。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只有真正热爱人类的人,才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句话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马克思的一生饱经风雨,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他始终对人类解放事业义不容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
这种坚守和信念令人钦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还有许多细节和插曲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马克思与他的好友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让人感动,他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并一起完成了无数的理论研究和著作。
通过这个友谊,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不朽的马克思》这部电影通过对马克思的一生和思想的展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也让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600字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600字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600字正值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党小组组织观看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短短的一百分钟让我对马克思本人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有限的人生里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近代史及人类发展方向,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仍需聆听他的言说和奥义,马克思思想至今仍占据着人类真理和道义的神圣高地。
首先,马克思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马克思在十七岁时便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志向。
为了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一直在与旧世界的反动势力作斗争。
从德国到法国,从巴黎到布鲁塞尔,马克思为了革命事业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漂泊半生,甚至成为没有任何国籍的世界的公民。
但是马克思始终没有向现实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潜心研究学习,建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了宣告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无产阶级战斗檄文《共产党宣言》。
其次,马克思善于学习的态度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马克思仍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辛勤工作,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运作的方式,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为工人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最后,马克思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批判思维,在学习吸收他人优秀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青年马克思把黑格尔奉为精神偶像,但是在工作过程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并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于是马克思总结现实的教训,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其否定了绝对精神,修正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从根本上重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并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牢牢结合起来,建立了唯物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通用5篇)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通用5篇)【篇一】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了2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5月3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我认真的观看了此纪录片,感想颇多。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千年古城特里尔。
没有上过小学的马克思在深受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启蒙教育。
特里尔中学民主自由的氛围让17岁的马克思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宏大志向。
1835年10月,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大学时代,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从一幅刻画着马克思最早形象的石板画到“博士俱乐部”中慷慨激昂的年轻人,奋发读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满23岁的马克思凭借一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为了追寻真理,与旧世界的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马克思先后做过《莱茵报》的主笔、《德法年鉴》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不但与终身的爱人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与一生的革命挚友恩格斯开始了伟大的事业,而且在思想上也完成了从唯心主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9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的欧洲大陆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驰骋的疆场。
从德国到法国,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欧洲大陆到大洋的彼岸,马克思为了革命事业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甚至成为没有任何国籍的“世界的公民”。
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了宣告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无产阶级战斗檄文《共产党宣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者的革命号角!此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
在抵达伦敦后,马克思立即展开了对救济各国革命流亡者的工作,和恩格斯一起创办杂志总结革命经验和宣传革命理论。
在伦敦,在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关心和支持各国工人运动,老朋友恩格斯在经济上和研究上都给予了马克思无私的帮助。
不朽的马克思 纪录片 观后感2000字

不朽的马克思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1. 引言1.1 概述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是一部以他的生平和思想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他的故事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观看这部纪录片,令我对马克思及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反思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分析他早年经历和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变革造成的影响;其次,概述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的制作背景与目的,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再次,探讨纪录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意义;接着,在观后感与个人反思部分中,阐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提升与深化,评价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并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应用的讨论和展望;最后,通过总结文章内容和观点陈述,回顾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朽意义,并简要阐述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看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并撰写观后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反思纪录片制作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挑战。
此外,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最终目标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及其理论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并明晰其对未来世界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 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2.1 早年经历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是一位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1818年出生于普鲁士的特里尔市,父亲是一位律师。
马克思年轻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主修法律和哲学。
在柏林的求学期间,马克思深深被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所吸引,并开始参与革命运动。
后来,在巴黎他结识了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并成为密友。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300字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300字篇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了2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5月3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我认真的观看了此纪录片,感想颇多。
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莫失莫忘,他就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该片生动再现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矢志不渝躬身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人生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片中珍贵资料影像、实地探访、专家访谈和艺术动画相得益彰,珍藏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当代实际交互共鸣,为观众开启一场走近伟人探寻真理、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致敬之旅。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作为一名正在为事业打拼的年轻人,首先,我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不懈奋斗中绽放最美青春芳华,无悔青春;其次,是要有坚定的像马克思一样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认准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漫步荆棘人生路。
篇二: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在观看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之后,我的感想颇多。
该片形象地塑造了思想广阔、勤奋工作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17岁的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伟大志向。
在患病期间,读完了黑格尔的著作,产生了辩证思想。
不满23岁获得了博士学位,写了十万多字的笔记,四万多字论文,年轻活跃的马克思不断阅读,翱翔在思想的天空中。
他超人的领悟天赋与记忆天赋令人赞叹,但更值得敬畏的是,也是他治学过程与革命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充分与基层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相接触。
他震惊世人地写道:“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一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一在周末空暇之余,观看了电视文献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该片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讲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主创团队在国外大量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档案、文献资料,并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应该、俄罗斯等地实地拍摄,力求真实地反映马克思成长、生活、研究理论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
观看该片后,感受颇多。
本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创立、形成、转变、成熟的构建过程为主要线索,沿着马克思的人生足迹,实地拍摄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
通过马克思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期等成长历程,构建马克思思想轨迹。
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并肩战斗。
下集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
31岁的马克思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的资助度日,他的四个孩子先后夭折。
但马克思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他依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研读了大量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
节目形象展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X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心得体会五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心得体会五
X我观看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感想颇多。
该片展现了思想着的、执着的、真实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
今天我们以纪念的方式来展示马克思这位伟大人物所具有的不朽价值与重大意义,斯人已逝,理论长存,伟业长存。
纪念并非目的本身,X年后的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更好地继续前行。
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X、X,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致力于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克思,一个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名字,“马克思主义”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初中开始学习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模糊的概念,到高中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深入学习,再到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业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给予我坚定的信念,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人生写照。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旧毅然决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
不朽的马克思 观后感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我观看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马克思离开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巨变中不乏马克思当年未曾预料的情景,但是人类社会始终没有偏离马克思当年为之预设的方向,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人们不但不会忘记马克思,而且越来越深地为他的伟大人格所折服,被他的精神灯塔所吸引。
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价值,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他们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价值的评价根据,因此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今天的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使共产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不得益于马克思“人民至上”的意志传承和精神教诲。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
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
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
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
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分开来。
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 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
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
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才能推进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从而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
为了革命理想,为了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2020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本片分为上下两集,
共100分钟,于5月3日和5月4日20:00在CCTV1播出。
马克思离开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巨变中不乏马克思当年未曾预
料的情景,但是人类社会始终没有偏离马克思当年为之预设的方向,波浪式地向前发
展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人们不但不会忘记马克思,而且越来越深地为他的伟大
人格所折服,被他的精神灯塔所吸引。
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价值,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他们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价值的评价根据,因此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今天的共产
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使共产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
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不得益于马克思人民至上
的意志传承和精神教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正如党的
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时代回顾马克思的一生无不令人感动和震撼,我们一定要正确的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让马克思主义思
想永远常新常青,造福人类。
相关阅读: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