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

关键词
无趣的童年\失意的青年\失聪的中年\ 贫困的晚年\不修边幅的形象\ 我行我素的性格\永不屈服的英雄
第一交响曲
英雄的青年时代,表现新生的力量 有了行动的意志与建功立业的渴望 《英雄》 体现理想的英雄形象,英雄的斗争生活 描绘英雄的个人体验和感情世界 《命运》重新提出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 《田园》大自然对英雄的思想感情的影响 英雄与人民团结在一起 英雄平凡的生活
恩格斯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 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 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 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 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 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 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 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 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 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 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 的精髓。
马丽勃兰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
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 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 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 而去。
拿破仑的士兵
拿破仑一个旧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
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 就是皇上!”
舒曼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
古典时期音乐特色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其音 乐创作力图摆脱教会和封建宫廷 的束缚,倾向自由、民主和人权 主义。作品着重体现新兴的市民 阶层的精神面貌。 创作方法讲究乐曲的结构严 谨、形式完美、音响和谐与逻辑 严密。曲风大都淳朴、严肃、稳 重,崇尚理性,而对情感的表现 较含蓄内在,器乐曲多是无标题 音乐。
贝多芬 海 顿 莫扎特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

谢 谢 欣 赏!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鲜明独特, 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 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激烈 狂暴的性格、对现状的不满、 思想奔放不羁。
第五交响曲《命运》
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 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 没有听过。
恩格斯
交响曲:
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 的一种管弦乐套曲。交响曲以结 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 管弦乐写法复杂而音色对比鲜明 为特色。
划时代的பைடு நூலகம்乐大师 ———
贝多芬
教学目标 :
1.聆听《命运》交响曲,感受、 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 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2.认识、了解贝多芬。 3.初步懂得有关“奏鸣曲”、 “交响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并通过聆
听《命运》交响曲,感受、 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
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贝多芬简介:
生于德国波恩 一个音乐家庭。五 岁学琴,八岁开音 乐会,十岁作曲。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 品,体裁形式涉及 各个领域:9部交响 曲,32首钢琴奏鸣 曲,另外还有弦乐 四重奏、小提琴奏 鸣曲、进行曲等。
相关故事链接:
1.天才靠勤奋; 2.蔑视权贵是贝多芬一贯 性格。
欣赏《热情奏鸣曲》
要求:体验音乐情绪,了解贝多芬风格。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节《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课件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
歌词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 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 已经变的不像他
莫扎特40
维也纳古典乐派
莫扎特——音乐神童 贝多芬——乐 圣 海 顿——交响乐之父
划时、《热情》等 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 第 九 ( 合 唱 ) 交 响 曲 》 第 四 乐 章
乐曲风格:
气势恢弘、音响宏大
思想内容: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体现了贝多芬的进步思想和 崇高理想。
《 热 情 奏 鸣 曲 》 第 三 乐 章
思想内容:
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体现了贝多芬的斗争精神和 革命热情。
评价: 集古典之大成 开浪漫之先河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主
呈示部:相爱
部
爱情主题 草桥结拜 主题再现
展开部:抗婚
连接部 (自由华彩段) 副 部 同窗三载 结束部 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抗 婚 楼台相会 哭灵投坟
再现部:化蝶 (爱情主题再现)
海顿
• 弗朗茨· 约瑟夫· 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 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 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 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 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 神的作曲家
贝多芬的一生
1770-1827
贝多芬的故乡美丽的波恩小镇
曾任宫廷乐队乐长
合唱队歌手
1792年到达维也纳时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住所
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 变得愈来愈孤僻。 •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 古奇 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 他们相恋的作品。 • 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 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 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 园》;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 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 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 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 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 纳三杰”。
维也纳三杰
海顿
莫扎特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 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 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 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 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 贝多芬。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 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 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 进取精神。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一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失趣童年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之后,决心把儿子培养成莫扎特一样的天才,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但是贝多芬没有莫扎特一样的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习的。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着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贝多芬13岁的肖像画,画家不明(约绘于1783年)失意的青年1803年?33岁时?,血气方刚的贝多芬,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创作了他的第三交响曲,命名为《波拿巴交响曲》。
在乐谱的封皮上还写着“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那时贝多芬将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
1803年的贝多芬,由http://zh.wikip /w/index.php?title=%E5%85%8B%E9%87%8C%E6% 96%AF%E8%92%82%E5%AE%89%C2%B7%E8%8D%B7%E7%88%BE%E6%96%87& action=edit&redlink=1克里斯蒂安/w/index.php?title=%E5%85%8B%E9%87 %8C%E6%96%AF%E8%92%82%E5%AE%89%C2%B7%E8%8D%B7%E 7%88%BE%E6%96%87&action=edit&redlink=1·/w/index.php?title=% E5%85%8B%E9%87%8C%E6%96%AF%E8%92%82%E5%AE%89%C2% B7%E8%8D%B7%E7%88%BE%E6%96%87&action=edit&redlink=1荷尔文所绘失聪的晚年50岁后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__学科信息:音乐-人音版-高中全一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 它孕育1803年,直至1823年才完稿。罗曼·罗兰说:“贝多 芬的一生,有如暴雨的一天。”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 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 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奋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 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遭失败,26岁就 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第三乐章多为小步舞曲(minuet)或是诙谐曲,这两 种曲式都是三段式(体),速度通常是中等到快速的 范围内;如果乐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三乐章则会 有终章的气势。
第四乐章要具备终结全曲的气势,必须能和第一乐 章互相呼应,作曲家偶尔会采用“奏鸣曲式”或是 生动活泼的“轮旋奏鸣曲式”创作。
②奏鸣曲式(结构形式) 引子 + 呈示部 + 展开部 + 再现部 + 尾声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引子→欢乐壮丽的颂歌→英雄凯歌→亿万人民团结→团结欢乐
可
欢
怖乐ຫໍສະໝຸດ 的主号题
角
(
人
声
)
团 结 主 题 ( 器 乐
团 结 主 题 ( 人 声
团 结 欢 乐 主 题
)
)
感受并探讨: 在乐曲中我们感受了音乐家怎样的思想? 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乐曲有哪些表演形式?
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争取 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 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 想。
乐曲庄严、神圣,震撼人心。
音乐运用了人声中的独唱、重唱、合 唱,以及器乐的各种演奏形式来达到 创作的目的。
①奏鸣曲(作品体裁)
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大多是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一定是快板,其调性则是乐曲的主调。
划时代音乐大师——贝多芬

)
弗朗茨· 约瑟夫· 海顿(1732
。
。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
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 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 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 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
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
1
2、
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而载入史册。
: 《悲怆》《 月光》 《 热情》 等
:1972到维也纳——1802 :1830《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 作——1815年
:1815年后的作品
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 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 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 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
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 声竟达五次之多。
独唱 重唱 合唱
德
国 席勒 欢乐颂
短笛(第四乐章)、: 长笛、 双簧管、 单簧管(A调、降B调、 C调)、2 低音管、低音巴松管 (第四乐章)
铜管乐器
法国号(D调、降B调、降E 调)、 小号(D调、降B调)、 长号(中音、次中音、低音, 第二、第四乐章)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双呈示部奏鸣曲式。 双呈示部奏鸣曲式。
海顿《第94 交
卡尔伯 姆.mp4 贝多芬第二 交响曲.mp4
奏鸣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奏鸣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结 构。奏鸣曲式是一种在 构思上以一对矛盾为基 础、在材料上以两个主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mp4 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以 题为中心、 三种功能为支撑所构成 的比较复杂的三部性曲 式。
1750年至1820年,在西方音乐史上
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在这时期,欧 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在这时期, 洲掀起了著名的以“自由、平等、博爱” 洲掀起了著名的以“自由、平等、博爱” 为口号的“启蒙运动”。其中出现了众多 为口号的“启蒙运动” 有关人道主义的作品,例如贝多芬的《第 有关人道主义的作品,例如贝多芬的《 九交响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 九交响曲》 海顿、莫扎特、 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也被人们称作 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贝多芬(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 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他既 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 是古典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 是古典音乐的终结者, 的引路人。 的引路人。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flv
“热情”奏鸣曲是一首规模宏 热情”
气势磅礴的作品, 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 冲突、 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 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 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火山 的爆发” 的爆发”,并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说 一下对该曲的感受。 一下对该曲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 第三乐章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 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 峰的经典作品。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 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 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 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 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 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 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 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 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 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 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 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 流。”
1750年——1820年左右。1750年J· S 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罗克时代的结 束。此后西洋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发展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由于其 在维也纳开花结果,,“维也纳古典 乐派”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 芬
贝多芬简介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家庭,从小学习 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 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 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成为“维也纳三杰”。当时 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 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 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 的英雄性格。当他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 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5首、钢琴奏鸣 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对欧洲音乐艺术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 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他在自己短 短的57年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人们尊 称他为“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