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通货膨胀控制等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经济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利率等。
例如,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改善国际贸易状况,提高出口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有其局限性,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其次,财政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财政政策可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资源分配。
例如,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就业率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来激发企业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的上升,而过度收紧可能导致需求疲软和经济衰退。
因此,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和长期影响。
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政策等。
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市场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加强教育、科技和创新投入,改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高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而产业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战略性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等手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例如,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政府可以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引导资本和人才流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的现状1.理论框架的深入完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为理论框架提供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机会。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主义思想和市场失灵理论,结合随机过程、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工具,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受到挑战和补充,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2.政策研究的实践需求必要时,政策制定者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控制和调整经济运行。
而宏观经济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决策,促进经济发展而存在的。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和综合性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通过经济学、数学、计量经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成为了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2.数字化和数据驱动随着数字化的推动,经济活动的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数据的宏观经济学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和统计模型等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
3.全球化和国际比较随着全球化加速,宏观经济学也必然更多关注跨国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国际比较也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方法论问题宏观经济学方法论的成熟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济学的方法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和方法创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资本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
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指随着厂商投资的增加,
预期利润率递减。
流动性(Liquidity):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
顺利变现的能力。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以获得流动性的意愿
产 品
C:转移价值,或称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 C 1 : 折旧; V: 工资。
产品价值构成 = C + V + M M:利润和税金; V+M:新创造价值。
工业总产值 = C + V + M 工业增加值 = C1 + V + M 工业净产值 = V + M
例:服装的生产过程。最终产品:服装
生产过程
PDI = PI - 个人税 - 非税支付 = 消费 + 储蓄 =C + S
一、GDP核算的基本方法
1.核算的原则 (1)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不计算中间产
品的产值; (2)只计算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新生产
的产品的价值; (3)按市场价格来进行计算。
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
劳动力:V
劳动手段(厂房、设备等):C 1 C 劳动对象(原材料等):C 2
(Gross National Products vs.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三、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四、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其中不包括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我国目前以生产法 GDP 为准。
现代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经 济 学动 态》 卫丛
现代 国际宏观经济学 的兴起与发展
孙 烽 寿伟 光
长期 以来 , 宏观 经济 学 只涉及 封 闭经 济 , 开放经济 条件下 的研 究 往往被 忽 视 。 这 种局 面直到 2 0 世 纪 60 年代以 来才 得 以 转变 。 这 是 因为 , 近几 十 年来 日益 开 放 和加 剧 变 化 的 国际经 济环 境使得 经 济学家们越来 越 认识 到 , 如果不 考虑 各国所处 的外 部环 境 , 那么 也 就无 法充 分理解 和把 握一 国宏 观 经济的运行 机 制 。 在 这样 认识的 推动下 , 国 际宏 观经 济 学逐 渐发 展成 为一 门显学 。
理性预 期在 方法论 上另 一创新 之处 体现
在 它能 很 自然 地 与 鞍 点 收 敛 行 为联 系 在 一
起 , 其 中系统的 动 态变 化 既 包含 稳 定 因素 也 包 含不稳 定 因素。 为 了使 系统 有一个 唯一稳 定的鞍点 均衡 路径 , 跳 跃 变 量 的数 目必 须 等
于 ( 特征方程 )不 稳 定根 的数量 ( lB acn h adr &
则是 前 向 性 ( fo wr a 川 Ico k ign ) 的 。 这 种 观 点 从根 本上 改 变 了宏 观经 济动 态 的运 行 方 式 ,
不再取决于 某些 给定 的初 始状 态 , 宏 观 经济
一 63 一
动 态学将 由后 向性 和前 向性 的动态行 为联合
决 定 。 这 反映 了某些 经济 变量 受制 于过去 而
发展 。 70 年代 的宏观 模 型 逐 步 走 向 动态 化 。
在 当时 , 宏观 经 济学 十分 强 调 资产 积 累是 导 致 经济 动态变 化 的关键来 源 。 只不 过在 封 闭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3、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实例分析
第一步:这100万美元将成为生产这些投资物的人们 第三步:他们又会将其4/5,即64万美元(100×4 / 的收入; 5×4 / 5)再购买消费品,于是它又成为另一些生产 第二步:这些人将其增加的收入的 4 / 5,即80万美 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元(100×4/5)用来购买消费品,这部分又成为另 第四步:这样的过程会继续进行下去 一些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结果是:原始投资虽然只增加了100万美元,但把所 有这些派生收入加在一起却可以得到500万美元的收 入。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4、就业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就业
原因分析: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管是消费品还是投资 三大心理法则影响总需求:按照消费倾向规律,随 品的生产都不能继续增加,这就造成了“非自愿失 着社会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 业”。 越来越小,于是引起对消费需求不足。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方面的具体情况是: 西方世界所曾经遭受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增加了额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私人企业的活力下 外的动力。 降; 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整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殖民化,资本主义体系已 经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 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 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 济学的建立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 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从研究宏观经济怎样运作到探求如何使它运作得更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根本的问题是,政府能够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使其运作得更好呢? 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总是以浓厚兴趣乐于宏观理论的政策运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此后,芝加哥大学和胡佛研究所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麻省理工学院的弗朗哥·莫迪利安尼与罗伯特·索洛,耶鲁大学的托宾等老一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这一领域中美国的领袖人物,也是如此。新一代领袖人物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马丁·弗尔德斯坦与N·格里高利·曼昆;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与托马斯·萨金特,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以及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与约翰·泰勒,尽管他们怀疑积极的政府政策的说法,但也具有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关注。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不前、离题和死亡”。 更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总的来说科学是由不成功的实验扫清道路的”。
经济长期行为是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
中国
年份
美国
年份
增长率
增长率
1900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长期增长
AS
AD
P0
Y0
P价格水平
产量GDP
AS
AD
P0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使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具体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
凯恩斯革命被称为经济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和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斯拉伐)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斯拉伐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货币主义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4.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方法,为处理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角点解提供了有力工具,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露出复兴的曙光
代表人物:扬小凯、黄有光、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博兰(Borland)等
研究方法:超边际方法。
超边际分析与边际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解决“是”与“否”之间的选择,其抉决择值为“正值”或“零值”,是角点解;后者是在你选择的“是”中如何配置你的资源,是边际分析,是内点解。
例如专业的选择及该专业内各门课程时间的分配
主要贡献:复兴了古典经济学分工与专业化的核心思想;回答了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市场、企业等经济组织制度为什么产生和存在;贸易为何会发生等);把经济学的所有分支学科纳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之内,使经济学更具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