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的。
(2)初步知道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知识的兴趣。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粒子之间的关系从信息中学会处理获得知识,建立物质微观世界观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原子弹爆炸的图片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学思考,回答问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魔法变小了,可以畅游在水分子之间,了解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下面请大家回忆3个小问题。
(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1、什么是分子? 2、什么是原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提问】我们知道很多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缝衣针,请大家观赏放大了的针。
问:原子到底有多小呢?人们常常这样对比,原子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与地球体积之比。
展示图片那这么小的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过度】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题2 原子的构成【板书】课题2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通过观赏,感受宏观到微观的神奇。
观看图片,体会原子的微小。
思考问题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畅想,交流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分析:为什么这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 考,步入神秘 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 问题大部分将 在本节教学中 通过探究活动 中获得较满意 的答案,这对 于激发学生持 续的探究欲望 是大有裨益 的。
观察,分析:以氧原子 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 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 构成原子的。
通过对人类关 于原子结构的 认识过程调动 学生学习的兴 趣。
交流、评价,进行小组 自主归纳总
活动:
结,加工处
理,培养主动
与他人交流讨
论,清楚表达
自己观点的良
好学习方法。
课堂作业:习题第 1 题 教学反思:
1、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涉及微观的纯理课论的教学设计处理起来有点困 难,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抽 象思维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个教学的难度,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 (1)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紧紧围绕书本展开教学,不要进行拓展或是少进行拓 展,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书本,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
[引课]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
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
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第一部分 [设问]
认识原子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结构历史 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
怎样构成原子的? [讨论]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 解释吗?
[设问]
学生活动
思考:物质世界是否可 分?能否分到尽头?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分吗?若能 分,其内部结构是怎样 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 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 粒子,但它并不显电 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 子、电子三种粒子构 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 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 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 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 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 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的结构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结构微课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总结
通过观察分析可知:不同原子的质子
数不同;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
于中子数;质子和电子数目相等、电
性相反,互相抵消,所以原子不带
电
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的能
力和归纳总
结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记(教学反思)
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九年级化学新标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本节课知识本身抽象且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
这一微课主要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主,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来导出原子的内部结构,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利用不同种原子中质子、中子与核外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对比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数据的能力。
使得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明了化。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原⼦的结构(2)了解电⼦层及核外电⼦分层排布的特点(3)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结构⽰意图(4)了解离⼦形成的过程,掌握离⼦符号的书写(5)理解相对原⼦质量概念和计算⽅法2、过程与⽅法(1)充分利⽤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类⽐、想像、归纳、概括等⽅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有关原⼦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原⼦的构成、离⼦的形成三、教学难点核外电⼦运动的特点、离⼦的形成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新课通过图⽚观察原⼦的体积很⼩,结合第⼀课题在化学变化中原⼦不可再分,思考:抛开化学变化,原⼦可以再分吗?带着疑问学习课题2原⼦的结构2、科学引领,⾃主学习[引⼊]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类对原⼦结构的认识是⼀部壮丽的史诗原⼦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是⼀种极其微⼩,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是否可以再分,原⼦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了长达近⼀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汤姆⽣发现电⼦,汤姆⽣认为电⼦就像葡萄⼲⼀样镶嵌在原⼦中。
【展⽰】卢瑟福的α粒⼦散射实验(α粒⼦,即氦原⼦的原⼦核)现象:绝⼤部分的α粒⼦沿着原来的⾏进⽅向,没有发⽣偏转;少部分α粒⼦的运动⽅向有所改变;甚⾄有极少数的α粒⼦被反弹了回来。
对于这种现象,利⽤汤姆⽣的原⼦理论是⽆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的原⼦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中,原⼦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的全部正电荷以及⼏乎所有的质量,⽽电⼦带负电在核外很⼤的空间内作⽆规则的⾼速运动。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原子的结构(2)了解电子层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3)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5)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和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三、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观察原子的体积很小,结合第一课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思考:抛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以再分吗?带着疑问学习课题2原子的结构2、科学引领,自主学习[引入]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汤姆生认为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原子中。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学生在前面的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佛的眼里,一草一木都有其自己的世界,而目前我们对广袤的太空依然从满了未知,我们又未尝不是在一个更高文明的一朵花的世界里呢?这点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学生的问题在于,他们对微观世界同样是缺乏想像力的.本节课的难点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原子等微观粒子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在教学中,我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去诱发学生的想象。
如用“家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原子也有复杂的结构,用蚂蚁和鸟巢体育场的对比,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相对广阔的空间以及电子在原子内部相对自由的运动。
用橡皮筋系着的小球做旋转运动时,橡皮筋的长短、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电子运动的能量高低、离核远近等。
抽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无法理解透彻,我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强化记忆予以加强。
2、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乐学数学。
我在讲授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4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圆》时,以圆的定义和相关概念为主线,创设了畅游数学乐园的动画情景。
通过动画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很顺利的探究出定义一。
定义二的探究我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圆上,突破了用集合定义圆的难点。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平山二中贺丽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2)知道原子中各粒子间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电子发现的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4)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历史过程中体现艰辛过程。
(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不懈追求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及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微观世界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观粒子构成的,那么上节课我们研究这些变化都是由这些粒子的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密切相关的。
那么滑雪化学变化那。
这让我们感受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什么过程?分子的再分和原子重新组合。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分子原子的这些知识,我们同学还想了解什么?[回答]:原子还能分吗?[讲述]如果原子能分,你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那?[回答]:有[引入新课]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原子的构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两种微观粒子,分子原子,那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
在这句话中如果让你强调的话。
哪一段最重要。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引入新课] 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怎样被一步步发现的呢?(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迫切想知道粒子微观结构的发现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三、作业布置:同步训练第35—36页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
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原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旋转运动的微观图示,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解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
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评课,尽管优点很多,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不少,例如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没有解释核电荷数的定义,没有在黑板上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在选题方面没有体现题目的多样化特点,没有精益求精;学生自主探究的偏少。
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因此,在今后化学课堂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化学规律的技能。
通过讲解原子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等,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