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关于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三、作业布置:同步训练第35—36页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原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旋转运动的微观图示,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解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评课,尽管优点很多,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不少,例如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没有解释核电荷数的定义,没有在黑板上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在选题方面没有体现题目的多样化特点,没有精益求精;学生自主探究的偏少。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在今后化学课堂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化学规律的技能。通过讲解原子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等,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珍珠泉》教案

4.《珍珠泉》教学设计 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道王雅平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所在的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如同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有关泉水的PPT或文字资料。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设计的,前面学的三篇精读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燕子的可爱,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夏日荷花的美好。家乡的泉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泉”字。齐读课题,提问:说说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阅读提示的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课件出示) (1)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2)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关于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三、作业布置:同步训练第35—36页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原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旋转运动的微观图示,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解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课《珍珠泉》教案

4、珍珠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课文重点: 理解珍珠泉的特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2、3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三自然段“开始,〃〃〃〃〃〃一笑消失了。” 教学准备: 珍珠泉以及其他泉水的图片 预习设计; 导语:上面的课文是我们感受到了春天中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那家乡的珍珠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读读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1.积累文中下列词语,先读读记记,再正确书写在横线上。 弯弯曲曲、镶嵌、朴素、沉积、饱满、晶亮、绽开、交错、干涸、泼洒 2.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镶嵌: 绽开: 交错: 干涸: 3.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的一眼美丽清泉,写出了珍珠泉的()和()以及()。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自由读全文,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珍珠泉周边的景物怎样?划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并简要归纳出泉水的特点。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泉水是怎样冒出来的?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 (4)再读课文,思考:珍珠泉有哪几个特点? (5)自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珍珠泉? (6)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5.我还搜集了祖国许多著名泉水的资料,比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问促读 1.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 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 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是初中学习的难点,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

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二)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课《珍珠泉》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课《珍珠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珍珠泉》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 播放《珍珠泉》教学演示课件中关于泉水的图片及视频结合教学。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①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①自由读,给文章分段。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②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③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七)板书设计 课堂记录 教学总结

化学选修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 (实用文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 朗读课文,思考;为汗么叫“珍珠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 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恃点呢? 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①“开始,水泡……消失了!”。②“水泡闪亮……珍珠啊!”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2)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利用实验,为学好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师生共同学习分子、原子的特性时,安排了多个演示实验——氨水的扩散、品红的扩散、酒精与水混合、注射器对比压缩空气和水对比实验。以氨水的扩散实验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利用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由于演示实验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会看不到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同屏技术引入,将实验现象实时传送到屏幕上,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 二、利用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听说过,但是并没有建立具体的概念。对这些

微观粒子感到陌生,通过网络收集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片以及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子“中国”。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理论体系。在讲分子特征时,多处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立体的图形,动态展示分子见有间隔并且间隔的大小也进行动态展示,清晰的比较出固体、液体、气体状态下分子间隔的大小。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分子的模拟示意图。 三、回归生活,知识联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 但是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不能绝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学习目标的制定还不能很好的完成。目标在制定时语言描述不准确,不能很好的起到本节课的指导作用,制定得目标过多,不能进行有效的删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多向骨干教师请教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完美的完成每一节课。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反思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反思 分子的立体构型位于选修修三《物质结构和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在学习本节知识时学生已有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的特征,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子的立体构型。 本节首先介绍了形形色色的分子,书上配有分子立体结构模型图,介绍了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ABn型分子或离子的简单构型,教材中出现“思考与交流”、“思考与探究”等内容能帮助学生自主的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本节是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分散难点的方法、花费了6个课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在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围观分子的结构之美,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为利用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难点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形形色色的分子,重点展示三原子、四原子、五原子分子的不同立体结构。并设问过渡:CO2和H2O,都是三原子分子,而CO2呈直线形H2O却呈V 形,CH2O和NH3都是四原子分子,为什么CH2O呈平面三角形而NH3呈三角锥形,为了探究其原因,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不同,首先让学生书写CO2、H2O、NH3、CH2O 的电子式,观察电子式,找出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并实物展示CO2、H2O、NH3、CH2O、CH4的立体结构模型,对照其电子式,分析结构不同的原因。在分析中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具体内容是:分子中的价层数电子对等于σ键电子对数和孤电对子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价层电子对的计算方法。在VSEPR模型中,由于σ键电子对和孤电对子相互排斥作用,尽可能趋向彼此远离,排斥力最小,达到稳定的结构。根据VSEPR模型把ABn型的分子或离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对都用于形成σ键。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的分子,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因而H2O分子呈V型,NH3分子呈三角锥型。学生要熟知中心原子的孤电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熟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微视频引入、类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阅读《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从而树立积极、务实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层、能级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课)播放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小视频,然后引入:同学们,在大爆炸之后,原子便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子的奥秘吧! 【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1.什么是能层?核外电子共有几个能层?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3.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如何?(三个问题都通过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与表达评价】 各小组任意选择之前学生所展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课堂探究】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N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7.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8.能级的能量高低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师点拨和疑难突破】 (播放整张幻灯片:能层和能级) (设疑)都是核外电子,为什么具有的能量不同,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讲解)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不同的电子,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瘦弱多病。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赛跳高,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能跳两米多高,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却只能跳几分米高。电子也一样,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而那些能量高的电子,却可以跑到离核远的地方去“逍遥”。 【学以致用】完成课堂学案中的“学以致用”题目。 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 四.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3.能量关系 作业布置:课本12页1-4题。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中的原子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一、教材分析: 在上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节学习目标: 1、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3、自己画原子的结构。 三、具体导学过程: 1、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 (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教学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4、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他的预期效果怎样?这样预期的根据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二)原子的水果模型很好能激发学生兴趣。我们把原子当成什么水果呢? 1、学生画好原子模型展示。 2、寻找原子中粒子的规律。 (三)练习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六)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只是几乎是全新的。 四、教学程序 (一)、原子的结构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在设计本节课时采用以下几点做法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兴趣:(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梅花》诗歌朗诵,然后设疑“诗人为什么远远能闻到花香”,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举出了打开香水瓶盖能闻到香味?在客厅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等)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再通过“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的图片”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用Flash播放,学生很直观就能体会到。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使酚酞变红以及浓氨水扩散使酚酞变红(铁树开花),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感兴趣,这些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分子的存在和分子不断运动。 (四)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探究性实验 提出问题:“1+1是否一定等于2?”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接下来提出: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白砂糖溶于水体积有无明显变化这些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分子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

《珍珠泉》教案

《珍珠泉》教案 人教版《珍珠泉》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①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①自由读,给文章分段。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②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概括)。 ③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七)板书设计 14珍珠泉 教案点评: 《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教师的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教师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omic structure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 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 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