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详细如下: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2、孟子,代表作:《孟子》。

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3、荀子,代表作:《荀子》。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4、老子,代表作:《道德经》。

老子哲学体系道德核心是“道”。

老子的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范畴。

《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

5、庄子,代表作:《庄子》。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他们的基本内容如下:
1.儒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核心思想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常”、“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强调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2.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倡导个人的自由和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3.墨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尚
同”、“尊师重道”。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全民平等,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4.法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律而不破、
弊而不改”。

法家强调法律和法治的实际效果,认为政治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管理。

5.名家:名家学派是诸子学派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
的思想特点是提倡权谋政治,强调以稳妥、灵活、有技巧的方式处理社会问题。

6.农家:农家学派主张天下大同和平共处,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
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一、儒家思想
1.创始者——孔子
主要思想: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
③德“为政以德”
④民“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开办私学
2.继承者——孟子、荀子
(1)孟子
主要思想: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2)荀子
主要思想: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思想
1.创始者——老子
主要思想:①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小国寡民
④无为而治
2.继承者——庄子
主要思想: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大小、难易、贵贱等”
②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③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因时而变,提倡变革
②以法治国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君主权威
四、墨家思想
核心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尚同
③天志明鬼
④节用节葬。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明确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明确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展开法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重创,在汉武帝时,为保护专制统治者"罢黜百家,自始儒术"实行思想钳制后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超越了旧日统治阶级寡头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小“研习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并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至整个民族。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学前的内容看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全然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构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展开的。

儒家学派稀释这些文化要素并下降至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

”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

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

”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

《论语-颜渊》谈到:“自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够不与民争利。

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

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

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

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

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

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

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

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物主义成分居多。

《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蔻稚。

”⑤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子的鲜明和具体。

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们。

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

“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

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

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

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

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

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

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

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

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

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教育人要为善,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