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_民本_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儒家"仁学"和"人性善"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施仁政"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孟子本人阶级观念的约束,其民本思想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
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今天掀起的新儒热。
反观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应该怎么概说?其发展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儒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活跃。
“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同的学派。
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
“诸子百家”都指谁?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
但是,他们都丢掉了相当重要的一家——兵家[1]。
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急剧动荡,社会结构中的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生产力开始的。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大量出现,这使劳动者只能用大规模的群体合作来弥补生产工具之低劣的时代骤然结束,劳动者个人用铁制作的生产工具有能力个人开垦土地。
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虽然是对他理想中村社生活的设想,但这种劳动成果的分成方式——劳役地租在当时无疑是存在的。
铁器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但生产关系的转化不平衡,由此引起了政治上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由于生产关系变更不平衡,主动变更、变更早、变更较彻底的贵族很快就富裕起来了。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04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实践
家庭伦理建设
要点一
重视家庭价值
先秦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认 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 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当 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 价值观的转变,家庭伦理建设仍然具 有重要的意义。
要点二
尊重长辈
先秦儒家强调尊敬长辈的伦理观念, 认为尊敬长辈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关键 。在当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 变化,但尊重长辈的伦理观念仍然具 有普遍的价值。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02
忠诚守信
先秦儒家强调忠诚和守信,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
商业和社会交往中,人们应该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以建立信任和良好
的信誉。
03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
完善。在当代社会,人们应该自律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达到更高的道
礼教。
儒家八派
指荀子所提出的儒家八派,包括子 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 仲良氏、孙氏和乐正乐义等,各派 思想互有异同。
儒家六论
指《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易经》和《春秋》 ,合称“六论”,是儒家经典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01
02
03
“仁”的思想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 仁慈和仁义,主张以仁爱 之心来治理国家、教育子 女和对待他人。
员工道德教育
通过借鉴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企业可以更好地开 展员工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 守。
社会责任与担当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和担当,企业借 鉴这一思想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 续发展。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在当代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与推动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
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
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
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行政管理 2014410565 邓钦钦指导教师徐自强依托课程西方管理思想史摘要:本文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治理思想进行简单分析,从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贵君轻”、“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思想出发,运用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促进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了社会治理要想更长远地发展,离不开对先秦儒家文化优秀思想的吸收,因此社会治理要借鉴以及吸收先秦儒家文化的治理思想,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秦儒家文化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和优秀智慧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家进行社会治理。
关键词:先秦儒家文化社会治理启示引言: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思想的创始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但儒家文化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经艰辛,屡受磨难。
儒家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学派的猛烈冲击和激烈批判;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大量儒生遭到了迫害,儒学发展停滞不前;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从而排斥儒家文化;在唐朝又遇到了佛学的挑战;文化大革命时受反孔批儒的思潮影响历经空前之灾,但直到今天儒家文化还有勃勃生机,富有活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国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中,并能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自己。
但现代很多人仍然把它当作封建的“代表”,认为它是封建思想与顽固残留,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本文就从先秦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谈一谈它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先秦儒家文化的简单介绍(一)先秦儒家文化的地位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创立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最初的儒家文化只是儒家思想家的观点表达,后来经过儒家历代思想家的不断发展,至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儒家文化作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中国社会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文化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封建统治时期。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作者:李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3期李涛(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6)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民本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带来的影响。
本文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揭示其在当今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影响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4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7—03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在维护当时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与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差别,但其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的发展造就了民本思想的形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春秋时期,成熟在战国时期。
正处于社会形态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前人基础上,在寻求治国之道上发现人民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于是以民本思想立于百家之上,从而影响着后世历朝历代,民本思想是贯穿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其杰出代表人物当属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奠定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根基。
先秦民本思想自古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贯穿华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春秋到现代都有它的身影。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仁政”两个方面。
(一)“重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君与民的关系,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最基本的问题,而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从经济的视角去阐述,即二者互相制约,民对君的根本制约,君对民的最终依赖。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卢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1期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今天启迪智慧、涵养道德的有益支撑。
其中,民本思想就是中国古代优秀政治传统中的精华。
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五子之歌》中已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①的字眼,到了西周,周公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政治家、思想家们对于民众力量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加以着重阐释,形成了一股思想大潮,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孟荀三人对民本思想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使得民本思想体系初步形成。
当然,如果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发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立君为民、民为国本和爱民养民。
立君为民,即君主为民而设,《尚书·泰誓》有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②意思是上天降生了普通的老百姓,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老师,而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泰誓》虽是后人整理成文,但这段文字曾被《孟子》引用,也就是说孟子赞成《泰誓》中的天为民而作君师说。
我们众所周知的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说以及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说,其实都是由立君为民这个理念推论出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第二个理念,是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体系的基础,政治稳定的条件。
《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③,在孔子看来,民比食、丧、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都要大,因为如果没有民,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更进一步说明他对民众的关注程度。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之后,孟子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这一学说充分贯彻了孟子所向往的“民本”,并使他的民本思想更加充实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李久华, 莫叶兵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刊名:
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35)
1.任洁论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2006(01)
2.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期刊论文]-求是 2004(01)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
1.寇金和.KOU Jinhe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期刊论文]-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1(4)
2.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期刊论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1)
3.王海林.WANG Hai-lin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期刊论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
4.陈如东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研究[学位论文]2006
5.黄德良论政府对社会管理的人本理念[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4(8)
6.李庆花.Qinghua Li孔孟民本思想述论[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7.安文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解读[期刊论文]-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2007(3)
8.刘兆伟.LIU Zhao-wei论孟子惠民利君与相对均衡的统合变革思想[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
9.申永华.Shen Yonghua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5(3)
10.宋一.SONG Yi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服务型政府[期刊论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xx-xsb2007350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