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民本”思想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浅析民本思想——兼论张载的民本思想

【 社会观察 】
最 为深刻 。 曾经对 大臣说 :为君 之道 , 须先存 百姓 , 他 “ 必 若损百姓 以奉 其身 , 犹割股 以啖腹 , 腹饱而身毙 。又说 : ”
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是影响中国治国 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_政治思想。 的 和谐思想的
集 大成 者 张 栽批 判 地 继 承 历 史遗 产 , 予 了民本 思 想 新 的理 论 内涵 。以 史 为鉴 , 向 来来 。张 栽 民本 思 想的 诸 多 原 赋 面
。
则同样对今天建设具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 义具有重要 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先秦文献 中提 到“ 的地方很 多。尽管学者迄今 民”
秦汉以后 , 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并没有把 民本思想排
除在官方薏识之外 。这是 因为 , 稍微明智一些 的封建统
治者都深知 人民在 国家经济 生活和政治 生活 中有着 重 要 的地位 和作用 ,因而都要把 自己打扮 成 民众 的保 护 者 。如果他们公 开否定 民本思想 , 就等于抛弃 自己的子 民, 也就会 毁坏统治 的合法地位 。 历史实际也确实如此。 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 民众可 以予取予求 , 残酷剥削和压
个体差异 。
达到最大值 , 应在运动后休息1mi n 5 取尿测定 。
四 、 论 与 建 议 结
( ) 一 结论 1 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 的恢 复直接 . 与运动训练 的负荷量 、 强度的大小 、 动员 的训练水平 、 运
3 . 监控和恢 复手段 紧密结合 。 对排球运动员进行机 能评 定时 , 应将训练监 控和恢复手段相结合 , 时了解 及 训练情况和运动员 的疲劳和恢 复情 况 , 并对其提 出合理 的建 议和依据 。由于排球 运动员在训 练和 比赛 中要时 刻注 意着球 的状态 , 并对其产生及 时的反应 , 以, 所 中枢 神经 系统极易疲劳 。因此 , 排球运动员不但要注意身体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古代近代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古代近代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作者:宋仙云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12期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
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然而这一“常识”切不可等闲视之。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如今社会垄断利益集团形成,权贵资产阶级已经尾大不掉,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隐祸渐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发展(一)先秦时期: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在殷代统治者眼中,民的动向虽不可忽视,但指导思想还是神。
经过周初统治者对传统天命神权观的不断修正,最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
周王朝对“神本”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民众地位的重视,促成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礼乐崩坏,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发生了动摇。
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
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
到了周则更加突出人的地位。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
其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
这种中庸主义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的发展逻辑,因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论民本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 之初,性本善” 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 地利不如人和” 又说: 得道者多助, 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战国时期, 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牺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生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浅谈中学课本《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科 教 创 新【摘 要】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一书关注度极高,其中《孟子》选文中的民本思想更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启发学生重视并理解《孟子》一书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也尤为重要。
小到个人,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受益者;大到社会,确定中国当代的“以人为本”观念,就不能不使人记起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孟轲——孟子。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客观评价;现实意义一、引言时至今日,“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这不得不说是孟子思想在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体现。
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孟子》一书中“育人”的价值,因此,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高度重视。
下面我将对中学课本中《孟子》选文内容进行列举和分析,帮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孟子》选文中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不仅有“性善论”、“春秋无义战”诸说,更有“仁政”思想和“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主张。
1.初中课本《孟子》选文举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那个战乱不断、相互攻伐的时代,孟子不仅承袭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而且比孔子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1. 引言1.1 古代民本思想的特点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即将人民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古代文化中重视民众的生活福祉和利益,认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根本目标。
在政治上,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行使权力时要考虑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代民本思想注重民众的参与和统治的合法性。
古代社会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应当依靠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来行使权力。
在实践中,君主需要尊重民众的权利,倾听民意,确保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这种思想观念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民众的利益和参与,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理论,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民的初心。
这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关注民生。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的生活,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福祉。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依靠人民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只有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胜利。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理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这种思想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含有正负两种属性,儒家思想亦然。
它一方面有其正面的精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具有普适性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负面的糟粕,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笔者仅就其中部分自认为较为主要的思想观点开展一些简略评述。
一、天人观天人观简言之即为尊天命、循天理。
天人观认为,天命是“天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某种神秘的必然性。
孟子曾曰:“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1]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认为,天命首先是人力不可改变的自然,因为有天命的必然性,故而派生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谓“天意不可违”.除此之外,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解释也被贯以天人相与的立场,把天作为其本原加以神秘化。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天生德于予”;孟子也曾经说过“夫仁,天之尊爵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纲常伦理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是不可违背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恪守纲常伦理。
在理论形态上,先秦儒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礼记·坊记》转述了孔子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
他们认为,理想国度里,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理想国度的政治秩序只能是由专制君主对国家实现绝对的专制统治,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于“天人相与”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家们进一步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天人相与”必须通过君主方能实现,君主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是一体的,即“天授君权”;同理,专制统治下的臣民对于君主也应尽人臣之道,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先秦儒家思想家们用天道和天理来为封建政治秩序正名,其实本质上就是把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原则合法化、合理化,作为顺乎天道和天理的不二之选。
二、内圣外王之学在天授君权的思想原则支配下,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再一次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而顺理成章地把治理国家的责任尽数归于君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先秦“民本”思想
内容摘要:先秦“民本”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政治理念。它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
秋,成熟于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座特殊的政治思想宝库,孕育了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其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闪耀的光
辉思想却是不可磨灭的。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直
至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从形成、发展到走向成熟的过程的研究是十
分有意义的。
关键字:民本思想 萌芽 发展 成熟
先秦“民本”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政治理念。它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
熟于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座特殊的政治思想宝库,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其
形成、发展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 先秦“民本”思想的萌发。
商周时期是“民本”思想的萌发阶段。早期的人类认为神灵是社会的根本,
神灵创造了一切,是人类的主宰。在那个时代里,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人们对神
崇拜心理为自己的统治编织合理依据,甚至提出“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人
们对神灵无限崇拜,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作用逐渐显现,“民本”思想也在这时开始萌发。《尚书》记载:“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我民明威。”“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治民祗
惧,不敢荒宁。”“唯王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等,这些都是关于民本思想的论
述。不过,当时的民本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纵观《尚
书.周书》,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要体察民情,
上不滥费,下无过取。提出统治者要知道“稼穑之艰难”, 才能“保惠于庶民” 。
第二,要关注和救济弱者。“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
这是说,这就要求统治者不能残害人民,虐待人民,对于鳏寡孤独之人和贱妾,
要能够包容。第三,要正确对待民众的过失,重在教育。第四,要法先王且慎用
刑罚。要求统治者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求,其罪
惟均”,加强对执法者的行为约束,防止徇情枉法、滥用刑罚,殃及无辜。《周
书》如此强调“民本”思想是因为周初的统治者在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中,亲
眼目睹了这一政权变更的全过程,尤其是“牧野之战”,殷纣军队七十万人阵前
倒戈,成为商纣灭亡的直接原因。历史和现实促使统治者对民众的认识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根据时代特征来看,当时的“民本”思想也只局限于少数
开明的统治者阶层对于民心向背在政权更替中作用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当
时的主流社会思潮。
二、 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时期先秦“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春秋时期逐渐进入了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
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维护奴隶主宗法等
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动荡,各种矛盾日渐激化,在这些斗争中,
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
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
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
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这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集中体现在《左传》对民本思想的各种具体描述:首先,它注意到了
利民、恤民的重要性,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其次,强调民本
与礼义的有机融合。呈现出统治者为了将民本思想现实化,求助于制度建构的理
性化倾向。第三,在民与神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倡导民本位的思想,认
为“民,神之主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
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开明思想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这一时期对“民本”思想作出了很好的阐释。孔
子继承了周公及春秋诸贤的思想理论,并把它们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在“仁”的
基础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政学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
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人”。 孔子在《中庸》中也提出:“仁者人也”。孔子这
里所说的人是包括奴隶和平民在内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主张把劳动者作
为人看待的第一位思想家。 他认为:首先,要尊重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于人,要帮助民立、民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其次,要使民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这里的庶指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是
自由民,特别是奴隶。孔子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紧密相连的,“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只有民富,才能君富。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
场出发,认为对百姓不仅要“庶之”、“富之”而且还要“教之”。他首创私学,
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使学在官府下移到民间,并进一
步提出“学而优则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百姓不仅可以受教
育,而且可以做官,这是孔子“仁者爱人”的体现,是实现“民本”思想的有效
途经,也使“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 先秦“民本”思想的成熟。
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当时的时代特
征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此时托管晏之名而明确概括出的法家化的
“民本”提法,还是道家基于悲天悯人而形成的淡化政府权力的“民本”思想,
都显示出“民本”思想的多角度展开和全方位推进。但直接把民本思想推向巅峰
的是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尤其得力于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尚书》及春秋以来
的民本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其思想更加强调民众的
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
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并将君与
民放在政治天平上去权衡,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在中国
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深入阐发了“忧民之忧”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他主张
统治阶级在社会生活的方面,要“与民偕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从理论上肯定了民众在利益
欲求方面与统治者有同等的权利。此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提出“庶
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的理论。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
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民本”思想达到成熟阶段。
先秦“民本”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尽管不可
避免的具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闪耀的光辉思想却是不可磨灭的。先秦“民
本”思想是古代中国形成最早的一种政治思想,积累了无数安邦定国的经验,它
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直至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参考文献:【1】《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2】《左传》(昭公三十年)
【3】徐靖诗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D】西南大学 2009年
【4】王瑞明 民本思想源流说【D】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10月
【5】张分田《民本思想和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