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日晷制作

合集下载

12.日晷(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12.日晷(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12.日晷(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材分析本课程设计基于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涉及日晷的原理与制作。

日晷是古代一种利用太阳位置来测定时间的仪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易于理解与操作。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日晷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通过观察日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小学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对时间的基本认识,但对日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了解不多。

在能力方面,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但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行为习惯方面,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拖延现象。

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如通过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如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更多实践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日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日晷的理解和制作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地理实验小创新-《日晷的制作方法

地理实验小创新-《日晷的制作方法

日晷的制作方法
1.用一张白卡片纸,剪制转尺、水平尺、刻度盘和垫圈。

铆钉孔的大小按所采用的铆钉而定。

转尺上的针孔和太阳像的标定位置,要同两个铆钉孔放在同一直线上。

水平尺的铆钉孔要与水平尺的上边缘在一直线上,然后将转尺两端沿虚线向同一侧折起,与尺身成直角,如是太阳光即可经针孔成像在其标定位置上。

2.用半透明的纸描下来,贴到刻度盘上。

注意刻度纸和刻度盘相贴时,两者圆心必须严格重合,“春分”、“秋分”的延长线必须对准“0°”线。

然后再用量角器在刻度盘边上画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刻度(从0°起,逆时针方向度量),并在此刻度与圆心之间画一直线。

例如在上海就画出31°与圆心相连的直线。

3.用铆钉将针孔日晷组装起来。

铆钉连接的部分应能灵活转动。

制作日晷实验方案

制作日晷实验方案

制作日晷实验方案
1. 引言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影的装置,用于测量时间。

它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时间测量仪器。

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来加深对其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材料
•一个圆形的底座
•一个直立的指针
•一个小粘土球
•一个刻度尺
•一张纸
•一个铅笔
•一个指南针
•一个直尺
3. 实验步骤
3.1 制作底座
1.将底座放在一个平稳的桌面上。

2.将底座的中心点用铅笔标记出来。

3.2 制作指针
1.在底座上立起一个直立的指针,使其指向北方。

2.确保指针与底座垂直,并用粘土球将其稳定固定在底座上。

3.3 制作刻度尺
1.在一张纸上使用直尺和铅笔绘制一条长直线,并将其折叠成一个常规
长度。

2.将刻度尺固定在底座旁边的桌面上,使其与指针的方向垂直,并确保
0刻度线与指针重合。

3.4 测量时间
1.将底座放在一个有充足阳光的区域,确保指针能够清晰地投影在地面
上。

2.使用指南针找出正南方向,并在底座上标记一个。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知识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知识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知识在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中,地球科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如何运转的,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科学知识,我提供了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地球的认识。

实验一:剖开地球材料:一个大型塑料球、剪刀、标签纸、颜料、画笔步骤:1. 使用剪刀小心地剖开塑料球,使其形成两个完整的半球。

2. 在每个半球上使用颜料和画笔来标记并绘制地球的不同特征,比如山脉、河流和湖泊。

3. 将标签纸剪成小片,并贴在不同的地方,标明地球的各种特征。

4. 将两个半球结合在一起,模拟地球的形状。

5. 老师或学生可以在地球上旋转并观察各种特征。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实验二:水循环模拟材料:一个大碗、热水、保鲜膜、冰块、食盐、小碗步骤:1. 在大碗中倒入热水,并且用保鲜膜盖住碗口。

2. 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方的一侧。

3. 将小碗放在冰块上面,然后将食盐撒在冰块上。

4. 静待一段时间,观察碗中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帮助他们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磁力实验材料:几块小磁铁、铁屑、纸张、玻璃瓶步骤:1. 将铁屑撒在纸张上。

2. 将磁铁放在纸张的下方,靠近铁屑的一边。

3. 观察铁屑的移动和排列。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学习磁力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的磁场和指南针的原理。

实验四:化石挖掘材料:塑料夹土堆、小铲子、小刷子、塑料袋步骤:1. 在塑料夹土堆中挖掘,使用铲子小心地取出土块。

2. 使用小刷子将土块上的泥土小心地清除。

3. 观察土块中是否有化石的存在。

4. 将发现的化石放入塑料袋中并进行标记。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实验五:日晷制作材料:一个大圆盘、一个直立的杆、时钟、铅笔步骤:1. 将直立的杆插入大圆盘上,并确保它直立稳固。

日晷制作实验报告

日晷制作实验报告
以细棒为晷针。将晷针用钻孔器固定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
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木板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如图四,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木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角度为29°(宁波位于北纬29°)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铜匠》:“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这段话正是直接挑明了它们的弱点——晴阳无阻,风雨有碍,一道风雨天气,就使它们成了摆设,这也是它们逐渐淘汰的原因之一。
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四、测量数据
下午2:00,测得为2:00
下午3:00,测得为3:00
早晨9:00,测得为9:00
中午12:00,阴天,无法测量
下午4:00,小雨,无法测量
五、结论
日晷,本义为太阳的影子。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一天中时刻不停变换,太阳投射到物体上的影子也随即变换。长短,方向——早晨与傍晚的影子最长,然后递减,正午最短;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中午的影子在北,傍晚的影子在东。日晷还因为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有各种种类之分,有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较为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又被称作“赤晷”。效实中学中袭用的便是此类,其它的也不算多见了。
日晷制作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告
1701项羽心俞芊如冯一奇张瀚灵
一、实验目的
制作一个赤道式日晷
二、实验器材
一块厚为0.5cm,直径为25cm的木块

日晷制作实验报告

日晷制作实验报告

日晷制作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日晷制作的过程,了解日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首先介绍了日晷的原理和背景知识,然后详细描述了制作日晷的步骤,并对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最后总结了本次实验的成果和经验,展望了未来日晷制作的发展方向。

引言: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射影子来作为时间标示的仪器,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日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太阳光的方位角和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来深入了解日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材料与方法:材料:- 一块长方形的木板- 一根直径适中的竖杆- 一根直径较细的指针- 一个量角器- 一把锯子- 砂纸- 打孔工具- 一个支撑架方法:1. 准备木板,将其切割成适当的尺寸,约为20厘米长、10厘米宽。

2. 使用砂纸将木板的边缘打磨光滑。

3. 在木板的一端使用打孔工具打一个孔,孔的直径要适合竖杆的直径。

4. 将竖杆插入孔中,使其固定在木板上。

5. 在竖杆的上方,用锯子削尖一端,作为指针。

6. 使用量角器将木板固定在支撑架上,使其与地平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7. 确定指针的位置,使其正好指向地面上的一点。

8. 调整指针的角度,使其与竖杆的垂直投射的阴影正好与实际时间相对应。

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方法,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日晷。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难点和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确保日晷的位置是在一个开阔、没有遮挡物的地方,以便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日晷上。

其次,调整日晷的角度和指针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日晷的准确度。

最后,由于太阳的高度和位置会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校准。

这个实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日晷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通过制作日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和时间的概念。

此外,制作日晷也是一种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日晷,并通过调整角度和位置来使其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日晷的做法和科技原理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日晷的做法和科技原理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日晷的做法和科技原理日晷、太阳高度我们都知道当太阳到我们正头顶的时候是中午时刻,那么当太阳到其他位置时,能不能用太阳判断时间呢?远古时代没有钟表,那么古人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呢?你想明白太阳的高度是怎么测量的吗?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吗?通过下面的科技小制作实验,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古人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实验重点:观察太阳下的影子变化了解古代计时方法实验目的:1.学会测量太阳高度。

2.培养孩子仔细观察问题分析能力。

实验认知: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其实就是角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知识拓展:在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越大,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越长。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测量当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可以用人的眼睛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来表示。

夹角大,太阳高度大;夹角小,太阳高度小。

古人为什么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那是因为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专门的计时工具,太阳运动有规律,天晴时抬头就可以看见也很方便。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会有弊端的,比如晚上不能测时间,在阴雨雪天也不能测时间。

测时间的时候也不能准确到分和秒,而且携带也不方便。

你知道吗?太阳高度表示昼夜状态:1.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表示正经历昼夜更替;2.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 °,表示白昼;3.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 °,表示黑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日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日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日晷导语: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中,日晷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项目。

通过日晷,幼儿可以学习到太阳的运动规律和时间的概念。

本篇文章将介绍针对幼儿园大班的日晷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并理解白天和黑夜的交替;2. 培养幼儿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或图标,用于讲解太阳的运动规律;2. 为每位幼儿准备一张纸和一只铅笔,用于制作日晷;3. 选择一个开阔的场地,保证有充足的阳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先通过图片或图标展示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并引发幼儿们对太阳运动规律的思考。

通过提问,激发幼儿们的兴趣,例如:“太阳每天是从哪边升起的?中午时太阳在哪里?太阳会一直升到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认识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为制作日晷打下基础。

2. 讲解日晷的原理向幼儿们简单介绍日晷的概念和原理。

告诉他们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通过太阳的投影来判断时间,是人类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

可以用自然界的日影来代替钟表,用来显示时间。

3. 制作日晷教师带领幼儿们制作日晷,步骤如下:(1)每个幼儿拿一张纸,画一个大圆,表示日晷的底座;(2)再画一个小圆,表示日晷的刻度盘;(3)在刻度盘上从6点开始,每隔一个小时划一个刻度,标出12个刻度;(4)然后在刻度盘上靠近边缘的部分,写上“上午”和“下午”字样;(5)最后,将一根竖直的木棒插在底座的中心,作为日晷的指针。

4. 实地探究将制作好的日晷带到户外场地,教师引导幼儿们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指针的投影。

让幼儿们观察指针的位置和太阳的位置是否一致,并通过调整指针的位置,来表示不同时刻的时间。

5. 总结和归纳回到教室,教师带领幼儿们进行总结和归纳。

鼓励幼儿们主动分享在实地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他们提出对于太阳运动规律和时间的一些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日晷来计时?
原理:利用了太阳光影 子的变化来计时的。
思考1: 日晷指针应该朝什么方向?
计时方法:利用太阳由 东向西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投向晷面 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 东移动来计时的。
晷面
晷针
底座
赤道式日晷
晷针
晷面
水平式日晷
思考2: 上述两种日晷有什么区别?
赤道日晷
所谓赤道日晷,即日晷的晷 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晷是 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 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 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所谓 赤道,是指地球的赤道或平 思考3: 行于地球赤道的平面,对于 制作赤道式日晷,晷面、晷针方 天文仪器,其赤道,一般都 向应该怎样? 指后者,即平行于赤道的平 面,简称为赤道面。所谓赤 道日晷,此日晷之晷面,即 为赤道面。
• 分组讨论(5个小组,6人每组)
• 查阅资料(几个思考题、如何准确测时)
• 收集材料 • 动手制作,每组制作一个赤道式日晷,一个地平 式日晷(5-8周课余时间),验证作品(阳光下看指 针阴影,并与手表时间一起拍照) • 第九周分组介绍(包括原理,回答几个思考题, 材料来源,如何作为教具等)
思考1: • 日晷指针应该朝什么方向?(大致方向) 思考2: • 赤道式日晷、水平式日晷两种日晷有什么区别? 思考3: • 制作赤道式日晷,晷面、晷针方向应该怎样? (具体方向、角度) 思考4: • 制作水平式日晷,晷面、晷针方向应该怎样? (具体方向、角度)
Thank You!
地理学概论
陈 存 网教平台:
实验二 日晷制作
•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 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 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 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日 晷 原 理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 变化,并且具有规律,日晷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水平日晷
思考4: 制作水平式日晷,晷面、晷针方 向应该怎样?
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 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所以最早的日 晷应是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制造容易,除了把它作为一 般的测时工具外,常常在城市广场、花园、道路等都可看 到它的踪影,显得非常别致和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