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地籍测量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3.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4.地籍测量学:是以现代测绘科学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的管理、经济及其法律为支撑来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科学。

5.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6.土地权属的确认(简称确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权属状况的认定。

7.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为查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

9.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10.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

11.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调查。

12.变更界址测量: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

13.界址鉴定:依据地籍资料(原地籍图或界址点坐标成果),实地鉴定土地界址是否正确的测量作业。

填空题1.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六个基本问题:2.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

3.地籍的类别。

地籍测量考试大纲

地籍测量考试大纲

地籍测量考试大纲一、考核的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地籍的定义、功能;掌握地籍的类别。

二、了解地籍测量的定义、具体内容、特征。

三、了解地籍调查的含义;掌握地籍调查的类别。

四、了解土我国颂布的与地籍测量相关的技术规程。

五、了解地籍测量学的学科属性、特点,研究内容。

六、了解与地籍测量相关的学术机构和网站第二章土地权属调查七、了解土地权属的含义;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权属主的含义。

八、掌握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以课堂讲授的为准)。

九、掌握宗地的定义,掌握宗地的划分方法。

了解独立宗地、混合宗地的含义。

十、了解宗地的编号方法。

十一、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掌握土地权属调查的程序。

掌握土地权属界址调查。

十二、了解宗地草图的内容、作用。

第三章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十三、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发展,了解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十四、了解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含义,内容。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

十五、了解零星地类、飞地的定义,理解图斑的定义。

十六、掌握地类调绘的方法,线状地物调绘的方法,新增地物调绘与补测的方法。

十七、了解土地利用初始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主要思路。

第五章房屋调查十八、了解假层、夹层和暗楼的含义。

十九、掌握房屋调查的内容。

理解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共有面积、产权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的含义。

二十、掌握应分摊共有面积的分摊原则,了解应分摊共有面积的特点。

二十一、了解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和规则。

(以课堂讲授的为准)二十二、了解钢卷尺实地量算法;了解房产面积测算的内容;了解房产面积测算的精度要求。

(以课堂讲授的为准)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二十三、了解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了解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和控制点埋石的密度要求。

二十四、掌握大地坐标系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

理解高斯投影长度变形的原因以及对地籍制图的影响。

掌握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原则。

地籍测量考试内容

地籍测量考试内容

地籍测量考试内容名词解释地籍:由国家监督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宗地: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即同一土地权利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是权属调查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地块: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元图斑:在土地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土地所有权:所有制的法律上的表现,即从法律上确认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享有的权利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并从土地上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界址点: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相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宗地图: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房屋的产别:根据产权占有和管理不同而划分的类别;按两级分类,一级分8类,二级分4类土地权属主: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单位和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边界系统:人们或政府管理机构通常以某种形式所承认的界线存在形式,由普通边界和法律边界组成普通边界:是指主要依靠自然的或人造的边界要素,依据各地的普通规则,但没有精确地边界数据,或有边界数据,但没有法律手续固定下来的边界。

法律边界:对人造的或自然的边界要素进行精确地测量,获取测量数据,通过法律程序给予承认,并在实地一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边界。

现代地籍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地籍测量的特征:1、地籍测量是一项官方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2、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3、的技术标准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4、其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其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现势性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土地权属确认方式:文件确认惯用确认协商确认仲裁确认宗地划分的基本方法:按权属性质的不同,宗地可分为所有权宗地和土地使用权宗地基本原则:1、由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划分为一宗地2、同一权属主所有或使用不相连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土地划分为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宗地3、一个地块由若干权属主共同使用/所有,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划为一宗地,称组合宗地4、对一个权属主拥有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若土地权属来源不同,或楼层数相差太大,或存在建成区与未建成区,或用地价款不同,或使用年限不同等情况,在实地又可以划清界线的,划分为若干宗地城镇地区土地编号的划分:通常以行政区划的街道和宗地两级进行编号,如果街道下划分有街坊就采用街道、街坊和宗地三级编号农村地区地籍编号:以乡(镇)、宗地和地块三级组成编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准备工作——外业调绘与补测——内业转绘(面积量算与汇总、编绘土地权属界线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调查报告与说明书)——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土地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目的: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

(完整word版)地籍测量学的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地籍测量学的复习重点

1地籍的定义: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 地籍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地籍(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图" 是地籍图.即用图的形式直观地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指尖的相互位置关系,包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等“数"是指地籍数据,即用数的形式描述土地及附属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侧、房地产评价数据表是指地籍表即用表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状况等进行文字描述3地籍的分类: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税收地籍是指仅为税收服务的地籍,及专门为土地课税收服务的土地清册。

内容包括:姓名,地址和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产权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鼓励土地交易、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二建立的土地清册。

多用途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保护产权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徒弟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徒弟提供基础资料。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再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

日常地籍:针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城镇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农村地籍对象是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4地籍测量的定义:(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地籍测量是为获得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即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

具体内容:(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平差和统计;(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各考试要点汇总整编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各考试要点汇总整编

!-第七章GPS技术及应用1、GPS系统的基本组成2、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伪距测量原理)3、GPS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有那些4、GPS定位的方法(4个单选,误差来源和定位方法)第十章施工测量基础1、施工测量与施工放样的定义2、施工控制网的特点3、正倒镜法角度放样4、常见平面放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5、极坐标放样的方法(计算与放样步骤)6、高程放样(计算与放样步骤)第十二章道路工程测量1、中线测量和中桩断链的定义?断链的处理方法2、曲线元素和主点里程的计算方法?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定义通常人们把土地称作地面,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而从生态学和地学的观点来看,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即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土地是资源、生产资料和资产。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①土地的自然性②土地的有限性③土地的原始生产性④土地的生态性⑤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⑥土地质量的差异性2)土地的利用特性①土地可以有许多用途②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经济特性①土地质量的可变性②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③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④土地报酬的递减性4)土地的法律特性3、地籍的定义简单地说,地籍就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建立的土地登记册。

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的、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

4、地籍的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官方测绘(2)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

(3)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

(4)地籍在记载地块的状况时,还要记载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地籍图集、地籍数据集、地籍簿册5、地籍的功能1.地理性功能2.经济性功能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功能5.决策功能6.管理功能6、地籍类别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用途)来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性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行政管理层次划分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7、地籍调查的定义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

地籍测量考试知识点

地籍测量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1、地籍(名解):是指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简答)⑴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土地的税收,保护土地产权和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⑵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地籍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对土地诸要素隶属关系的综合表述,这种表述针对国家的每一块土地及其附属物;⑶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准确描述每一块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⑷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情况。

地面上的附着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⑸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土地清册)。

包括土地调查册、土地登记册和土地统计册。

2、地籍功能:⑴地理性功能;⑵经济功能;⑶产权保护功能;⑷土地利用管理功能;⑸决策功能;⑹管理功能。

3、地籍的类别:⑴按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⑵按特点、任务划分:初始地籍、日常地籍;⑶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4、地籍测量定义及内容: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⑴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⑵界限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限和土地权属界限的界址点坐标;⑶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地产图、宗地图等;⑷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⑸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⑹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5、地籍调查(名解):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在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6、地籍调查分类(填空):⑴按时间、任务分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⑵按调查区域的功能分农村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

7、地籍调查内容:⑴税收地籍调查的内容;⑵产权地籍调查的内容;⑶多用途地籍调查的内容:①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②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③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数量;④土地及其附着物的质量;⑤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利用状况。

地籍测量学复习提纲

地籍测量学复习提纲
11.简述地籍测量的内容和基本工作。
12.地籍测量特征。
第二章:
1.土地权属的定义
2.土地权源有哪些?
3.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4.什么是确权?
5.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
6.城镇农村土地划分方式。
7.地块、宗地的定义和特征。
8.宗地划分原则。
9.争议地、间隙地、飞地的定义与划分。
10.土地权属界址包括什么?
3.城镇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
4.地籍图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选取的基本要点。
5.城镇地籍图的图例。
6.地籍图与地形图的异同。
7.宗地图的概念。
8.宗地图的图例。
9.宗地图的特性和作用。
10.土地利用现状应反映的内容?
11.农村地籍图的比例尺和分幅方法。
第9章:
1.土地面积测算的图解法和解析法定义?
2.土地面积测算的坐标法测算方法。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现代地籍概念
2.现代地籍含义
3.土地清册回答哪六个问题?
4.简述土地与地籍的关系?
5.地籍的种类:按用途划分;按特点划分;按城乡不同划分。
6.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的区别。
7.地籍的功能。
8.地籍管理的定义和原则
9.地籍调查的定义,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区别。
10.地籍测量的定义。
5.简述GPS定位技术相对于常规测量技术的特点。
6.简述支导线的应用。
第7章:
1.界址点的定义
2.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的选择依据?
3.简述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有哪些?
4.简述界址点坐标极坐标测量方法?
5.界址点中误差计算。
6.简述勘界测绘的含义及其内容?
第8章:

《地籍测量学》复习题

《地籍测量学》复习题

《地籍测量学》复习题一、解释名词(每题2分,共20分)1、 任意中央子午线2、 勘界测绘3、 宗地图4、 变更地籍测量5、 地块7、直线定线8、地籍控制测量9、土地坐落10、放样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利用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需先设置 、再设置 然后进行数据采集。

2、地籍信息回答土地及其附着物 、 、 、 、 、 等基本问题。

3、地面点的地理坐标是使用 和 来表示。

4、解析法面积量算常用的方法为 、 和 三种。

5、影像融合有 、 和 三种主要方法。

6、地籍图比例尺选取主要考虑 、 、 、 等因素 。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地籍要素包括哪些内容?2、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方法。

3、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前,主要应准备哪些资料?4、现状地物调绘有哪些基本要求?5、如何进行双层埋石?6、土地性状调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7、共有面积的分摊原则是什么?8、布设平面控制网主要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4分,共20分)现对泰安城区(200km2)进行城镇初始地籍测量,你认为应准备哪些测绘仪器?首级控制网是什么?1:500比例尺地籍图多少幅?基本控制点有多少个?最后应提交成果资料有哪些?2分,共计20分)1、任意中央子午线2、水平角3、确权4、地籍图5、偶然误差6、宗地7、直线定线8、解析地籍测量9、土地坐落10、放样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利用全站议进行数据采集需先设置 、再设置 然后进行数据采集。

2、布设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是 、 、 、 。

3、地面点的地理坐标是使用 和 来表示。

4、界址点测站测定的方法为 、 和 三种。

5、全站议数据传输时需设置 、 和 三个参数。

6、水准仪的使用包括水准仪的 、 、 、、 、 。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b) 三角测量的优缺点是什么?c)为什么要布设平面控制网?d)全站议快速安置方式是什么?e)简述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步骤。

f)如何进行双层埋石?g)地籍测量的内容是什么?h)简述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步骤?h)面积量算的方法有哪些?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20分)现对泰安城区进行城镇初始地籍测量,你认为应准备哪些测绘仪器?首级控制网是什么?技术设计书包括哪些内容?最后应提交成果资料有哪些?一、解释名词(每题2分,共20分)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2、水平角3、测回法4、直线定线5、偶然误差6、宗地7、方里格8、解析地籍测量9、土地坐落10、基本地籍图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利用全站议进行数据采集需先设置、再设置然后进行数据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整周跳变:在载波相位测量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在两个观测历元[t i-1,t i]间的某一时间计数器中止了正常的累积工作,从而使整周计数较应有值少了n周,那么当计数器恢复正常工作后,所有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整周数Int(n)都会含有同一个偏差值,而不足一周的部分仍然正确的现象称整周跳变。

2、整周模糊度:时刻载波在空间传输的整周期数它是一个无法通过观测获得的未知数因而也称为整周模糊度.
2、接收通道:跟踪、量测、处理卫星信号的设备,由无线电元器件、数字电路等硬件和常用软件组成,一个接收通道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接收一个卫星信号,据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序贯通道、多路复用通道、多通道等。

3、导航电文:由GPS卫星向用户发送的一组反映卫星的空间位置、工作状态、卫星钟差及电离层延迟参数等信息的一组二进制代码,也称数据码。

4、重建载波:由于载波上已用二进制相位调制法调制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故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相位也不连续,所以在进行载波相位测量前,必须设法将调制信号去掉,恢复载波,此项工作称重建载波,一般可采用码相关法、平方法等
方法进行。

方法及意义:1)码相关法。

2)平方法。

3)互相关技术4)Z跟踪技术。

意义:在进行载波相位测量前,首先要进行解调工作,没法将调制在载波上的测距码和导航电文去掉,重新恢复载波,从而提高测距地精度。

5、多路径效应:在GPS测量中,经测站附近的反射物反射后的卫星信号若进入 GPS 接收机就将与直接进入接收机的信号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产生偏差。

意义:多路径效应将严重损害GPS测量的精度,严重时还将引起信号时锁,是GPS测量的一种重要误差源。

6、相对论效应: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所处的重力位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而导致钟的误差,前者为广义相对论效
应,后者为狭义相对论效应,对GPS卫星而言,其综合影响平均为
4.45×10-10.F,可在生产原子钟时调低其频率的方法来解决,其变化部分需用公式加以改正。

7、广域差分GPS:在相当大的区域中均匀布设少量GPS基准站,各基准站均将观测值送往数据处理中心以便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将、电离层
延迟模型等分离出来,并播发给用户的差分GPS系统称广域差分GPS。

8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偏差:天线对中是以其几何中心为准的,而不以平
均相位中心为准,两者之差称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偏差,一般可采用归心改正法或相对定位时天线统一指北的方法等消除其影响。

9、卫星星历误差:由卫星星历给出的卫星轨道与卫星实际轨道之差。

8、GPS现代化:1)在BlockII R卫星的L2载波上调制C/A码,在BlockII F卫星中增加f=1176.45MHz的民用频率,以便民用用户能较完善的消除电离层延迟,提高信号的沉余度,改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2)增强卫星信号强度,增加抗干扰能力。

3)增设军用码(M码),与民用码分开,并具有更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

4)使用新技术,以阻止或干扰对方使用GPS。

5)军用接收机具有更好的保护装置特别是抗干扰能力,具有快速初始化功能。

填空题
1.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GPS和GLONASS我国
组建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欧盟计划组建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 GALILEO。

2.GPS卫星发送的信号是由载波、测距码、导航电文三部分组成的。

3、 2000年5月初美国政府中止了已实施多年的SA政策。

4 L1载波的波长约为 19 厘米,L2载波的波长约为 24 厘米。

5、GPS定位误差按误差的来源分类,跟卫星有关的误差有卫星星历误差、
卫星钟差、相对论效应;跟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有电离层延迟误差、
对流层延迟误差、多路径误差;跟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有接收机钟差、接收机的位置误差、接收机的测量噪声。

6、单站差分GPS按基准站发送的信息方式来分,可分为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差分。

1.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中的大气折射指数N与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有关。

问答题〔要点)
1. 在全球定位系统中为何要用测距码来测定伪距?
答:用测距码测距有下列优点:
(1) 易于将十分微弱的卫星信号从噪声的汪洋大海中提取出来; (2)可提髙测距精度;(3)可用码分多址技术来区分、处理不同卫星的信号;
(4)便于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

2、 什么叫多路径误差?在GPS测量中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消除或消弱多路径误
3、 答:经测站附近的反射物反射后的卫星信号若进入GPS接收机就将
与直接进入接收机的信号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产生偏差,这就是所谓的多路径误差。

解决方法有
(1)选择合适的站址,远离信号反射物;
(2)选择合适的接收机(装抑径板、抑径 圈,抑制反射信号等〉;
(3)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什么是伪距单点定位?说明用户在使用GPS接收机进行伪距单点定位
时, 为何需要同时观测至少4颗GPS卫星?
答:
根据GPS卫星星历和一台GPS接收机的伪距测量观测值来直接独立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的绝对坐标的方法叫单点定位,也叫绝对定位。

由于进行伪距单点定位时,每颗卫星的伪距测量观测值中都包含有接收机钟差这一误差,造成距离测量观测值很不准确。

需要将接收机钟差作为一个未知数加入到伪距单点定位的计算中,再加上坐标三个未知数,所以至少需要4个伪距观测值,即需要同时观测至少4颗GPS卫星。

4、什么是静态相对定位载波测量?为什么在静态相对定位载波测量中
广泛采用求差法?
答:〔要点)
利用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值,确定处于静止状态,同步跟踪观测相同的GPS 卫星的若干台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坐标差)的定位方法,称为静态相对定位载波测量。

采用求差法的原因:
(1)可以消去数量庞大的多余参数,例如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甚至
整周
未知数,从而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从数学上讲又是完全允许的。

(2)对于短距离基线来说,可以消除很多误差的影响,例如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卫星星历误差等。

5、请简述差分gps的基本原理。

何为位置差分?何为距离差分?
答:差分gps的基本原理:利用相距不太远的两个GPS测站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单
点定位时所受到的卫星星历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和卫星钟差等误差源的空间相关性较好的原理,利用基准站上的观测结果求得上述误差的影响并通过数据链将误差改正数发送给流动站从而提高流动站定位精度。

位置差分:基准站播发的差分改正数是基准站利用GPS测定的坐标与已知坐标
之差
距离差分:基准站播发的差分改正数是对各GPS卫星的距离观测值的改正数6、举例说明GPS的应用。

答:GPS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军事、交通运输、测量以及其它领域中。

答题者可以针对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计算题
1、载波相位测量中,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时段长度为4h采样间
隔为15s,观测的卫星数为7颗,在原始观测方程中,卫星钟和接收机钟的钟
差参数分别为多少个?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的钟差参数分别为多少个?原始观测方程和单差观测方程分别有多少
个?
答:观测历元数为:n=4 X 3600s*15s =960
原始观测方程中,卫星钟差参数为n X7=6720个;接收机钟差参数为n*2=1920个
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后,卫星钟差参数为0个;接收机钟差参数
为1920/2=960个
原始观测方程个数:测站数X卫星数X历元数=2X 7X 960=13440个
单差观测方程个数:(测站数一1)X卫星数X历元数二 〔2— 1)乂7X960 = 6720

RINEX(接收机数据交换格式):“Receiver INdependent EXchange”的缩写。

这是为各种不同品牌接收机观测数据(时间、相位、距离等)而定义的数据交换模式,包含一组定义的数据标准格式(国际统一规定)和实施转换的应用软件(作为后处理软件的工具软件提供)。

譬如Ashtech RINEX 软件具有: Ashtech 接收机数据格式 RINEX格式(供转换为其它接收机数据格式之用)RINEX格式(由其它接收机数据格式转来) Ashtech 接收机数据格式
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点上,另一台或几台置于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受同一时间相同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无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些改正值及时的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GPS观测值,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比较精确的实时位置。

RTK分修正法和差分法。

修正法是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发送给流动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流动站进行求解坐标。

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