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学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复习总结

《地籍测量》复习题一.填空1. 成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是由(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套内阳台面积)三部分组成。
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目前为(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定法)和(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3.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主要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 适宜性 ) 的评定,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主要是对农用土地的( 质量(生产力大小) ) 的评定。
4. 地籍按发展阶段可分为(税收地籍 ) 、( 产权地籍) 和( 多用途地籍 ) 。
5. 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图)及(必要的地形要素)。
6. 地籍调查的内容主要可分为( 权属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 土地等级调查 ) 和(房产调查 ) 。
7. 房产图可分为(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分宗平面图)和(房产分户平面图)。
8.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为( 8类 )个一级地类。
9.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现状地物的宽度北方不小于( 1 )m,南方不小于( 2 ) m,都要进行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
10. 共有面积的分摊原则为(按文件或协议分摊 ) 、( 按比例分摊 )和( 按功能分摊) 。
11.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地形图上最小图斑面积居民地是( 4mm2)mm2,耕地是( 6mm2)mm2,其他地类是( 15mm2)mm2。
12. 目前我国土地使用权可分为( 全民所有制单位土地使用权 ) 、( 集体所有制单位土地的使用权 ) 和(个人土地的使用权 ) 。
13. 实地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有(极坐标法)、(交会法)和(直角坐标法)。
14. 土地分等定级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的二种属性,即土地的( 自然 )属性及 ( 社会经济 ) 属性。
15. 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为(文件确认 ) 、( 惯用确认 ) 、( 协商确认 )和( 仲裁确认 )。
16. 现阶段我国权属调查分为(全民土地使用权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地籍测量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3.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4.地籍测量学:是以现代测绘科学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的管理、经济及其法律为支撑来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科学。
5.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6.土地权属的确认(简称确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权属状况的认定。
7.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为查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
9.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10.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
11.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调查。
12.变更界址测量: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
13.界址鉴定:依据地籍资料(原地籍图或界址点坐标成果),实地鉴定土地界址是否正确的测量作业。
填空题1.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六个基本问题:2.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
3.地籍的类别。
地籍测量复习题

1.概念:地籍就是记载每宗地的位置、四至、界址、面积、质量、权属、利用现状或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简言之, 地籍就是土地的户籍。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
地籍管理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掌管土地权属, 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管理, 掌握土地信息, 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仲裁土地纠纷, 研究有关土地政策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体系。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对他所拥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
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是国家对土地权属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一经登记就受法律保护。
不仅如此, 它还是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和图纸资料, 系统地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占有、使用现状和规律的一项土地管理制度。
主要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
其重点是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
解析法是按照所采集的数据, 解算出界址点的坐标作为原始数据, 据此绘制地籍图。
同时利用这些界址点的坐标, 可计算宗地面积。
这种地籍测量, 又称数字地籍测量。
简答题1.权属主的确认方式它是根据权属主所出示并被现行法律所认可的权源文件来确定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归属。
这是一种较规范的土地权属认定手段, 城市地产使用权的确认大多用此方法。
这是基于解放后长期未进行地籍测量, 而根据若干年以来没有争议的惯用土地边界而进行认定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认定手段。
主要适用于农村和城市郊区。
在使用这种认定方法时要注意, 一是不违背现行政策, 二是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三是注意四邻认可和旁证, 防止错误认定。
当权源文件不详, 或认识不一致时, 本着团结、互谅的精神, 在主管部门派员和地籍调查员到场的情况下, 采用权属双方或几方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认定。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

题型:单选:30分,填空:20分,计算:35分,简述:15分。
第一章绪论1、地籍的定义: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的含义:⑴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
⑵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⑶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
⑷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3、地籍的类别:⑴按地籍的用途划分,地籍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⑵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⑶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具体内容如下:⑴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⑵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⑶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
⑷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⑸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⑹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5、地籍测量的特征:⑴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
⑵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
⑶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⑷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
⑸地籍测量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现势性。
⑹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
⑺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6、多途地籍调查的内容:与产权地籍相比,多用途地籍的内容更加丰富。
其具体内容如下:⑴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包括权利人状况、权源、权利性质、权利限制等。
现代地籍测量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复习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地籍:是为征收土地税收而建立的土地登记簿册2、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文等形式表示。
3、界址——土地权属的界限4、界址点——是土地权属界线的转折点,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选定后,其点位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用直径0.1mm的点表示,并用半径为0.8mm的圆圈圈定标注。
)5、界址线——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连线6、地籍调查(Cadastral Inventory):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运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
6、地块是指一个连续的区域,并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的土地空间区域。
6、宗地:是指由权属界限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
地籍测量(Cadastral Survey)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以采集、处理和表现土地及地上主要建筑物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土地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的定位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一项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
变更界址测量是在变更界址点调查过程中,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
7、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的测量工作7、房产调查:是根据房产测量的目的和任务,对房屋及其用地的位置、权界、权属、特征、数量和利用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地理名称和行政境界的调查,其中确定房屋及其用地的权属状况是最主要的调查内容。
8、房产测量主要采集房屋及其用地的有关信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交易、征收税费,以及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资料,是测量技术与房地产管理业务相结合的测量工作。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各考试要点汇总整编

!-第七章GPS技术及应用1、GPS系统的基本组成2、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伪距测量原理)3、GPS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有那些4、GPS定位的方法(4个单选,误差来源和定位方法)第十章施工测量基础1、施工测量与施工放样的定义2、施工控制网的特点3、正倒镜法角度放样4、常见平面放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5、极坐标放样的方法(计算与放样步骤)6、高程放样(计算与放样步骤)第十二章道路工程测量1、中线测量和中桩断链的定义?断链的处理方法2、曲线元素和主点里程的计算方法?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定义通常人们把土地称作地面,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而从生态学和地学的观点来看,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即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土地是资源、生产资料和资产。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①土地的自然性②土地的有限性③土地的原始生产性④土地的生态性⑤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⑥土地质量的差异性2)土地的利用特性①土地可以有许多用途②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经济特性①土地质量的可变性②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③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④土地报酬的递减性4)土地的法律特性3、地籍的定义简单地说,地籍就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建立的土地登记册。
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的、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
4、地籍的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官方测绘(2)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
(3)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
(4)地籍在记载地块的状况时,还要记载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地籍图集、地籍数据集、地籍簿册5、地籍的功能1.地理性功能2.经济性功能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功能5.决策功能6.管理功能6、地籍类别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用途)来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性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行政管理层次划分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7、地籍调查的定义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
地籍测量学复习提纲

12.地籍测量特征。
第二章:
1.土地权属的定义
2.土地权源有哪些?
3.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4.什么是确权?
5.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
6.城镇农村土地划分方式。
7.地块、宗地的定义和特征。
8.宗地划分原则。
9.争议地、间隙地、飞地的定义与划分。
10.土地权属界址包括什么?
3.城镇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
4.地籍图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选取的基本要点。
5.城镇地籍图的图例。
6.地籍图与地形图的异同。
7.宗地图的概念。
8.宗地图的图例。
9.宗地图的特性和作用。
10.土地利用现状应反映的内容?
11.农村地籍图的比例尺和分幅方法。
第9章:
1.土地面积测算的图解法和解析法定义?
2.土地面积测算的坐标法测算方法。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现代地籍概念
2.现代地籍含义
3.土地清册回答哪六个问题?
4.简述土地与地籍的关系?
5.地籍的种类:按用途划分;按特点划分;按城乡不同划分。
6.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的区别。
7.地籍的功能。
8.地籍管理的定义和原则
9.地籍调查的定义,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区别。
10.地籍测量的定义。
5.简述GPS定位技术相对于常规测量技术的特点。
6.简述支导线的应用。
第7章:
1.界址点的定义
2.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的选择依据?
3.简述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有哪些?
4.简述界址点坐标极坐标测量方法?
5.界址点中误差计算。
6.简述勘界测绘的含义及其内容?
第8章: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第一章绪论1、地籍: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的、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表、数等形式表示出来。
2、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和管理功能。
3、地籍的类别:4、地籍测量的定义: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做的测绘工作。
5、地界测量的内容: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a.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限和地界权属界限的界址点坐标;b.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房产图、宗地图等;c.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d.进行地籍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e.根据土地管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6、地籍调查:遵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7、地界调查的工作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等级调查和房产调查。
8、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a.准备工作。
包括制定地籍调查的组织方案和技术方案,组织准备、宣传、调查试点及技术培训,表册、仪器、工具准备,收集资料等工作。
b.外业调查、勘测。
对土地的位置、界址、用途等进行实地调查勘测。
c.内业作业。
在外业调查基础上,整理地籍调查资料等。
d.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实行作业人员自检、作业组互检、作业队专检、上级主管部门验收的多级检查验收制度。
9、地籍测量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具体指地块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
10、以土地权利为主要标识的地块——宗地;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要标识的地块——图斑。
11、地籍测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籍测量的理论框架、地籍测绘技术体系及其标准化、土地的划分技术与方法、土地信息采集于表达的技术集成及其可视化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高新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籍及多用途地籍的定义与含义?定义: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含义:1地籍是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土地的税收、保护土地产权和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地籍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对土地诸要素隶属关系的综合表述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 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情况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地籍所具有的提供地块空间关系的能力称为地理性功能地籍的分类及城镇地籍与农村地籍的区别按地籍的用途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地籍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地籍测量内容及地籍测量特征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具体内容如下: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土根控制点。
2界限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限和土地权属界限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
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特征: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
具体表现如下: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3、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4、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地籍调查的含义含义: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土地产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土地权属调查的核心是界址认定。
土地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即从法律上确认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享有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并从土地上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的归宿作出决定。
地块是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元。
“同类属性”既可以是某一种属性也可以是某一类属性的集合即可以采用土地的权利、质量、利用类别等中的一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组合作为“同类属性”来标识一个地块的具体空间位置。
宗地是指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即同一土地权利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
宗地的划分基本方法①由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划分为一宗地②如果同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不相连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土地,则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地③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的,划为一宗地,称组合宗地④对一个权属主拥有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如果土地权属来源不同,或楼层数相差太大,或存在建成区与未建成区,或用地价款不同,或使用年期不同的情况,在实地又可以划清界限的,可划分成若干宗地。
间隙地和飞地的解释间隙地是指无土地使用权属主的空置土地。
飞地是指镶嵌在另一个土地所有权地块之中的土地所有权地块。
土地权属调查的概念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
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叫做土地分类体系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征、还具有社会经济特征。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答: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全面调查的原则 3一查多用的原则4运用科学的方法 5以改进土地利用,加强土地管理为基本宗旨 6以“地块”为单位进行调查。
图斑定义在土地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称做土地利用分类地块俗称图斑影像平面图是以航片平面图为基础,在图面上配合以必要的符号、线画和注记的一种新型地图。
简答影像平面图是以航片平面图为基础,在图面上配合以必要的符号、线画和注记的一种新型地图。
它既具有航片信息丰富的优点又可使图廓大小与图幅理论值基本保持一致。
直接利用它进行外业调查、补测,从而减少大量转绘工作。
地类调查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核心工作,地类调查要做到土地分类层次清楚,从属关系明确。
同一个二级地类只能从属与一个地类,不能同时在两个一级地类中并存。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初始调查之后,为满足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土地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传统方法的缺点是明显的:(1) 不能主动监测变化;(2) 测量方法落后且人为干扰大;(3) 变更数据获取速度慢,存在多次清绘误差累积;(4) 一旦发现变化,原来的图件即失去现实性;(5) 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祥查底图上。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缺点遥感信息是地表各种地物要素的真实反映,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与分布。
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还能正确显示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同时还可以精确地量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的面积,保证面积的准确性。
遥感图像的多光谱及多时相特性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原有土地详查图件和数据的基础上,将获取的遥感图像和原有的同区位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叠加分析,不仅可以保证监测精度,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周期。
因此,与传统的地籍调查方法相比,遥感监测技术有较多优势:(1) 保证精度。
遥感技术可在较大范围内准确地监测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2) 经济实用。
可在大尺度空间条件下,利用遥感技术数据几何分辨率高的特点,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采集,与传统的地籍调查方法相比,更加经济和实用。
(3) 效率更高。
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在复核地籍变更调查数据准确度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助变更调查工作,节省了外业查找变化地块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4) 直观实时。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为配合土地执法检查,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贯彻“预防为主、防范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新思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的快速决策提供了技术保证。
但就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来讲,还有不少问题:首先数据预处理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要求,其有效算法和技术影响了动态监测成果的精度;其次,由于变化监测算法的差异性,所有变化监测算法的能力受空间、光谱、时域和专业内容的限制,所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化监测的精度。
甚至对于同一环境,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
同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有多种方法,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今后还需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建立起我国宏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性状是指土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性质与状态,是判断土地质量水平的依据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指土地的一些可测定的属性,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
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坐标系有大地坐标系(俗称地理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
测量工作总是把直接测得的边长首先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然后再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去。
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1北京坐标系2城市坐标系3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4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图解法。
具体的方法1极坐标法:平面坐标的一种,利用某点到原点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这一点位置(定位)。
主要用于解决几何中的曲线方程。
2交会法:可分为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测站上对同一界址点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距离交会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点分别量出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以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的方法。
3内外分点法: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则分别量测出两已知点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为止界址点的位置。
4直角坐标法:通常以一导线边或其他控制线作为轴线,测出界址点在轴线上的投影位置,量测出投影位置至轴线一端点的位置。
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准备、野外勘测、资料整理和误差表准备。
由于勘界测绘涉及行政管辖权,与地形测绘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勘界测绘是政府行政行为,其测绘成果具有法律效力。
2勘界测绘以规定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测量的主要对象是界桩及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
3勘界测量的最终成果是界桩成果表、边界线位置和走向说明、边界线地形图。
4勘界测绘成果可靠性强,对施测结果均有严格的检核,界桩及边界线位置和走向施测的误差不允许超出限差。
地籍图的概念: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尺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为地籍图。
地籍图具有国家基本图的特征。
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地籍图有哪些?城镇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所有权属图。
地籍要素包含哪些内容1各级行政境界 2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 3宗地界址点与界址线 4地籍号注记 5宗地坐落6土地利用分类代码注记 7土地权属主名称 8土地等级地籍图的基本内容:1地籍要素:界址、地籍要素编号、土地坐标、土地权属主名称2地物要素3数字要素平板仪测图中碎部点的测定方法一般采用极坐标法和距离交会法。
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有两种:解析法面积测算与图解法面积测算土地面积测算遵循“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坐标法是指按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计算地块面积的方法。
土地面积平差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测算,块块检核,逐级按比例平差”的原则,即分级控制,分级测算,分级平差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用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2) 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
(3) 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4) 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5) 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特点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与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的地理基础、内容、技术方法和原则是一样的,但又有下列特点:(1) 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