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液输注中的注意事项与护理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常用输血知识

常用输血知识

常用输血知识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拯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输血的相关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用的输血知识。

一、输血的定义和目的输血,简单来说,就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目的包括:1、补充血容量:当患者因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原因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输血可以迅速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2、纠正贫血:对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输注红细胞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

3、补充凝血因子:某些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患者,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帮助止血。

4、增强免疫力:输注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感染。

二、输血的类型1、全血输注全血是指将采集的血液未经分离处理而直接输注给患者。

但在实际应用中,全血输注相对较少,因为全血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一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具体需求。

2、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别制备和储存,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输注相应的成分。

这种输血方式更加精准和有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反应。

(1)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等。

(2)血小板输注: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血浆输注: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等患者。

三、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1)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的大量出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 30%。

(2)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60g/L 且伴有明显症状者。

(3)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⁹/L 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4)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
胞中。造血干细胞 移植 后患者 免疫 力低 下, 在输 注 巨细 胞病毒
阳性的血液制品后易感染 C V, M 并可引起 间质性肺 炎和造成移 植失 败。输入 C MV血清学 阳性 的含白细胞 的血液成分 , 如红细
胞、 血小板 以及浓缩粒细胞等使移植患 者具 有高度感 染的危险 。
4 1 A O血 型不 合成分输血的选择 . B
骨下双腔静脉置管 中较粗 的一支输注红 细胞 , 输注速度变慢 时 , 可利用 Y型的输血 器 向血 袋 内注入 一定量 的生 理盐 水稀 释血
液以利输注。 2 血小板输 注及护理 不同类型 的造血干 细胞 移植 后 , 大多数 患者会 在一段 时 间
发 生危 及生命的严重细菌感 染 , 并且 敏感 的广 谱抗生 素联合 治 疗 7 无 效者 , 以考虑 治疗性 的输注粒细胞 J 2h 可 。粒细胞 的供 者 应选 巨细胞病毒血清学 阴性者 , 受者和 造血干 细胞供 者无 且
造血干细胞移植 ( S T 是 经大剂 量放化 疗或其 他免疫 抑 HC ) 制剂预处理 , 除受者体 内的肿瘤 细胞 、 常克隆细胞 , 清 异 阻断发
和临床情况决定是 否输注 血小板 。大 多数学 者认为 , 患者 血小 板计数低 于 2 0×1 L时应进 行血小板的预防性输注 。也有 0/ 学者认为预 防性输 注血小 板的最低阈值可设定在血小板计数 <
完 。输注粒细胞不 得使 用 白细胞 过滤 器 , 输注 过程 中每 1 m n 5 i
监测血压 1 次 。因浓缩 白细胞内含有相 当多 的红细胞 、 血小 板和淋 巴细胞 , 故在输 注前应进 行交叉 配血试 验 。严密 观察输 1 C te n 4 a r eW.C pn i tia dl ma eN C [ ] hi o ig t ehcl i m s nt IU J . wh e i h

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

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

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当人们身体出现贫血或其他血液相关疾病时,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然而,对于许多病人来说,他们可能对输血一无所知,缺乏相关的健康宣教。

本文将围绕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展开讨论,并提出如何提高病人对输血的了解和配合度的建议。

1. 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输血是将健康血液或血液制品经由血管注入病人体内,以补充和替代体内缺乏的血液或某些血液成分。

输血对于恢复病人的血液循环和器官功能,提高患者贫血状态下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输血前,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判断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失血、严重贫血、骨髓功能障碍等。

而禁忌症则需要慎重考虑,包括过敏反应、输血传染病风险等。

3.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病人需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此外,医生还会评估病人的输血风险,例如过敏史、免疫反应史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输血的过程中,病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首先,输血前要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其次,病人要保持肢体活动,有助于增加血液循环;同时,遵循医生的嘱咐,特别是在输血时要保持静卧,以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

5. 输血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输血后,病人需要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和遵循注意事项,以确保有效的恢复和避免不良反应。

病人需要多喝水,以帮助血液稀释和排尿;同时,饮食要清淡,避免摄入过重或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运动等。

6.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例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这些风险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仍需要高度重视。

结语: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可以提高病人对输血的了解和配合度,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护理部2012年1月一、常用的成分血种类1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

90。

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2、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3 、浓缩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

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目前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普通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期为5年。

其主要是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 、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融化后分离制备出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其容量为20~30m。

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因子等,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二、输血护理操作规程(一)输血前的护理1、充分评估现存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2、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输血七注意事项

输血七注意事项

输血七注意事项输血是医学上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补充血液中的缺失成分,提高血液的运输功能,从而保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

然而,输血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以下我将会详细介绍输血的七个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当的供血者: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须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状态,选择与其血型相符合的供血者。

此外,供血者的血液还应该经过广泛的安全筛查,以确保其不携带任何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或乙肝等。

2. 严格执行交叉配型:交叉配型是一种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不兼容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

在输血前,必须对受血者的血清进行反应检测,以确保与供血者血液之间没有不良反应的风险。

3. 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速度是非常关键的,过快的输血速度会导致血压骤升,心脏负荷增加,易引起心力衰竭。

而过慢的输血速度则会延长输血时间,增加了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一般来说,成人每分钟输注约滴速100滴(大约15-20滴/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进行调整。

4. 监测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以及任何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5. 储存血制品的要求:血制品在输血前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新鲜的全血制品应在4以下保存,冷冻血小板和冷冻血浆制品应在-18以下保存。

在输血前,必须对血制品的保存温度进行检查,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6. 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在输血后,患者应继续密切观察,以发现任何输血反应的早期迹象。

在输血结束后,为了迅速清除体内的输血成分,饮水可以帮助肾脏排泄剩余的液体和废物。

此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如卧床休息、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7. 注意输血的代价和风险:输血是一项有风险和代价的医学措施,可能会引起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溶血等)和感染等并发症。

血液科护理技巧及注意事项

血液科护理技巧及注意事项

血液科护理技巧及注意事项护理流程与技巧血液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涉及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在血液科护理中,正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护理的一些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

一、手部卫生患者的血液系统容易感染,因此,护士们必须将手部卫生放在首要位置。

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请务必彻底洗手,并戴上合适的手套。

洗手时,应使用适量的肥皂,并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操作,包括彻底洗手掌、指间、指尖和手腕,以消除潜在的细菌和病菌。

二、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是血液科护理的常见操作之一。

在进行静脉采血前,护士需要事先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是否有任何可能影响采血的因素,如出血倾向或皮肤问题。

在采血时,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点,并确保采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

三、输液管理输液是血液科护理中常见的治疗措施之一。

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准确计算液体的剂量,并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和类型。

在输液前,护士需要检查输液器材的完整性和有效期,并确保输液器材的无菌性。

四、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科治疗方法,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或减少血凝块。

在给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根据医嘱进行药物管理和监测。

此外,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关于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受伤或摔倒,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抗凝药物。

五、血细胞计数与分析血细胞计数与分析是血液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有关患者血液状况的详细信息。

在进行血细胞计数与分析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好合适的标本管和设备,并确保它们的清洁和无菌。

在采集血样时,护士需要注意正确的采集方法和容量,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六、输血管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科护理操作,用于补充患者的血液成分。

在进行输血前,护士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医嘱,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护士还需要监测输血速度和输血量,以保证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是急救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正常成人的血容量应占体重的7%~8沆一般情况失血不超过人体血量的10%时,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机体可以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使血容量短期内得以恢复;失血20%时对人体不明显影响,可能出现各种缺氧表现;失血超过30%时可危及生命,导致血压下降,脏器供血不足,特别是脑细胞供血不足出现功能降低至昏迷必须立即输血。

静脉输血目的1、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量,提升血压,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于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病人。

2、纠正贫血常用于因血液系统疾病而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疾病的病人,增加血浆蛋白及携带氧的能力,改善全身状况。

3、补充血浆蛋白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态,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有效循环血量。

用于低蛋白血症以及大出血、大手术的患者。

4、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

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5、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

6、排除有害物质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用于一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

血液制品的种类(一)全血是将采集的血液不经任何加工而存入保养液血袋中的血液,分为新鲜血和库存血两种。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1、新鲜血保留了血液中原有的各种成分。

2、库存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酸性也越大,且离子浓度也越高,故大量输血时要防止酸中毒和高血钾症。

(二)成分血成分血是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制品,根据病情需要输入相关的成分血浆:全血分离后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为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分为新鲜血浆,冰冻血浆,干燥血浆。

红细胞:经沉淀、离心洗涤等方法,分离血浆后提取制剂有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

白细胞浓缩悬液:由新鲜全血经离心后而成的白细胞,在4。

C的温度下保存有效期为48h o血小板浓缩悬液:全血离心后所得,在22。

简述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简述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简述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静脉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补充失血、调节血容量、纠正贫血等。

然而,在进行静脉输血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一下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首先,进行静脉输血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输血史等信息,以便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剂和输血速度,并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其次,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剂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类型的输血制剂,比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浓缩液等。

在选择输血制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另外,静脉输血时需要注意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过快可能引起输液反应,如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最后,进行静脉输血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这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器材的选择和消毒、输血后的处理等环节。

总的来说,静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进行静脉输血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剂,控制好输血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确保静脉输血的安全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血液输注中的注意事项与护理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11:27:01.64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3期作者:向维娜
[导读] 经研究发现,实行血液输注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便切实做好成分血液输注工作,确保血液能被充分利用。

恩施州中心血站 44500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成分血液输注中的注意事项、护理措施。

选取了血站在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不同血液类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成分血液输注、护理干预。

经研究发现,实行血液输注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便切实做好成分血液输注工作,确保血液能被充分利用。

关键词:成分血液;输注注意事项;护理措施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完善,输血治疗方法也在持续改进。

成分输血,即为对血液实行分离处理,以便将可利用成分提取并制成高浓度制品。

然后,结合患者具体状况,实行输血操作。

血细胞输注前,需做好血液摇动工作,防止产生血液沉淀情况,对输注构成不良影响。

如果发现输注阻塞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本次研究,重点分析成分血液输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护理措施,旨在提高成分血液输注效果,严格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复身体健康。

1 基本情况概述
我血站在2014年2月~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52例不同血液类型患者,包括男性、女性各30例、22例。

年龄收集范围20~48岁,平均年龄(34.2±3.3)岁。

其中,血小板缺乏症者、红细胞缺乏症者、血浆缺乏症者各25例、29例、21例。

2 成分血液输注相关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分析
2.1 成分血液输注相关注意事宜
成分血液输注时,需使用红细胞制剂。

因为这种制剂性质非常黏稠,因此实际输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粗大血管进行输注。

输注前,将血袋来回颠倒,旨在确保红细胞的均匀性。

然后,结合具体状况,缓慢摇晃血袋。

这时,血红细胞会出现上浮情况,不会对输注的速度构成不良影响[1]。

为保证滴速适宜,可输注适量生理盐水,并采取其实行管路冲洗,以此提高输注的整体效率。

针对管路阻塞情况,应在第一时间更换输血设备,防止出现过度挤压过滤网情况。

实行红细胞输注的过程中,因红细胞会对血管有一定刺激。

故此,实际输注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疼痛症状,这时医护人员需合理控制输注的速度。

可通过聊天、播放音乐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此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输注时间,在120min左右完成一袋红细胞输注工作。

主要的原因:输注时间太长,容易导致血液滋生细菌,并且出现变质的情况。

为此,输注时,医护人员需加强巡查工作的力度,重点对患者输注状况进行观察,进而提高输注的安全性。

由于血制品无法实行加温,所以在大量输血的过程,可通过热敷输血肢体方式处理,防止因温差对患者构成不良影响。

必要的时候,也可利用加压输血方法处理。

2.2 护理方法
浓缩血小板实际输注的过程,可将血小板分为:手工血小板分离、及其血小板采集两个类型。

其中,前者需在采集血液后,在第一时间实行分离制备操作。

待血小板分离后,血小板会浓缩,肉眼无法观察到红细胞。

实行全血制备血小板,一个单位、容量分别为:200ml、30ml。

后者,主要通过血细胞分离设备,进行血小板采集工作。

实际采集血小板的过程,应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实行血小板采集操作[2]。

单分机采集血小板,对血小板技术的要求为2.5>1020,每次采集量约为260ml。

浓缩血小板输注患者,应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做好血型检测工作,以便保证血型与红细胞输注保持相同。

输注过程中,需充分摇晃血袋。

这时如果存在血袋凝块现象,可采用收治轻弹处理。

血小板保存时间若过长,会对血小板功能构成不良影响。

针对于此,应在规定范围内加以输注操作,同时有效控制输注的速度,尽可能在0.5h内完成一袋血小板输注工作。

实际输注过程,医护人员应全程陪同患者,旨在实时了解患者输注状况,避免出现红肿、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针对发生上述不良反应症状者,护理人员需减慢滴速,必要时可给予地塞米松加以处理。

白细胞输注过程,首先在输注前,需做好交叉配血方面的试验工作,加强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然后,采取双头输血设备输注。

然后,完成浓缩粒细胞制备操作后,及时做好输注工作。

针对无法在第一时间输注者,应严格控制保存时间,保存时间在6h左右使用,温度以24°C为标准。

再结合患者红细胞具体状况,做好滴速的控制工作[3]。

若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注,并加以针对性处理。

血浆输注阶段,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操作,将冰冻血浆放置-30°C环境下储存,保存时间为12个月,在12个月完成输注工作[4]。

这种储存方式,可确保凝血因子的有效性,对于止血和休克患者进行输注,输注的效果均非常理想。

对于肝病所致凝血因子含量降低者,同样非常适用。

冰冻血浆实际应用前,需放置在38°C水肿融化,当血浆颜色为淡黄色可进行输注操作。

再合理配饰滤网输血设备,输注的速度以每分钟10ml输注即可,输注的剂量为15ml[5]。

对于不能全部将一袋血浆用完情况,可继续冷藏处理,在12个月内完成输注即可。

结语: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当前,血站成分血液输注方法比较常用,为提高血液输注质量,提前告知患者需要注意事项,并为其提供护理服务。

以此,不断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合理利用血液,防止产生不良反应情况、死亡情况。

此外,血浆缺乏症者成分血液输注时,需严格控制血浆融化温度,并反复摇晃血袋,主要的目的为防止血浆功能失效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周扬.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输注不同成分血细胞发生输血反应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166-166.
[2]周浩锋.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8):43-44.
[3]李贞贞,张辉洁,胡兴斌等.病原体灭活技术在血液成分中的应用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7,45(1):87-90.
[4]谢进荣,陈静,罗艳等.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2):192-194.
[5]李兰霞,马涛,贾新勇.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应用不同成分血液抢救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6):653-6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