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版式体例
在农村编写家谱时,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用什么格式编写最好?

在农村编写家谱时,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用什么格式编写最好?欧式家谱体例,是现在用得最多的家谱模式。
它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家族家谱模式的简称。
它的特点就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五世一表,一表一提。
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1、欧式家谱一般是一页左右十竖行,上下五层横格。
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2、上下五层横格,为五世。
从上往下数,一、二、三、四、五,五世。
每上下相邻的两层均为父子关系。
3、同一层横格中左右相排的人均为同辈的兄弟。
以年齿论,右边的排行为长,向左依次递减为老二、老三、……。
4、父亲只有一子,则竖行中父子名讳上下相对;如果父有三子,正对父亲名下的是长子,紧邻长子左边的两格则填写老二老三的名讳。
5、同辈的人数较多,一页填写不完可往下页延续,但表示世系辈份的横格不能舛错,不然的话,世系辈份就乱了。
6、一个竖格,填写夫妇二人名讳,右边写男人名讳,左边写妻子名讳。
需要加注的,名字旁边加注小字。
7、首页五世,这五世不论占了几页,都是同表,都得一提。
提,就是把本表最下一横层中,第五世的所有名字,都提到下一表中最上层的第一层横格中,按原来的顺序从右到左依次排好。
提的作用就是上下两表关系的承上启下,互相銜接,不致舛错、断裂。
8、提到第二表的五世,领续下面的六、七、八、九四世。
由于此表领续的五世是上表未世的重复,所以此表实际上只续了四世。
下边后续的各表都是如此,这叫'五世一提,实续四世'。
9、家族较大,支系众多,可续完一支,再续另外一支,在卷首编好目录页码,便于日后的查阅。
10、以上9项,都是世系排序的元素。
世系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除世系外,还有凡例、序言、影像、家规、题名、耆寿、节烈等诸多项目。
由于各个家族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家谱编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家谱怎么写范文

一、家谱的范本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1、欧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二、家谱格式都有哪些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家谱书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xx。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家谱标准格式

家谱标准格式第一篇:家谱标准格式家谱标准格式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传统习惯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以下是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1. 家谱标题:在家谱的最上方中央,写上家谱的标题,例如“XXX家谱”。
2. 世系编号:从最上层始祖开始,按照世代递增的方式进行编号,并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标明其世代编号。
例如:“第一世:始祖XXXX”。
3. 姓名信息:在每个人的姓名下方,注明其生卒年份和籍贯。
例如:“XXXX(公元XXXX年-公元XXXX年),籍贯XXXX”。
4. 辈分信息: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标明其辈分,例如:“幼子”、“长子”、“次子”等。
5. 配偶信息: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注明其配偶的姓名。
6. 儿女信息:对于男性祖先,标明其所有子女的姓名。
对于女性祖先,标明其儿子的姓名。
7. 公告事项:标明家族中重要的公告事项,比如家族变迁、荣誉、名人等。
8. 血缘关系图:在整个家谱的最底部,可以绘制一幅血缘关系
图,将各代人物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家谱的编写格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但一般要保持清晰、简洁和易于阅读。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
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
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
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
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
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
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
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单页九代式世系图单页五代式世系图
总之各类世系图各有特色,五代世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可以根据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次分明,才是最为重要的。
天下谱局吊线图均有承前启后页,查阅方便,更于现代年轻人的阅读!
《现代家谱》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家谱主要内容或主要结构的基础上,对以“欧苏体例”为代表的各种旧式家谱进行了多方面重大改革创新,所推出的一种修谱的新模式、新方法。
目前天下谱局已研发出大典式和列代式等十多种现代样式。
大典式:人名大典那样的以名字个体为单位,以世次或行号排序,横排,整篇文档结构紧密没有像欧式那样大片空白区域。
最大优点是方便现代人识读,节约纸张。
大典式家谱必配世系图。
大典式无照片行传大典式有照片行传世系图:
大典式世系图
列代式:可列两代至五代,排列关系以及优点和欧式相同,方便现代人识读,但和欧式一样比较浪费纸张。
列代式-三代列代式-五代
各类版式各具特色,天下谱局按新入谱人丁数量及老谱具体情况策划合理方案,由客户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