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姓名:王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中心(215300)关键词微粒静脉输液影响预防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门诊输液室则是重中之重,随着静脉输液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输液安全问题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静脉输注药物的要求是无化学污染物,不含活性微生物,无热原,无微粒,药物应与溶液相容,药物应与输液容器相容,药物彼此间应相容,输液过程中药物须保持稳定[1]。

由此可见,微粒是静脉输液能否得到安全保障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药典》(2005版)对大输液中微粒就有明确规定:标示装量为lOOml或lOO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1ml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2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2]。

据文献报道,少量的微粒对人体虽有影响,短时期可引起一些生化变化,经一定时间的修复、代谢仍可恢复,但大批量的不可代谢性微粒长期存在于机体内,不但可给肝、肾造成不可恢复的、甚至形成病理性改变的损伤[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现就微粒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对策综述如下。

1微粒的影响1.1 微粒的概念及来源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人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只有l一25um,也可为50—300u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 um以上的微粒[4]。

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玻璃屑、纤维素、甥料微粒、炭颗粒、脂肪栓、药物结晶、碳酸钙、氧化锌、糊精、黏土、纸屑、细菌、霉菌、真菌、真菌孢子以及空气中的尘埃等[5]。

药品本身质量不合格、橡胶塞的反复穿刺、混合药物使用的配伍不当及药液的错误抽吸、玻璃安瓿的切割不当与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的净化不到位以及护士的护理操作不规范等都会直接造成微粒污染液体。

1.2微粒的危害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潜在的、严重的、长期的,甚至难以被人发现,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态、化学特征、血管被阻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危害越大[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



开启安瓿? 穿刺橡胶塞? 碘化物?
微粒污染的预防
输液滤器
美国FDA规定:无论经外周还是中心静脉输液,均应使用输液滤器。 对于包含脂肪乳剂的液体,建议使用孔径1.2μm的滤器,不含脂肪乳剂 者建议使用孔径0.2μm的滤器
微粒污染的预防
三种不同微粒浓度液体通过后的输液滤器
Claforan:凯福隆, பைடு நூலகம்国原产头孢塞肟钠 Cefantral:印度产 Taxim:印度产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免疫原性反应:过敏反应 致热原反应:发热,不明原因、一过 性的发热 致癌:慢性反复 创伤与修复为细 胞癌变提供机会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微粒附着于横纹肌内毛细血管,引起肌纤维组织缺血再 灌注损伤,随后出现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

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0T12:40:38.7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作者:朴林梅[导读] 目的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制定各种预防措施朴林梅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制定各种预防措施。

方法准备2瓶中药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各1瓶,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1 台,将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分别与1瓶中药注射液进行配伍,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容性微粒的数量。

结果找到了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针对引起污染的来源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污染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危害极大,往往会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反应。

建议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以提升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因素;预防措施在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输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输液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输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不溶性的微粒通过静脉输液的途径进入到了患者体内,从而诱发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的康复受到极大的危害[1]。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预防微粒污染有效措施日益受到医疗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

本文就有关方面进行实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医院的实验室中的操作台上准备2瓶相同浓度、相同材质的中药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1瓶,浓度为0.9 %,葡萄糖注射液1瓶,浓度为0.9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1 台。

我们把中药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作为观察组。

把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作为对照组,两组的温度、储存环境及注射液配伍误差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用特定的器皿将两种配伍完毕的注射液分别取10份,每份1毫升,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输液微粒的大小并计数。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a、护士配液添加药物时抽吸药液的注射器反复使 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污染。
(3)药物配伍因素 6、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用,因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 临床护理人员在配制输液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物、尘埃及操作人员带入的微粒污染 3、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药物因素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可达50—300um。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伍药液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因此,临 床上因联合用药就可能出现微粒的累加及倍增,使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出现热源反应。
(1) 药物生产工艺 穿刺操作时污染的针头也可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
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前不行严格检查也会造成微粒的污染。 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物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水、空气、原料的污 a、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
(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 、缺血,甚至坏死。
(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 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 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第二节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发生因素与预防措施。

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中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规避措施。

结果:输液大厅输液过程中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操作因素等。

结论: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高度重视,加强输液大厅的相关管理。

【关键词】:微粒污染;规避措施;相关因素;输液大厅静脉输液是一种相对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因为其生物利用度高和起效快的特点,所以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普及[1]。

但是,一些细菌污染反应、液体配伍和护理操作等问题,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的不溶性颗粒或外来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类似于输液大厅的开放性场所,污染几率更大,所以,加强质量管理减少输液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对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输液大厅进行输液治疗的125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与患者入院前治疗的病情无关的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咽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共计185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07例,年龄范围在3-76岁,平均年龄(40.37±5.73)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系统分析出现感染患者病情,并进行化验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测试,查找出输液患者出现感染的原因。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3.1微粒污染相关因素①静脉输液配置环境因素:输液配置的环境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输液大厅的开放性人口流动非常密集,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等含量非常高,在配药和输液时很有可能导致针孔和排气管进入其他液体导致污染。

②操作因素:在配药过程中难免有个别的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是因为操作不当,也很有可能引起输液微粒污染。

因此在输液操作中规范化操作也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2]。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璃微粒 。另 外 , 砂锯 与 玻璃 安 瓿 摩擦 , 产 生 玻璃 碎 屑 和 会 脱落砂 粒 , 痕越 长 , 璃 碎 屑越 多。 一 支 5 ml 安 瓿 , 割 玻 的 用砂轮 割锯 后 不 } 掰 开 , 内 液 体 就 会 带 有 玻 璃 微 粒 肖毒 瓶 10 3 0 3 0~ 0 0个 ; 酒精 或 碘伏 棉 签擦 拭 后 再 掰 开 , 粒 污 用 微
口过 程 中 , 内 形 成 负 压 , 切 割 方 法 不 规 范 , 瓿 断 裂 的 瓶 若 安 瞬 问 , 内 的 负 压 把 玻 璃 碎 屑 吸 入 会 产 生 几 十 万 个 细 小 玻 瓶
的血栓 具有很 高 的发病 率 和病死 率 。
2 2 静 脉炎 . 研究 表 明 , 液 中微粒 含 量 与 静 脉 炎 的发 输 生 有关 ” 。微 粒进 入 人 体 后 , 随 血 液循 环 流动 并 刺 激 可
血 管 内壁造 成损 伤 , 血 管 内壁 正 常状 态 发 生 改变 , 使 引起
血 小板 黏着 , 致静 脉炎 产生 。 导
2 3 肉芽肿 产生 .
当微 粒侵 入肺 、 、 脑 肾等组 织 毛细 血管
内时 , 引起 巨 噬 细 胞 等 炎 性 细 胞 包 围 、 殖 , 成 肉芽 会 增 形 肿 , 成肺 、 、 造 脑 肾等部 位 不 同程 度 的供 血不 足 , 致循 环 导
1 2号 , 径 9 0~10 m , 明 加 药 时 针 头 切 下 的 微 粒 最 针 0 20 说
大直径 可 达 10 m, 人 的 毛 细血 管 直 径 7~9 m, 20 而 悬 浮于体 液 中的红 细胞 直 径 8 4 m, 大 的小 静 脉 直 径 为 . 最 2 0~3 0 m。大于 毛细 血 管直 径 的微 粒 , 0 0 可直 接 堵 塞 毛 细 血管 引起 血管栓 塞 , 小动 脉阻塞 可抑 制氧 化代谢 或其 若 他 代谢 活动 , 致细 胞 损 伤和 器 官坏 死 , 导 不溶 性 微 粒 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田慧,姚冰,耿傲蕾,李岚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

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及贮存保管不当、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

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近年来,由于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实践及有关文献资料,对引起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诸多因素分
析如下,以期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 影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液体本身因素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1.1.2 输液中加入药物发生配伍禁忌由于合并用药,有可能出现配伍禁忌或微粒累加及倍增出现热原反应。

虽然我们在检查输液反应液体中发现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2]。

多种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3]。

此外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中因素之一。

1.1.3 加入多种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类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

1.1.4 中药注射液的微粒问题临床上使用黄芪、醒脑静、复
方丹参等注射液时,由于中药微粒等因素的影响时有输液反应发生。

根据吴雪梅等[4]报道,几种常用的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其配伍中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造成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中药成分复杂,制备工艺不同,在提取、精制过程中,一些成分,如色素、鞣酸、淀粉、蛋白质等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注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也可能有一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变而结出,导致不溶性微粒大大增加。

1.1.5 输液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溶媒选择不当也是导致输液微粒增加一个重要因素,据陈中玉等报道[5],中药注射液配伍0.9%氯化钠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其中以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微粒数高,与香丹参注射液配伍微粒最大增倍,倍数为97.3倍。

这些粒经范围正是不溶性微粒检查时所检查的范围。

临床上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较多见。

大输液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时检查不严也会造成微粒污染。

1.2 操作因素无菌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种重要措施。

如果治疗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工作马虎,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护士配液添加药物时,注射器反复使用,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

另外由于操作不当,输液针所反复插入橡皮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

割锯注射安瓿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