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

合集下载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 实验室鉴定
初步鉴定: ✓ KIA:A/A + -(A/A - -,K/A + -)Mot + ✓ IMVC:- - + + ✓ Urea + -
最终鉴定: 糖(醇)发酵,氨基酸等
与大肠埃希菌的鉴别:
I MV C
E.coli
++- -
Enterobacter - - + +
与肺炎克雷伯的鉴别:
动力
• 生长特性
染色:G -,小杆菌,(粘质沙雷菌细菌 中最小者)
菌落形态:不透明,白或有色。
• 实验室鉴定
初步鉴定:
KIA:K/A - - 或 A/A - - ,Mot +
IMVC 三种水解酶:脂酶,明胶酶,DNA酶
最终鉴定:
糖(醇)发酵,有机酸盐,氨基酸等
• 药物敏感性
高产AmpC -内酰胺酶和外膜通透性降 低造成粘质沙雷菌多重耐药,耐药的复杂性, 体外敏感性实验对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AmpC -内酰胺酶:目前尚无可行、有效的 常规检测方法
变形杆菌属(Proteus) 普罗威登菌属(providencia)
摩根菌属(Morganella)
• 分类
肠杆菌科,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不发酵 乳糖的一群肠道正常菌。 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 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 普罗威登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菌()
奇异变形杆菌通常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沙雷菌属(Serratia)
• 分类
肠杆菌科,沙雷菌属,包括:
粘质沙雷菌(S.marcescens)
沙雷菌液化群(S.lique faciens group)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节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群⽣物学特性相似,常寄居于⼈和动物肠道中的⾰兰阴性杆菌。

随⼈和动物粪便排出⽽⼴泛分布于⽔、⼟壤和腐物中。

⼤多数肠杆菌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或细菌侵⼊肠道以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可导致全⾝多处部位感染。

少数肠道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肠埃希菌等均可使⼈患某些肠道传染病。

*、肠道菌科的种类繁多,依据⽣化反应、抗原构造及DNA同源性进⾏分类,⽬前⾄少有30个菌株、120多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物学特性:①、形态与结构:肠杆菌均为⾰兰阴性菌,⼤⼩约(1—3)µm×(0.3—1)µm,多数有周⾝鞭⽑,能运动。

致病菌多有菌⽑,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培养温度为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良好,形成直径约2—3毫⽶中等⼤⼩、湿润、灰⽩⾊光滑性菌落。

③、抗原构造:主要有3种:⑴、菌体(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100℃数⼩时不被破坏,具有属、种特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末端重复结构特异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列。

长期⼈⼯培养后容易失去O抗原,菌落为粗糙型(R),因此菌落可发⽣S—R变异。

⑵、鞭⽑(H)变异:为鞭⽑蛋⽩质,不耐热,60℃30分⼦即可被破坏,其特异性取决于多台脸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造,失去鞭⽑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为H-O变异。

⑶、微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可阻⽌O抗体与抗原结合,为多糖类物质,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去除,重要的有⼤肠埃希菌K抗原、克雷伯菌K抗原、沙门菌Vi抗原等。

④、抵抗⼒:肠杆菌科细菌在⾃然界中⽣存能⼒最强,在⽔、粪便中可⽣存较长时间,与疾病的流⾏有⼀定关系。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不强,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易被⼀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氯消毒饮⽔。

第⼆节埃希菌属1、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肠道分离菌,影最长是有Escherichia 从⼈粪便中发现⽽得名,即⼤肠杆菌。

肠杆菌生化实验报告

肠杆菌生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肠道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2. 熟悉并掌握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方法,如IMViC试验等。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膜的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本实验通过对肠杆菌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包括吲哚试验(I)、甲基红试验(M)、V.P试验(V)、柠檬酸盐利用试验(C)等,以鉴定和区分不同肠杆菌科细菌。

三、实验材料1. 菌株: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2. 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柠檬酸盐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等。

3. 试剂: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V.P试剂、40%KOH、-茶酚、溴麝香草酚蓝、苯酚红等。

4. 仪器: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接种环、接种针、无菌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吲哚试验(I)(1)将试验菌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

(2)取1 mL培养液,加入1 mL乙醚,充分振荡,使乙醚层浮于培养液表面。

(3)沿管壁加入吲哚试剂10滴,静置片刻。

(4)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呈玫瑰红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2. 甲基红试验(M)(1)将试验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

(2)沿管壁加入甲基红试剂3-4滴。

(3)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呈红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3. V.P试验(V)(1)将试验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

(2)加入40%KOH 10-20滴,再加入等量-茶酚,用力振荡。

(3)37℃培养4小时后观察,仍无色产生为阴性。

4.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C)(1)将试验菌接种于柠檬酸盐培养基斜面上,37℃培养24-28小时。

(2)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若含有溴麝香草酚蓝的斜面呈现蓝色为阳性,呈绿色为阴性;含苯酚红的斜面呈现红色为阳性,呈黄色为阴性。

五、实验结果1. 吲哚试验:大肠杆菌为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包括了许多与人类和动物相关的致病菌,同时也包括了许多与环境和食品卫生相关的菌株。

肠杆菌科细菌的特点是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产生气体,并且在革兰染色中呈现棒状。

1.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粪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黄色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等。

这些菌株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以及人及动物的肠道中,有些种类具备耐药性,并且可能引发医院感染。

2. 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它一般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此外,某些大肠杆菌菌株还产生毒素,如致命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3. 鲍曼不动杆菌属(Klebsiella)鲍曼不动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

这类菌株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尿路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而产超强粘多糖的黏质性肺炎克雷伯菌更是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医疗环境中的重要威胁之一。

4.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类重要致病菌,它包括众多血清型,其中一些血清型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沙门氏菌感染。

这些菌株主要存在于动物及其产品中,比如家禽、牛奶和蛋等。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引起胃肠炎等症状。

5. 艰难梭菌属(Clostridium)虽然肠杆菌科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菌属,但在其中也包括一些与人体肠道无关或者少数与肠道关联不紧密的菌株。

艰难梭菌属是其中之一,该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
阻断蛋白合成,肠上皮细胞死亡, 肠道出血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作用 部位 小肠
EIEC EPEC EHEC
大肠 小肠 大肠
EAggEC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LT 和(或)ST 肠毒素,大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 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痛,低热
水样便,少量血便,腹痛,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
发热
膜上皮细胞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 质粒介导粘附和破坏上皮细
呕吐,发热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 SLT-I 或 SLT-II,中断蛋白质
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合成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
脱水,低热
液体吸收
二、微生物检查
1.标本: 肠外感染 : 尿、血等 肠内感染(腹泻): 粪便
切断:粪—口途径传播 加强卫生管理 注意饮食卫生
治疗病人、发现带菌者 药物治疗
第三节 沙门菌属(Salmonella)
寄生人或动物肠道中 少数仅对人致病:
伤寒、副伤寒甲等沙门菌,引起肠热症 多数对动物致病,偶可传染给人: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引起食物中毒
Vi抗原:
(4)无症状带菌者 细菌贮留在胆囊内
3、免疫性
可获特异性细胞免疫
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 很少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1)标本 第1周 : 血液 第2周 : 粪便或尿液 第3周: 尿液 1-3周全程 : 骨髓
SS培养基
生化反应及玻片凝集鉴定
2.血清学诊断 肥达试验

第09章 肠杆菌属1

第09章 肠杆菌属1

第09章肠杆菌属一、概述肠杆菌属(Escherichia)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一种,是许多生物的肠道内的常见细菌。

肠杆菌属菌株能够合成大量涉及生物体代谢和营养物质的酶,与微生物、人类、植物等具有协同共生关系。

此外,肠杆菌属菌株也是一些肠道相关疾病的致病菌。

二、形态学肠杆菌属的细胞呈革兰氏阴性杆状,通常为无芽胞,对氧气敏感,不能形成耐受性芽孢。

三、生理学肠杆菌属菌株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进行厌氧和好氧代谢,并能兼嗜热和嗜冷。

该属菌株产生大量葡萄糖酶、乳糖酶等代谢酶,可以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进行代谢。

此外,它们还能分解许多脂肪酸和氨基酸。

四、生态学肠杆菌属菌株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土壤、水、植物等地,也是人体肠道內常见微生物。

此外,肠杆菌属也己被植入了其他生物體内,如果蝇,沙漠小鼠等。

五、分类学肠杆菌属是以德国科学家 Escherich 姓名命名,目前约知 Escherichia 下有 30 个物种,其中以下是常见的物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哈氏肠杆菌(Escherichia hermannii)•日本肠杆菌(Escherichia japonica)•Shigella flexneri(归属位置争议)大肠杆菌是肠杆菌属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也是人体内重要的正常菌群。

目前,学界已经分离到了O157: H7、O104: H4等致病菌株。

六、致病学大肠杆菌不仅是人体肠道中最普遍的细菌,也是其他生物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以不参与协生的确诊致病菌株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可以分泌神经毒素和肠毒素等引起多种疾病:如食物中毒、尿路感染、痢疾、败血症等。

与此同时,许多肠道相关的慢性病,如炎症性肠病(IBD)、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等,也与肠杆菌属的数量、种类、多样性和平衡有关。

七、研究应用肠杆菌属菌株是微生物学、医学、生态学和农学等学科中的一种重要研究对象。

研究肠杆菌属的物种鉴定、遗传学、基因工程、代谢组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

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

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

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

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

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病原性与疾病许多肠杆菌科菌株都是潜在的病原体,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各个菌属所引起的病症、感染路径和病原生物学特征都不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课件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课件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传播。
餐饮服务环节
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的卫生管理, 确保餐饮服务符合卫生标准,防 止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污染和
传播。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1 2
医护人员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患者管理
加强患者管理,对疑似感染肠杆菌科(沙门菌属) 的患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REPORTING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流 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者血液、粪便等标 本进行培养、分离、鉴定 ,以确诊沙门菌感染。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如 PCR、基因测序等,快速 准确地检测沙门菌。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治疗方法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感染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外 感染。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引起的疾病类型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引发的症状包括 腹泻、腹痛、发热等。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还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等肠道外感染,严重时可导 致死亡。
肠杆菌科(沙门菌属)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身体虚弱和免疫缺陷者。
3
环境消毒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灭肠杆菌科( 沙门菌属)的传播途径,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 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疫苗接种
针对高风险人群,可考虑接种沙门 菌疫苗,提高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集聚黏附菌毛、束形成菌毛、P菌毛、Dr菌毛、Ⅰ 型菌毛、定植因子抗原、紧密黏附素等
2. 外毒素
▪ 志贺毒素 ▪ 耐热和不耐热肠毒素
3.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统
(二)所致疾病
1. 肠道外感染(机会致病) ▪ 主要由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移位造成 ▪ 内源性的化脓性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 肾盂肾炎、胆囊炎、败血症、烧伤感染等。
肠外标本: 中段尿、血液、脓汁、脑脊液等
① 肠外感染:生化反应鉴定是E.coli即可。 ② 尿路感染:需做细菌计数,>10万/ml有诊断意义。 ③ 肠内感染:需要进一步做血清型鉴定或测定肠毒素。
2 卫生学指标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查Vi抗体 大于1:10 分离病原菌
第一节 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 构成正常菌群,导致机会致病; ➢ 部分菌株有致病性,导致胃肠炎; ➢ 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菌种; ➢ 卫生学检验指标;
一、生物学性状
1. 革兰阴性短杆菌,有周鞭毛
2. 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3. IMViC实验为“++--”
➢ 吲哚试验
▪ 分离培养:接种选择鉴定培养基SS,挑选可疑菌落接 种双糖铁培养基,疑似菌株做生化和血清学分型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
志贺菌
SS培养基(Salmonella-Shigella agar ):大肠埃 希菌因为能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酸,使中性红指示剂变 红,从而形成红色菌落,而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所以 形成无色或淡黄色(分解蛋白质产生碱性物质)的菌落。
常见沙门菌抗原组分
组 菌名
O抗原 H第1相 H第2相
A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1,2,12 a
B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4,(5),12 b
鼠伤寒沙门菌
1,4,(i
c
猪霍乱沙门菌
6, 7
c
D 伤寒沙门菌
9, 12, Vi d
肠炎沙门菌
1,9,12 g,m
E1 鸭沙门菌
细菌总数
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指能在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 一群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柠檬酸杆菌属、 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四种。
我国的饮水卫生标准:
≤ 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 5个细菌/100ml饮料、果汁等
四、防治原则
➢ 疫苗接种预防已在畜牧业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研究。 ➢ 预防人类ETEC感染、O157感染的疫苗正在研究中。抗
O抗体和H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的意义:
▪ 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 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型抗体,出现晚,消失慢。
– O高 H高 肠热症可能性大 – O低 H低 排除 – O高 H低 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 O低 H高 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3、带菌者检查
3,10
e,h
E2 纽因顿沙门菌
3,15
e,h
(1,5 ) 1, 2 1, 2 1, 5 1, 5 — — 1,6 1,7
三、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 与O抗原及Vi抗原有关 ➢ 有胞内寄生能力,涉及很多基因
2. 内毒素 内毒素反应(白细胞数下降) 3. 肠毒素
➢ 部分菌株如鼠伤寒沙门菌能产生肠毒素 ➢ 性质类似大肠埃希菌肠毒素
5 抵抗力:
• 不强; • 对湿热敏感;(巴氏消毒法) • 对一般消毒剂如漂白粉、酚等敏感; • 有些菌能耐胆盐和煌绿染料的抑菌作用(选择培养基)
6 易变异:
转化、接合、转导、 溶源性转换、转座
耐药性变异 毒力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7 临床意义重要:
约占临床分离菌总数的50%和G-菌总数的 80%, 将近50%的败血症,70%以上的泌尿道感 染和大量的肠道感染是由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
发热
功能紊乱
EHEC 大肠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 Stx使肠上皮细胞死亡, 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 肠道出血等 紫癜
EAEC 小肠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脱水,低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

止液体吸收
四、微生物学检查
1. 病人样本检查: 粪便标本
肠外标本 肉汤增菌 SS平板
生化反应 血清学分型
过2亿,是我国最重要的肠道 传染病。
一、志贺菌属的生物学性状
1. 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2. 大多数不发酵乳糖(仅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 3. 不产生H2S 4. 抗原主要由O抗原组成 5. 抵抗力弱,耐药性严重
志贺菌属的分类
菌种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
群型
甘露醇
A 1 ~ 10
内毒素
肠粘膜 炎症、溃疡、粘液脓血便 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 植物神经系统
肠蠕动失调和痉挛 直肠括约肌尤甚
腹痛、里急后重
3. 志贺外毒素:多由痢疾志贺菌产生
1) 机理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糖脂受体结合
志贺毒素 A亚单位: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2) 生物学活性
两个作用: A/E损伤————严重腹泻 损伤上皮细胞————加重出血
2. 菌痢后免疫期短,也不稳固。
四 微生物学检查
新鲜脓血便/肛拭
及时送检,暂用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分离培养 SS平板(无色半透明小菌落) 双糖铁培养基(生化反应)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最后诊断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
志贺菌
SS培养基(Salmonella-Shigella agar ):大肠埃 希菌因为能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酸,使中性红指示剂变 红,从而形成红色菌落,而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所以 形成无色或淡黄色(分解蛋白质产生碱性物质)的菌落。
2. 肥达反应(widal test) :
▪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 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实验, 根据抗体效价的增长,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 一般O抗体凝集价在1:80以上, H抗体凝集价 在1:160以上;或者凝集价随病程延长而升高4 倍以上,方有诊断价值。
▪ 仅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结果需结合临床分析
肠道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多分解
4 肠杆菌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原(H)
K或Vi抗原 菌体抗原(O) 菌毛抗原
• 菌体抗原O 即 特异性多糖 • S-R变异:是指菌落由光滑型(smooth)变
为粗糙型(rough)。初次分离的细菌,菌 体抗原上都有特异性多糖链,菌落为光滑 型。在人工培养基中反复传代时,细胞壁 上特异性多糖链消失,菌落变为粗糙型。
四、沙门菌属的所致疾病
1. 肠热症
➢ 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只对人致病 ➢ 愈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很少发生再感染
2. 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 最常见,由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 菌引起
➢ 沙门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
3. 败血症
➢ 由猪霍乱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 ➢ 高弛张热

➢ 甲基红试验

➢ VP反应试验

➢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
4. 抗原构成
根据O抗原、K抗原和H抗原组合的不同,可 将本菌分成不同的血清型。例如:O157:H7
已确定的大肠埃希菌O抗原有171种,K抗原 103种,H抗原56种。
5. 在土壤和水中生存数周至数月。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 黏附素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耶尔森菌属
埃希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摩根菌属
变形杆菌属 沙雷菌属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1. 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有周鞭毛
➢ 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无鞭毛
2. 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条件简单 3. 生化反应活泼,分解糖类或蛋白质形成不同产
物,可用于鉴定:
➢ 氧化酶阴性,与其他革兰阴性菌区别 ➢ 乳糖分解: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一、沙门菌属的生物学性状
1. 革兰阴性短杆菌 2. 不发酵乳糖 3. 大多产生H2S 4. 具周鞭毛、菌毛,有荚膜 5. 菌群菌型甚多(2400),仅少数对人致病
二、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和分类
1. O抗原: LPS,耐热,将沙门菌分为42组
2. H抗原:在O抗原分组的基础上分种、型
3. Vi抗原: (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virulence) ➢ 成分为聚-N-乙酸-D-半乳糖胺醛酸 ➢ 抗吞噬,保护菌体不受抗体和补体作用 ➢ 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伴 随活菌一起存在,因此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 出伤寒带菌者。
生素治疗应在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 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查应严格无菌操作。对腹泻病人
应进行隔离治疗。 ➢ 污染的水和食品是ETEC最重要的传染媒介,EHEC则常
由污染的肉类和未消毒的牛奶引起,充分的烹饪可减 少感染的危险。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 俗称痢疾杆菌,引起菌痢; ➢ 发病率高,全球每年病例超
2. 肠道感染 ▪ 胃肠炎 ,主要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与食入污染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

entero-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产毒性 toxigenic 侵袭性 invasive
致病性 pathogenic 出血性 hemorrhagic 粘附性 adherent
ETEC EIEC EPEC EHEC EAEC
(二)志贺菌属所致疾病
1. 细菌性痢疾,是国家法定传染病 2. 分类: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② 中毒性痢疾:小儿,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内毒素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