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古典资本流动理论及其发展
代表人物:
托马斯· 孟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俄林
4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古典资本流动理论及其发展
代表人物:
托马斯· 孟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俄林
4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6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提出者: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 2. 基本观点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 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的一定生命周期产品;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还 取决于企业在东道国所获得的区位优势。
第一: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特征:投入大,研发密集型产品;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产品的 设计功能(技术)为关键;竞争不激烈;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内生产、国内销售,一部分出口。 第二:产品成熟阶段(技术扩散) 产品特征:生产成本成为关键,资本和熟练工人密集性产品;需求扩 大,技术成熟并开始扩散,模仿者多;竞争激烈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出口下降,到类似国家投资,次发达国家出口。 第三: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停滞) 产品特征:产品完全成熟,技术重要性消失,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成本价格为关键;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返销产品。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7
净出口
产品技术周期与贸易的演进方式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t2 t1
t3
t4
t5 时间
净进口
2018/11/14
第二阶段:技 第一阶段:创新国 术扩散跟随者 出口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滞, 发展中国家出口
8
3. 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来操作、产品无差异
科学的管理手段
严格的采购程序
独特经营理念: Q,S,C,V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2第二讲跨国公司理论

3、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理论系统论证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 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 定性因素。它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 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 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能发生。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 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 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垄断优势理 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 深刻的影响。
1、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 在实证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基础上, 日本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和 跨国公司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一桥大 学小岛清教授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的梯度转 移理论(或叫“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978年,小岛清发表代表作:《对外直接 投资:一个日本多国企业经营的模型》。
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
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 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 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 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 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 持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以及面对不完全市 场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
市场不完全可分为四种形态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产品 市场的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市场的不完全;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 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第三节 跨国公司理论

3.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跨国公司的起步阶段, 但是其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决定了其跨国公 司的发展可能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模式, 因此,本章分析了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理论,力求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术语
1. 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2. 垄断优势(Monopoly Advantage)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4. 寡占反应(Oligopolistic Reaction) 5. 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在拉奥看来,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 有以下四个因素:
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 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 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在拉奥看来,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 有以下四个因素:
威尔士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2、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国 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根据威尔 士的研究,以民族为纽带的对外投资在印 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 湾、香港的投资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威尔士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四)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人均GNP处于400-1500美元之间,处 于该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市 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因而区位优势较 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这些国家企 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十分有限,对外直 接投资刚刚起步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 于这一阶段。
跨国公司理论

06:28
33
图中:
Ⅰ—Ⅰ线是日本(甲国)的商品成本线,假定其中由a—Z 都是用1万日元投资生产出来的日本商品的成本顺序线。由 a(劣)—Z(优)即由成本高——低。
Ⅱ—Ⅱ线是对方国家(东道国或乙国)商品成本由低到高 的顺序线:两线交点,表示按外汇汇率计算的两国M商品的成 本比率相等。
a、b、c产业是日本的边际产业,应该从这些产业开始进 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的结果,对方国家的成本可望降至a*、 b*、c*。这样,日本就能从对方国家进口,亦即实现数量更 多、利益更大的贸易。小岛清称这种投资为顺贸易导向的—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的度量: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 2、用相对劳动成本衡量 3、用机会成本衡量
1、相对劳动生产率
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比较优势: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绝对优势论:实质上是讲一国企业必须占 有绝对优势或利用绝对优势。如:垄断优势理 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 产的综合理论。
比较优势论:主要以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建 立在其上的现代比较成本理论。
06:28
31
日本的小岛清教授则一反跨国公司理论的传 统,他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独树一帜 地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亦称母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 业依次进行,规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 业,这是小岛理论的核心。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
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 关;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 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 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 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 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 1.起源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 Buckley)、 卡森(Mark Casson)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1978《国际经营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概述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逐步自成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 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以说明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1976-1979年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内部化理论
4.1981年 邓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2.缺陷 ①该理论只进行了经验的分析与描述,缺乏抽象的
实证分析; ②该理论不能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问题
和服务业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 ③缺乏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解和
运用; ④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对象,
(一)产生背景
2.内部化的定义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
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 关;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 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 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 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 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 1.起源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 Buckley)、 卡森(Mark Casson)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1978《国际经营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概述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逐步自成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 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以说明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1976-1979年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内部化理论
4.1981年 邓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2.缺陷 ①该理论只进行了经验的分析与描述,缺乏抽象的
实证分析; ②该理论不能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问题
和服务业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 ③缺乏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解和
运用; ④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对象,
(一)产生背景
2.内部化的定义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8
2.3.3 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对小岛清理论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所谓日本式贸易创造型投资,日本集中对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工 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小岛清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小岛清理论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闭口不谈垄断因 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第四,小岛清理论回避了“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过于美化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 作用,掩盖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护现存的不合理的 国际分工格局。
3
2.1.3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1.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2.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4
第2节 垄断优势理论
2.2.1 基本观点
金德尔伯格详细列举过跨国公司所有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并将之 分为以下三类。 1)在商品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技术与价格联盟 等,都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使企业产生垄断竞争;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 技能、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和商誉等,可能造成不完全竞争、给 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3)规模经济现象的存在也能给大规模企业带来垄断优势,包括 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3
第5节 内部化理论
2.5.1 市场内部化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并非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引 起的,而是由于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以及由于某些产品 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内部化。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该理论认为,市场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 的外部市场;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市场,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 响,也不存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交 易价格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目 的,由公司少数决策人制定的,即转移价格。
2.3.3 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对小岛清理论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所谓日本式贸易创造型投资,日本集中对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工 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小岛清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小岛清理论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闭口不谈垄断因 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第四,小岛清理论回避了“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过于美化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 作用,掩盖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护现存的不合理的 国际分工格局。
3
2.1.3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1.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2.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4
第2节 垄断优势理论
2.2.1 基本观点
金德尔伯格详细列举过跨国公司所有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并将之 分为以下三类。 1)在商品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技术与价格联盟 等,都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使企业产生垄断竞争;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 技能、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和商誉等,可能造成不完全竞争、给 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3)规模经济现象的存在也能给大规模企业带来垄断优势,包括 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3
第5节 内部化理论
2.5.1 市场内部化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并非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引 起的,而是由于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以及由于某些产品 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内部化。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该理论认为,市场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 的外部市场;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市场,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 响,也不存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交 易价格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目 的,由公司少数决策人制定的,即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理论(全)

一、利润差异论
▪ (四)理论评价 ▪ 利润差异论现在很少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它无法解释现实中有关对外直接投 资的真实现象。 ▪ 例如:某些落后国家虽然利润很高(表现 为利率高),但很少有跨国公司去投资( 也许风险同样很高);美国等部分发达国 家虽然利率极低,却有很多跨国公司愿意 前往投资。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 论
▪ ==当某产品最先在创新国被发明和生产出来 ,其它国家均还没有;当某产品在某国衰退 ,但其它一些国家并未衰退。
4.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的分类
▪ 弗农把世界分为三类国家: ▪ 创新国家——最发达国家(美国),开始最先进行技
术创新,发明、生产并消费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 发达国家——(欧、日)开始没有掌握创新国的技术 ,不生产、不消费;早期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消费;中 期掌握生产技术自己生产、消费(减少从创新国进口 );后期出口到创新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后自己 不生产,从发展中进口;
▪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 、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 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 衰退的阶段。
3.不同国家同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一样
▪ 弗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 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 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 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的变化(进而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理论概述
▪ 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德尔提出,从国际贸 易与跨国投资相互关系的角度解释FDI的原 因,进而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原因的理 论。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 有利条件
5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5
垄断优势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26
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依据与条件
拥有技术优势仅仅是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
直接投资的成本既低于出口方式的成本又低于许 可证交易成本时,才应当选择直接投资
27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1)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批判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
18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三大基本命题:
资本要素可以用经营资源来代替 ; 比较利润率与比较成本有关; 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寡头垄断性质
按照动因不同,对外直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劳动力导向型 (3)市场导向型 (4)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
西欧对美国FDI:寡占行业的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大多同期 成批发生的。
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FDI主要原因。 寡占反应行为与FDI的关系以及影响寡占反应行为的各种因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22
思考: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模式真的比美国模式更有效吗?
23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主要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S. Hymer) 金德尔伯格(C. Kindleberger)
基本观点 海默利用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
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24
1、垄断优势理论背景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13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 差异论
纳克斯 利率的差异 资本的充裕程度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K. Kojima)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 ➢ 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 ➢ 资本从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 ➢ 国际投资发生的根本原因:各国间利率的差异; ➢ 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追求较高的利率。
28
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
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不同运行规律: ➢ 1914年以前,美国有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
30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 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 成的优势。
31
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所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ding) 日本“小岛清”模式: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Kiyoshi 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运用比较优 势原理解释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16
可以把“比较优势(成本)原理”作为国际贸易和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共同的基础
有生产要素的权利,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因而不会出现跨 国公司和FDI。
市场不完全性四种类型: (1)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专利、技术秘密、特殊的管 理技能、资本和商誉等; (2)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商品的差异、市场技能和价 外部规 模经济; (4)政府政策及管理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政府有关税 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和管制。
14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 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存量相对充裕的国家利率比较 低,而资本存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利率比较高。只要后者 的利率绝对高于前者的利率,那么,肯定会发生部分资 本从前者向后者的流动
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主体多为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7
4、波特钻石模型(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 菱形理论或国 家竞争优势理 论,是由美国 哈佛商学院著 名的战略管理 学家迈克尔•波 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 型用于分析一 个国家某种产 业为什么会在 国际上有较强 的竞争力。
8
图 波特钻石模型
(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
6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萨 缪尔森(P.A.Samuelson)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 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 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 价格均等化说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的,说明国 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 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 优势。
33
3、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1)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从寡占反应论的 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分析了美1948-1967年FDI状况,子公司有一半集中在三年 内建立,集中程度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博 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 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 规模等垄断优势。 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持, 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74年,海默英年早逝。 此后,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发展、系统表述和广泛宣传,使其 受到广泛重视。 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学者着重从企业的角度展开对 国际直接投资动因和条件的分析,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个国家在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成本 绝对低廉的产品,但只要集中力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廉 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相对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 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 增加,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都能给各贸易国带来经济利 益;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19
比较分析日、美FDI的特点
美国
投资类型 投资主体 投资方式 投资区域 投资行业 与贸易的关系
多为市场导向型 多为大跨国公司
多为独资 西欧发达国家 技术密集型产业
替代
日本
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 多为中小型企业 多为合资 发展中国家 边际产业 互补
日、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
集中于比较劣势行业;
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 易,而是补足贸易、创造(或扩大)贸易
“边际产业”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可称为“边际 性生产”
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 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在对外直接
投资中的意义 “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的主张”
17
1、创立的背景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 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 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5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5
垄断优势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26
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依据与条件
拥有技术优势仅仅是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
直接投资的成本既低于出口方式的成本又低于许 可证交易成本时,才应当选择直接投资
27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1)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批判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
18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三大基本命题:
资本要素可以用经营资源来代替 ; 比较利润率与比较成本有关; 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寡头垄断性质
按照动因不同,对外直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劳动力导向型 (3)市场导向型 (4)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
西欧对美国FDI:寡占行业的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大多同期 成批发生的。
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FDI主要原因。 寡占反应行为与FDI的关系以及影响寡占反应行为的各种因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22
思考: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模式真的比美国模式更有效吗?
23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主要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S. Hymer) 金德尔伯格(C. Kindleberger)
基本观点 海默利用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
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24
1、垄断优势理论背景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13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 差异论
纳克斯 利率的差异 资本的充裕程度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K. Kojima)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 ➢ 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 ➢ 资本从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 ➢ 国际投资发生的根本原因:各国间利率的差异; ➢ 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追求较高的利率。
28
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
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不同运行规律: ➢ 1914年以前,美国有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
30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 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 成的优势。
31
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所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ding) 日本“小岛清”模式: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Kiyoshi 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运用比较优 势原理解释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16
可以把“比较优势(成本)原理”作为国际贸易和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共同的基础
有生产要素的权利,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因而不会出现跨 国公司和FDI。
市场不完全性四种类型: (1)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专利、技术秘密、特殊的管 理技能、资本和商誉等; (2)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商品的差异、市场技能和价 外部规 模经济; (4)政府政策及管理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政府有关税 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和管制。
14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 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存量相对充裕的国家利率比较 低,而资本存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利率比较高。只要后者 的利率绝对高于前者的利率,那么,肯定会发生部分资 本从前者向后者的流动
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主体多为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7
4、波特钻石模型(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 菱形理论或国 家竞争优势理 论,是由美国 哈佛商学院著 名的战略管理 学家迈克尔•波 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 型用于分析一 个国家某种产 业为什么会在 国际上有较强 的竞争力。
8
图 波特钻石模型
(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
6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萨 缪尔森(P.A.Samuelson)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 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 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 价格均等化说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的,说明国 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 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 优势。
33
3、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1)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从寡占反应论的 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分析了美1948-1967年FDI状况,子公司有一半集中在三年 内建立,集中程度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博 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 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 规模等垄断优势。 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持, 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74年,海默英年早逝。 此后,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发展、系统表述和广泛宣传,使其 受到广泛重视。 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学者着重从企业的角度展开对 国际直接投资动因和条件的分析,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个国家在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成本 绝对低廉的产品,但只要集中力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廉 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相对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 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 增加,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都能给各贸易国带来经济利 益;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19
比较分析日、美FDI的特点
美国
投资类型 投资主体 投资方式 投资区域 投资行业 与贸易的关系
多为市场导向型 多为大跨国公司
多为独资 西欧发达国家 技术密集型产业
替代
日本
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 多为中小型企业 多为合资 发展中国家 边际产业 互补
日、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
集中于比较劣势行业;
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 易,而是补足贸易、创造(或扩大)贸易
“边际产业”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可称为“边际 性生产”
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 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在对外直接
投资中的意义 “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的主张”
17
1、创立的背景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 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 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