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

二、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_燕__山___月__似__钩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___留__清__白__在___人__间__。 千___磨__万__击__还___坚__劲__,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拓展阅读。
竹 【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课后作业
一、积累类似咏物诗,体会其中情感。 二、说说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想想
石灰吟
石灰: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托物言志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竹子
状物
立根原在破岩中
精神 千磨万击还坚劲 抒情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 畏 艰险
坚 定 顽 强
随堂练习
一、连一连。 钩
清白 何当 等闲
任
任凭。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何时将要。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表的的坚现性了 格韧劲。不拔竹咬立定根青原山在不破放岩松中,。写 的出生长了环竹子境。
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
磨万击。
指导朗读,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 不拔吗?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齐读第一、二句诗。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 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 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齐读第三、四句诗。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发展:通过对比,强调竹石的坚韧不拔。
-高潮:突出竹石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精神。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③《竹石》诗文寓意:
-竹石象征着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面对困难,要像竹石一样,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④朗读技巧指导:
-正确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把握节奏,突出重点词语。
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竹石》的诗意和寓意,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他们能够认识到《竹石》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对他们的启示,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板书设计
①《竹石》诗文内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竹石》诗文结构: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竹石》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竹石》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竹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竹石》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竹石》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感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寻求解答。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竹子的诗,表达自己对竹子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观看提供的视频资源,加深对竹子和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竹子和古代诗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3

年 六年级
级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新授
课 10 古诗三首 主备人
题
执教人
使用 时间
识字与写字 能正确的默写《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
目标
诗。
教 阅读目标 学
通过朗读掌握三首诗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地情感。
目 习作目标及 标 情感态度与 体会诗中不怕困难,报效国家,正直倔强的精神。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第四句的清白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预设:本句表面是说石头被焚烧后 变成青白色的石灰,实际是说作者想把自己这种高洁品格留 在人间。 (4)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石灰拟人化,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 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 做清白的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以及永留高 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五)再读诗文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情感 三、小结 《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四、当堂检测 默写两首古诗
统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资料链接
郑燮吟诗讽才子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曾遇到过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
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咏,卖弄风骚。
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他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
一个秀才见他衣衫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地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
”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明以炉子上的水壶为题。
板桥略一思索便高声吟道: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晦,只好忍住气问姓名。
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色。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中编选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虽然所写年代不同,所咏之物不一,所走之道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这是咏物诗的通用法则。
六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知识,因此在集体交流前,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将其核心内容嵌入四个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以及所传达出的诗人的人生志向。
两节课都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集体交流和教师补充为辅,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在这样的课堂里,我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绝非指导者和主导者。
但是,我对学生所要交流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出现一边倒走弯路时及时引导,力挽狂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出示诗句停顿,学生齐读诗句。
2、强调劲读音jìng
四、学习前两句
1、学生齐读前两句,说说在前两句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他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里。
2、在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比较生动?
预设:咬和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3)读诗文
1、学生齐读古诗(强调焚的读音)
2、强调锤的笔顺以及凿的笔顺(里面不是羊)
3、学生把这三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一遍。
(4)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指名学生读前两句,千和万是锤了一千下,凿了一万次吗?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出示注释:千和万是虚指,指多次,等闲是平常的意思。
(3)那石灰在烧制过程中是简简单单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烈火焚烧可以看出烧制过程经历了很多痛苦。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马诗》
(一)谈话导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形容那些有才之士,也经常自喻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诗人正是以马来抒怀。(板书课题《马诗》,学生根据题目来猜想一下这首是要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赞颂马)那本首是不是抒发这种情感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首诗来看一看吧。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新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题
古诗三首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目标
能正确的默写《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
阅读目标
通过朗读掌握三首诗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地情感。
习作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不怕困难,报效国家,正直倔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预设: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的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2、学习后两句
(1)出示“金络脑”的意思,强调马笼头是用黄金装饰,所以这匹马备受重视
过渡语:都说这两句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一个词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表露作者的情感,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句的诗意
石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
3、接下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以物自喻表达情感。(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强调燮的读音xiè及写法,补充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
3、联系我们以前学习的两首诗想想这两句只是在写竹子的生活环境吗?-------以竹子自喻,写作者的立场坚定。(板书竹子---作者)
4、学习三、四句
1、指名学生读这两句
2、在三、四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试着用“我从——词,看出竹子——”的形式回答。
预设:我从千磨万击看出了竹子生活环境的恶劣,我从坚劲看出竹子面对困难的坚韧从容,我从任尔看出竹子的乐观,无畏。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预设: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墨梅有什么特点?---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2、结合注释说说本首诗的意思(出示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预设:共同点都是借一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托物言志。
6、拓展阅读王冕(miǎn)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学生读诗句,强调诗人冕(miǎn)的读音,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4)石灰把这个视为痛苦吗?---若等闲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学习后两句
(1)齐读三、四句,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出示注释粉身碎骨:碎成粉末,浑,全。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学生读诗意)
(2)根据诗意,你从第三句中你读出了石头什么品质?--不怕牺牲。
(3)第四句的清白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预设:本句表面是说石头被焚烧后变成青白色的石灰,实际是说作者想把自己这种高洁品格留在人间。
(4)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石灰拟人化,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5)再读诗文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情感
三、小结
《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四、当堂检测
默写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同桌互查古诗背诵情况
2、指名学生说一说《马诗》和《石灰吟》表达地情感(课件出示《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板书:马---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知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学生一分钟识记标红部分)
3、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一组《马诗》,这首便是其中一首。(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教师强调标红部分,李贺在写这首诗时他是有才华但不被赏识,我们都知道古诗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猜一下这首诗里面会包含什么情感----预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3、本诗在表现手法上与《竹石》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7、当堂检测
默写《竹石》
个人修订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3、学生带着竹子这种无畏乐观的态度在读后两句。
5、总结
1、学生齐读整首诗想一想本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板书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2、学生齐背前两首《马诗》《石灰吟》并齐读第三首《竹石》后根据板书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诗意,体会情感
后一句是写骏马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实写什么?---实写自己何时被重用,何时能报效国家。
(5)总结
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二、学习《石灰吟》
(一)导入
1、在刚才我们所学的《马诗》中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又报国无门的这样一个拥有远大志向的人,在马诗中不仅赞美了马,更赞美了诗人,巧的是在我们接下来要学的这首诗里也在借着事物在赞美一个人,而赞美的这个人他就是于谦,那让我们跟着于谦来看看这首诗。(板书课题)
过渡语: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猜测一起读一下诗文
(三)读诗文
1、学生齐读诗句,教师出示诗句。
2、强调燕的读音以及燕的笔画笔顺(课件出示燕的笔顺图片)
(四)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教师出示钩,燕山的意思(燕山是边塞,那么在这里的马是普通的马吗?-----战马)
(2)读诗文前两句,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写了怎样的燕山,怎样的大漠?
2、解诗题
生活中的石灰是什么-----用作粉刷白白的墙壁,吟是什么意思?--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赞颂石灰。
(2)知作者
于谦, 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