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拾稻穗的回忆

合集下载

儿时满村拾稻穗

儿时满村拾稻穗
多 月的 了。 ” 随 即 ,父 亲叹 息道 , “ 现在 的农 家娃
不 如 那 时的 你们 ,眼 下很 少 能见到 孩 子们 满 田地
每天早上与大人一道起 来,捡拾一阵稻穗后才去
上 学 , 中午 和 下午放 学 回 家也 是及 时赶 到收 割 完
里捡 拾 稻 穗 了 。 ”一 旁上 初 中的儿子 说 道 : “ 爷爷,
每一粒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 易,看罢此新闻,让
我 回想 起 了 3 0多年 前在 农村 捡 拾稻 穗 的 爷奶奶全 家有 1 0口人 ,由于田少人 多,粮食产量低 ,再加上还
要 给 国 家交售公 粮 ,家里 的粮 食 所剩 无 几 ,全 家
L 时满村拾稻穗
在那个缺吃 少穿的年代 ,它管不少用呢。 儿时生活的农村 ,一年 四季要产好 几茬粮
食 ,春夏之交产油菜籽和 小麦,夏秋 季节产早 、
晚稻 ,收割时会有不少稻穗洒落在田地里。每到 粮食收割季节,在 大人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 抢收粮食 时,我便 带着弟妹们在 田地里与大Lq ]
脚 医生处治疗 ,但 由于毒素严重最后又被送到县
是 时代 不 同 了,如 今人 们 的 生 活水 平 大 大提 高 ,
的田地里。好在每年的暑假是稻谷收割 旺季,我
和 弟妹 们 就 “ 转战南北” , 自己所 在 的 村 庄拾 完
农 村人 跟城 里人没 两样 了 ,谁 还有 闲工 夫去捡 拾 那几 枝 稻 穗 。 ”但 我 认 为 , 不 管这 个 社 会如 何 发
文 /汪 志
人根本不够吃 ,以至于每年有 2 - 3个月的粮食 断
顿 。为 了度 过这 几 个 月 ,除 了平 时全 家勒 紧裤 腰
我们去他们村捡拾 ,有时虽然也让我们去捡拾 ,

秋收的美好回忆

秋收的美好回忆

秋收的美好回忆秋收是农村的一大重要时刻,也是我们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之一。

每当秋天来临,金黄的稻谷和丰满的果实让整个乡村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我心中,秋收不仅代表着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意味着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

回忆起那个秋收季节,我仿佛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稻香和果实的芬芳。

在清晨,当太阳刚刚露出它的笑脸时,我就能看到农民伯伯们早早地拿起镰刀和麦斧,投身于田野中。

他们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一丝不苟地收割庄稼,为家乡的丰收做着最后一道准备。

我记得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农田里帮忙。

我们穿上农民的服装,戴上草帽,手持镰刀,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收获的行列中。

一片一片的稻子被谷穗晾晒在田地上,我们小心翼翼地割下它们,然后放入篮筐里。

在镰刀的摩擦声中,我们也不自觉地和谷穗一起歌唱起来,歌声响彻田野,好似带给了农田一份欢乐。

当我们的篮筐装满了金黄的稻谷,我们兴高采烈地将它们背到村子里的谷仓里。

在我们的周围,农民伯伯们正忙着数谷米、打粮袋,他们不时地用汗水擦拭着额头,满脸的疲惫与满足。

看着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我们心头涌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情。

除了稻谷,果园里的果实也是秋收的一大亮点。

每年秋天,我都会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

那些绚丽多彩的果实就像是天然的宝藏,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我一边品尝着甜美的水果,一边辛勤地为农民伯伯们提供帮助,体验着“劳动成果的甜蜜”。

每个果实都有它的独特风味,红彤彤的苹果酸甜可口,酥脆的梨子香气四溢,柿子温润如玉,蜜桃则汁多肉厚。

采摘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摘下它们,不让它们受到丝毫伤害。

我们追逐在果园里,笑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每一次采摘都像是一场快乐的游戏。

秋收季节,不仅让我感受到农民伯伯们的辛勤劳动,也让我体验到了自然界的魅力。

当我们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各种美食时,我倍感庆幸和骄傲。

妈妈用我们亲手采摘的水果做成果酱,爸爸则用新鲜的谷子做出香甜的米糊。

每当我们围坐在一起,共享这美味的一刻,我感到自豪和幸福。

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份

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份

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一)份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 1记得,离我们村大概有5公里远的地方,设有一个“厂部”。

当时“厂部”里驻扎着一小股人民子弟兵,看管着几千亩的一个大农场。

厂部”不管是春播,还是夏收,全部采用机械化进行作业。

春播的时候,用大型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夏收的时候,用大型的收割机进行收割。

正因为夏收的时候,用大型收割机收割地里成熟的麦子,所以就存在地里的庄稼收不干净的情况,老是有很多的麦穗就落在麦茬里。

当时“厂部”地多人少,顾不上组织人员去捡拾这些掉落的麦穗,等成片的庄稼收割结束以后,往往是一把火-将麦茬给点燃了,于是那些落在地里的麦穗,连同一堆堆的麦草,就好端端的被这样给烧了。

待大火熄灭后,到处都留下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连同土地被烧焦了的黑黑的印迹,真令人心疼。

在那个到处是饥荒的年代,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附近的老百姓把这种情况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呢?所以就纷纷行动起来,等“厂部”的庄稼收割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领着一家老小,拉着架子车,拿着草绳,提着篮子,一方面是去拉麦草,另一方面是去拾麦穗。

刚开始,“厂部”的管理人员出来进行干涉,害怕老百姓以拉麦草和拾麦穗的名义趁机去偷他们的粮食,所以他们宁肯一把火烧了这些麦草和掉落的麦穗,也不让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去拉麦草和拾麦穗。

后来,当他们看见当地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善良了,也从未发生过他们所担心的偷盗粮食的情况后,于是,忽然良心发现,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行动上有所体现,不再驱赶老百姓去拉麦草和拾麦穗了。

而这时老百姓也非常善解人意,去拉麦草和拾麦穗的时候,也尽量不给“厂部”添麻烦,于是,这种友好的局面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每年夏收的时候,老家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弟弟有的是空闲时间,所以父母亲把拾麦穗补充家里口粮的重担就交给了我和弟弟。

说起在留有一尺多高的麦茬地里拾麦穗,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记忆中,夏天我和弟弟基本上都是光着脚的,没有鞋穿,再说那收割机用滚动式镰刀割出来的麦茬,既特别的尖锐,又非常的锋利,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小手、小脚或者是小腿给割伤了,所以我们只能是顺着麦茬的方向,斜着身子让小脚落到麦茬与麦茬交接处的空隙地带,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向前行进。

拾麦穗的回忆散文

拾麦穗的回忆散文

拾麦穗的回忆散文窗外骄阳似火,收割机在轰鸣中完成了夏收,看着这样简单轻松地现代化操作,不由得回想起年少时那样头顶烈日的拾麦记忆来。

三十多年前,我生活在农村老家,每当夏收时节,村里的成年劳力们都跟随生产队长去收割麦子,碾打晾晒了,我们这群小孩子和老年人的任务就是给生产队里拾麦穗,力求颗粒归仓。

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1977年夏季拾麦穗的场景。

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实质性地参加到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的,并用拾回的麦穗给家里换取了工分。

我们的小学放夏忙假了,我硬是要给队里拾麦穗去,母亲怕我走失了,就要求每次只能由姐姐领着去地里。

第一次来到地里,心里畅快至极,四面宽阔,一望无际,但是,好心情逐渐被苦涩的劳作冲淡了。

那是一片六十亩地面,两天前,麦子已经被生产队的社员们用镰刀割完了,用架子车拉回了,又用筢子搂过了,现在是安排我们捡拾遗漏在地里的麦穗,保证不把群众辛劳的成果给糟蹋了。

开始拾麦穗时,我的兴趣还是蛮大的,一路上都是蹦蹦跳跳,将起步时横成一排的二十多人丢在后边。

我的小手动作很快,只要看见地上的麦穗,就迅速伸手过去,捏起来放在篮子里,又去四处找寻,脑袋左右摇摆,眼睛四下张望。

拾卖穗时也顾不得麦茬扎手,回家后才发现手指头上的小血口子一片一片的,把母亲心痛得直帮我揉搓。

在地里时也不在乎烈日暴晒,头顶的汗水流淌到脸上,用土手顺势擦拭,几次之后就将自己的脸面描绘成泥花脸了,拾麦穗的活儿没干几天,我的脸也晒黑了,人也变瘦了,但心里满足感了。

那天,拾完麦穗已到午后时分,每家人各自将劳动成果进行汇总,把带枝杆的麦穗拢在一起,用麦秆拧起来,捆绑成一把一把的,夹在腋下就可以带回去了;把没有麦秆的光头麦穗装进布兜或篮子里,穿在胳膊上抬回去了。

回到生产队的大场上,按照指定的角落摆放,根据当时的位置,排成了次序井然的蜿蜒队形,然后,我们就回家吃饭去了。

听说要到午后出工时,队里的会计才来过秤和登记。

那天,我在家吃了一碗母亲做的连锅面,就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等候,虽然当时已经疲倦得在打盹了,还是不去午休,盘算自己的劳动成果即将转化为和成年人一样的工分了,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尽管我们一天挣不到大人的半天工,那时兑现的方法一般是给队里拾回二十斤麦穗才抵算一分工。

收麦时节的记忆

收麦时节的记忆

收麦时节的记忆
收麦时节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季节之一。

那时候的我还在农村生活,当麦子长成金灿灿的色彩,丰收的季节来临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

我记得收麦时节,大人们穿着厚厚的麻布衣服,戴着草帽在麦田里来回穿梭。

他们一边用镰刀割麦子,一边用麦秆捆成一捆又一捆。

还会有一些帮忙的小孩,他们的工作就是拾起被割下来的麦穗,放进袋子里。

我曾经试着帮忙收麦,但我割下来的麦子总是太长或太短,被大人们笑话了好多次。

所以我只能帮忙拾麦穗或是在旁边看他们收麦。

每个家庭的收麦时间都不一样,但每当一个家庭收完麦子,他们就会请大家到他们家里庆祝一下。

我们会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吃饭、喝水,还有一些自制的糖果。

那时候,收麦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收成和收麦的经验。

现在,我已经离开农村,没有机会再去参与收麦了。

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收麦时节的美好回忆。

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精选10篇

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精选10篇

篇1: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我站在那片金黄的稻田边,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

这景象,真美啊!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爷爷去稻田里帮忙收割。

那时的我,还小,头都抬不起来,只能看着爷爷挥舞着镰刀,一会儿功夫,一片稻田就变成了金黄的海洋。

爷爷的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他说,这笑容比蜜甜。

收割的场面很热闹,村里的人都来了。

有的割稻子,有的绑稻把,还有的用麻袋装稻谷。

人们忙碌着,笑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那是秋天的交响乐。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爷爷总是带我玩,他把我抱在肩膀上,让我看稻田里忙碌的景象,告诉我,这就是劳动的成果。

今年的秋天,我又有机会看到了这丰收的景象。

还是那片稻田,还是那金黄的稻穗,只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爷爷玩耍的孩子了。

我拿起镰刀,学着爷爷的样子,开始收割。

起初,我割得笨拙,稻穗常常被割断,爷爷笑着说我手太笨了。

但我没有气馁,一遍遍练习,终于能像爷爷一样熟练地收割了。

割完稻子,我和村民们一起绑稻把。

那些稻把,沉甸甸的,我提起来都吃力。

但我还是坚持着,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份劳动成果。

晚上,我躺在稻草堆上,望着满天繁星,听着远处传来的蛙鸣,心中充满了喜悦。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收获幸福。

丰收的秋天,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心中充满了敬畏。

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更要珍惜那些辛勤付出的日子。

这就是我的秋天,一个金黄的、丰收的秋天。

篇2: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那天,我站在金黄的稻田边,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摇曳生姿,心里别提多美了。

这秋天稻田收割的丰收景象,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美得让人心醉。

你瞧,那稻穗沉甸甸的,像是笑眯眯地低着头,好像在向我们展示它们一年的努力。

我走到了一个农妇身边,她正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撑着腰,呼哧呼哧地割着稻子。

她的脸上挂着汗水,但那笑容,却是那么灿烂。

“大娘,这稻子长得真好!”我忍不住赞叹。

最新拾麦穗的童年

最新拾麦穗的童年

拾麦穗的童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读着白居易的《观刈麦》,想到五月的田家,想到拾麦穗的童年,还有画家崔小冬油画中那个低着头弯着腰拾麦穗的女孩。

我的童年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

天不下雨,地里渴得要命,粮食稀缺,大人、小孩都是定量吃饭。

一个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遭遇着天灾人祸的考验,吃饭,成了无时无刻不挂在嘴上的话题。

外婆说:到乡下捡麦子去,乡下比城里好,再旱,土里总要长东西!五月刚过,漫山遍野的小麦,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天一个色彩,田家看到了希望,城里人也好像有了指望。

星期天一大早,周围邻居的男孩、女孩(也有少量妇女),肩挎偏口袋,向郊外出发。

城里离农村并不遥远,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拾麦穗的人群来到山坡上、田野里。

捡粮食,没有农民许可,不容许在田地里乱窜。

等庄稼清场后,捡粮食的人才能进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颗粒归仓。

拾麦穗的伙伴,三三两两地自成体系,在一定的势力范围内排成一排,注意力都很集中,盯着田边地角比较粗疏的地方,捡拾零散的麦穗。

我们穿着外婆做的布鞋,低一脚高一脚地在田地里行走。

把白色的再生布染成双蓝色,裁缝做的裤子裤脚很高,像现在的七分裤,或者八分裤,不是美观,是为了节省布料,脚胫裸露在外面,被麦茬儿扎下无数的伤痕。

太阳偏西,拾麦穗的孩子们,背着鼓鼓囊囊的口袋,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将麦穗里的麦粒分离出来,城里不比乡下,缺少挞麦扬场的工具与场地。

外婆将我们拾来的麦穗,放到一个较大的簸箕里,搁到屋檐上晒干。

没有打场的连枷,就用洗衣的槌棒代替,用手搓麦穗,让麦粒从麦穗里分离出来。

外婆从小农村长大,懂得筛选粮食的办法。

她用簸箕替代风车,扬尘除皮,留下精华,一粒粒的麦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收获的喜悦像花儿一样开放。

家里有一爿石磨,是祖先留下的财产。

把麦子碾细,家里只能推水磨。

面里的麦麸很重,麦面的颜色和淀粉,也没有现在的面粉白净、细腻。

石磨很沉,一人推不动,两人一组,几兄妹轮流使力。

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作文

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作文

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作文《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这是收获的季节。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水稻收割活动,亲身体验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喜悦,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清晨,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微风吹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演奏一首丰收的赞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稻田边。

一走进稻田,我便被那沉甸甸的稻穗所吸引。

它们低垂着头,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镰刀,向稻穗走去。

一开始,我还不太熟练,镰刀在手中显得有些笨拙。

但是,在农民伯伯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收割的技巧。

我弯下腰,左手抓住稻杆,右手用镰刀轻轻一割,稻穗便顺利地割了下来。

看着手中的稻穗,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割的速度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淌下来,浸湿了我的衣服,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

因为我知道,这每一滴汗水都代表着一份收获,一份辛勤劳作后的喜悦。

在收割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

看着这些水稻从播种到成长,再到如今的丰收,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收割任务。

看着堆积如山的稻谷,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水稻收割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还让我更加珍惜粮食。

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回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忙时节拾稻穗的回忆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过:“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
者王”(《管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注定要灭亡的,生产的粮食刚够吃的国家才能称霸,而生产的粮食根本吃不完的国家会成为最
终的王者。

管仲的这句话说明了粮食关乎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管仲正是
用“粮食杀敌、兵不血刃”的计谋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主伟业。

读到
这管老夫子的话,当年在农田里拾稻穗的情景又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里,那
“颗粒归仓”的情景不就是在践行管老夫子话吗!所谓的“手中有粮,脚踏实地,心中不慌”讲得就是这个理。

依稀记得孩提时代,正逢“红色年代”的“活学活用”,所以一到农忙时节:收早稻和收割晚稻时节,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只要有空,就会很有“觉悟”
地相约到田里去拾稻穗。

那时候成熟的早稻和晚稻绝大多数是靠人工来割稻的,晒干后再由人工捆扎,而后挑到打谷场脱粒。

这样就免不了会有一些稻穗被漏
掉而落在田里。

我们这些小屁孩就会赤着双脚跟在挑稻的大人后面,三四个、
七八个,双眼紧盯稻田,只要有漏掉的稻穗都会被我们拾起来,捏在手里,积
少成多。

当稻穗捏不下了的时候就放在田塍上,在一起捆扎。

捆扎好后,就煞
有介事的交给生产队里。

夏天拾早稻穗比较辛苦,因为时间紧张:一爿田,上
午把稻割倒,下午就要将稻挑上来,以便在晚上把田翻耕好,第二天上午就可
以插秧了。

这就是所谓的“双抢”了。

这种情况下,能拾就拾,来不及就只好
作罢了。

秋收晚稻时,拾稻穗就显得从容些了。

因为晚稻割倒以后稻子可以晒
在田里,晒干后再捆扎,然后再将捆扎好的稻把在田塍上堆成一个一个的稻堆,等越冬作物种好以后再慢慢地挑上来脱粒。

后来读初中了,拾稻穗就变成了学校有组织地参加了。

每年的上半年的麦
收时节和下半年秋收时节,乡下学校会放农忙假的。

农忙假期间,学校会用一
定的时间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农忙劳动,劳动内容是上半年拾麦穗,下半年拾稻穗。

“双抢”放暑假学生回家,一般不组织的。

秋收时节,以学校名义组织一
定的学生到一个生产队去拾稻穗。

劳动前,学校会提前到这个生产队进行联系,诸如欢迎不欢迎、要去多少人、到哪些田块去拾等都要事先准备妥帖。

而后定
下时间,组织学生前去劳动。

几十个人唧唧喳叽喳地到了田头,带队老师一声
令下,哗啦一声,一班人就就会像一群麻雀一样朝前走去,当然在他们走过的
田块里基本上找不到落下的稻(麦)了。

这样的劳动我们学生是十分地开心,
因为劳动前老师会告诉大家,这是去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就是要“颗粒
归仓”,“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

珍惜粮食的理念就这样从
小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了。

再后来,自己做了附设初中的民办教师,成了“孩儿王”,就由从参加老
师组织的“拾稻穗”变成了组织学生参加“拾稻穗”了。

记得有一次秋收时节,农忙假已放好,但有一个比较偏远的生产队队长来到学校请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去帮忙拾稻穗。

学校当然是一口答应了,因为那时学校都有一个“贫管会”
管理着学校。

学校让我跟着那生产队的队长去看看具体的田块,落实具体的时间。

因为那个生产队离学校很远。

我是小青年嘛,所以就要担此重任了。

当时“贫管会”负责人也说,路远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力和意志。

落实好具体的时间以后,就是组织学生去了。

那天下午,学校把附设初中
的初一年级所有课全部换成体育课和劳动课,下午一时半在学校操场集合整队。

完毕,学校负责人亲自带队,学生举着红旗朝要去参加劳动的生产队出发了。

约摸走了半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

生产队的副队长早就等在田边了。

因为事
先联系好的,所以学生一到田头,两个老师一个班一爿田,分田包干。

师生就
迅速下到田里,迎着有深秋的微风在稻田里是寻找那失落的稻穗。

“老师,这儿有一个!”
“我也找到了。


“老师,我手里拿不下了。


“来,都拿过来,老师来扎好。


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呼朋引伴地朝前走着。

一个半小时的劳动就这样在愉快和笑声中结束了。

清点战果,唉,收获满
满的,将所有拾到的稻穗过磅称重,近300多斤啊。

学生们一听劳动成果,欢
呼雀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读到李绅的诗,感慨于这位诗人的诗句,既然“粒粒皆辛苦”,就应自然地“粒粒要珍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年物力维艰。

”珍惜粮食,节
约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年少时光的拾稻穗的劳动中得到了感悟和传承。

愿这一“颗粒归仓”“珍惜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