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水墨山水画》教案

小学美术《水墨山水画》教案
-创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鼓励尝试创新,形成个性化作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水墨山水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自然景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水墨山水画的奥秘。
小学美术《水墨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水墨山水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认识水墨画的基本材料和工具,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巧,如皴、擦、点、染等;学习如何观察自然山水,进行简单的写生练习,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水墨山水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3.课后布置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水墨山水画的绘画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今天的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水墨山水画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水墨山水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传统绘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成功引起了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关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阶段,我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点。
首先,学生对水墨画基本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讲授过程中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进度。在示范和讲解皴、擦、点、染等技巧时,我尽量放慢速度,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和模仿。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水墨山水画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练习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并在下节课上给予个别指导。

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水墨山水画的概念与特点,并对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进行详细解析和讲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熟悉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

3.掌握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1.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

2.如何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水墨山水画工具。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课程导入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然后,与学生一同赏析一些经典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

第二步: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1.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山、水、云、石、树、鸟、兽等自然元素。

–水墨笔墨与墨韵。

2.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包括:–灵活运用水墨笔墨进行创作。

–使用不同的笔触和笔墨技法,形成不同的效果和意境。

–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特点,如山势、水流、云雾等。

第三步: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1.学生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实际练习,良好地感悟和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2.学生进行个别的绘画实践,并相互评价,提些建议。

第四步:综合实践学生根据何止绘画水墨山水画,结合对山水画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六、教学验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绘画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和表现自然景色。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解析和讲授,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

但是,教师也发现,学生的绘画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周到的自我评价和改进。

水墨山水的画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墨山水的画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墨山水的画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水墨山水的画法教学设计水墨山水画法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所发展。

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技法。

其笔法糸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导,长于结构和质感的表现;其墨法糸于墨的浓淡干湿。

泼破积烘为主导,有“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长于体积和气韵的珍现。

在理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以求达到变化超妙的境界。

1、勾斫:用笔,指的是用线。

勾为细长线,斫为短粗线。

勾斫主要是表现轮廓和结构,多用中锋笔。

树木、房舍和船只,皆用线勾,用线的粗细、轻重和深浅,要有变化,由近及远,愈见轻淡。

2、皴擦:皴法是用点线的变化和组合,表现山石树木的质地和结构的,多用渴笔和侧锋。

此图采用短披麻皴,要依山石的结构加皴,用笔轻起重落,皴笔之间要留些空白,不要皴死,皴擦一般是皴擦山石的下部和凹处,以表现起伏和光感。

3、点:点法也是山水画的重要笔法。

可点树叶、树、石上的苔点、山上的權木杂草之类。

此幅主要是用破笔焦墨点近处石坡上的權木和杂草。

4、染:染淡墨。

染山石的暗处以增强体积感。

染山根,要空出烟云,以增强空间感。

远山用淡墨涂染,江水勾染结合。

染不可用重墨,并染多遍,才有厚重感。

第二篇:水墨山石画法教案八年级下美术课件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之画石法授课对象:初中八年级课时:2课时类型:造型·表现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设计思路:本课先介绍笔墨纸砚,接着演示山水画中山石的画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积极尝试中国画基本表现技法,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教学资源:投影仪、电脑、课件、毛笔、墨、宣纸、碟子、笔洗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笔了解中国山水画中勾、皴、染、点的笔墨情趣;2、掌握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和基本要求;深刻体会水墨的五墨六彩;3、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中国画石头的虚实表现特点,使自己的画面富有创造力。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教案:水墨山水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绘画基础知识和技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法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范例、实践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感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水墨山水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墨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思考。

2.提问学生:你们对水墨山水画有了解吗?你们对它有何感受?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表现手法。

2.讲解水墨山水画的构图和技法,如“以点带线”、“干尽湿流”、“运笔有气”等。

3.展示范例讲解,通过对范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法进行创作。

Step 3:实践练习(60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山水画题材,并找一幅范例进行模仿练习。

2.强调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范例的构图和笔触等细节。

3.引导学生进行构图稿的绘制,帮助他们理清画面的组织结构。

4.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素描,并讲解关键技法,如“浅中有深”、“远近有变”等。

5.学生完成素描后,进行上色练习,讲解如何运用水墨和水的混合技法进行渲染。

6.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不拘泥于范例的刻板。

7.引导学生相互欣赏、讨论和评价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Step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1.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分享作品心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展示学生精品作品,并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人欣赏和赞赏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宣纸、毛笔、墨汁、调色盘等绘画工具3.水墨山水画范例、素描纸、练习参考资料等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评价其对水墨山水画的了解和兴趣培养情况。

五年级美术上册《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上册《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设计
b)运用观察、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c)开展小组合作、互评互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策略:
a)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它以水墨为主要颜料,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景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美术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水墨画来表现美丽的山水。”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让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基本的了解。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一幅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法,注意构图和色彩的搭配,力求表现自然景色的韵味和美感。
2.完成作品后,请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4.同伴互评: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进行互评。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a)作品的整体效果:画面是否美观,主题是否突出?
b)技法运用:作品中的技法运用是否恰当,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c)创新元素:作品中有哪些创新的地方,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
5.课后反思:请同学们在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总结本次创作的收获和不足,并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墨山水画技艺。
c)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教案标题: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一、教学目标:1. 认识水墨山水画,了解其特点和起源。

2. 培养幼儿欣赏、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3.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和起源。

2. 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水墨山水画的图片或实物。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汁、宣纸等。

3. 准备幼儿喜欢的山水画图片或故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水墨山水画图片或实物。

-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它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水墨山水画(10分钟)- 讲解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和特点,简单介绍中国传统绘画文化。

- 向幼儿展示不同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让他们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

- 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水墨山水画的感受和想法。

3. 绘画实践(20分钟)- 给每位幼儿发放绘画工具和材料。

-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图片或故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教授幼儿使用毛笔和墨汁进行绘画,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 鼓励幼儿勇敢尝试,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让每位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绘画的过程和感受。

- 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和赞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了解其他类型的中国画。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自然风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绘画表现。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水墨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鼓励幼儿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难点:如何运用水墨画的特点表现山水画的氛围和意境。

教学准备:1.展示水墨山水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水墨山水画;2.准备水墨画纸、墨汁、毛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水墨山水画。

二、讲解1.细致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勾勒、点染、擦拭、渲染等;2.分析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山石、水流、树木等形态和纹理的表现方式。

三、示范教师现场演示一幅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包括构图、勾勒、点染等步骤,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四、实践1.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教导,自行创作一幅水墨山水画作品;2.老师指导学生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渐变、擦拭等,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交流学生相互交流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促进进步。

六、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水平和艺术素养。

七、作业布置作业: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水墨山水画,创作一幅更加完美的作品。

教学反思: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审美意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水墨画的特点表现山水画的氛围和意境。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水墨山水画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和审美素养。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版(3)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版(3)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3)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培养他们对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会使用毛笔、墨汁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进行绘画。

3. 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用色技巧。

4. 能够创作一幅具有个人风格的水墨山水画作品。

教学内容1. 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

2. 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3. 水墨山水画的构图和用色技巧。

4. 个人创作和展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用色技巧。

2. 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3. 个人创作和展示。

难点:1. 水墨山水画的构图技巧。

2. 墨色浓淡、干湿的掌握。

3. 个人风格的形成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水墨山水画作品图片、示范视频、PPT课件、毛笔、墨汁、宣纸、颜料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教师展示水墨山水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第二阶段:新授1. 教师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使用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进行绘画。

3. 教师示范水墨山水画的构图和用色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1. 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进行个人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

3. 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3)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水墨山水画作品,要求构图合理、用色得当。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详细说明第一阶段:导入1. 教师展示水墨山水画作品图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如唐伯虎、张大千等大家的作品,通过高清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分析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

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

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

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

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

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

山顶上密集着小树。

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

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

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

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

山丘下方是一条路。

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

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

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

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

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

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

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

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

《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

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

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

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对比分析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

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

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

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

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

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

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

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

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

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欣赏分析元:《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

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

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

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

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

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

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

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

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富春山居图》合璧前段《剩山图》浙江,31×51.4厘米;后段《无用师卷》台北33×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

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

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

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

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

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

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

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

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

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

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

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

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

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

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三、分组小结分小组总结: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四、作业拓展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