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室要求: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2.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稳定,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体温低者,可用暖箱和热水袋保温;体温高者可先松解包被,头部放置冷水袋,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3.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取头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方可离开。

4.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易擦伤及引发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1~2h更换1次。

腹泻患儿随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发现臀红时尿布不易包得太紧,如有破溃时,及时处理。

6.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周。

如有感染可用3%双氧水消毒脐周,后涂以75%乙醇,每日2次。

7.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哭声、面色及对外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40bpm,心率120~130bpm,如发现呼吸<20bpm,心率<100bpm,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给予氧气吸入和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空气消毒,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及地面。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滴入,不能过快或过慢。

10.谢绝探视:避免患有上呼吸道、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11.做好卫生宣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1.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2.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注意防止呛奶。

确实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配方乳。

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3.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要求: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两次,每次30分钟,但应避免对流风。

室温以22~24℃,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空调调节室温恒定。

晨间沐浴时室温应保持在28℃左右。

二、保持体温恒定: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给予保暖。

置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保暖,以保持体温恒定。

注意集中操作,避免经常开箱门,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松包被或适当物理降温。

三、维持有效呼吸:取仰卧位,肩下放置小软枕或水枕,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内注射用水。

四、合理喂养:遵医嘱及时喂养,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

无吸吮能力者可用滴管,吸吮和吞咽能力差者可给予鼻饲。

喂奶后,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轻放床上,取头稍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无异常方可离去,避免因吐奶而发生窒息。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病情每隔四小时测体温一次,随时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

每周测体重1-2次。

2、观察面部及周身皮肤颜色,以及脐部和大小便,哭声,有无抽搐及饮食呕吐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六、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新生儿室工作制度,做好奶具、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消毒处理工作。

2、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3、加强基础护理护理:(1)皮肤护理:每日擦澡一次,水温以40℃左右为宜,将腋窝、颈部、腹股沟、外阴等皮肤皱折处清洗干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检查全身情况。

(2)眼部护理:每日擦澡后,用生理盐水棉签由内眦向外眦擦拭眼部有分泌物时,遵医嘱应用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持眼部清洁。

(3)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口腔两次,同时检查口腔有无异常,动作要轻柔。

(4)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安尔碘环形消毒脐带根部,观察脐带及周围皮肤有无异常,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臀部护理:每3时更换尿裤一次,每次大便后用婴儿湿巾擦拭臀部,腹泻儿应随时更换,保持臀部皮肤干燥,以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第一篇:儿科护理常规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儿科患者入院后以亲切和蔼态度做好三测,并送到指定床位,向家属或较大患儿介绍病区规章制度进行卫生安全教育,通知医生。

2.病房内应安静,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床头避免对流风;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季节,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3.新入院患儿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3岁以内酌情免测脉搏,呼吸);连续三日。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四次,体温达到39℃以上,每4h一次,待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2次。

每日询问二便一次,每周测体重一次。

需书写护理病历时,应在48小时内完成。

4.按医嘱进行分级护理。

5.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6.为传染病患儿治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并向患儿宣讲隔离的意义,已取得患儿的合作。

7.加强巡视,主动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等情况,做好相应护理。

8.密切观察患儿神色、囟门、形态、呼吸。

哭声、舌像、指纹、皮肤、四肢、二便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同处理。

9.饮食按医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食前便后洗手;应鼓励患儿进食,并随时注意饮食情况,如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应报告医师;家属送来的食物须经检查符合病情和卫生要求方准给予。

10.婴幼儿煎药液50-150毫升为宜,并采用少量多饮法喂服,严禁捏鼻,以防呛入气管。

丸剂碾细后用温开水调服,并亲视患儿服下。

11.急危重症要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做好记录。

定期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患儿或其家长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第二篇:儿科护理常规儿科护理常规小儿泄泻病护理常规泄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

病位在脾胃,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一)喂养史,卫生习惯。

(二)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四)辨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注意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或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表现。

2.每日洗澡1次,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勤换尿布,2 次喂奶之间喂水1次。

3.在光疗时间内,勤测体温,根据体温的高低及时调整箱温。

治疗、护理等操作要集中进行,以免开箱盖时间过长引起患儿着凉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应急措施】
患儿一旦出现核黄疸而抽搐时,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止痉,加强蓝光治疗和输液。

病情危重者,协助进行换血治疗。

【健康教育】
1.怀孕妇女做好产前检查和咨询及预防性用药,以便早期掌握母婴血型不合,及时进行干预。

2.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3.对可能留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一、保暖:对新生儿必须采取保暖措施。

新生儿出生后应每4 个小时测体温一次至体温升到36~37℃止。

因为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迅速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在12~24小时内达到36~37℃。

二、密切观察呼吸和面色: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如果呼吸不畅,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啼哭异常,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或给氧,及时通知医生做必要处理。

三、注意呕吐情况,随时观察新生儿呕吐物的性质和量,新生儿取侧卧位,防止羊水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四、观察脐带:严密观察脐部有无渗血,出生2小时再次扎紧脐带绳,如发现脐部出血应做紧急处理。

五、观察大、小便,一般出生后数小时即排尿,24小时内排褐黑色黏稠胎粪。

如24小时内无大、小便,应进一步检查有无畸形。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概述】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

【护理要点】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

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

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

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6.根据情况更换尿布的次数,一般在哺乳前更换,更换尿布时应用温水小毛巾轻柔地擦干净臀部的大小便后,再涂一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发生,初次大小便应交班(小便不超过48小时,大便不超过24小时),有异常时及时寻找原因,汇报医生。

7.随时注意新生儿情况,如遇呻吟、点头呼吸、鼻翼煽动等呼吸困难症状、中心性青紫、皮肤苍白、黄疸加深迅速、抽搐、哭声尖叫等异常者,立即通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8.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消毒脐部1-2次/d,至脐残端脱落愈合;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肉芽肿,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9.新生儿每日或隔日洗澡一次、磅体重,记录洗澡时情况及体重,同时做好脐、臀、眼、耳部护理,有异常及时作相应处置和记录工作。

10.确保安全操作者指甲要短(不超过指端)而钝;避免将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如高端台面、可能触及到的热源、长时间受压、接触尖锐物品等;手足暴露时予戴上手套和袜子以防抓伤和擦伤。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予翻身拍背及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改善受压部位肺不张及痰液的排出。

分泌物黏稠时可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痰液较多且无力排出时,应给予吸痰。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2.合理应用抗生素,烦躁不安者可按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患儿的反应等,体温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观察呼吸、心率、肝功能等,警惕合并心衰发生。

4.吃奶时患儿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斜抱位喂奶;奶嘴孔要小;间歇喂奶,以患儿不感觉呼吸困难为宜;病情较重、呼吸困难、呛咳明显者给予鼻饲或滴管喂奶。

5.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1~2次,通风时注意患儿保暖。

【应急措施】1.患儿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青紫加重,立即报告医生,警惕发生脓气胸。

2.患儿吃奶时一旦发生乳汁吸入,立即停止喂奶,将患儿置于侧卧位,轻拍其背部,使吸入物排出,必要时及时用吸痰器吸出奶汁。

3.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及氧气吸入。

【健康教育】1.定期做产前检查,孕妇有感染性疾病要早做治疗。

2.每日进行开窗通风,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早产儿或体温不升者应注意保温。

3.避免与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

4.喂奶时以少量多次为宜,以免发生呕吐和误吸等不适。

5.当家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接触孩子或哺乳时应戴口罩。

6.向家长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如出现拒食、呼吸急促、流涕、咳嗽或面色改变应尽早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一)体重1.新生儿出入院时称体重1次,每日晨间称体重1次,并记录。

2.早产儿每日称体重1次,并记录。

(二)体温1.按规定及时测量生命体征。

2.降温方法:散包降温,温水擦浴,给患儿服温开水,以助散热及补充水分。

3.降温注意事项:(1)降温速度不可过快,以免造成体温不升。

(2)体温高于38.5℃,或继续上升时,应及时给降温及镇定剂处置,避免发生惊厥。

(3)新生儿禁用降温药物、酒精擦浴,可物理降温。

4.体温低于36℃,给热水袋保暖,用水温50℃加套,如体温不升或体温仍在36℃以下时,可置暖箱保暖。

5.早产儿暖箱中体温低,可调节箱温及室温。

(三)收集大小便标本1.新生儿入院常规留置大小便,送检。

2.根据病情、病程需要,建立特护记录及出入量记录,应准确及时。

(1)入量:奶量及静脉输液量。

(2)出量:大小便量、呕吐量、胃肠减压抽出胃液量及其他部位排出的液体量。

(四)严密观察危重病人病情变化(五)观察大小便及排泄物应观察新生儿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及量,每次更换尿布后须称重量,准确计算,并记录排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及气味等。

(六)沐浴与更衣1.每日为新生儿沐浴1次,保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沐浴时室温26~28℃,水温40~50℃。

3.物品准备:干净婴儿衣物、尿布、床单、包被、婴儿皂、爽身粉、20%鞣酸软膏,%氯霉素眼药水,4%碳酸氢钠等。

4.用流动水由头向下洗,即面→头发→身后→颈→两上肢→腋下→躯干→臀部→双下肢。

洗毕揩干全身更衣,按常规称体重,并记录。

5.用%活力碘擦脐轮及脐周皮肤。

6.臀部涂20%鞣酸软膏或润肤油,女婴用棉签沾消毒植物油,将大小阴唇分泌物擦净。

7.于皮肤褶皱处撒爽身粉,用手挡住婴儿口鼻,防止吸入。

8.用%氯霉素眼药水滴双眼,如有眼部红肿可涂红霉素眼膏,清理耳、鼻分泌物。

9.沐浴完毕后,常规口腔护理,用1%~4%碳酸氢钠擦洗口腔。

10.沐浴注意事项:(1)沐浴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如皮肤颜色,有无损伤、皮疹、脓疱、黄疸,脐部有无红肿、分泌物,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新生儿科专科护理常规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室温22℃~24℃,湿度55%~65%,每日4次空气消毒。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病种隔离,防止医院感染。

3.新入院患儿:洗澡(危重者除外),体检、更衣,戴姓名牌(姓名、性别),并与家属核对无误,测体重、量肛温,安排床位,通知医师。

4.患儿每日测体温6次,早产儿及低体温者给予适当保暖,监测体温。

发热患者一般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

5.保持床单位整洁,体位舒适,保持皮肤清洁,病情允许者每日洗澡1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鞣酸软膏,预防红臀。

6.喂养:按医嘱喂养,喂奶时应抱起或抬高患儿头背部,喂奶后宜取右侧卧位;不能吸吮者用胃管或滴管喂养,喂奶前注意是否有胃潴留、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食具及时消毒。

7.脐带护理:出生后1~2日开始不包扎,每日常规消毒2~3次,注意有无继发感染,酌情剪断脐带残端。

8.每周称体重2次,早产儿遵医嘱每日或隔日测体重1次。

9.危重患者遵医嘱给予多参数监护仪监护,随时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皮肤颜色、哭声及自主活动等,一般患者每班至少评估2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10.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严格按医嘱给予液体和各种药物,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速度,危重患者遵医嘱每8小时记录总出入量1次。

11.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单,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

患儿出院时,仔细核对床号、姓名、性别,体查,更衣,并向家属做好出院宣教。

第一节早产儿护理常规项目内容临床表现早产儿体重<2500g,身长<47cm,皮肤薄而红嫩,胎毛多,毛发短软而细,前囟及颅骨缝宽大,耳廓软骨发育不成熟,男婴睾丸未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指甲未达指端,足底纹理少。

辅助检查1.血糖测试2.胸片3.头颅彩超4.完善相关检查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调节无效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产热少、散热多有关2、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中枢、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3、喂养困难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主要护理措施(1)生后立即置患儿予预热好的辐射台,及时清除口鼻腔粘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置患儿于温箱,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维持体温在36.5-37.5℃。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硬肿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维持有效呼吸:予抬高肩部约2-3cm、床头15°-30°,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生呼吸暂停或下降时立即予刺激足底、托背来刺激呼吸,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

(5)专人喂养,喂奶后予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的发生,每天称体重1次,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及大便次数。

(6)预防感染:严格实行保护性隔离制度,加强手卫生。

加强口腔、脐部、臀部及皮肤的护理,予头部制动,减少搬动患儿。

健康教育1、指导家长正确的保温,减少亲戚探视,预防感染。

2、尽量母乳喂养,告知正确的喂养姿势。

如为人工喂养,正确选择适合的配方奶,并按要求正确配置,注意奶具消毒。

3、适当晒太阳,根据医嘱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

4、定时来院门诊随访,如进行过氧疗者应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到眼科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诊断治疗早产儿视网膜。

5、体重达到2.5Kg,定时预防接种。

第二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项目内容临床表现1、出生后4-6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困难、表现为气促、吸气时三凹征、呼气性呻吟、青紫等,甚至有呼吸暂停增快,呼吸次数超过每分钟60次,鼻翼扇动,严重者呼吸次数减少,继而呼吸不规则,。

2、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吸气性,发绀、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下降,体温不升,皮肤苍白或青灰,全身浮肿伴尿少。

3、胸廓开始时隆起,以后随着肺不张逐渐加重而下陷,尤以腋下部更为明显。

肺部呼吸音减低。

辅助检查1、动脉血气分析2、血生化3、X线检查主要护理问题1、自主呼吸受损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进行性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泡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透明膜形成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不足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降低有关主要护理措施1、氧疗护理:①持续正压呼吸(CPAP)给氧:早期可用呼吸机CPAP吸氧(鼻塞接呼吸机行CPAP通气)或用简易鼻塞法;②气管插管给氧,如使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2、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吸净气道分泌物。

抽取药液,用胃管从气管中滴入,然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迅速弥散。

用药后4-6H内禁止气道内吸引。

3、保暖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4℃-26℃,肤温在36.5℃-37.5℃,以降低机体耗氧;相对湿度在55%-65%,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每日所需热卡计算奶量,保证机体营养所需。

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管饲法或静脉高营养液。

5、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掌握病情变化,监测呼吸、心率、体温、神志、精神状态等情况,观察呼吸困难及发绀的程度。

6、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

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认真做好护理记录,与医生密切联系、配合处理。

7、做好消毒隔离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健康教育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适宜,注意保温,防止呼吸道感染。

2、及时更换衣服,定时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根据医嘱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3、合理耐心喂养,逐渐增加奶量。

鼓励母乳喂养。

注意奶具消毒。

4、定时随访,曾用氧治疗者,在生后4周或胎龄32周到眼科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

检查体格、智能及行为发育并予以指导。

第三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项目内容临床表现一、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好,也可以出现轻度嗜睡或食欲缺乏。

○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

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5-7达高峰,7-9天消退。

最长可延迟至4周。

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和巩膜。

二、病理性黄疸○1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粪便色黄或色泽变淡或呈灰白色,尿色正常或深黄○2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3黄疸退而复现。

三、胆红素脑病黄疸多较严重,全身皮肤黏膜呈重度黄染,小部分患儿可无明显黄疸。

○1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偶有尖叫和呕吐,持续约12-24小时。

○2痉挛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

轻者仅有双目凝视,重者出现肌张力增加,呼吸暂停、双手握持,持续约12-48小时。

○3恢复期:吃奶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此期约持续2周。

○4后遗症期:生后2-3个月可出现核黄疸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还可留有脑瘫、智能落后、抽搐、抬头无力和流涎等后遗症。

辅助检查1、血型鉴定:包括母与子血型2、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3、G-6-PD活性测定4、肝功能检查5、ABO溶血筛查主要护理问题1.皮肤黄染与血清胆红素脓度升高有关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患儿不舒适、长时间卧床光疗有关2、有体温过高的危险与患儿长时间光疗有关3、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有关主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定时皮测胆红素;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体温、心率、呼吸变化及有无向血倾向;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及肌张力等;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胎粪延迟排泄,应予以灌汤,促进大便及胆红素的排泄。

2、一般护理(1)合理喂养:保证热量及水分的供给。

如出现吸吮无力、纳差时,应采取少量多次,间歇喂养或静脉高营养。

(2)Q4h监测体温,维持在36.5-37.5℃之间。

3、及时处理感染灶:对皮肤破损、脐部分分泌物应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合理安排补液:及时纠正酸中毒,切忌快速进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未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5、蓝光疗法:光疗护理,包括患儿皮肤、体温、眼睛、会阴部。

健康教育1、G6PD缺陷者,乳母和小孩忌食蚕豆及其制品和药品,衣服保管时勿放樟脑丸。

2、注意观察皮肤及巩膜有无再次出现黄染。

保管好病历本,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疑有胆红素脑病或已确诊胆红素脑病,应加强随访。

第四节新生儿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项目内容临床表现1、生后4小时内即有呻吟、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鼻翼扇动、发绀、三凹症、胸腔呈桶状及双肺啰音等症状。

2、有气胸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发绀突然加重。

3、宫内缺氧所致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加重发绀并引起心脏扩大、肝大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4、严重者易发生呼吸衰竭、颅内压曾高、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辅助检查1、X片检查2、外周血象3、血液生化4、动脉血气分析主要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羊水混浊、痰液粘稠有关2、自主呼吸受损与痰液粘稠、呼吸困难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与摄入量不足有关主要护理措施1、清理呼吸道:及早彻底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新生儿吸入综合症的关键,胎头娩出即挤净咽喉部分泌物,尽可能吸净气道内混浊羊水。

2、合理给氧:清理呼吸道后立即遵医嘱给予吸氧, 至青紫完全消失为止。

3、早期洗胃:一般取头高位,将胃管由口腔缓送至胃底部,然后取左侧卧位,可使胃底部能清洗干净。

洗胃后取右侧卧位2-4H,以利胃内容物的流出,洗胃时注意保暖。

4、输液和喂养:洗胃后禁食2-6H。

禁食期间,监测血糖,可静脉补充葡萄糖。

喂养宜小心谨慎。

开始喂奶时宜少量糖水试喂, 2H后无呕吐,方可喂奶,少量多。

24H无吐奶、无腹胀者,才可按需喂养。

喂奶后宜抱起轻拍背部,让气体排出,然后取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

抬高床头15-30°,避免哭闹,加强巡视,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健康教育1、注意环境温度,防止受凉与发热,一般以四肢温暖,不出汗为宜。

2、喂养:提倡母乳喂养。

一般2-3H喂食一次,按需喂养,如人工喂养时应注意奶嘴、奶瓶等奶具清洁煮沸消毒,每次喂奶前均应洗手,清洁奶头,避免人为污染。

3、至少要每日沐浴一次,水温38-41℃、室温26-28℃为宜,关好门窗以免着凉。

4、家中感冒者应避免直接接触宝宝。

避免带宝宝到人多公共场所以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第五节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项目内容临床表现1、出生前感染的新生儿出生时常有窒息史,症状出现较早,多在12-24小时之间出现。

2、主要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弱或不哭、拒奶、口吐白沫、呼吸浅促、发绀、呼吸不规则、体温不稳定,病情严重则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

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2、X线检查3、病原学检查主要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不能咳出分泌物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有关3、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困难、消耗增加有关主要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