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修改稿)

合集下载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大量实地调查资料,及室内资料的整理,对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水、植被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起到防灾减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黄土丘陵沟壑区1.引言调查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宏观地形破碎。

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雨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其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工程活动强烈且植被稀少的中部及东部地带,西部地区植被茂密,人口稀少,地质灾害较少发育。

在地质灾害诸多形成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缓慢,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活跃的因素,二者的双重作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2.水与地质灾害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种水作用都会引起地质灾害,而其中大气降水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2.1降水黄土由粉土、粉质粘土组成,透水性一般较差,降雨一般不容易渗入形成上层滞水或潜水,一次降雨所引起的潜水水位上升幅度不大,而且滞后现象明显。

所以,单纯就降雨而言,似乎一般不会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但是,在黄土构造节理、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发育部位,降雨可沿空隙下渗甚至灌入,在相对隔水部位形成上层滞水或饱水带,增大岩土体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强度,从而触发黄土滑坡、崩塌的发生。

根据本次调查资料,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6~10月,与降雨量以及降雨特征关系密切。

区内近年发生滑坡和崩塌频次与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2地表水地表水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这里主要指河流与水库中的地表水。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秋季多暴雨和大雨且时间集中。

降雨在短时间内汇集,形成具有较强侵蚀能力的地表水流,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也常引发地质灾害。

河流发育期不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尽相同。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针对地面上的冲沟,需要先将松土清除,随即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即可,也可以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或者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来治理冲沟。

通常黄土高原的冲沟多是由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冲沟形状宽窄不一,深度越深,对于地形和地貌以及土层的破坏力也就越强。

一、黄土高原冲沟治理1、治理方法(1)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地修建梯田耕作。

(2)针对地面上的冲沟,可首先清除松土,接着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压)实,因为土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若用作地基,可采取加宽基础处理。

(3)针对边坡上的冲沟可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或者使用浆砌块石填砌至坡面一边,在坡顶作排水沟以及反水坡,阻止冲刷坡面,在下部设排水沟,防止冲蚀坡脚。

2、冲沟产生的原因(1)黄土高原冲沟多是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暴雨首先会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随即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当浅沟进一步被冲刷后,就成为冲沟。

(2)冲沟的形状宽窄不一,如果冲沟的沟槽较深,便会破坏地形、地貌以及土层。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大规模的开矿以及修路,从而破坏植被。

2、危害(1)水土流失严重会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且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易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3、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等各业的生产活动。

(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3)采取打坝淤地以及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

黄土沟壑区生态整治技术心得

黄土沟壑区生态整治技术心得

黄土沟壑区生态整治技术心得
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的侵蚀沟发育具有强烈的加速作用。

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程度的沟道侵蚀导致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壁崩塌、滑塌、泻溜,沟岸扩张,塬面逐步萎缩和破碎化。

以甘肃庆阳董志塬为例,分析了黄土塬水土流失现状,从董志塬区固沟保塬、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回顾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优先、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
恢复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植被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2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轮作休耕制度,促进有机农林、梯田、沟壑治理等工程来减缓水土流失。
五、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恢复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和水土保持工程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PPT大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一、引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地区 地貌特征: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丘陵起伏,植被稀疏 土地利用:大部分为农业耕地,少有植被保护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不当土地利用
过度放牧和过度耕地破坏 了植被,暴露了黄土。
2 人类开垦和开发
大规模开发项目如采煤、 城市扩张等破坏了生态平 衡。
3 极端气候和地形条件
强降雨和地形起伏加剧了 雨水侵蚀,加速了土壤流 失。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1 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2 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灾害和土地荒漠化。
3 水资源和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增加了黄河流域的洪水风险,威胁人们的生活和经济。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的思路与对策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

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理特点。

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

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

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

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

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

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也是全球三大黄土区之一。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以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黄土地质特点,土壤易被水冲刷、风蚀,导致大量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土地的贫瘠化,还会引发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治理措施。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梯田建设。

梯田不仅能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地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土保持林、草坡等措施,通过植被的固土作用,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例如,引入植物修复技术,通过选取适应黄土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修复受损区域的生态系统。

植物修复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一些县级行政区划中,政府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然而,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具有一定难度。

其次,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治理工作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问题,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庆阳市固沟保塬一线的调查报告

庆阳市固沟保塬一线的调查报告

庆阳市固沟保塬一线的调查报告大树塬冯渠子沟位于环县罗山川乡,洪水导致沟头塌陷,蚕蚀坡面,威胁到5户农户安全。

八珠塬沟脑子沟位于环县八珠塬乡,沟头距农户15米,已严重危及5户农户安全。

口段晓霞庆阳市黄土塬面资源丰富,能源富集,但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生态脆弱。

长期以来,因为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把庆阳这片黄土大塬撕裂成深深的沟,破碎的塬。

当前,庆阳市面积在l万亩以上的塬有早胜塬、宫河塬、孟坝塬等37个,总面积9566.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高达92l8.48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河泥沙6599万吨。

在这片黄土大塬上,大量洪水和污水严重污染了水源,导致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床下切、严重危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着庆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拯救这片黄土大塬,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庆阳市把固沟保塬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编制了综合治理实施规划。

确定通过固沟保塬项目的实施,使塬水基本不下沟,沟道泥沙不出沟、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塬面不缩小,达到“固沟保塬”的目的,在项目区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农村经济繁荣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目标。

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距离住宅小区不到l0米的地方就有深沟,因为沟头挺进,群众不得不搬离。

这是庆城县驿马镇北胡同村的真实写照。

庆城县驿马镇北胡同村韩子清老人指着住宅小区边上的深沟告诉记者,庄子这里一层、那里两层、三层全都塌下去了,能塌20—30米宽,深能下去l0米。

以前这里是驿马的马路,因为水土流失,这条街道已经不复存有,路也改道了。

在庆城县驿马镇这个呈“V”字形的北胡同沟,沟头已经深入到庆阳市驿马工业园区和镇政府腹地,20l3年8月一场暴雨,街道、村庄排出的雨水将沟道原修建的排水明渠冲坏,造成沟道塌方,形成宽l0.6m、长38.6m、深28.0m的大冲坑。

使驿马中学、医院等73个机关单位、805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9.5亿元固定资产和l500亩耕地,2.2万居民的生活生产及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2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2

2021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范文 甘肃东部地区主要是指以六盘山为界的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即陇东黄土高原。

主要包括平凉、庆阳地区,海拔1000m~1500m,以泾河水系为主干,黄土平均厚度达50m,最厚可达100m以上。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经长期河流侵蚀、风力等作用,形成黄土塬、梁、峁、坪、川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其中黄土塬面较大,著名的有董志塬、早胜塬、屯子塬等,塬面平坦,土壤肥沃;黄土塬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而形成的现象。

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据数据统计,由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活动,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垂直节理发育,旱涝灾害频繁,高强度暴雨冲刷,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率低。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

具体的危害有以下几点:(1)破坏地面完整,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2)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导致旱涝、虫害灾害等发生,严重威胁受害区群众的生活;(3)表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增肥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4)气候干旱、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而不仅仅是水土流失;(5)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旱作亩产低而不稳;(6)由于地形复杂,一场暴雨,泥沙碎石时常淤积、淤塞水库和渠道,很多水利设施不能发挥正常效益,甚至闲弃或者报废;(7)水土流失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破坏交通道路,为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8)影响群众生产集体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的思路与对策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

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理特点。

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

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

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

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

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

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崩塌。

在七县一区均有分布,且发生频率高,直接危害较严重。

从地域分布上看,多数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45°~60°,沟谷呈V字型,坡脚多无原生土体支撑的基底平缓的塬、梁、峁的边坡、黄土塬侧沟头、河谷阶地斜坡地带,相对切割坡高在100米以上,在其前沿均能见到地下水溢出成泉。

从地质结构上看,由马兰黄土(Q3)或上部为马兰黄土(Q3)下部为离石黄土(Q2)组成。

老滑坡体一般由人类工程活动出引发局部位移或整体复活,先期后缘出现拉张裂缝,逐步发育侧向裂缝,并不断扩大延伸,而后坡体出现变形。

从空间组合上看,以分水岭为界,按小流域有规律的分布,滑动方向平行分水岭。

一般东西延伸的沟谷,阳坡(南坡)崩塌、滑坡多于背阴坡(北坡),而南北方向分布的沟谷,西坡崩塌、滑坡多于东坡。

据调查,79%的黄土崩塌、滑坡分布于河谷的南坡和西坡。

区域分布的基本规律是:北部滑坡、崩塌的密度大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

其中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的滑坡次数较多。

2、泥石流。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受地质、雨水、河流侵蚀切割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一般沟谷内平时无水,在暴雨和强降雨期间,坡面径流和塬面径流迅速汇集在沟道中,冲蚀坡面堆积物、矿区堆积弃渣、尾矿、修路弃土堆积物及部分黄土崩塌、滑坡土体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灾害致灾最为严重的为镇原县城区、环县城区、华池县城区,宁县新区及一些村镇也有泥石流地质灾害。

3、地面塌陷。

多为采空区地面塌陷。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西峰油田矿区及白垩系罗汉洞组石英砂集中开采区的巴家咀、段家山、马头坡和蒲河沿岸。

如1995年7月华池县怀安乡元东油田(101区),因石油超强开采,造成矿区地面严重下陷,面积达1㎞2,最深处10多米;巴家咀、段家山、马头坡砂矿区地面塌陷也有10多处。

随着石油、煤炭、砂石的开采强度加大,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面变形、塌陷灾害将呈发展趋势。

而由地面塌陷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恶化的生态环境将给庆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4、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还有少量的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都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有一定关系。

特别是连续降水、暴雨、大暴雨时,都可能造成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灾害发生。

黄土湿陷在全市均有分布,以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遇雨水侵湿,就会发生地基下沉、坍塌、变形;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西峰区、宁县、镇原县、庆城县、正宁县、环县六县区,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耕地中,很少引起人们关注。

裂缝方向主要有NW和SE走向,也有部分SN走向的,区域分布杂乱;不稳定斜坡主要是由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

二、诱发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一)特殊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因。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先决条件。

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形成了残塬、梁峁、沟坡、沟谷、河川的地貌格局。

特别是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厚度较大,其特殊的地层岩性、基岩中泥岩、砂岩与黄土接触面具有倾斜剥蚀和粘性较大古土壤层,而第四纪黄土节理和裂隙发育比较广泛,有利于降水下渗,使黄土遇水易湿陷,下部基岩相对于第四纪黄土结构稳定,力学性质好,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同时,由于地壳的震荡性上升和地震活动,使黄土地形遭受侵蚀和自然受风化,促进了切割,加大了边坡天然坡度,容易失稳,形成大量易于被水流侵蚀冲刷的疏松土石堆积物,因而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多发区。

(二)气象水文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外因。

庆阳属大陆性气候区,北部为温带干旱区,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均降雨量在407.3~623.5㎜。

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55%~60%左右,而且多以大雨、暴雨、强对流降水形式出现,这些特点不但降低了降水利用率,而且长时间高强度降雨,使地下水位上升,侵润黄土,降低了土层的力学性质,残塬、梁峁、沟坡地带土体重力增加,容易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三)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有一外在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和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塬面取土、河道取石,陡坡谷底采砂、部分县城新区开发、移山填沟、土地复垦整理等人类工程活动中,忽视了水土保持,破坏了自然岩体结构,每遇高强度的降雨,加速了土壤侵蚀,从而使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为灾害再现留下了地质隐患,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三、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路与对策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防治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

对重点防治区、易发区,进行近期治理;对次重点防治区、较易发区,作为中期治理;对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作为远期治理。

(一)加强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属于政府职能,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实实在在、积德行善的好事情,也是一项功在当地,利在千秋的大事。

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要把“以人为本”和“坚守生命最高准则”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防治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把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作为建设的重点。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市、县、乡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主要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和分级负责制度,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到具体负责人。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全面履行监督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行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机制。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制定防灾目标、防灾规划和防灾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管理制度。

同时,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监察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把好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强化石油、煤炭、沙石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市县及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石油、煤炭、砂石等资源开发矿区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危险区域,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

(三)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逐步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协调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要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治责任单位,落实防治治理责任主体。

(四)科学规划,加大重要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治理。

一是把西峰城区、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县城和学校、医院、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近期治理。

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或搬迁治理、监测预警、避让及地质环境保护为主;二是把长庆桥国家级工业园区、宁正矿区、沙井子矿区、甜水堡矿区作为次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作为地质灾害中期治理。

以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为主。

如砌石护坡、种草植树等,避让及地质环境保护;三是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及灾害易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作为远期治理,主要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如种草植树、挡墙措施。

四是要加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综合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