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合集下载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该地区的沟谷植被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组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该区域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特征,沟谷纵横交错,植被类型多样。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沟谷植被的分布、组成及生长状况等数据。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植物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了解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区域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信息。

三、沟谷植被的组成与分布1. 植被组成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如蒿类、禾本科植物等;灌木主要有沙棘、酸枣等;乔木则以侧柏、油松等为主。

2. 分布特征沟谷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沟谷底部,由于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度较高,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沟坡上,由于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山顶和山脊等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植被稀少。

四、环境因素对沟谷植被的影响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沟谷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沟谷底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在沟坡和山顶等地区,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沟谷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降雨量较少,这对植被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该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适应这种环境。

3. 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对沟谷植被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该区域的土壤主要为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米脂沟壑区为例

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米脂沟壑区为例

内容摘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表明 这些地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和尺度相关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地貌形态的类型和 地形起伏也具有分形特征。
内容摘要
在空间尺度转换方面,我们分析了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貌形态的分形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观 察和分析的尺度有关。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进行地貌形态研究时,应注意尺度 转换的影响。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针对米脂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和城镇空间形态,我们提出以下规划方法: 1、尊重自然: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合 理利用资源。在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发挥其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 城镇建设。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2、整体规划:虽然城镇空间被分割为许多小的区域,但整体上应形成一个有 机协调的整体。通过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 整个城镇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内容摘要
总之,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为相关领域的深 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以其复杂的地理环境 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 凸显,如土地利用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总结与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 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为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支持; 二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三是重视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将优秀案例进行总结 和推广,为其他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396期)工程设计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韩真(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自然村落以窑居形式居多,以该地区窑居院落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因现代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及建构材料亟须更新,以一个典型窑居农房院落为例,给出相应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优化设计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自然形成的普通村庄其分布较为规整成带状或团状分布,沿台塬沟壑、道路、河流、水渠发展,常位于耕作区附近。

在黄土台塬的沟壑区及部分地势起伏地区农村农房多为以独立式窑洞和附属用房为主的窑居形式。

通过调研走访,选取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沟壑地形的澄城县作为研究对象,澄城县地处渭河河谷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段,境内沟塬相间,以塬为主。

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倾斜。

由于河流与山洪的长期冲刷,境内塬面起伏不平。

澄城北部沟坡地较多,很早以前,人们借埝、崖挖洞栖身,后来发展为土窑和砖窑,见表1。

1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及存在问题1.1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调研整体上看,前院后窑式窑居院落采用半围合结构,场地面宽偏大,在12m 左右,进深较小,在25m 左右。

场地内部最常见的组成形式是由门房、单侧的附属用房及院落最后的独立式窑洞组成,并围合形成院落空间,厕所设置在院落的一角,其布局如图1所示。

这种前院后窑的形式使得院落较为开阔,形成良好的视野,有利于通风、采光和院落排水。

窑居院落一般用砖石铺砌或黄土夯实地面,现代新建窑居院落则用水泥地面,以宅基地的范围、农房及周边环境来限定院落的大小。

由于该地区干旱缺水,基本每家都会在窑居院落中或大门前修筑水窖用来解决缺水停水的问题。

各类院落构成特征见表2,各类院落空间尺度见表3。

1.2窑居院落存在问题1.2.1农房空间形式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生活水平需要,如农房厨、卫空间与居住空间分离,过大的平面与立面尺度不利于农房的绿色节能。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一、前言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

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

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

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

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

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

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

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

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

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

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

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
的开题报告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70%以上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侵蚀产沙机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
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
野外取样,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黄土丘陵沟壑
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模型,为黄土高
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研究内容】
1. 实地调查和采集样品,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坡度等因素对侵蚀产
沙的影响;
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黄土丘陵沟
壑区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效应;
3.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和遥感数据,探究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
沙的主要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模型;
4. 对比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

【预期结果】
1. 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的分布规律和空间
效应;
2. 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对应的预
测模型;
3. 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明华;王恬;朱亚男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受到特殊自然环境和特定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空间扩展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一般沿川道伸展成为狭长的带形.文章以子长县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县城带状空间形态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对县城及其周边进行大面积、全覆盖的用地分析与选择,最终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环状布局形态.文章认为这样的形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能够缓解和规避带状形态在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上的局限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总页数】6页(P114-119)
【作者】黄明华;王恬;朱亚男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刘玲玲;任云英
2.2000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J], 刘玲玲;任云英
3.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分析 [J], 张沛;程芳欣;田涛
4.基于本土营造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甘肃省灵台县为例 [J], 刘玲玲;任云英
5.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J], 赵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2024年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沟谷植被作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研究,对于指导当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

该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该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三、沟谷植被类型与特点根据调查和观察,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主要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种类型。

自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如蒿类、菊科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人工植被则主要包括农田作物、防护林等。

四、沟谷植被现状分析(一)植被覆盖度该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分布不均。

在沟谷底部和坡度较缓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而在陡坡和沟壑边缘地带,植被覆盖度较低,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二)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

主要植物种类较少,且多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和乔木类植物较少。

此外,部分地区存在退化现象,部分植被生长受阻。

五、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策略针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现状,提出以下恢复与建设策略:(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措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二)增加植被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抗旱性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自然植被。

(四)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六、结论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研究对于指导当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发展受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从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角度入手,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科学选址、适宜布局等方式,提高农村聚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成果可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启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规划设计不合理、选址不当、布局拥挤杂乱等问题。

2. 探讨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3. 研究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综合分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4. 利用GIS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讨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规划建设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2. 实地调查法:走访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区的农村聚落,对其已有的规划设计进行考察和分析,了解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学分析法:对规划设计进行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探索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4. GIS技术:利用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究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将在以下时间内按以下计划进行:时间节点计划工作第一周文献调研和整理第二周实地调查和分析第三周规划设计建议撰写第四周经济分析和GIS可视化分析第五周论文撰写第六周论文修改和完善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具备以下成果:1. 了解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

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

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

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

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

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

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

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

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

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

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

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

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
要集中在0°~5°,在其它坡度上均匀分布。

阴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与阳坡相似,高原沟壑区阴坡面积比例峰值出现在0°~5°,但其在35°极陡坡出现了第2个峰值,表明高原沟壑区阴坡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发生的关键区域——梁峁坡向沟坡过渡的沟沿线附近分布较多。

相对阳坡而言,阴坡的坡度值小,对比残垣沟壑区和丘二区,丘五区的阴坡的面积比例高( 54.3%)并且多分布在平缓坡,说明丘五区具备相对有利于造林的地形条件。

2、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小流域SO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来源于地貌单元的变异最大(表1)。

本研究发现,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和剖面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表1王东沟小流域地貌单元与土地利用对SOC含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增长分析
1、工程概况
黄龙县城发展现状黄龙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县城南距西安市223km,北距延安市246km,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

2009年末县域总人口为5.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缓慢的城镇化初期阶段;县城人口1.89万人,建成区面积3.2km2。

2、分析方法与计算结果
(1)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形态分析
以黄龙县城的发展核心(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口)为圆心,以其至2009年用地扩展的最远边界为半径,运用等扇分析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6个扇形。

在ArcviewGIS3.3上叠加各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位的建设用地现状及面积。

同时运用年均扩展量与扩展动态率指标,描述城市各方位的空间扩展差异。

经现有资料计算,1990—2009年黄龙县城年均扩展量为3.11hm2。

总体上,黄龙县城用地规模小,空间扩展速度非常缓慢。

(2)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文运用紧凑度指标与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结构来考察黄龙县城空间扩展的合理性。

1990年和2009年紧凑度分别为0.29和0.20,紧凑度下降,空间扩展的合理性降低,空间趋于离散。

城镇沿过境公路长廊式蔓延,城镇空间,尤其是城
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无序、零乱,功能混杂。

多重原因使城市的整体紧凑度下降。

3、黄龙县城空间增长建议
构建完善的城乡网络化生态格局,维护生态安全。

黄龙县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因此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扩张,而是功能的完善及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引导与控制相结合,提升城市空间增长绩效。

鉴于黄龙目前的生态禀赋特征,应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城市内部景观斑块与廊道功能的多样化,打造特色城市风貌。

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和场所,并使城镇周围的人文景观作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游憩需求。

五、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的问题与不足
1、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威胁城镇生态安全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存在着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到特殊地形地貌限制,该地区小城镇空间扩展遭遇严重的用地限制瓶颈,多采用“上山入川”的措施,空间增长需求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却使原本脆弱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到更大的威胁。

坡、沟、梁等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地区受到城市建成区硬质人工下垫面的包裹,土壤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更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威胁城镇安全。

2、城镇空间增长绩效低下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虽然小城镇的土地供给非常有限,但城镇发展土地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

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看,很多小城镇空间布局并不紧凑,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开发建设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很大,但人居环境品质并不高。

3、城镇特色消失
很多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山水地貌、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城镇风貌。

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正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也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城市风貌受到强烈冲击,城市特色逐渐消褪,千城一面现象日益明显。

4、偏重于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国内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的研究,正在建立起以生态为主导的小城镇空间增长研究框架。

但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描述增长的状态,剖析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对增长的定量分析不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这方面而言,为黄土高原开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是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科学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连纲郭旭东傅伯杰虎陈霞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生态学报2008年
[3]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余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插值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
[4]巩杰陈利顶傅伯杰李延梅黄志霖黄奕龙彭鸿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