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三维分析
陕北风沙草滩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分析

陕北风沙草滩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分析摘要:耕地质量是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土地整治工程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都是根据土地的特性来进行土地质量的评估。
陕北风沙草滩区土壤以陕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界处和荒漠边缘地带为主,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大部分土地都已不适合人类生活和农业。
因此,在实施土地整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基于此,本文以陕北地区的风沙草滩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提高耕地质量的作用,对陕北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陕北;风沙草滩区;土地整治引言陕西省有大量的天然林和人工造林,以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但由于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森林中的灌木、乔木的生长状况参差不齐,植被覆盖率下降,形成大片的荒漠。
而且,近几年,粮食的价格不断上涨,为了满足温饱问题,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农民承包,种植玉米、南瓜、荞麦等粮食,但是土地的品质和产量都很低。
土地治理是改善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与开发,对农田配套设施不合理、资源开采与利用不充分,及面积小、分布广、工厂矿废弃地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民居住地进行综合规划与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土地整治前后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参考。
一、土壤基本特征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陕北是一个典型的沙地,以沙丘、砾石和盐碱为主。
黄土堆积物主要是煤质、灰钙质,部分含石灰岩,具有黄土自流、自流、自流、生物固碳等特征。
土壤结构复杂,以黄壤、红黄壤和砂砾土为主,钙质粘土、煤黄土、褐土、泥灰土等为主。
由于土壤表层的运动,由于土壤的自然沉降和自然冲刷,会产生多层土壤台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耕作系统。
一般农田土壤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粘质土(例如红壤土);粘质土壤(例如黄色的砂质);粉砂质土壤(如淤泥质土壤)。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1 h ac u e n a h d n i n raew i h a ac ra d ce s u n h ee rhn )tep th n mb r a d p t e st ice s hl te men p th ae erae d r g tersac ig s c y e i
Ab t a t Ta i g Z a z u n i a e i y ia ly g ly rgo f L es P ae u a te su y a e sr c k n h o h a g vl g n tp c l Hi —u l e in o o s lta s h t d ra, a l l nd s lci g i d x s s c s dv ri n e ee t n e e u h a iest i d x, d m ia c n e n y o n n e id x, e e n s n e v n e s i d x, fa me tt n n e rg n ai id x, d va in o e ito
合 理 , 中 , 副 业 比例 增 大 与 种 植 业 、 殖 业 、 菜 比例 减 小 是 研 究 期 间 农 民 收入 构 成 的 主 要 变 化 特 点 , 民 收入 其 工 养 果 农
以工 副业 、 菜 为 主 。 果 关键 词 土 地 利 用 ;景 观 格 局 ;丘 陵 沟 壑 区 ;延 安
J un. Leabharlann 2 08陕 北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土 地 利 用 景 观 格 局 动 态 变 化 特 征 分 析
徐 中春 1 ,谢 永 生 3,王 恒 俊 , 2 , 干
( . 国科 学 院 水 利 部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 1 10 陕 西 杨 凌 ; . 国 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104 , 京 ; 1中 7 20 , 2中 009 北 3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 1 10 陕 西 杨 凌 ) . 7 20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一、引言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之一,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地表覆盖黄土层,土地肥沃,但受限于地形地貌的局限性,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改善当地的土地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对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规划研究,通过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当地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土地资源现状分析(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的土地资源以黄土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土地肥沃,但由于地貌原因,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前当地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农田耕种、果园种植、林地养殖、草场放牧等。
在农田耕种方面,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果园则主要种植苹果、梨子等果树,林地和草场的利用则以养殖为主。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1. 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很多土地不能被有效利用,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2. 土地资源碎片化: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较差。
3. 土壤侵蚀严重: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降水少,地形起伏大,土壤侵蚀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三、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地形地貌特点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地势起伏大,沟陌纵横,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力,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会为当地的土地整治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政策支持当前国家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这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浅析

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沈 蕾: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浅析
1.3 长城沿线风沙区
为水土流失。从整体而言,陕西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变了
风沙区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是陕西风侵蚀最严重 该地区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在渭北长武塬、陕北洛川塬。区内 塬面平坦,黄土深厚,洛川塬的黄土厚度在 70 m 以上,但沟 壑部分地形破碎,坡陡沟深,相对高差 100 ~ 200 m,沟壑 密度 0.5 ~ 2 km/km2,年侵蚀模数 5 000 ~ 10 000 t/km2, 此处重力侵蚀、混合侵蚀严重,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沟 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床下切。例如,调研的洛川塬在 历史上曾经为完成的大塬,但由于水土流失和沟头前进, 被切割成 6 个小塬,并形成 1 200 多条支毛沟。针对黄土 高塬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现在的主要措施是采用以固沟 保塬为核心的“四道防线”综合治理:塬面径流调控、 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和沟道水沙集蓄,通过四 道防线,力争达到土不下塬、泥不出沟、沟头不前进和 塬面不破坏的目标。
河右岸各支流及泾、渭、洛河上游。该区切割强烈、地 形破碎、沟壑纵横,黄土覆盖较薄,植被稀疏,面蚀、 沟蚀严重,年平均侵蚀模数 1 ~ 3 t·km-2,内部有粱、峁、 坡、台、川和沟等地貌。经过 60 年的探索实践,黄土丘 陵沟壑区已有较成熟的治理方法,即以小流域为单元的 “三道防线”模式。即根据水、肥、光和温等自然资源 在沟道坡面上的分布规律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在梁峁坡 以上,结合水保整地,植树种草,兴修梯田;在沟坡上, 以灌草为主,选择耐旱、耐瘠薄、根系发达和固土能力 强的草种树种,稳定沟坡,控制沟沿发展;在沟底,开 展以坝系建设为主的防洪、拦泥、生产综合治理:支毛 沟修筑谷坊,栽植耐水、速生树种做沟底防护林,主沟 道修筑淤地坝、小水库等工程,发展基本农田[2]。“三 道防线”模式因地制宜将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 施相结合,实施自上而下、层层防护、节节拦蓄的水土 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控制土壤侵蚀,而且充分利用 水土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流域经济发展。 1.2 黄土高塬沟壑区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发展受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从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角度入手,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科学选址、适宜布局等方式,提高农村聚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成果可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启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规划设计不合理、选址不当、布局拥挤杂乱等问题。
2. 探讨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3. 研究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综合分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4. 利用GIS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讨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规划建设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2. 实地调查法:走访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区的农村聚落,对其已有的规划设计进行考察和分析,了解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学分析法:对规划设计进行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探索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4. GIS技术:利用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究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将在以下时间内按以下计划进行:时间节点计划工作第一周文献调研和整理第二周实地调查和分析第三周规划设计建议撰写第四周经济分析和GIS可视化分析第五周论文撰写第六周论文修改和完善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具备以下成果:1. 了解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一、项目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陇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特征之一,其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政策中的重要议题。
陕北黄土丘陵沟陇区的土地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势在必行。
二、项目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黄土丘陵沟陇区地处渭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进行土地整治,能够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黄土丘陵沟陇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土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乡村振兴:陕北黄土丘陵沟陇区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较为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的振兴。
三、项目内容1. 土地资源调查:对黄土丘陵沟陇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为后续的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数据支持。
2. 生态环境修复:针对黄土丘陵沟陇区存在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通过植树造林、土地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3.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根据土地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情况,制定黄土丘陵沟陇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4. 农业生产提升:针对当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提升方案,包括土地肥力调查、土地优化配置、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措施,推动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结合土地整治和农业生产提升,编制黄土丘陵沟陇区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推动当地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全国1卷-地理真题(解析版)-2020一卷地理选择

2020年全国1卷地理真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5. 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主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6. 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A. 春季盛行风B. 夏季盛行风C. 秋季盛行风D. 冬季盛行风【答案】4. B 5. A 6. D【4题详解】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居住小区的西南方向,考虑到该地盛行风向是夏季西南风和冬季东北风,居住片区Ⅱ受夏季西南风影响大,考虑到有效通风,选择②横向错列排布模式有利于西南风吹入小区内,其他排布模式不利于夏季风的有效通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聚落密集斑块式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聚落密集斑块式
摘要:
1.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2.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
3.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
4.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
5.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
正文: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等省份,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这片土地的地貌特征是丘陵沟壑,聚落密集,形成了独特的斑块式景观。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诸多朝代的兴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例如,位于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瑰宝。
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如陕北的秧歌、信天游等,都是黄土高原文化的代表。
这些艺术形式,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展望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继续加大生态治理力
度,改善生态环境,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历史文化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干旱地区农业研究V o l.22N o .12004年3月Agr icultura l Research i n the Ar id Area s M ar .2004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三维分析①李登科,刘安麟,邓凤东,张京红,卓 静(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陕西西安 710015)摘 要: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数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A RC I N FO 和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RDA S I M A G I N E 的支持下,进行坡度计算,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坡度图的复合分析,编制坡耕地专题图,统计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
该方法可为其它地区坡耕地调查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坡度;耕地;黄土高原;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P 28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601(2004)0120176203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垦殖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草)。
政府提出大于25°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草),15~25°坡耕地要视情况退一部分。
符合退耕条件的耕地有多少,它们分布情况如何?成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调查结果、数字高程模型(D E M )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坡度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坡度图复合分析,编制了这一地区坡耕地专题图,统计了各种坡度的面积。
1 基础数据1.1 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为本底调查结果(1997年)[1],图像像素点大小为30m ×30m ,投影系统采用GK (中央经线为东经108°)。
1.2 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采用全国1∶2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主要利用边界层、居民层和水系层。
先将各个层面进行拼接,再进行投影变换,投影格式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的投影格式保持一致。
1.3 D E MD E M 采用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2]。
利用数字化现有地形图的方式生产,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GK 投影,等高距为25m 。
D E M 为栅格数据,像素尺寸为25m ×25m 。
为了便于与TM 分类结果复合分析,在标准分幅拼接时,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使D E M 的像素点大小转换为30m ×30m 。
2 坡度计算坡度是坡地斜平面与地平面之间夹角,反映一定距离上高程的变化值[3]。
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坡度时采用3×3窗口,在高程为e 的点(X ,Y )处,其周围的高程均用于计算坡度,如图1所示。
图中a 、b 、c 、d 、e 、f 、g 、h 、i 为各像素点的高程值。
图1 用3×3窗口计算每一像素点的坡度F ig .1 Calcu lati on of the slope at each p ixel w ith 3×3w indow在X 和Y 方向上单位距离高程变化的平均值△x 、△y 计算方法如下:△x 1=c -a △y 1=a -g △x 2=f -d △y 2=b -h△x 3=i -g △y 3=c -i△x =(△x 1+△x 2+△x 3) (3×X s )△y =(△y 1+△y 2+△y 3) (3×Y s )其中X s 为像素点(X ,Y )在X 方向上的尺寸,Y s 为像素点(X ,Y )在Y 方向上的尺寸,则像素点(X ,Y )的坡度Η为:Η=arctg [(△x 2+△y 2)1 22]×180 Π①收稿日期:2003206219基金项目:陕西省生态办资助项目:陕西省生态环境遥感本底调查(19992002)作者简介:李登科(1963-),男,陕西眉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3S 技术应用研究。
以图1为例,假设X s =30m ,Y s =30m ,于是: △x 1=25-10=15(m ) △y 1=10-20=-10(m ) △x 2=25-22=3(m )△y 2=20-24=-4(m ) △x 3=18-20=-2(m )△y 3=25-18=7(m ) △x =(15+3-2) (30×3)=0.177 △y =(-10-4+7) (30×3)=-0.078则像素点(X ,Y )的坡度Η为:Η=arctg [(△x 2+△y 2)1 22]×180 Π=arctg (0.0967)×180 Π=5.54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 E M )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坡度值,生成坡度图。
图2 坡耕地提取示意图F ig .2 D iagram of ab stracting slop ing cu ltivated land3 空间模型和坡耕地提取用Sp atialM odeler (空间模型)编制的坡耕地提取空间模型[4]见图2。
在模型中加入土地利用分类图数据文件和坡度图数据文件,编写运算规则,运行该模型,即可得到一幅坡耕地图。
4 坡耕地图制作4.1 坡度图按照上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制作坡度图(图3)。
4.2 坡耕地提取运算规则和面积统计制作坡耕地图就是提取不同等级坡度的耕地。
坡耕地提取运算规则见表1。
表1的含义是在土地利用图上为非耕地的像素点,无论其坡度为多少,在输出的坡耕地图上用“1”表示;在土地利用图上是耕地的像素点,按其坡度分级,在输出的坡耕地图上用不同数字表示。
把这些条件加入空间模型,运行后得到坡耕地图(图4)。
对坡耕地图按照行政区域进行不同坡度等级面积统计,可得到各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表2)。
表1 坡耕地提取运算规则T ab le 1 C riteria of ab stracting slop ing cu ltivated land土地利用类型L and use class坡度(Η,°)Slope 坡耕地代码Code 非耕地U ncultivated land 0≤Η≤901耕 地Cultivated land Η<22耕 地Cultivated land2≤Η<63耕 地Cultivated land 6≤Η<154耕 地Cultivated land 15≤Η<255耕 地Cultivated land 25≤Η<356耕 地Cultivated landΗ>357图3 延安市宝塔区坡度图(局部)F ig .3 M ap of slope in Bao ta districtin Yan’an (part )图4 延安市宝塔区坡耕地图(局部)F ig .4 M ap of slop ing cu ltivated land in bao ta district in Yan’an (part )771第1期李登科等: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三维分析表2 陕北地区坡耕地面积统计(hm 2,1997年)T ab le 2 A rea of slop ing cu ltivated land in N o rth Shaanx i坡度(°)Slope 榆 林Yulin 延 安Yan’an 铜 川Tongchuan 合 计Sum 占耕地面积比例(%)R ati o <2337557.659845.6814140.74411544.010.12~6245036.3112406.331359.16388801.89.56~15604389.9275377.030425.82910192.722.315~25746731.0509388.725693.64128181331.525~35401458.2463557.210663.37875678.721.5>3582354.03123606.02097.101208057.15.1耕地面积Cultivated land24175271544181114379.84076088100.04.3 坡耕地三维图用Im age D rap e 模块的功能实现坡耕地图与D E M 的复合,并生成三维场景。
此时要设定一系列参数,包括:观察方位角、观察高度、观察视角、观察点与目标点的位置、太阳高度角、高度夸张倍数、清晰度等等,为了实现地貌分析的目的,必须不断调整这些参数,以便生成多方位的场景(图5,图例同图4)。
图5 延安市宝塔区坡耕地三维图(局部)F ig .5 32di m en si on m ap of slop ing cu ltivatedland in bao ta district in Yan’an (part )5 坡耕地图的应用1∶50000的D E M 能比较好的模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地貌。
通过对由此制作的披度图和TM 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分类图的复合分析,提取制作的坡耕地图可直接为当地的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 李登科.延安市宝塔区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调查[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2] 王东华,刘建军,商瑶玲,等.国家1∶50000数字高程模型建库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实施[J ].遥感信息,2001,(2):13-16.[3] 张祖勋.数字测量学[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4] 张永红.用SpatialM odeler 和E M L 语言开发影像融合应用程序[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Three -d i m en siona l ana lysis on cultiva ted land i n theL oess h illy and gully area s i n North Shaanx iL I D eng 2ke ,L I U A n 2lin ,D EN G Feng 2dong ,ZHAN G J ing 2hong ,ZHU O J ing(S haanx i R e m ote S ensing Inf or m a tion Cen ter f or A g ricu ltu re ,X i ’an 710015,Ch ina )Abstract :In th is p ap er ,by u sing TM i m age and digital relief m ap ,the in terp retati on of land u se clas 2sificati on and the calcu lati on of slop e are m ade fo r B ao ta district in Yan’an ,w ith the softw are of A RC I N 2FO and ERDA S I M A G I N E .A nd m o reover ,the slop ing cu ltivated land is m app ed ,based on the com po site analysis of land u se m ap and slop e m ap .Key words :Slop e ;cu ltivated ;land ;geograp h ic info rm ati on system ;L oess P lateau87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