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开发中的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应用之研究

合集下载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技术原理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是一种以蒸汽驱替法为基础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新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过热蒸汽的高温高压特性,将热能直接传递到油藏中,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地层压力,从而实现油藏的有效开采。

通过注入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可以使地层中的原油温度升高,从而使原油的粘度降低,减少油藏对流体的阻力,促进原油的流动。

通过蒸汽的注入,还可以增加地层压力,改善油藏的物理性质,提高采收率。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在提高油田开采率和延长油田寿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进展近年来,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改进、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等方面。

针对过热蒸汽的注入方式进行了研究。

传统的注入方法主要是通过水平井或斜井注入蒸汽,但是存在效果不佳、蒸汽损失大的问题。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注入方式,比如垂直井注入、多级注入等,以提高注入蒸汽的效率和利用率。

针对蒸汽的性质进行了改进。

传统的过热蒸汽主要是以饱和水蒸汽为基础,但是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过热蒸汽的温度和压力都较低,不利于地层中原油的加热。

研究人员开始尝试采用新的蒸汽发生器或者添加助剂的方式,改善蒸汽的性质,提高蒸汽的热效应。

针对地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地层的性质、渗透率、油藏类型等都会对蒸汽的注入和效果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人员也着重于对地层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最佳的注入方案和参数。

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应用前景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比传统的采油方法,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高升油田过热蒸汽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及其应用

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及其应用

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及其应用
超稠油是指粘度大于1000mPa·s的油,由于其粘度高、流动性差,开
采难度大,因此一直是油田开发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
学家们研发出了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该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超稠油高温降粘技术
超稠油高温降粘技术是指通过加热超稠油,使其粘度降低,从而提高
其流动性。

具体来说,该技术通过加热超稠油,使其分子间距增大,
分子间作用力减小,从而使其粘度降低。

此外,加热还可以使油中的
杂质分解,减少油的粘度。

二、超稠油高温降阻技术
超稠油高温降阻技术是指通过加热超稠油,使其黏附在管壁上的分子
间距增大,从而减少黏附力,降低油在管道中的摩擦阻力。

具体来说,该技术通过加热超稠油,使其分子间距增大,从而减少油在管道中的
黏附力,降低油在管道中的摩擦阻力。

三、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的应用
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该技术可以提高超稠油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其次,该技术可
以减少管道中的摩擦阻力,提高输油效率。

最后,该技术可以减少油
田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性。

总之,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有效地
解决超稠油开采难题,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稠油注空气强化采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以曙光油田杜80块为例

超稠油注空气强化采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以曙光油田杜80块为例
重 油 的轻质 化 。
针 对杜 8 兴 隆 台 油层 开发 量 辅助 蒸汽 吞 吐强化 采油 技术 ,
为该 区块 开发 寻 找技 术 支 撑 。注 空 气 采 油 技 术是
( )稠 油部 分裂解 生 成小分 子烃 类 , 均分 子 3 平
量 变小 , 导致 原 油 的蒸 汽 压 增 加 , 即增 加 了油 层 压
力 和能 量 。
通过 向油层 注入 大量 空气 和催 化 氧化剂 , 油层 温 在
( )稠 油 氧 化 为 极 性 的 含 氧 化 合 物 ( 醛 、 4 如
度条 件下 , 过低 温催 化 氧化反 应 , 通 消耗 掉氧 气 , 从
《 特种油气藏》 编委 , 现从 事油 田开发技术管理工作。
14 4
特 种 油 气 藏
第1 9卷
油 、 一起形 成表 面活性 剂 驱油 。 水
类 , 于 原油 中 , 溶 降低 原油 黏度 。
1 2 催化 氧化 剂筛选 实 验 .
( )低 温氧 化 反应 生 成 沥 青 质起 到 封 堵 调 剖 5 作用 。 ( )添加催 化 剂 的油 层在蒸 汽 吞吐条 件下 , 6 不 但 加快 了低温 氧 化 的速 度 , 高 了低 温氧 化 效 果 , 提 同时会使 部 分 原 油 发 生 裂 解 反 应 , 成 小 分 子 烃 生
平 均 吞 吐周 期 为 1 . 4 2周期 , 期递 减逐 渐加 大 , 周 生
剂( 空气 ) 用下 , 质 、 作 胶 沥青 质 中的芳 烃 稠 环被 氧
化 打 开 , 凝点 的石 蜡系 化合 物氧化 为极 性 的含氧 高
产 效果 越来 越 差 ; 地层 压 力 低 , ② 原始 地 层 压 力 为 88 a 目前 地 层 压 力 为 09 a 总 压 差 为 .OMP , . 2MP , 78 a③井 间注 汽 干扰 严 重 , 呈 逐 渐 加 剧 趋 .8MP ; 并 势 ; 套管 损坏 井多 , ④ 选层 注 汽受 限制 , 油层 套管 损 坏 导致 选 配注 、 剖 等工 艺 措 施 无 法 实 施 , 响 区 调 影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滕兆广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滕兆广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滕兆广发布时间:2022-01-18T01:26:29.838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9期作者:滕兆广[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热水化学驱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在海上稠油油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基于渤海某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 300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热水化学驱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在海上稠油油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基于渤海某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热水温度、药剂浓度、药剂用量等注入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热水化学驱两种热采技术的开发特征和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热力驱采油技术,其次探讨了热水化学驱油药剂室内评价实验,最后就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驱油技术引言近年来稠油化学冷采技术逐渐受到石油开采行业的关注,其中化学驱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和碱驱等,化学复合驱充分利用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碱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复合体系,发挥不同药剂的不同功能和药剂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扩大驱替液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进而提高采收率。

1热力驱采油技术热力驱采油技术的原理就是对原油的黏度通过能量实现有效的下降,保障原油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热力驱采油技术的热源方式不同大概可以分为注入热蒸汽法以及井下点燃油层的火烧油层法,目前热力驱采油技术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为注入热蒸汽法,该方法有着操作简单的优势。

2热水化学驱油药剂室内评价实验2.1化学剂筛选高轮次吞吐后汽窜通道的存在,将导致化学驱阶段形成高耗水条带,造成无效水循环,降低驱油效率;筛选具有高表观黏度的聚合物做为堵调剂,可以增加水相黏度,适度堵调汽窜通道,调整驱替剖面,扩大波及体积。

稠油蒸汽驱高温化学技术研究及应用

稠油蒸汽驱高温化学技术研究及应用

根 据 油 田现 场 油 藏 区块 参 数 及 对 单 管 物 理 模 型 参 数 的具 体 要 求 , 验 采 用 长 4 c 内径 25 e 的 实 0 m, . r 4a
2 实验 测 验 所 采 用 的设 备 是 单 管 物 理 模 型 实 验 装 置 , 置 由一套 自动 控 温烘 箱 、 装 实验 模 型本 体 、 汽 发 蒸 生器 、 速 供 液装 置 、 力 、 恒 压 温度 数据 自动 采集 处 理 记
蒸 汽驱 油助 剂 , 而 为现 场 提 供 可 靠 理 论 依 据 。据 室 内实验 表 明 , 驱 加 注 驱 油助 剂 实验 , 以 明 显提 高驱 油 效 率 、 低 残 余 油 饱 和 从 热 可 降
度 , 高采 油 速 度 。 提
主题 词 稠 油 开采 蒸 汽驱 化 学驱 驱 油 效率 阴 离子 表 面活性 剂 ( 区原 油) 九
23 实 验 方 法 -
231饱 和 油 方 法 . .
人 泵 、 动 计算 机数 据采 集 程序 、 下 秒表 计 时 , 模 启 按 在 型 出 口用 容器 收集 驱 出的油 和 水 ;
( )按 实 验要 求 ,以每 注 入 一 定 模 型 孔 体 倍 数 6 ( p 的 时 间为 间 隔 , 集 各 时 间 间隔 内 的油 和 水 , V ) 采 并 向所 采 集 油 、 样 的容 器 内加 入 定 量 煤 油破 乳 , 水 以准
维普资讯
新 疆 石 油 科 技
20 0 2年 第 2期 ( 1 第 2卷 )
・3 ・ 7
稠 油蒸汽驱 高温化 学技 术研究及 应 用
周 林① 梁 军 王 婷
新 疆 油 田公 司新 港石 油 开发 公 司 ,3 0 0 新 疆 克拉 玛 依 84 0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3T09:25:20.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7期作者:翟星[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河北省黄骅市 061103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近几年,基于能源紧缺和温室效应的背景,CO2驱油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分析了CO2在稠油油藏驱油过程中的驱油机理,并概述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的运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稠油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气驱采油技术工作效率较低,采出油量较低。

随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稠油油藏的采油效率。

该技术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石油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指的是讲二氧化碳注入到油层中,利用二氧化碳高溶解性的特点,增加原油的体积降低原油的黏度和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而达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而且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的解决我国CO2的封存问题,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CO2驱油技术相关机理2.1驱油机理CO2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驱动方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及二氧化碳混相驱,区别在于地层压力是否达到了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MMP)理论上的定义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所注入气体达到多级接触混相的最小限度压力。

在实验的方法上,Stalkup 定义是通过室内驱替实验,获得最终采收率曲线上的拐点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Enick 等人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定义是当注入的7200(m3/m3)时,适当的增大压力使得采收率达到 80%时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

分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

分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

分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油田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将会进入开采后期,油田开采后期向油田中注水已经十分困难,在采出量不断变低的情况下,应当加强对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的研究,从而使超稠油热采期间遇到的各项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二氧化碳;采油技术;超稠油热采;原油超稠油热采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在具体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当通过合理方式对二氧化碳采油技术进行应用,从而确保超稠油热采作业的顺利进行,为人们提供丰富能源。

1 二氧化碳吞吐机理(1)气体流动过程中具有酸化作用。

在进行二氧化碳注入时,溶解、携带大量的有機垢,最终将会进入到地层深入。

同时,混合物受酸化作用影响,会使无机垢堵塞情况被解除,进而达到消除近井地带污染现象,以及对油流通道进行疏通的效果[1]。

(2)在内部形成溶解气驱。

受原油中溶解情况影响,溶解气量随着开采的进行会不断增多,这也将会导致井筒附近和油藏内部压力变大。

在油井处于开井状态时,存在于油藏中的溶解气体将会发生膨胀,最终会脱离油井,此时,将会带动原油流入到井筒中,从而在油井内部形成溶解气驱,使单井产量可以得到提高。

溶解气驱的特点如下:开采初期,气油比逐渐上升;开采中期,气油比迅速上升,开采后期,气油比逐渐降低。

(3)适当降低原油粘度。

在原油处于饱和状态后,其粘度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就使原油流动性能得到改善,在具体吞吐期间,如果可以降低原油粘度,对于原油的开采将会变得比较容易,这也就使单井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

(4)萃取。

吞吐浸泡过程中,在地层环境下,没有被地层溶解的气相密度较高,此时,可以完成对原油中轻质成分的气化或萃取。

2 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在进行注汽作业前,可以一次性的将化学药剂都挤入到油层中,挤入的化学药剂的主要成分为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具有不错的抗盐、耐温、乳化等特点,在蒸汽作用下,通过以下机理是油井在开采过程中的吞吐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使油井开采周期可以得到延长。

稠油流变性能与驱油技术研究

稠油流变性能与驱油技术研究

稠油流变性能与驱油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对于开发和利用稠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稠油的高粘度和复杂流变性质使其开采和输送困难重重。

因此,研究稠油流变性能并开发有效的驱油技术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稠油的流变性能研究:稠油的流变性能是指其在外力作用下流动和变形的特性。

稠油的流动特性受其粘度、温度和扩散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稠油的流变性能对于改善注采工艺、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回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粘度测定与优化:稠油的粘度是衡量其流动性的重要参数。

通过粘度测定可以评估稠油的流动性能以及与温度、剪切速率等因素的关系。

另外,通过粘度的优化可以优化驱油工艺,提高采油效果。

因此,粘度测定与优化是稠油流变性能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2. 流变参数的测定:稠油的流变参数包括屈服应力、流变图、流变指数等。

流变参数对于稠油的流动行为和变形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测定稠油的流变参数,可以深入了解稠油的流变特性,并为稠油的驱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3. 多尺度流变性能研究:稠油的流变性能受到多种尺度因素的影响,如微观分子结构、介观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流动行为等。

因此,研究稠油的多尺度流变性能对于深入理解稠油的流动行为和变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尺度流变性能的研究,可以为稠油的开采、输送和储存等提供更加精确的理论指导。

二、稠油驱油技术研究:稠油的高粘度和复杂流变性质使其在开采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采用有效的驱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下面介绍一些目前常用的稠油驱油技术:1. 热采技术:热采技术是指通过加热稠油,降低其粘度,以提高采油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法、燃烧驱油法和电加热法等。

热采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操作性强,对于粘度较高的稠油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2. 溶剂驱油技术:溶剂驱油技术是在稠油中加入溶剂,改变其物理性质,以降低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常用的溶剂包括轻质烃类和聚合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稠油开发中的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应用之研究
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超稠油开采,本文分析探讨该技术应用机理和改善途径,促进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领域的发展应用。

标签:超稠油;高温气体;驱油技术
全球稠油资源储量巨大,地质储量高于常规油气储量总和。

近年来,随着国际常规油气供应紧张,以及稠油开采技术的进步,为稠油开采发展带来机遇,使得稠油具有和处于取代常规原油能源的战略高度。

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原理:将化学驱油体系注入地下储油地层,在地层的地质条件下,产生CO2气体、附带生成物和活性剂的化学效应,从而提高蒸汽能量和膨胀体积,进而达到驱替稠油的作用。

1 高温气体驱油机理
1.1 气体的调剖功用
高温气体驱油剂主要由硝石、尿素、活性剂及聚合物构成。

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向地层连续注入高温气体驱油剂溶液,该溶液流动渗入渗透层,最先进入渗透较快的高渗透层,溶液在地层的热能和活性剂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即CO2和NH3。

形成的大量气体泡米将高渗透层严实封堵,引导气液泡沫向渗透较慢的中低渗透层渗透,起到调剖功能。

1.2 高温气体驱油过程
高温气体驱油剂溶液产生的CO2气体,一部分在地热和活性剂作用下形成地层泡沫屏障,其余的CO2气体则溶解到稠油中,体积变化,驱动稠油移动。

CO2在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能以任意比例与原油融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运动系数。

形成的气液混相带推动原油前进,提高驱替效率。

另外,生成的CO2和NH3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驱油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油岩界面的张力,良好的从地层剥离油膜,提高驱油效果。

1.3 气体溶解驱油作用
CO2气体溶解到稠油中,稠油体积膨胀,迫使原油移动被驱替,稠油中的孔隙为原油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稠油地层中死角处不可流动的稠油随着溶解CO2,其体积也随着膨胀,驱替挤出缝隙孔腔,提高稠油采收效果;溶解气体后的稠油体积膨胀,也将孔道中的水分挤出,形成排水过程,发生油水相渗透率转换,形成任何相饱和度状态下,对稠油驱替流动都有利的环境。

CO2在油和水中的溶解,降低了油水向界面张力,油水相渗透率发生有利变化,油的相对渗透率高于水的相对渗透率,使环境有利于对稠油的渗透驱替采收。

2 室内试验研究及其性能评价
2.1 驱油剂性能测评试验
超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高的双高特性,注入的蒸汽温度高达350℃,即使进入油层后,温度仍然在300℃左右。

这就要求对驱油发泡药剂的耐温性能要进行测验。

试验将高温气体驱油剂与其他集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进行试验对比。

温度条件为低温25℃和高温300℃,在这两种温度下测定驱油剂的发泡量和表面张力。

通过试验测定,各药剂各有所长,但考虑耐温性和发泡量综合能力,高温气体驱油剂更适合超稠油开采的特殊地质条件。

2.2 降低稠油粘度试验
仍然将高温气体驱油剂与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对比试验,在300℃温度下,测定这些药剂的水溶液在不同溶解比例(0.1%-1.0%)时的降粘率。

通过试验对比,高温气体驱油剂具有更强的降粘作用,这与其自身特性相关:其一,药剂本身属于高分子活性剂,降粘作用本身就比较好;其二,药剂化学作用产生的CO2和NH3气体溶解到稠油中,是大幅降低稠油粘度的根本。

2.3 驱油效果试验
制作模拟油层结构,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数据,将油砂制作成高、中、低3种渗透率的油岩结构,抽空油砂内部水分,建立水饱和度。

模拟不同药剂+水蒸汽的驱油效果,每种药剂吞吐驱油两轮,测定三种渗透率的油砂采出程度。

通过试验对比,水蒸汽+高温气体驱油剂对三种渗透率的油岩结构的原油采出程度最高,表明高温气体驱油剂对稠油地层的驱油采收效果更好。

2.4 其他协作物质的选择
驱油体系发挥作用需要催化剂、聚合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

大量实验和筛选,尿素是CO2气体的最佳生成剂,那么催化剂的选择就成为关键,通过测定,硝石是最高效的催化剂;对于聚合物的篩选,要求是增粘作用较强,能耐高温,对比晒烟筛选,羟乙基纤维素是最优的泡沫稳定剂;表面活性剂要求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发泡效果好、良好的降粘作用,并且要与催化剂、聚合物等能够很好的配合,发挥更强的驱油功能,实验评定,综合考虑各项指标,以NS-30+AOS的效用最好。

由此,确定高温驱油剂的组合为尿素+硝石+聚合物+NS-30+AOS。

综上,通过实验室试验测定以及后期现场实践操作,都表面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对超稠油开采发挥很好的作用。

体系在地层中产生的CO2气体与活性剂及聚合物共同形成稳定的泡沫阻隔,借助贾敏效应,注汽到稠油地层中,水蒸汽帮助泡米体系的稳定形成和建立,提高注汽压力,同时该体系引导蒸汽进入渗透困难的地层,有效调剖驱替稠油。

另外,该技术对油液没有污染。

3 结语
高温气体驱油技术的研发推广,对超稠油生产,以及老井残余稠油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提高采收率和产量。

超稠油开采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要继续进行新技术的优化升级,使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在超稠油开采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凡.高温气体驱油剂在超稠油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41(10):146-147.
[2]李东.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