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注CO2开发技术调研

合集下载

蒸汽吞吐伴注CO2特超稠油藏开发方法研究

蒸汽吞吐伴注CO2特超稠油藏开发方法研究

17 3
21C 2 . 0 提高蒸汽驱效率( 单管均质模型 ) 评价研究 不 同方 式提 高 采 收 率程 度 进行 对 比研 究。实验 21 . 1不同情况下伴蒸汽注人驱替效率对 比 . 结 果 见 图 2 。 实验方法 : 在单管均质模型中, 2 / i( 以 . Lm n冷 5 水 当量) 注蒸汽 , 分别采用单纯蒸汽驱 、 蒸汽伴 C 2 O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21年 l 0 1 0月 第 3 3卷 第 5 期
Jun l f o twet e oem nv r t(cec & T cn lg dt n ora o uh sP t l S r u U iesy S i e i n eh oo yE io ) i 错 半 {崴 缸 l :
蒸汽吞吐伴注 C 2 O 特超稠油藏开发方法研究 冰
任立新 吴 晓东 王世军 程绪彬s 于 晏 , , , ,
1中 国石 油大 学石 油工 程教育 部重 点实 验室 , . 北京 昌平 12 4 ; 0 29
2 中 国石化 胜利 油 田胜 利采 油厂 , . 山东 东 营 27 5 ;3 中国石 油川 庆钻探 工 程公 司地研 院 , 50 1 . 四川 成都 6 05 10 1

要 :通过 开展 C 2改善特超稠 油开发效果物理模 拟研究 、 O 腐蚀 与防腐蚀研 究、 O C 2 蒸汽吞吐 井注入 C 2 态变 O 相
化研究 , 细化 了 C 2 O 增产机理 , 确定在 现场施 X过程 中对 管道及设备的保护措施 , - . 明确 了蒸汽吞吐 井注入 C 2 的相 O 后
() 2 膨胀 ; 3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 4 改善储层渗 透率 ; 5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 1。 () 7 0 -】

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吞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吞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吞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张守军;郭东红【摘要】为了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效果,探讨了应用自生二氧化碳泡沫辅助超稠油蒸汽吞吐技术的可行性.室内考察了磺酸盐类高温泡沫剂(GFPJ)体系的发泡性能、再发泡性能、耐高温性能以及高温下的封堵性能.结果表明,GFPJ体系具有很好的发泡性能以及再发泡性能,280 ℃温度下老化96 h后体系的活性物损失不大于12.5%,200 ℃温度下的阻力因子达到16.7.使用以尿素为发气剂,GFPJ为泡沫剂的地下自生二氧化碳泡沫技术开展了130井次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累计增油3.66×104 t,经济效益达7 500万元,投入产出比1∶8.【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09(037)005【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稠油开采;二氧化碳;泡沫;蒸汽吞吐;辽河油田【作者】张守军;郭东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5;TE357.44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区,2006年稠油产量达到764.4×104 t,占辽河油田年总产量的62.4%,其中热采稠油年产量达到660.0×104 t,占稠油产量的86.3%。

自20世纪80年代投入开发至今,该油田生产稠油的主力区块相继进入蒸汽吞吐开发的中后期,平均吞吐周期数达10.5个周期,油层压力已降至原始压力的30%左右。

受地层压力降低、边底水侵入和油井井况变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周期产油量越来越低,吞吐开发效果变差,产量递减较快[1]。

如何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的作用效果,已经成为辽河油田稳定原油产量的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油井周期吞吐效果,可以采用提高蒸汽利用率、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增加地层弹性能量、改善渗流通道和降低流体黏度等技术手段[2]。

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袁光喜;陈金星;罗全民;林吉生;徐星光【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8(032)006【摘要】春光油田超稠油区块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导致注汽质量差,周期产油、油汽比逐渐变差,为此,开展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通过稠油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测试了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能力及溶解对弹性能和黏度的影响,利用蒸汽驱替实验揭示了CO2对提高驱替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CO2在春10原油中溶解气油比达到69.7,油气混合体系体积系数达到1.15,溶解增能效果显著;温度升高,则CO2的溶解量降低,温度每升高1℃,饱和压力则增大0.081 MPa;CO2溶解后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黏率达到98.2%.水驱溶解了CO2的油气混合体系较驱替脱气脱水原油驱替效率提高了12.74%;CO2伴注蒸汽驱较单纯蒸汽驱驱替效率提高了11.55%.【总页数】4页(P82-84,88)【作者】袁光喜;陈金星;罗全民;林吉生;徐星光【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稠油开采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相关文献】1.CO2辅助超稠油蒸汽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J], 任宝铭;李玉君;支印民;王国栋2.CO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J], 宋远飞;伍晓妮3.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J], 张方礼;张丽萍;鲍君刚;张晖4.过热蒸汽装置-提高稠油开发效果的有效设备 [J], 朱新立5.稠油油藏N2、CO2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实验研究 [J], 林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摘要:特超稠油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难度较大。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特超稠油的开采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特超稠油的开采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关键词:特超稠油开发特超稠油是有着巨大开采潜力的能源来源,对其进行开采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了石油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特超稠油的主要特点是其中含有非常高的胶质沥青质,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热力采油、出砂冷采、溶剂法、化学法、物理法和微生物法等[1]。

一、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现状1.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流体热对流和热传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利用原油和冷凝水的重力作用进行开采。

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靠近油层底部钻一对水平井,另一种方式是在其正上方钻垂直井,在上面注入井注入蒸汽向上及侧面形成饱和蒸气室,蒸汽冷凝加热油层,加热后油黏度下降,重力作用下进入生产井。

2.出砂冷采技术这种技术同样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熟。

出砂冷采技术的主要应用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稳定泡沫油流机理、上覆地层压实驱动和远距离边底水作用。

目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从摸索实验阶段逐渐转入到工业化的应用推广中,在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出砂冷采技术的特点在于基础建设投资较少,见效快、产能高、风险小,国外矿场的生产经验证明,稠油携砂冷采日产量能够达到10-40t/d,单位原油冷采成本低于蒸汽吞吐等方式。

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利用天然能量的衰竭式开采,效率不高,并且相关的携砂冷采接替技术还不成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推广应用。

3.水平井注气体溶剂萃取技术薄油层、粘土矿物容易发生变化的油层和底水油藏等方法利用注蒸汽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需要一些成本更低的方法进行开采。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注入热焓对比图
2290 2033
1624
853
井口 1400m、2000mD
井底 2200m、400mD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流体比容对比图
6.39
4.41
1.60
井口 1400m、2000mD
1.15
井底 2200m、400mD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5
✓前 言
4. 超深层低渗稠油开发技术思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2
(一)二氧化碳增溶降粘体系的研发与评价
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影响
实验条件 常压,100℃,化学剂加入量=0~12%,增溶剂含量=0~100%
配比对降粘率影响
加入量对降粘率影响
分析了复合体系的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溶剂含量不宜大于80% , 化学剂复合体系加入量越大降粘率越高。
在三合村油田沙三段先后实施过多种开发方式,但产能均未取得突破。
• 深: 油藏埋深2200-2500m • 低: 平均渗透率300mD
• 稠: 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为2500-6000mPa•s • 强: 砂砾岩储层,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
垦119块沙三段不同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对比表
井号
试采日期
效 厚 /层 数 m/层
稠油分类标准(按深度划分)
深度(m)
分类
< 600
浅层稠油
600~900
中深层稠油
900~1600
深层稠油
>1600
超深层稠油
胜利油田东部超深层低渗稠油储量9629万吨,占胜利油田东部未动用稠油资源量30 , 为胜利油区未开发的最大稠油储量阵地。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胡海光
【期刊名称】《中外能源》
【年(卷),期】2024(29)6
【摘要】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

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过降黏、溶解等作用增强稠油的流动性。

驱替技术方面,二氧化碳驱替稠油开采技术按介质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驱替、二元复合驱替、三元协同驱替。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是驱替普通稠油的主要方式;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稠油、超稠油,需加入蒸汽、化学试剂等物质综合作用;“CO_(2)+”多元介质复合驱替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实践效果方面,二氧化碳辅助三元协同驱替稠油技术采收率最高。

二氧化碳辅助驱替稠油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未来应在深层超稠油开采的适应性、二氧化碳埋存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胡海光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胜利油田二氧化碳驱注气及其防腐技术国内领先
2.稠油注CO2降黏管道输送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3.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4.中原油田首创二氧化碳驱产出气回注技术
5.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3T09:25:20.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7期作者:翟星[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河北省黄骅市 061103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近几年,基于能源紧缺和温室效应的背景,CO2驱油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分析了CO2在稠油油藏驱油过程中的驱油机理,并概述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的运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稠油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气驱采油技术工作效率较低,采出油量较低。

随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稠油油藏的采油效率。

该技术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石油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指的是讲二氧化碳注入到油层中,利用二氧化碳高溶解性的特点,增加原油的体积降低原油的黏度和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而达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而且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的解决我国CO2的封存问题,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CO2驱油技术相关机理2.1驱油机理CO2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驱动方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及二氧化碳混相驱,区别在于地层压力是否达到了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MMP)理论上的定义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所注入气体达到多级接触混相的最小限度压力。

在实验的方法上,Stalkup 定义是通过室内驱替实验,获得最终采收率曲线上的拐点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Enick 等人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定义是当注入的7200(m3/m3)时,适当的增大压力使得采收率达到 80%时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

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以G24-P21井为例

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以G24-P21井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2020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4卷第4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20)04–0084–06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以G24–P21井为例刘经纬1,2,黄亮1,仲学哲1,孙晓然2,严祥威1(1.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河北唐山063200)摘要:通过开展高压物性实验、族组分分析实验与气相色谱实验,深入研究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稠油的饱和压力、气油比、体积膨胀系数与注入超临界CO2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增函数),稠油黏度与注入超临界CO2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减函数),从而有效改善原油物性;随着注入超临界CO2含量的增加,稠油总烃含量相对增大,胶质+沥青质含量相对减小,且超临界CO2在对稠油总烃组分的萃取过程中,对正构烷烃或与正构烷烃化学性质相似的组分具有高度选择性。

整体而言,注入超临界CO2可有效改变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超临界CO2;稠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分分析;气相色谱中图分类号:TE341;TE345 文献标识码:A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the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oil--by taking G24-P21 well as an exampleLIU Jingwei1, 2, HUANG Liang1, ZHONG Xuezhe1, SUN Xiaoran2, YAN Xiangwei1(1.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do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2.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00, 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high-pressure physical property experiment, group component analysis experiment and gas chromatography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oil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the saturation pressure, gas oil ratio and volume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heavy oil increase in quadratic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eavy oil in quadratic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ratio of supercritical CO2, the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of heavy oil is relatively increased, while the content of gum + asphaltene is relatively decreased. The supercritical CO2is highly selective for n-alkanes or components like n-alkanes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heavy oil total hydrocarbon components. Generally, the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can effectively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ed recovery.Key words:supercritical CO2; heavy 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group component analysis; gas chromatography自1997年Butler提出非凝析气加蒸汽重力泄油技术(SAGP)[1–2]以来,超临界CO2被应用于石油行收稿日期:2019–09–18;修订日期:2019–11–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φ ×Soi 原油密度,g/cm3 渗透率,10-3μm2 原油粘度,mPa 油层厚度,m 边底水体积大小
>0.5
>0.1 <0.9 kh/μ>3 <15000 >6 不大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热采
蒸汽驱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主要热采阶段。 原理:蒸汽驱是把高温蒸汽作
化学驱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Hale Waihona Puke 热采稠油热采是利用热力驱使稠油流动,降低粘度的一种开采方式,主要
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 蒸汽吞吐
油藏条件及开发条件
1 2 3 主 要 油 藏 参 数 油藏埋深,m 净总厚度比 有效孔隙度,%
一般界限
<910 >0.5 >0.2
4
5 6 7 8 9 10
原始含油饱和度,%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3、化学驱
化学驱是将药剂注入地层,通过药剂与地层原油的作用进行降粘开采
的方法。现场主要使用的为催化剂和水溶性自扩散降粘药剂。
催化剂 催化剂吞吐的机理催化剂通过断裂沥青质间的C-O、C-S、S-H等极性键(其 中C-O键能360kJ/mol、C-S键能272kJ/mol、S-H键能368kJ/mol),并阻止其再次 聚集叠合,降低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从而实现降粘的目的。在地层中实现药剂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与原油反应,优化反应效果的同时,在反应阶段降低药剂 主剂成分损耗。
HDCS
郑411
稠油油藏
稀油油藏 水驱后期 稀油油藏 注水困难 稀油油藏 水驱后期 稀油油藏
1340
68
13.40
23 17 23 原始36 /
12-24Pa.s
/ 地下2.43mPa.s 20.11-106mPa.s 地下4.9mPa.s
中原 气水交替 濮城沙一下 江苏 气水交替 华东 CO2驱 富14断块 草舍 油田 葡萄花北
2
CO2注入泵
可用700型泵车代替 需进一步查阅论证*
3
4
喂液泵
加热设备
一般为屏蔽泵
一般自制: 电加热或热交换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3、井下管柱与井口选择
调研多个油田注CO2管柱设计的共性:防CO2腐蚀油管+滑套开关
或机械洗井开关+水力锚+封隔器+尾管阴极保护器,保证材质相同。
华东草舍油田管柱 中原油田管柱
三、国内外CO2-EOR现状
1、国外CO2-EOR现状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室内及现场研究
美国和前苏联进行大量工业试验 美国取得飞速发展 技术日趋成熟,美国广泛采用 100多个
美国原油价格与CO2项目进展
目前,CO2驱已成为三大EOR方法之一。(热采、聚合物驱和CO2驱)
超稠油注CO2开发技术调研
工程技术研究院
二○一二年十月
汇 报 提 纲
一、地层降粘技术概况 二、CO2吞吐技术概况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稠油地层降粘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热采、气混相驱及化 学驱。
热采
蒸汽驱、蒸汽吞吐、火烧油层
气混相驱
二氧化碳驱、二氧化碳吞吐、氮气、 天然气驱 催化剂,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
2. 原油膨胀:二氧化碳可在碳氢化合物中充分溶解,使体积增加30~50%。
原油膨胀后使孔隙压力升高,部份残余油被驱入井筒,甚至在被二氧化碳局部 饱和地带,使其相渗透率提高,使驱油效率提高6~10%。
3. 增加注入能力:二氧化碳与水的混合物略呈酸性,在砂岩中,由于PH值
降低,碳酸稳定了粘土矿物,生成的碳酸盐易溶于水,从而提高了注入能力。
测定采油井静、流压,监测地层能量恢复情况。
需要商讨的问题
单流阀与地面管线的选型; 油套环空防腐液体,CO2防腐剂的选择; 管柱需要详细设计; 注气前注不注水?
CO2装卸管线的扣型需要与气体运输车配合。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CO2溶解降粘曲线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溶解膨胀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CO2物质的量分数、原油密度、原油相对分子质 量有关。郑411原油最大体积系数约为1.32,而一般轻质油可达1.83。
CO2-饱和原油的油层体积系数 (Simon和Graue 1965)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 溶解CO2膨胀系数
其他
50-126
10-23
塔河
144
65
与塔河油田YQ区块相似的区块没有,相似的地方仅有在超稠油 区块实施。在超稠油区块实施时,且一般与蒸汽相结合进行吞吐。 由于塔河油田稠油在地层中流动性比较好,无需与蒸汽相结合, 可以直接进行CO2吞吐。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1、地面工艺流程
液相注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车载泵直接注入;二是罐车
井口选择:压力根据计算确定,材质EE级及以上。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4、防腐工艺与其他配套
防腐工艺 各工具材质相同,避免电偶腐蚀; 保证注入CO2的质量,保证气体水含量小于200ppm; 定期或者连续注入防腐剂,尤其是油套环空; 注CO2完毕后,注柴油把CO2顶替进地层,不让CO2与水在管柱内接触; 尾管加阴极保护器; 采油井,选择防止CO2腐蚀的机抽设备,安装气锚,阻止CO2进入油管。 其他配套工艺
解的能力,因此,有较大量的轻烃组分被抽提进入气相,直到临界点,气液达到 平衡而混相。但是,当氮气在生产井底突破时,其强烈的抽提作用使原油不断失 去轻质组分变为重质原油而逐渐失去流动性,直至产生固态沉积,使油井的产能 急剧下降。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天然气驱 天然气驱主要解决的是波及体积的问题,从而将水驱时难以波及到的厚 油层顶部的剩余油驱替出来。
2、国内CO2-EOR现状
塔河油田与国内其他实施CO2-EOR油藏特征对比
油田 形式 CO2吞吐 CO2驱 CO2吞吐 油藏类型 水驱后期 注水困难 与蒸汽结合 开发稠油油藏 稠油油藏 深度,m 1000-3000 最大3000 6000 温度 压力,MPa 地面 粘度,50℃ 2.4-6万 毫帕秒 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
序号 1 设备名称 低温储罐 要求性能参数 容量:25-120m3; 承压:2.4MPa; 温度:-25℃; 材质:16MnDR。 排量:≥8m3/h 出口压力:≥35MPa 吸入压力:2-4MPa 排量:12.5m3/h 出口压力:1.4-3.0MPa 将注入的CO2 升温至10-40℃以上 备注 可以用低温槽车代替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机理:溶解降粘;膨胀作用;萃取轻组分;降低界面张力;溶解 气驱;酸化解堵。
CO2驱段塞图
CO2驱三相组成变化(多次混相)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溶解降粘
轻质油溶解度为三、四百方(标准方),前人研究稠油一般一百 多。超稠油溶解降粘效果显著,能降至1/100,而一般原油仅能1/10。
成碳酸。固态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
主要生产来源为化肥厂、造酒行业和炼厂。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1、CO2的基本性质
31.1℃ 7.38MPa
临界点:31.1℃,7.38MPa。 超过31.3℃,为超临界状态,兼有
液体、气体的性质,流动性好、扩散性强,比重是水的0.6至0.8倍。
为载热流体和驱动介质,从注
气井持续注气,从相邻生产井 持续产油,利用注入的热量和
质量提高驱油效率的过程。从
驱油方式看,蒸汽驱全过程由 三种不同驱油方式组成。油层
蒸汽驱通常应用在经过吞吐后的油
井,对油藏无特殊要求。
先经过冷水驱,然后经过热水
驱,最后经过蒸汽驱。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热采
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是一种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
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
火烧油藏处于研究阶段,现场应用较少,根据国外油藏筛选条件油
藏最深为3505m。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气混相驱可利用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现场常用的气体为烃类气体,天
然气;非烃气体:二氧化碳和氮气。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驱油藏条件
注:NC为非重要因素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氮气驱 氮气驱要求的纯度比二氧化碳和烃类气体高,一般要达到99%以上,如
有少量氧气混入,会引起压缩机内润滑油起火爆炸,实施的难度大,但同
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点。氮气驱在油田现场仅有先导试验,而 且安全性难以保障,因此塔河油田不适合开展氮气驱油技术。
原理:氮气会抽提原油中的轻烃组分. 又会溶解入原油中,但抽提的能力大于溶
该体系应用较少,仅在胜利油田有过现场试验,单井效果差异较大。
汇 报 提 纲
一、地层降粘技术概况
二、CO2吞吐技术概况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1、CO2的基本性质
气态
液态
固态
充装系数:60%15MPa 4L的能装2.2公斤
液态槽车一般20t,25t
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
注催化剂对油藏无特殊要求,考虑与蒸汽驱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温
度,强化药剂利用率。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3、化学驱
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剂
药剂具有快速渗透、增溶、分散、润湿的性能,与原油接触后,体系
水溶液与原油互溶,增加油水界面粘滞力。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改善稠油
流动性的目的。
该井通过工艺优化,共注入 自扩散降粘剂300方,开井 14天后见油,最高日液 62.9t/d,日油最高8.9t/d, 含水最低81.2%。至12月22 日,已累计产油1912.1吨, 目前日油仍然保持在7t/d, 生产效果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