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课件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 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 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广设节度使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之 乱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继
续
发
展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
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 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 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 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 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 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 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 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 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趋势: 中央权 力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
新元
发
行省制,宣慰司,
展
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北宋:
探究三: 材料1
中书省 山东 直辖地
河北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省、路、府、州、县)
1.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 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枢密院
最高军 事机关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概况:创立?依据?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影响: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门第 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国家公务员考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科举制 隋唐
B、发展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西周) 封建时代 代不同 不 中央政府下属 是中央中书省 和中央政 侯国相对独立, 行政机构,郡 的派出机构, 同 府关系不 权力地位世袭 守县令皇帝任 行政长官直接 点同 对中书省负责 免 作用和影 一定时期产生过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 积极作用 ; 但长期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响不同 以来其残余势力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破坏国家的统一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和社会安定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
皇帝
中书省 行中书省(行省)
(河北、山东、山西)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路、府、州、县
集 权
宣慰司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 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轻则纪 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 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D A.遏制了官员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防止权力的滥用
五代十国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北宋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 将充实禁军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负责监督 于各地设转运使,多数赋税 上缴中央
科举制
隋文帝萌芽 隋炀帝创立 方式为考试 标准为成绩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历史教训
趋势:选拔标准由德行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 式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 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教训: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应建立有 效的官吏退免制度;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 际才能的弊端。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
①汉朝时,地方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 廷对抗 ②汉武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 令”。削弱王侯的权利
藩镇割据 2、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①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军队,往往 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②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 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
1、汉朝: 察举制度 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 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历别出现在商周及春秋之时,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 地位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 般 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利、 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职,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各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2)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 弱,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3)从地方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
4.(2017· 江西八校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 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 )
三、选官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 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 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 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汉时期 C.北朝初期 B.西汉初期 D.蒙元帝国 ( )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
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 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 料未提及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5.(2016· 南昌模拟)“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 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 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 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 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 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 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①措施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
学科%网
②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4)宋初
①措施
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
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5)元朝
①措施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
学@科网
以防大家迷路
请大家加高考分享群群号:155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