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附答案及详细解释)

合集下载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2010上海高考语文卷(解析版)

2010上海高考语文卷(解析版)

2010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详解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上海市高中初中试卷下载地址列表一

上海市高中初中试卷下载地址列表一

2.答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考试时间150分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笔 墨 的 超 越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一 阅读80分
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越
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估分答案汇总,答案仅供参考!全国卷1语文答案1.C2.B3.B4.A5.C6.B7.A8.D9.A 10.B18.赫然稳稳缀满铺满显现汇聚陶醉映衬全国卷2 语文答案1-5CBCBD 6-10 CCABD11:从公家借了几十万钱来慰劳部队,在他死后,亲属和手下的官吏卖掉器物古玩来偿还。

12:张凝打算上报将士们立功的状子,李重贵叹息书:“大将陷入敌军覆没了,我们却记功有什么脸面呢?”答:(1)本诗通过借梦来表现作者既想超越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仕途与隐居的矛盾心情。

(2)通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意境,同时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

诗人在诗中描绘夜凉如水,万籁俱寂恬静的意境百花争妍的春天和思家之情用梦境来体现;而看棋的典故表现作者超脱入世之想。

13题:(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荒于嬉毁于随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14题(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15题(1)“大河家”地处偏疏贫穷,不为人知,但此处都是大西北和中原的交通干线,更是勾起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思念(2)与其在生世沉浮中随波逐流,不如到大河家住一阵对心灵的沉寂,从而对人生有总体的把握,进而对世事浮沉胸有成竹16 题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17题喜欢看河是指韩三十八老汉对河情有独钟,引发人生的思考。

“默默无语”是对自己的经历的沉思;作者这样写是要像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气定神行的态度18:(1)设立(2)咨询(3)核实(4)叫停(5)存在(6)侵害(7)保护 (8)免受19:(1)可是(2)就是(3)也(4)但是(5)即使20:博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博大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心襟;博大是一种虚怀若谷气魄。

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附答案及详细解释)

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附答案及详细解释)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辽宁卷)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10、11)月考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10、11)月考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2009年9月1.(河南省200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听不懂自己孩子常用的词语,交谈时如同听外星人讲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埋怨父母跟不上时代,无法和他们勾通。

当大家都在抱怨对方的时候,英国13岁少女露西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典,使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

这种创意和实际行动实在叹为观止。

(1)_________修改:_________;(2)_________修改:_________;(3)_________修改:_________;(4)_________修改:_________。

答案(1)感触——感叹(2)勾通——沟通(3)使——为(4)叹为观止——令人赞叹2.(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年高三年级第四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走进微山湖风景区,你会强烈地感到人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

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间的绿色。

①湖中,轻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②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泻③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④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又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答案③、①、②、④(顺序是由岸及湖,由近及远。

抓住“岸上”“山上”“湖中”表示方位的词语。

)3.(山东寿光现代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下面一段话中两处表达有问题,或有语病或连贯性不好,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影片《梅兰芳》的热映的确给了电影界诸多启示,②它不仅场面精致,制作精良,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很高的艺术品位。

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③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文化资源配置优化,一丝不苟,反复磨砺,④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⑤才能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统一,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文艺精品。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免费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免费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子,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澄澈(chéng)轻佻(tiāo)豁免权(huò)舆论哗然(huá)B.甄别(zhēn)市侩(kuài)软着陆(zháo)温柔敦厚(dūn)C.苍穹(qióng)朱遂(suì)扁桃腺(xiàn)拈轻怕重(zhān)D.跛脚(bǒ)菁华(jīng)撂挑子(liào)大雨滂沱(pā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B.我坐在暖烘烘的沙滩上,眺望浩渺的大海,观看为了一块面包而聒噪的海鸥,打量那些在海滩上寻找斑斓贝壳的孩童,尽量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

C.初春,周围的一切在闪烁,在融化,大地蒸腾起热气,云雀安详地鸣啭着……呼吸者凛冽、砭骨的空气,融雪炫目的反光使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

D.世人仅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精骛八级,心游万仞,领略茫茫宇宙与纷繁人世的壮丽之美,这是何等的境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她到在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物料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各种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

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

”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

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

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

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

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

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

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B.何况C.可见D.虽然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

(20分)天目山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

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

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

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

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

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

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

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

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

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

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

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

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

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

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

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

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

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

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

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

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

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

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

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

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

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

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

(不超过60字)(3分)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从军行》)(2)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5)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8)香稻啄馀鹦鹉粒,。

(杜甫《秋兴》)(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