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药用植物:凡能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的植物药用植物学:利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形态、构造、分类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的一门学科细胞: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功能的微器官,也成为拟器官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的更细微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由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植物组织:形态、结构相似,来源相同,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组合器官: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多种组织构成并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部分凯氏带:凯氏带是环绕在内皮层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的木栓质加厚的带状结构。
从横切面上观察时一般仅能观察到径向壁上的点状木栓质,因而有时也称凯氏点通道细胞:夹杂在厚壁的内皮层细胞中的薄壁组织,往往与原生木质部相对初生生长:即由根和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体长度的增加,故也称伸长生长次生生长:植物的初生生长结束之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一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有强大的分裂能力和分裂活动,特别是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细胞组织所导致的生长。
它也叫增粗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根和茎的加粗周皮: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存在于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
周皮是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组成,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及根加粗生长时形成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的一种次生保护组织年轮:由于形成层分裂活动时受到季节的影响,使当年的晚材与第二年的早材界限明显,一年一轮标志着树木的年龄,称为年轮树皮:狭义的概念是指木栓形成层及外方所有的枯死部分,即落皮层;广义的概念是指维管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初生韧皮部及以外的周皮落皮层:周皮的不断发生往往导致被其隔绝的外部组织相继死亡,这些在茎表面积累的死组织一层层被周皮所分隔,常形成片状剥落,因此称为落皮层叶序:叶在茎枝上排列的次序或方式叶镶嵌:同一植株的叶子,彼此错开生长,使叶片互不遮光,作镶嵌排列的现象运动细胞:上表皮上有一些特殊大型的薄壁细胞,又称泡状细胞等面叶:叶片在形态上和内部构造上无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异面叶:具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叶花:花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的繁殖器,通过传粉受精作用,产生果实和种子,繁衍后代双受精:一个精子和卵结合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称为受精,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的胚;另一枚精子则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二倍体的初生胚乳核,以后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无限花序:在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继续向上生长,产生新的花蕾,开放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有限花序:在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或中心的花先开放,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生长,各花由内向外或由上而下陆续开放花程式:由字母、数字、符号或固定的公式来表示花的性别、花的对称性、花各部分的组成、位置及花的各部分彼此间的关系心皮: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变态叶果实: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胚:由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是种子中没有发育的幼小植物体,包藏在种皮和胚乳内,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单性结实:是指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的果实的现象。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药用植物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用植物植物的种类、结构、生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用植物,并正确地使用它们。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是药用植物学的基础,掌握这些常用名词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学。
例如:1、药用植物(medicinal plants):指的是那些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植物,可以用于改善或缓解人们身体疾病的植物。
2、植物组成(plant composition):指的是植物体中所含有的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糖类、油脂、酚类和醌类物质等。
3、植物性状(plant characteristics):指的是植物的外部特征,如形状、大小、色泽、花色、株型等。
4、植物繁殖(plant propagation):指植物的繁殖过程,可以通过种子繁殖、芽繁殖、分株繁殖、组培繁殖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5、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effects):指药物对人体具有的特定生理作用,可以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或调节人体紊乱的作用。
除了了解药用植物学名词,我们还应该了解药用植物学的一些简答题,以加深我们对药用植物学的理解。
1、什么是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药用植物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用植物植物的种类、结构、生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
2、药用植物的种类有哪些?药用植物的种类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攀缘植物、灌木植物等。
3、药用植物的植物组成有哪些?药用植物的植物组成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油脂、酚类和醌类物质等。
4、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芽繁殖、分株繁殖和组培繁殖等。
5、药理作用是什么?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具有的特定生理作用,可以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或调节人体紊乱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的介绍。
只有充分理解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药用植物。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以提高药用植物学的知识,有助于促进我们身体健康。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一、名词解释1.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非生命物质,统称为后含物。
2.角质化:原生质体产生的角质,使细胞壁内角质化并使细胞壁的表面形成一层角质层。
3.木栓化:细胞壁中增加了木栓质,使得细胞壁常呈黄褐色,不透水,不透气,使得细胞与外界隔离成为死细胞。
4.腺毛:腺毛是能分泌挥发油、树脂、黏液等物质的毛茸,为多细胞构成,由腺头和腺柄两部分组成5.非腺毛:非腺毛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头、柄之分,末端通常尖狭,不能分泌物质,单纯起保护作用。
有线状毛、棘毛、分枝毛、丁字毛、星状毛、鳞毛。
6.厚角组织:厚角组织是由生活细胞构成并且是初生壁增厚的机械组织,细胞内含有原生质体,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7.厚壁组织:厚壁组织的成熟细胞是没有原生质体的死细胞,细胞都具有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常有明显的层纹和纹孔沟,并大多为木质化的细胞壁,细胞腔较小。
可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8.晶鞘纤维:在纤维束外围有一层或几层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这种复合体称为晶鞘纤维9.嵌晶纤维:纤维细胞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
10.输导组织:输导组织也称维管组织,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组织。
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相接,遍布于植物体内,可分为木质部和韧皮部两类,木质部由导管和管胞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水分和溶解水中的无机盐及其他营养物质。
韧皮部主要有筛管,伴胞或筛胞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溶解状态的同化产物。
11.胼胝体:筛板形成后,在筛孔四周逐渐积累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称为胼胝质,随着胼胝质逐渐增多形成垫状物,称为胼胝体。
此时筛孔失去作用。
12.根状茎:常简称为根茎,茎地下横卧,节和节间明显,节上有退化的鳞叶,具顶芽和腋芽,常生有不定根,根状茎的形态随植物种类而不同。
13.鳞茎:地下茎极度缩短呈扁圆盘状,称为鳞茎盘,其上着生许多肉质肥厚的鳞叶,整体呈球形或扁球形。
顶端有顶芽,鳞片叶内有腋芽,基部有不定根。
药用植物学整理

药用植物学整理绪论一、名词解释1、药用植物学:就是一门以具备医疗保健促进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非政府、生理功能、分类鉴别、资源研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
2、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也指古代对于药物的称谓,由于草本占多数,故名。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一、名词解释1、细胞器:就是细胞中具备一定形态结构和共同组成,具备特定功能的微器官,也表示拟将器官。
2、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定型的细胞核,由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表示原核生物。
3、半复粒淀粉:具有2个或多个脐点,每个脐点除有它各自的层纹外,在外面另被有共同层纹的淀粉粒。
4、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几乎同时明确提出了细胞学说:一切动植物有机体都就是由细胞形成的。
即为细胞就是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填空题1、细胞核具有一定的结构,可分为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四部分。
2、原生质体内物质按照促进作用、形态及组分差异,又分成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三部分。
、3、白色体与物质的累积和储藏有关,其中所造粉体制备淀粉,蛋白质体制备蛋白质,造油体制备脂肪及脂肪油。
三、选择题1、糊粉粒多分布于植物的种子。
2、桃子明朗后易变硬,农业上的迳麻,都就是由于细胞壁的胞间层的果胶熔化而并使细胞相互拆分导致。
3、不具有次生壁的细胞有厚角细胞。
(它是活细胞)4、草酸钙晶体中重新加入20%硫酸晶体可以熔化,并进一步构成针状晶体划出。
5、草酸钙晶体通常存有于细胞的液泡中。
四、问答题1、试述细胞壁有哪些特化现象?可用什么鉴别方法?细胞壁的特化现象包含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黏质化和矿质化等。
鉴别方法:木质化的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一滴,待片刻,再加浓盐酸一滴,即显红色。
木栓化细胞壁遇苏丹ⅲ试液可染成红色。
角质层遇苏丹ⅲ试液可被染成橘红色。
黏液质化的细胞壁突遇玫红酸钠醇溶液涂成玫瑰红色,突遇钌白试剂可以涂成红色。
矿质化是指细胞壁中含有硅质或钙质等。
(完整版)《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

三、解释名词1。
圆锥花序和总状花序圆锥花序:花序轴产生许多分枝,每一分枝各成一总状花序,整个花序似圆锥状,又称援助花序。
总状花序:花序轴细长,其上着生许多花梗近等长的小花。
2.角果和荚果角果:由2心皮合生的子房发育而成,内具假隔膜,种子生于假隔膜上,成熟时两侧腹缝线同时开裂,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
荚果;由单心皮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腹、背缝线同时开裂,为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3。
灌木和半灌木灌木:若主干不明显,植株矮小,在近基部处发生出数个丛生的植株.半灌木:若介于木本合草本之间,仅在基部木质化的称亚灌木或半灌木。
4。
羽状复叶和三出羽状复叶羽状复叶:叶轴长,小叶片在叶轴两侧排成羽毛状。
三出羽状复叶:叶轴上着生有三片小叶的复叶.若顶生小叶具有柄的,称羽状三出复叶。
5.单性花和两性花两性花:一朵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牡丹。
单性花:仅有雄蕊或仅有雌蕊的花称单性花。
6。
有被鳞茎和无被鳞茎无被鳞茎:百合、贝母鳞叶狭,呈覆瓦状排列,外面无被覆盖的称无被鳞茎。
有被鳞茎;洋葱鳞叶阔,内层被外层完全覆盖,称有被鳞茎.7。
定根、主根和不定根定根:主根、侧根、纤维根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的,有固定的生长部位,称定根,如桔梗、人参。
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并不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的,而是从茎、叶或其它部位生长出来的,这些根的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故称不定根,如玉蜀黍、麦、稻等。
主根:植物最初生长出来的根,是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来的,它不断向下生长,这种根称主根.8.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薄壁组织:也称为基本组织。
厚角组织:是生活细胞,具不均匀加厚的初生壁,不木化。
9.浆果和核果浆果:外果皮薄,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多浆,内有1至多粒种子,如枸杞子。
核果: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坚硬、木质,形成坚硬的果核,每核内含1粒种子,如桃、杏。
10.托叶鞘和叶鞘托叶鞘:有的托叶联合成鞘状,并包围于茎节的基部,称托叶鞘。
叶鞘:有些植物的叶柄基部或叶柄全部扩大形成叶状,称为叶鞘。
药用植物学1

名词解释1药用植物:凡能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的植物2药用植物学:利用植物学知识、方法来研究和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
3药用植物学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保证、临床效用、开发研究密切相关。
4后含物:指细胞原生质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非生命物质。
5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形成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6单粒淀粉:只有一个脐点,无数的层纹围绕这个脐点7复粒淀粉:具有2个以上脐点,各脐点分别有各自的层纹围绕8半复粒淀粉:具有2个以上脐点,各自脐点除有各自的层纹环绕外,外面还有共同的层纹9菊糖:果糖分子聚合而成,多含在菊科,桔梗科,龙胆科部分植物根的薄壁细胞中,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10脂肪和脂肪油: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脂,在常温下呈固体或半固体的成为脂,呈液体的称为油11晶体:植物细胞生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12胞间层:又称中层,是相邻的两个细胞所共有的薄层,是细胞分裂时最早形成的分隔层,它是由一种无定形、胶状的果胶类物质所组成13初生壁:细胞分裂后在胞间层两侧最初沉淀的壁层,是由原生质体分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类物质组成14纹孔:细胞壁形成时,初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的增厚,在很多地方留一些没有增厚的呈凹陷孔状结构15胞间连丝:许多纤细的原生质从纹孔穿过纹孔膜和初生壁上的微细孔隙,连接相邻细胞这种原生质丝称为胞间连丝。
16组织:是由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能彼此密切结合、相互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17平轴式:气孔器周围通常有两个副卫细胞,其长轴与保卫细胞和气孔的长轴平行。
18直轴式:气孔器周围通常有两个副卫细胞,其长轴与保卫细胞和气孔的长轴垂直。
19不等式:气孔器周围的副卫细胞为3~4个,但大小不等,其中一个明显的小。
20不定式:气孔器周围的副卫细胞数目不定,大小基本相同,形状与其他表皮细胞基本相似。
21环式:气孔器周围的副卫细胞数目不定,大小基本相同,形状比其他表皮细胞窄,围成气孔器排列成环状。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1.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特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2.本草:历史上专门记载药物的着作。
3.原生质体: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4.质体: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基本组成为蛋白质和类脂,含有色素。
根据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5.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各种非生命物质的总称。
6.纹孔:次生壁在加厚过程中并不是均匀增厚,在很多地方留下没有增厚的空隙,称为纹孔。
7.组织:来源、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而且彼此密切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8.气孔:表皮上分布的小孔称为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有控制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蒸发的作用。
9.腺毛:有头和柄之分,头部膨大,位于毛的顶端,能分泌挥发油,粘液,树脂等物质。
10.腺鳞:一种特殊的腺毛,其柄较短或无,头部通常有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排一个平面上。
1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构成。
12.晶鞘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13.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发生没有一定的位置,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胚根,而是从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根,称为不定根。
14.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而由茎的基部节上生出许多大小、长短相似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
15.凯氏带: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形成木质化或木栓化增厚的带状结构,环绕径向壁和上下壁一整圈,称为凯氏带。
16.通道细胞:在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束的内皮层细胞的胞壁不增厚,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这些在凯氏带上壁不增厚的细胞习称为通道细胞,起着皮层和维管束间物质内外流通的作用。
常用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

常用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常用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2011年07月30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lwwfx的博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论坛——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常用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资料来源于网络1 主根和侧根、纤维根: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来的根是主根,主根的分枝是侧根,侧根的分枝是纤维根。
2 根系:是植物地下部分根的总体称根系。
3 直根系:主根明显,可与侧根分别开。
如裸子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4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即停止生长,在茎基的节上长出大小、长短相仿的不定根。
如多数单子叶植物、少部分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5 定根:由胚根直接或间接发育而成,有固定的生长部位,有主根、侧根、纤维根。
如桔梗、樟树等的根。
6 不定根:不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形成,而是从茎、叶或其它部位生长出来的,没有一定的位置。
如榕树、薜荔等由茎上长出的根。
7 贮藏根::根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肥大肉质,其内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
依形态不同可分为肉质直根和块根。
8 肉质直根: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上部具有胚轴和节间很短的茎,一株植物只有一个。
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
有韧皮部肥大,如胡萝卜;木质部肥大,如萝卜;圆锥状肥大,如白芷、桔梗;圆柱形肥大,如菘蓝、丹参;圆球状肥大,如芜青根。
9 块根:由植物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在一株上可形成多个块根,没有胚轴和茎。
药用块根有天门冬、何首乌等,食用块根如番薯。
10 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不伸入土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
11 支柱根: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此种根的机械组织发达,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物治疗学:主要是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合理用药:以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4.药物过度治疗:是指超过疾病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而且没有得到理想效果的治疗,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无病用药、轻症用药等。
5.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等。
6.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消耗最低的药物成本,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7.治疗窗: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称为治疗阈,而出现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的血药浓度称为治疗上限,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药物的治疗窗。
8.处方:是由取得了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的意义。
9.TDM:即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10.药物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1.药物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疾病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12.非预期不良反应:是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药品说明书上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
13.药源性疾病: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发生的程度比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生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药源性疾病。
14.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药物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
15.药剂学相互作用:在药物制剂进入可利用状态之前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从而影响药物作用。
16.药动学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任一环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作用靶点的浓度,最终使其药效发生相应改变。
17.药效学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不同受体,产生疗效的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
18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一种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
是在维护患者健康过程中,主动地、明确地、审慎地应用目前最佳的证据作出决策。
强调临床决策过程中将个人临床经
验、最佳研究证据与患者个体价值观和具体情况相结合。
19.Meta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系统评价方法,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定量分析及得到结果等过程。
20.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
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和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主要发生于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是死亡或致残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病。
21.癫痫:是指一组反复发作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
22.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震颤麻痹,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减少。
其主要病变在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和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
23.高血压:是指成人在安静,未服药状态下,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且收缩压≥140mmHg (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12.0KPa)。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4.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继发高胰岛素血症。
25.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26.高脂血症: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即是指血脂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7.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
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28.气道高反应性:指气道对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收缩反应增强,气道炎症和气道损伤起重要作用。
气道高反应性与β受体功能低下以及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
29.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初次感染无变态反应,再次感染有变态反应,局部反应剧烈,但病灶趋于局限,不播散,表明机体获得了细胞免疫性,这种现象称为Koch现象。
30.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超过黏膜肌层。
31.贫血:贫血是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种现象,凡在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人的正常水平的最低值的病理状态称为贫血。
32.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3.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引起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病,多数患者有高代谢症候群、交感神经心血管等兴奋性亢进和甲状腺肿
大、突眼等症状。
34.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
35.肾病综合征:是由不同原因造成各种肾脏病理损害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即所谓“三高一低”特征。
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为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36.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是,长期持续性尿异常,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37.雷诺现象:主要由于发作性的指端血管痉挛和缺血所致,表现为寒冷或情绪紧张时,出现指(趾)末端发作性苍白,青紫和发冷,温暖或去除情绪紧张因素,上述部位逐渐变红,转暖,往往是系统性硬化病的首发症状。
38.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39.肿瘤:是机体的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这种异常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肿瘤的形成,是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40.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并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这个过程叫转移。
41.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的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42.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导致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4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常见传染病。
44.中毒:毒物所引起的疾病。
45.毒物: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并能在组织与器官内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