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重于心”辩论赛正方一辩陈词

合集下载

一辩稿(干一行爱一行)

一辩稿(干一行爱一行)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及对方辩友,晚上好。

对方辩友的陈述很是精彩,但我方却不敢苟同......下面我将从以下3方面来陈述我方观点。

我方认为,应该提倡干一行,爱一行。

首先,从概念角度来讲,所谓干一行,就是指从事某一行业领域内的某一工作,而爱,《新华字典》给我们的解释是喜欢或对人和事物很深的感情,因此爱一行可解释为喜欢某一行业领域的工作,或对某一行业类领域的工作有很深的感情。

很明显,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若按照第一种解释,喜欢某一行业,如果你不入行或者对这一行根本都不了解,又如何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呢?一见钟情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后一种解释,对某一行业领域的深厚感情,对方辩友的观点就更不成立了,深厚的感情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还没有接触这一行,就产生了深厚感情,真是太可笑了。

由此可知,我们只有先干一行,才有资格谈是否爱这一行。

其次,从社会现实出发,我们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并不允许我们爱一行干一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竞争日趋激烈,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已经是难上加难,甚至可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是很幸运了。

而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曾联合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对京、沪两地2011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你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吗”的职前调查。

在参加调查的176位大学生中,高达79%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没想过”,有16%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想法,但不清晰”,仅有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毕业后要干什么”。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连自己想要“爱”的行业都不确定,你要如何去找工作呢?即使你是那可怜的5%,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也要想想那个行业是否接受你?你是否有能力去做呢?对方辩友,抛开了现实,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要脚踏实地啊!再者,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人生活于社会中,仅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不对的。

我们国家的主席只有一个,如果你对做主席有兴趣,你就一定要做主席吗?心无旁骛的一生都为做主席而奋斗?恐怕还未有所成就,就先饿死了吧。

“行重于心”辩论赛正方一辩开篇陈词

“行重于心”辩论赛正方一辩开篇陈词

“行重于心”辩论赛正方一辩开篇陈词主席,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行重于心。

何谓“行重于心”?“行”即为积极有效的行动,而“心”则为一味追求完美的顾虑周全。

柏格森曾说过:“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说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味追求完善的思辨过程不是及时有效的。

我方认为行重于心的原因有三:第一,从人的主观角度来看。

每个人都会认为空想事情比实际做事情要简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通过空想做到的是什么呢?是实际存在的高楼,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桌子凳子,的确,它都不是,它只是一个想法,存在于你深深的脑海里。

但是人都爱想,都愿意优先把事情想完美想透彻,而积极有效的行动却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所以从人的主观角度来考虑,“行”的可贵程度是超过“心”的。

第二,从事情的客观角度来看。

这个世界是唯物主义辩*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改变,却会因为人主观能动*而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所有事情都具有不可预知*,即使是对所谓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墨菲定律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你心中想再多再完美,对于事情本身来说的不确定因素是不具有决定*的,而积极有效的行动能够从事情本身的客观属*上来排除不确定*,比思辨*的推理可靠得多。

所以“行”的重要程度是高于“心”的。

第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情的完成度”是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事情的完善度”则是次要矛盾,因为事情的完善度是建立在事情的完成这个先决条件上,又实际的行动决定事情的完成度,属于“行”,而完善度是由人对事情的考虑影响的,属于“心”。

根据“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这一理论参考,我们可以认为“行”可以带动“心”的解决,从而有“行重于心”。

根据以上主观,客观,理论三个角度的分析,我方一致认为行重于心!。

辩论赛一辩稿一辩

辩论赛一辩稿一辩

辩论赛一辩稿一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谢谢主席,谢谢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观点是“干一行,爱一行。

”所谓“爱”主要是指的一种热爱,一种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工作的一种热爱,只有有了这种爱我们才能够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并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为了支持以上辩题,今天我方将主要从道德、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进行我方的辩论。

首先“干一行,爱一行”从道德上来讲是必须的。

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人追求自己的兴趣梦想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问题。

当个人的理想目标和社会的需要或现实相冲突时我们应先考虑社会的要求,这是每一个社会中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从社会现实上来讲,当今虽然中国在很多“爱一行、干一行”的奉献者的努力下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大现实却是人口压力使得更大部分人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能找到让我们满意的工作实在是难上加难。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不爱这个行业就不去从事它,那势必会导致一些大家都喜欢的职业人满为患,而一些大家不怎么了解,不很喜欢的职业则门可罗雀。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再者,从我们自身来看,一、且兴趣是具有不稳定性的,谁也不能够保证你现在有兴趣的职业你一直都能有兴趣,而你本身没有兴趣的职业你将永远没有兴趣。

二、人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因此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当你在从事某个工作时随着你对它的深入,你可能就会不知不觉的发现你已经爱上它了,正如现在很多大学生的专业是被调剂的,但是他们却在随后不断的的学习逐渐产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很多职业我们对之没有兴趣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其的不了解,仅仅因为不了解就不去从事它很可能导致这个适合我们的职业就与我们擦肩而过,古语有云“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切切实实的去做了,我们才能够了解它,深入它,进而爱上它。

辩论赛 爱国心大于行还是行大于心 反方二辩

辩论赛 爱国心大于行还是行大于心 反方二辩
人人都可以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行动。空想做事肯定比实际做事更简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主观能动性,这个世界是唯物主义辩证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改变,即使你的爱国心想的再多再完美,对由于事情本身来说的不确定因素是不具有决定性的。积极有效的爱国行能够从事情本身的客观属性上来排除不确定性比单纯的爱国心可靠的多。
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鲁迅弃医从文难道不都是以爱国之行报效国家吗?
爱国
爱国心的价值需要爱国行来检验
对方在立论的时候,将爱国心与爱国行为界定为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只有具备了爱国思想才会产生爱国的行为。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是爱国行重于心还是心重于行。二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1..一种是我天天高喊我爱国,另一种是扎扎实实做实事,好好学习,尊敬师长,把爱国之心贯彻到行动中。请问对方辩友,哪种行为是真正的爱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对方辩友认为爱国之行必定出自爱国之心,先不论爱国心是否一定产生爱国行,但难道
基础性和源泉性就代表重要性吗?我们建造一栋大楼,大楼的地基很重要吧,可是你能说地基比大楼更重要吗?黄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开始你能说巴颜喀拉山脉比黄河更重要吗?况且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了辩题,我们的的辩题中可是有着一个前提,爱国啊。我们可是在已经爱国的前题下讨论问题啊
心指导方针?
看到行为难道不会激发爱国心吗?
对方一直片面强调爱国心的重要性,那传承爱国心,是为了什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传播爱国心的根本目的是不是让人们实施爱国行?所以说爱国心是途径,爱国行是终极目的,对方辩友是认为,途径比终极目的本身更加重要吗?
对方大谈所谓主观能动性,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什么是爱国的主观能动性?

正方一辩陈词

正方一辩陈词

正方一辨立论陈词我方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重义轻利,主要是指:义与利同时存在时以义为先,并不是舍弃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

这“公正合宜”一词便决定了‘义’字的地位。

而利是指“利润或利息”,将利放在错误的位置会令人走入歧途。

将义与重结合,取利和轻配搭便是我方认为的正确途径。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而他老人家并未说君子不能求利,而是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但一定不能“放于利而行”,求利应以义来制约,即把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从降生这世上的那刻起,我们就在承担责任与享受他人的责任中成长。

我们上学、工作、成家、养育儿女、赡养老人。

人生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我们的责任,而这责任就是义!如果哪个人放弃了义,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禽兽不如”。

如此看来,任何时候的我们都应该义字当头,活得像个样!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发自内心的提出了有益于百姓的一件以及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民代表为人民就是重义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中明确了“以见利忘义”为耻,这足以说明重义轻利是处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中华民族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崛起并屹立不倒。

如果商人能做到先予后取;从政之人能做到为百姓着想,咱老百姓又能不忘做人之本--义,那我们便利和谐社会不远了!在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余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我们又怎能将利置于义之前呢?!当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在我们耳旁一次次想起时,我们心潮澎湃,我们双眼朦胧,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的灵魂与我们相遇,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正义之声和他们产生共鸣,义是为人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此善,便是正义之感!要立足于社会,不义不行,忘义更不行;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绝于社会;只顾自身利益巧取豪夺的结果必然是多行不易必自毙的!解放前,国民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死活,乱收苛捐杂税,这杀鸡取卵,见利忘义的行为加速了国名党统治的垮台;而共产党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正义之师,侠义之士,最终收取江山。

干一行,爱一行(正方一辩稿)

干一行,爱一行(正方一辩稿)

(反方)谢谢主席:所谓“爱一行”也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深挚的感情,它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

“爱一行,干一行”的实质是就业前的择业取向;而“干一行,爱一行”的实质是就业后对工作态度的要求。

对方辩友的通篇立论,都是在说一个事实:当今社会,很多求职者无法选择他所爱的行业。

但,这与我们提倡人们去努力追求,使自己能干所爱行业的价值观,并不矛盾。

就如,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难道这意味着,当了奴隶就不能追求自由么?正因为人们热爱自由、追求自由,才有了新中国啊!因此,别无选择或迫于无奈,并不是阻挠我们提倡“爱一行干一行”的理由。

恰恰相反,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可以让我们化现实的压力为追求的动力,而不是迫于现实压力甘当工作的奴隶。

第一,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不能不考虑人的幸福。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幸福。

如果让社会进步以无数人处于别无选择和迫于无奈的状态来获得,那这进步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让人们做他所爱的工作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也更容易激发工作热情创造社会财富。

贝多芬热爱音乐而当了音乐家,达尔文热爱生物学提出进化论,王进喜热爱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注:应场例]第三,提倡“爱一行干一行”也是对社会提出的要求。

社会不能总是把人们置于一个别无选择的境地,“爱一行干一行”正是突出人的自由选择权,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对方辩友除了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他方论证还存在以下几点错误[选用]:1、正方辩题的实质是:入行后,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工作。

但是,入行前,以什么样的态度选择工作,却是正方观点无法涵容的。

2、对方辩友的隐含逻辑是把“爱一行干一行”等同于“不爱一行就不干这行”。

但,我们提倡先恋爱后结婚,不意味着不恋爱你就不能结婚。

3、他们把做好本职工作和爱上工作相等同,如做好打字员的工作不等于要你爱上打字工作。

4、他们说爱具有易变性,那是否也同意干一行,可以今天爱明天不爱呢?5、对方辩友说能力,但“爱一行”,不是说“这一行”的工作就会砸到你的头上,而这是需要你积蓄力量去追求。

爱国行重于心而不是心重于行一辩稿

爱国行重于心而不是心重于行一辩稿

爱国,行重于心一辩稿。

感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观点是,爱国,行重于心。

所谓爱国,就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将个人的成功果实奉献给国家的心和行。

行,即行动与实践;心,即思想与感情。

我方衡量心与行两者哪方更重要的标准是何者更能直接促进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及和谐发展。

首先,空想误国,实干兴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一个人是否爱国的关键不是看其心,而是观其实际行动。

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固然很美好,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均主义,仅靠爱国心构造出来的梦幻乌托邦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是体现不出爱国价值的,只有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爱国付诸实践,以实干来实现国强民富,这才是爱国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毋庸置疑,爱国,行重于心。

其次,从对于国家的价值来看,国强民富的根本还是爱国的行动,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将爱国付诸于行动更具迫切性。

我国已步入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推进改革开放,国家发展过程的一切都要化为行动,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将爱国之志落实到爱国之行上。

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告诉我们,爱国应该也必须是行重于心。

最后,从主观上来说,心是隐性的,是没有可靠的依据而单独存在的,并不能作为我们判断是否爱国的依据,而爱国行则是显性的,是可以产生明显的社会爱国效应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实现爱国主义的根本途径就是爱国行为。

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祖国的困难不是来自爱国心上的迷茫,而是现实利益格局的羁绊和阻挠,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下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用“行动上的落实”代替“情感上的争论”,用动真格的实干代替简单怀有一颗爱国心。

这既是领会党的当前工作重心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学问的要义所在。

因此,我方坚定不移地认为,爱国,行重于心。

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VS去向何方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VS去向何方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VS去向何方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竞争对手,大家好!我是本场比赛的正方一辩,我认为“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交圈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选择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成长。

当我们和高水平的人在一起,可以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激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成功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与谁同行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选择的人和环境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那么我们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选择有益于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人和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竞争对手,大家好!我是本场比赛的正方二辩,我将进一步阐述“与谁同行比去向何方更重要”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因素。

如果只注重去向何方,而忽略了与谁同行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忽视了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创业非常重要。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了高超的技能和知识,也很难在职场或者创业中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与谁同行也会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选择和不良的人为伍,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席,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
我方的观点是行重于心。

何谓“行重于心”?“行”即为积极有效的行动,而“心”则为一味追求完美的顾虑周全。

柏格森曾说过:“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说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味追求完善的思辨过程不是及时有效的。

我方认为行重于心的原因有三:
第一,从人的主观角度来看。

每个人都会认为空想事情比实际做事情要简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通过空想做到的是什么呢?是实际存在的高楼,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桌子凳子,的确,它都不是,它只是一个想法,存在于你深深的脑海里。

但是人都爱想,都愿意优先把事情想完美想透彻,而积极有效的行动却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所以从人的主观角度来考虑,“行”的可贵程度是超过“心”的。

第二,从事情的客观角度来看。

这个世界是唯物主义辩证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改变,却会因为人主观能动性而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所有事情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即使是对所谓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墨菲定律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你心中想再多再完美,对于事情本身来说的不确定因素是不具有决定性的,而积极有效的行动能够从事情本身的客观属性上来排除不确定性,比思辨性的推理可靠得多。

所以“行”的重要程度是高于“心”的。

第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情的完成度”是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事情的完善度”则是次要矛盾,因为事情的完善度是建立在事情的完成这个先决条件上,又实际的行动决定事情的完成度,属于“行”,而完善度是由人对事情的考虑影响的,属于“心”。

根据“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这一理论参考,我们可以认为“行”可以带动“心”的解决,从而有“行重于心”。

根据以上主观,客观,理论三个角度的分析,我方一致认为行重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