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帮助学生认识“亦、寸、仞”三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读懂每首古诗,理解诗句中个别词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1. 师: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我国的古诗,来领略古诗那独特的美。

2. 生齐读课题。

3.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诗包含了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首吗?生:《村居》、《春晓》、《宿新市徐公店》。

4.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三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请会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我。

(出示小黑板)5.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6.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认真进行了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村居》。

(板书课题)(二)学习《村居》1.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

2.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谁来说说这首诗一共几句?生回答。

3.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这首诗,每组学习一句,先自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再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和体会。

4.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5. 交流学习成果。

师:学完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6.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勃勃生机的春天。

好,我们接着往下学。

春光明媚,景色优美,使诗人兴致勃发,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7.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读出了诗的韵味。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5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2、篇章2:舟过安仁范文(基础版)3、篇章3:清平乐村居范文(通用版)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能够准确朗读和默写《古诗三首》中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掌握《古诗三首》的词句表达。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导入•师生共同阅读《古诗三首》,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学习展示•分段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抒情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解释古诗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师生共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古诗三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演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默写《古诗三首》中的部分内容;•回答几个问题,描述《古诗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准备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朇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准备和进行教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1.了解古诗的作者。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字音:仞(rèn )岳蓟(jì)北涕(tì)泪衣裳(cháng)襄(xiāng)阳摩(mò)天轮遗(yí)憾巫(wū)山(2)多音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裳:指裙子。

衣裳(shāng)。

(3)书写指导:摩: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

仞:右边是刃。

人在刀刃边。

遗: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

行走的贵族。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3.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1)读一读: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暗,荒凉,阴沉。

(板书:青海暗雪山)(3)看一看:雪山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1)谈话过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示图片)(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

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板书:孤城玉门关)(4)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5.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战争的惨烈。

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关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板书:百战穿金甲)(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6.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汇报交流。

(1)了解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

“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直入云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

小资料:“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6)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从这三个字眼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8)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

小结:本诗通过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在金统治下原来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五、拓展阅读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