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

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

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

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

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

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

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研究它,承袭和发扬它,促进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技艺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十分精湛,从古代木构建筑到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从木结构到石结构,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这其中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需要传承,才能让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更加深厚。

传统建筑的施工是讲究精细度的,每一根木柱、每一块砖瓦,都要经过认真的计算和测量,并且需要各行业大师傅们的精湛手艺才能完成,正是传承了这些精髓,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在外观上精致,引人入胜,建筑功能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建筑文化理念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古人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艺术在追求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协调、美感和人文因素的体现。

正是这种理念传承,让中国的古代建筑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色彩、绘画、雕塑,还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建筑元素上,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国风。

(三)建筑文化审美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观念源自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人认为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形体、姿态、色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如何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需要加强民众的教育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广泛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内涵,才能让广大人民更好地感受到其独特之处。

二、建筑文化的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材料的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设施的需求,新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古代建筑中,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古代建筑的原有价值,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保留其特有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切忌随意改变。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陶媛;孙杨栩;唐孝祥【摘要】2012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

会议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就"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The 19th Chi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as held in N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October 2012. The meeting’s theme i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four main topics such a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welling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evant reg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updating cities, applic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were warmly discussed.【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传统民居;历史街区;传承与创新【作者】陶媛;孙杨栩;唐孝祥【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8.92012年10月23日至25日,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市南国弈园隆重召开。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与创新_传统民居的现代演绎_张燕

传承与创新_传统民居的现代演绎_张燕

51摘 要:传统民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根基和创作的源泉,文章抽取传统民居富有特色的语言:门窗作为符号,运用现代方法对之抽象、提高和再创造,目的是在其指导下探索传承与创新的设计手法,以重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力求营造真正含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传统民居;传承;创新Abstract:Traditional dwelling is thefound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urce of creation, Article taked the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welling characteristic: doors and windows as symbols,Use modern methods to abstract, improve and re-invent. Aim is to explore it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approach to reconstruct the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Strive to create modern buildings which contain chinese ethnic culture.Key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inheritanc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51-031 引子“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

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

传统建筑改造特点重难点分析

传统建筑改造特点重难点分析

传统建筑改造特点重难点分析传统建筑改造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工作。

但是,与现代建筑改造相比,传统建筑改造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和重难点。

本文将对传统建筑改造的特点和重难点进行分析。

传统建筑改造的特点传统建筑改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保护与创新平衡:传统建筑改造要既保护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舒适度。

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在保持原有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功能改善和装饰创新。

文化保护与创新平衡:传统建筑改造要既保护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舒适度。

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在保持原有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功能改善和装饰创新。

2. 材料与工艺的保留与传承:由于传统建筑采用了特定的材料和工艺,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和风貌。

材料与工艺的保留与传承:由于传统建筑采用了特定的材料和工艺,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和风貌。

3. 建筑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传统建筑往往面临功能不适应现代需求的问题。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

同时,需要注意保持建筑原有的结构美感和空间布局。

建筑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传统建筑往往面临功能不适应现代需求的问题。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

同时,需要注意保持建筑原有的结构美感和空间布局。

传统建筑改造的重难点传统建筑改造的重难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的限制:传统建筑改造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尤其是对保护性建筑的改造。

这些规定可能会限制改造的范围和方式,增加改造的复杂性和难度。

法律法规的限制:传统建筑改造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尤其是对保护性建筑的改造。

这些规定可能会限制改造的范围和方式,增加改造的复杂性和难度。

2. 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保护:传统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妥善保护这些价值。

农村工作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村工作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村工作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乡土文化则是农村的独有魅力。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工作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工作中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问题。

一、历史传承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农村工作中,应积极挖掘乡土文化的历史根源,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历史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乡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他们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传承的意识。

二、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乡村里的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等活动都是乡土文化的表现,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民俗活动,可以让农民参与其中,传承乡土文化。

同时,要注意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民俗活动中,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三、教育渠道教育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工作中,应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此外,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乡土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四、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手段。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将农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展示给游客,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也是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乡村书画展、文艺演出等,引导农民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要鼓励农民创作乡土文化相关作品,提高创新能力。

六、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可以鼓励成立农民文化促进协会、农民艺术团队等组织,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组织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展览等活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七、数字化传承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传承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新途径。

可以通过建立乡土文化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展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

同时,要重视农民的数字素养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参与乡土文化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

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

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

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

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

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

二是修旧如故的原
则。

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料,严格按照其原始状态进行修缮,做到修旧如故,并做好详尽的纪录。

三是工艺创新的原则。

民居改造过程中,为确保风格一致,在大部分保留传统民居建筑工艺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工艺创新,调整局部结构,增加特殊构件,对风格缺失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

四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不破坏村镇整体风貌及传统民居外观的前提下,为适应现代生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优化、改进、调整传统民居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住房条件。

三、云南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实践
云南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积极开展传统民居保护,结合民族和区域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传承传统建筑形式和优秀营造技艺,针对不同民居建筑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保护和改造。

一是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公共建筑和民居要适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运用文物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如土司府、寺庙等。

二是对具有人文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及时抢救修缮。

三是对影响村镇整体风貌的建筑予以取缔整治。

四是对缺乏民族特色并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的民居建筑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还要求各地编制特色民居建设方案图,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移民搬迁、扶贫安居、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时,发放给村(居)民作为新建和改造的蓝本。

并根据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建筑风格,新建和改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旅游客栈和特色餐馆等。

四、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
各民族传统民居都有清晰的历史、宗教、文化脉络,为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民族建筑文化和技艺,打造一批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改造:一是屋顶。

屋顶是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如云南除土掌房和平顶碉楼外,其他传统民居都有坡面屋顶,而且屋顶的装饰构件也在不断丰富。

为完整保护民族特色村镇的风貌,要统一恢复坡面屋顶,统一飞檐翘角和装饰构件,统一建材和颜色,彩钢瓦必须更换成粘土瓦或小挂瓦。

适当增加采光并做好隔热防潮。

二是外墙立面。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外墙立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如西双版纳州傣族干栏式民居的外墙立面,70年代以来逐步由竹材换成木材,个别地方瓷砖外墙还有扩大趋势。

为确保村镇建筑风格一致,要统一外墙立面材料和颜色,对无法统一外墙材料的民居,要用仿真材料重新装饰。

民居新增门窗等构件要与建筑整体风格相符,适当增加具有民族元素的立体浮雕图案和装饰,以及民族元素彩绘图画。

对部分低矮民居进行层高处理,增高架空层和居住层。

三是卫生间。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把卫生间设在屋内的习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屋内或屋外设卫生间,配备梳妆镜、洗漱台、抽水马桶及洗浴等设施,并安装太阳能、排污管网等。

四是内部功能。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内部没有按功能分区,如怒江州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房屋内部仅是一个以火塘为核心的空间,此类民居要重新布局,分割卧室和公共区域,进行美化亮化,完善水电、有线电视和网络等设施,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整洁卫生、宽敞舒适、美丽宜居。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
[2]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01号)
作者简介:宋雪峰,男,1972年,汉族,云南民族博物馆,本科,馆员,主要承担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评审等工作,先后深入3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调研,参与了多个省级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并负责起草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