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众的情感认同。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等。
同时,通过文化传承,人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指导和激励个人的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文学、戏曲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和民众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塑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传承不是简单地拷贝和重复过去,而是在继承中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得到永续发展。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重要的探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思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传统文化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上。
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传统工艺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传统节日成为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样的创新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1. 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敦煌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但其保存状态脆弱,急需保护和传承。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敦煌壁画得以高精度、高保真地复制和传播,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欣赏。
这样的创新手段保护了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灵感和活力。
2.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普遍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独特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传统文化,从而让它继续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传统艺术和民间故事等形式来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传统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文化遗产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参与进来,积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做到不仅仅是保护,更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还原传统建筑、传统戏曲等,或者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都是创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舞台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或者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都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促进,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五、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地方特色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是传承传统文化时需要重视的一点。
地方特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掘和传承地方特色,可以让传统文化更有活力。
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又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其内涵和精髓,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其保存完整。
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传统文化。
如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其灵魂和核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其融入现代社会。
而传统文化的创新无疑是传承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创新得以传承和发展。
要以创新的姿态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再创造。
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再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学校要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媒体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还涵盖了民间习俗、传统技艺、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1. 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脉。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道德和审美,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传承的方式(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的最小单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影响。
(3)社会传承:通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社会活动,让公众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1—3. 传承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快餐文化的流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1. 创新的必要性传统文化如果不创新,就会失去活力,甚至被时代淘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
2. 创新的途径(1)内容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2)形式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扩大其影响力。
(3)实践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如传统服饰的现代设计、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等,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体现。
3. 创新的原则(1)尊重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2)贴近生活:创新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节习俗等。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传承和创新的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之道。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认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将历史文化传承给后代。
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是通过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将其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家庭传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讲故事、传唱经典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3.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经典戏剧演出等,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并传承传统文化。
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1. 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创新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形式。
2. 推陈出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固守不变,应该适时进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转化,创作出适应现代观众需求的作品。
3. 引入国际元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元素来丰富文化内涵。
借鉴国外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等,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传承。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意境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传统音乐和舞蹈则通过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得到了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传统的礼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融入了新的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传统的京剧艺术通过电子音乐和舞台效果的运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实践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例如,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性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加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准确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也遭遇了一些危机,怎么去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学界和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演变起伏不定,但它的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生命力的原因是:它是取之不竭的,不仅资源充足,而且蕴含着丰厚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财富,涵盖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体现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富含着几千年的历史痕迹和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底蕴,有助于巩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它是跨越时空的,贯穿历史的长河,与现代文化联系紧密,甚至成为源头和灵感补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质。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机械的复制和继承,而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
传承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开拓民间文化中的新思路。
传承还需要创造自己的艺术,并使其与传统文化融入一体。
对于传承,一个人可以从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化作品开始。
诸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名著都可作为学习的范本。
同时,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也是传承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对于传承中国文化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另外,参加传统文化文艺活动,如乐器演奏、古诗朗诵、京剧表演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持传承,还需要进行创新。
传承中只是挖下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代的进步需要以新的方式来充实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
创新的过程不等于改变传统文化的核心,而是更多地去搜索元素,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它们。
风靡全球的京剧变身为《战狼》中的打戏,水墨画通过3D技术呈现出更为立体的效果,软件技术可以被使用来守护中华文学的发扬。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和善的民风。
她的神奇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究,去求知,用我们擅长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篇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
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
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育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气,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乐观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乐观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013级文艺学 陈盈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
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
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
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
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
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
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无二的艺术。
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
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手中传丢了。
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在传承与创新中“传承”是第一位的。
虽然说“传承”的地位如此重要,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
而是只有做好了传承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创新。
戏曲艺术的重点是符合时代规律的创新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坚持传统性&保证创新性&符合时代性&追求大众性,应当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
而在传承中的创新则是要在能够传播丰富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传播正确地价值观,在培养人的高雅的情趣上的创新,而不是为“新”而新,不是表面的“新”,也不是浅薄的“新”。
在传承中创新,是要内容大于形式的,需要创新的是戏曲所传播的时代内涵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戏剧的创新中不能只注重形式的新奇。
如今,演员中不乏“一脱成名”者,受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在戏剧的传播中竟也有所谓的戏剧表演者借在自己的裸体上画上戏剧元素以示宣传这种传统的文化精髓。
这种创新完全是“变异”的创新,低俗的创新,而不是在传承中的创新。
戏曲的的创新不能了为创新而创新!靠$豪华包装%和$大制作%来贬低经典&践踏传统戏曲在哲学基础&审美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的文脉#戏曲创新!不应以消解剧种个性&丧失戏曲个性!背弃戏曲的舞台美学原则为代价#" #戏曲创新应从形式到内容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随着人们审美的角度的变化!戏曲的创新应调适并提升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上!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艺术慎重而积极的审视&鉴别和选择使戏曲在人文审美上回归传统!让历史更加精炼地浮现和融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如何保持个性和艺术特质!让优秀作品拥有更多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走进剧场#创新不仅要内容大于形式,而且是要顺应时代而创新。
也可以说这两者是相互贯通的,顺应时代就是要挖掘戏剧内容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
比如戏剧《西施归越》(《西施归越》:写越国打败吴国后,西施怀着吴王夫差的遗腹返归故里,遭到国人的鄙视和越王勾践的忌恨,也为旧日情人范蠡大夫所不容,终于跳崖自尽。
)就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现代意识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了新编,注入了新的意蕴,鞭挞了世俗的偏见,为历史剧的创新作了探索,而不再只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了。
虽然,它的表现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但所传达的感情、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却是现代的。
通过重新阐释,赋予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中国戏曲有大量的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新的创造的坚实基础。
但是因为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产生于古代,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有很多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合。
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丰富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要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探索艺术形式!把现代意识与作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着眼于内容着眼于人物!以此找出适合内容与人物的特定艺术形式!更换古典美的美学观念及其表演观念!勇于继承传统戏!改革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使戏曲的创新与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戏曲的民族瑰宝绽放出美丽的光芒+传统是每一个不同剧种的特色,也是每一个剧种的根,根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否则就不伦不类了’保证创新性,是对枝的科学修剪,就如同盆景,可以修剪成各种样式,达到赏心悦目,所谓有发展才能有生存,有创新才能有生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尚长荣所说的激活传统、用活传统的表现。
传统文化不可丢,而在传承中创新则可以让传统文化释放出异样的光彩。
戏曲的创新首先是传承,其次才是创新和发展。
戏剧的传承强调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戏剧的创新不是表面的“新”,浅薄的“新”。
戏剧创新应内容大于形式,戏剧的创新应顺应时代而发展。
这里的戏剧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戏剧,书法、甚至武侠小说,影视中武侠剧等都是中国所独有的,都需要在传承和创新,并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是每一个不同剧种的特色,也是每一个剧种的根,根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否则就不伦不类了’保证创新性,是对枝的科学修剪,就如同盆景,可以修剪成各种样式,达到赏心悦目,所谓有发展才能有生存,有创新才能有生命,音乐创新&唱腔创新&演出创新&舞美创新&乐队创新等多层次&多角度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通过重新阐释,赋予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中国戏曲有大量的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新的创造的坚实基础。
但是因为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产生于古代,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有很多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合。
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丰富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视"网络文化等的兴起!相对主流娱乐文化而言!戏曲的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戏曲艺术要赢得广大观众!就要充分挖掘传统戏曲的内在价值!有所创新和发展#中国戏曲传统!是在几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的"世代相传的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它高度的技艺性决定着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口传身授这种形式才能传承下去!正是有了这些特定&固有的程式和模式!才得以传承和保留至今天#二!戏曲的的传承强调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戏曲的传承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丢掉传统文化艺术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但重视继承传统不等于只是重复与模仿!因此在变革和创新戏曲艺术的现代进程中!我们要妥善地继承&保持传统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遵循其艺术规律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加工!把现代审美注入传统艺术!让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