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中学苏教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想北平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苏教版必修1学案 第三专题 第8课想 北 平

第8课想北平(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4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话剧《龙须沟》《茶馆》,散文《济南的冬天》,等等。
评价中国现代作家。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
老舍的收藏舒乙著文回忆说,老舍曾收藏一只康熙年的蓝花碗,质地细腻光滑,底釉蓝花色泽纯正;另有一只通体孔雀蓝的小水罐。
此外,还有一只赵树理赠送的大桃瓶,高40多厘米,瓶肚粗30多厘米,瓶上画有9个鲜艳真切的大桃,彩釉光滑均匀鲜亮,整个瓶子毫无瑕疵,品相极好。
尽管后来知道它是一件仿制逼真的赝品,但因为是朋友所送,老舍对它珍爱有加。
郑振铎看了这些藏品后评价说:“一堆破烂,归拢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全该扔。
”可老舍并不以为然,轻轻地回答一句:“我看着舒服。
”显然,老舍看待自己的藏品,主要是从兴趣出发,而并非看重经济价值,他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兴趣的就有价值,而这一点,对于当今收藏爱好者而言,耐人寻味,不无启迪。
背景链接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今北京)危急。
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是,他写下了《想北平》一文,表达了自己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B案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1)我真爱北平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例如:第4段关键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里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特点:写作手法:思考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A案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附录:补充材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光饼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6月16日。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他都有极深刻的印象。
老舍以痴想的方式把他所熟悉的北平写出来,这种情感如同爱母亲一样的深沉而热烈,这是对北平事事物物特殊的认识,是受了北平文化熏陶的心灵的贴近。
在文章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与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
咬文嚼字1.字音廿.七(nià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ɡ) 橘.子(jú) 辜.负(ɡū)2.多音字3.形近字⎪⎩⎪⎨⎧站立站沾光沾粘合粘⎪⎩⎪⎨⎧凋谢凋碉堡碉匀调调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剖析: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切而又深沉的,这种爱,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
作者与北平的心灵粘合了,那北平中亦有作者的影子,作者的身心亦烙着北平的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非匆匆过客所能体会,自然非他乡所能比较,因为作者与北平已经物我神交,难分难舍。
2.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剖析: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
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愿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北京,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所以,一句“说不出”,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3.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剖析:这一句是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想北平724

【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习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学习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学习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预习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辜.负()菜圃.()粘.贴()黏.合()韭.菜()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橘.子()僻.静()空旷.()2.关于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预习检测(非常学案)四、解题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五、走进文本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第一篇:苏教版高一《想北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2,课时:1 3,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三、教材分析《想北平》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这是一篇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老舍先生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这篇文中得以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欣赏•交流(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快速朗读这篇文章。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想北平》学案3

《想北平》学案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学习目标1、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情感(重点)2、学习作者从生活平凡小事中抒发真情的写法(难点)3、我自己还想学到以下东西:二、学习方法指导对话式阅读:反复阅读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自己的最真实最个性化的生命感悟,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作者的质疑、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更要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对话中诵读文本、品味语言、质疑问难,真正做到听、说、读、写、思(思维碰撞)、情(情感熏陶)融合,真正把文章读成自己的!三、预习与展示(一)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课前展示):廿七:什刹海:菜圃:空旷:橘子:辜负:省钱古刹便宜省刹便反省刹车便宜行事我自己积累的字词(课前补充):2、文学常识老舍,原名(),字(),()人。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话剧《》《》等。
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 ”的称号。
(二)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1、本文写了北平的那几个特点?2、点评课文:找出文中所有触动你的词、句、段,并在对话栏、天头地角等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感悟。
3、阅读中你有那些有价值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请写下来。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四、课中探究:1、老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写、刻画自己心中的北平的“模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
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素材选取方面对此作出分析。
3质疑问难:五、拓展练习:你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或细小事物,以“想家就是……”开头,写三个以上的句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吗?六、写作借鉴:七、课外阅读:阅读读本93页《藕与莼菜》一文,思考:作者认为,怀念故乡是因为有所牵念,“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样的理解你同意吗?你认为能代表你的家乡的是什么?汉唐书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预习思考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
《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阅读4-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去突出这些特点的。
(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
hslx3y3h美国发生的“9•1l”恐怖袭击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的经济,它使今年以来已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想北平》学案2
合作讨论参考答案
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方法:①对比衬托
巴黎或热闹或空旷——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虽较伦敦、罗马匀调,但“比起北平来还差上点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遇到北平的玉李“还不愧杀”——北平贴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文中“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经老舍说出,虽平常普通,通俗易懂,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课后作业答案
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