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马原考点

合集下载

马原分析题如何做答

马原分析题如何做答

马原分析题如何做答主要从马原分析题的命题方式、答案设定和评分细则三个方面来说。

一、2012年第34题: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案要点】(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2分)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2分)(注:如果考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或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5.规律及其客观性6.共性/矛盾的普遍性/一般和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个别的关系再来分析2018年的马原分析题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重点】①狭义:②广义:2.马克思主义起源: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二.辩证法与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1.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5.物质特性意识特性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性的表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7.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________。

人的________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_________。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__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9.辩证法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A.矛盾的含义: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马原复习要点(全)

马原复习要点(全)

请大家到书上去找答案,不要到网上去查找,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修订了多版,可能出现网上答案和书本答案不一致。

因为网上的很有可能是以前版本的表述。

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承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或者成熟的标志7、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特征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人活在世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

2、什么是哲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物质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4、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6、什么是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7、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8、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原”机考试题库(2017-2018-2,部分)+

“马原”机考试题库(2017-2018-2,部分)+

单选绪论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3、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B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的统一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 爱因斯坦C 达尔文D 牛顿【A】马克思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章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A人们的自觉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社会性的活动D物质性的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9、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主干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考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考知识点

政治复习需要有重点有顺序,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中之重,而辩证法又是马原的重中之重,要想掌握住辩证法,首先得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这几个核心知识点你就不能不清楚了,分别是五对范畴,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大方法,2018考研政治:那些“万年不变”的马原必考知识点,一起跟着去看看这些纯纯的干货吧!一、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1)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形式和内容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4)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5)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二、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考试时间:2018年1月9日9:00-11:00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

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

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概念:(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五、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成百上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六、怎样看待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述)可以从矛盾的同一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对立统一等角度解读矛盾的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

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坚持用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1.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规律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3.发展观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八、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九、坚持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十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实践给解决新课题提供经验资料,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十三、真理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十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