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
具体展开为4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或将完成的。
6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9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原理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方法论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概念及关系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措施
3点: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2.对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是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给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提供基础。

2.如何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作用。

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质。

唯物论包括自然界的唯物论和社会的唯物论两个方面。

1. 自然界的唯物论自然界的唯物论强调物质的本原性和绝对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这是自然界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2. 社会的唯物论社会的唯物论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劳动为原理,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认识论。

从而形成社会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社会实践的唯一的转移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人的观念和认识。

这就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的转化规律。

1. 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达尔政策直接引向格局、认识问题的联系性观点。

2.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它们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对立统一观察辩证,抓住事物发展矛盾的矛盾性,就能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3. 辩证法的转化规律辩证法的转化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旧的转变为新的,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由低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事物转化规律的实质,从整体和全面的高度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要包括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两个方面。

1. 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有着一定规律性的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形式变化规律,社会历史发展不等,不可逆。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

(P29-P33)(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

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

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

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

(P42-P43)(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

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

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

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

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

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就是我们面临得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得中国特色,以全新得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得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得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基础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得辩证统一,就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与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得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必由之路。

4、为什么认识运动处在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之中?(P71-P73)(1)人们在实践中原定得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得情况就是很少得。

这就是因为,从事变革显示得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与技术条件得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得发展及其表现程度得限制,客观过程得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2)任何过程,由于内部得矛盾与斗争,都就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得,人们得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与发展。

一切客观世界得辩证得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得认识中来。

社会实践得发生、发展与消灭得过程就是无穷得,人们得认识得发生、发展与消灭得过程也就是无穷得。

客观现实世界得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得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得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2)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得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得程度。

这个过程既就是认识在实践得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得过程,也就是实践在认识得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得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就是封闭式得循环,也不就是直线式得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得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获得得认识总就是具体得、历史得认识。

5、批驳胡适得“有用就就是真理”观。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得正确反映,就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得哲学范畴,真理最大得特性就就是它得客观性。

真理就是有用得,它赋予实践者信心与力量,指导实践沿正确方向发展。

但有用得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如谣言与诡辩对骗子有用,可谣言与诡辩却不就是真理。

判定一种认识就是否具有真理性,惟一得标准就就是通过实践检验,瞧它就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2)“有用即真理”就是典型得实用主义真理观。

从实质上讲,“有用即真理”就是一种唯心主义得观点。

它把真理得本源问题与真理得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

“有用就就是真理”得要害在于抹杀了真理得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得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化。

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就是有用得;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得理论对于不同得人来说都就是有用得;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就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就是谬误。

(3)实用主义真理观得代表性观点“有用即真理”从真理得主观性角度说明了人得价值观念、心理需要等会对真理发生影响作用。

通过揭示实用主义真理观得特点,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得发展提供有益得启示。

6、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P75-P77)(1)就真理得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得认识与掌握得程度来说,真理又就是绝对得与相对得,而且,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辩证统一得。

这就就是真理问题上得辩证法。

(2)真理得绝对性也就就是具有绝对得真理,就是指真理得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得客观性使得它与谬误有着原则上得界限;人类认识就其本性而言,能正确得认识与接近发展着得物质世界。

这两点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

(3)真理得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得真理,就是指真理得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在广度上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得限制,只能认识无限物质世界得某些方面;真理在深度、精确度上只能就是对客观对象得相对正确得反映。

(4)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辩证统一得。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它们就是同一真理得两个面。

第二,二者相互包含。

真理得相对性中包含绝对性得颗粒;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第三,两种真理之间可以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走向绝对得转化与发展中。

(5)马克思主义就是客观真理,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得统一。

既坚持又发展,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得正确态度。

7、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辩证关系原理说说中国为什么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P113-P11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就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得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得性质。

有什么样得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得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就是生产关系形成得客观前提与物质基础。

其二,生产力得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得变化。

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得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得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得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得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得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相互作用就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得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就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得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与政策得重要依据。

(2)中国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有三大弊端:①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②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高度集中,忽视经济规律;③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得劳动积极性,其后果就是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得发展。

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得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得重要因素。

而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作为经济手段能有效激发生产力得迅速增长,由此而形成得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得推动作用。

(3)当今中国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得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又能实行强而有力得宏观调控,因而很好地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得转向。

8、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辩证关系得原理出发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依据与意义。

(P118-P119)(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辩证关系得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就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与发展得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与发展不可缺少得政治、思想条件。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得经济基础得形成与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得统治地位;这种作用得后果有正反两种: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得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得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消极力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依据与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得内容之一,属于上层建筑,其内容也就就是我们所说得“三个倡导”,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依据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辩证关系得原理,尤其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得反作用”这一理论。

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观念层面形成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内心得主导理念,从而在实践上能动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伟大事业。

9、联系当今得环境污染,说一说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得两重性。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