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共71页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1.19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 J. 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 Schwann,1810—1882),后人根据他们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A. V esalius)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M. F. X. Bichat)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 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cell)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4.17世纪,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 Malpighi)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5.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6.耐格里(K. Nageli)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R. L. C. Virchow)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8.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1995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C. Venter)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种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文特尔的方法是破坏一个又一个的基因,看哪些基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10.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生物科学史

中國文明對生命的認知(整理)
• 毛、羽、介、鱗、贏五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 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 《周禮》 • 蟲、魚、鳥、獸,成為古代中國最經典性的動物學分類。 《爾雅》 • 1)屬於皇帝的、2)塗香料的、3)馴養的、4)哺乳的、5)半人半 魚的、6)遠古的、7)放養的狗、8)歸入此類的、9)騷動如瘋子 的、10)不可勝數的、11)用駱毛細筆描繪的、 12)等等、13) 破罐而出的、14)遠看如蒼蠅的。 《天朝仁學廣覽》 • 陰陽五行體系扼殺了後來的創意與發展?
10. DNA
兩邊的名單有差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候選的年代範圍不同
歸納發明的共通性
• • • • 醫療:解剖學、抗生素、疫苗 基礎研究:血液循環、細菌、組織培養 醫療或研究工具:X光、CT/MRI 『偉大醫學發明』名單的共通性:瞭解生命現象、增進人類 健康、延年益壽。 • 以上的發明似乎多都跟「避免死亡」比較有關係,那生物演 化上最重要的「創造新生命」呢? • 推薦偉大發明:避孕藥,將性與繁衍後代分離,將擔負創造 新生命的責任與性愛的歡愉分開。
生物科學史階段報告
2005.3.25 賴柏吟
課程回顧
• • • • • 導論:二十世紀中十大生物學發現 文藝復興之前印歐文明對生命的認知 中國歷史文化對生物的認知 歷史研究的方法學及原始文獻的分析註 生命現象裡的機械性:近代科學對於生物的定義 及其取代型式
註:早上有課,無法配合調課
是發現還是發明?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 氣以為和。
– 物質的形成是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物質是由微觀物質組成為顆粒所 組成,微觀物質又由更微觀物質組成顆粒組成,如此一層又一層;那 我們現在有形的物質,其實是由無形的物質組成,意思就是高一層微 觀物質對低一層而言是無形,更高一層對高一層也同樣存在“無形” 形成“有形”的關係。
生物科学史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三、
时间 科学家 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19世纪 欧文顿 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 — 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荷兰 科学家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0世纪40年代 — 推测细胞膜两侧覆盖着蛋白质。
1959年 罗伯 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 — 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人鼠细胞杂交试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时间 科学家 探究结果 1771年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浑浊的空气。
1779年 英格豪斯 光照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1785年 — 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1864年 萨克斯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1941年 鲁宾和卡门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 40年代 卡尔文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二氧化碳的转化途径。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提出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年份 1665年 1771年 1773年 1836年 1838,1839年 1864年 1880年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26年
科学家 虎克 普里斯特 斯帕兰札尼 施旺 施莱登、施旺 萨克斯 恩格尔曼 欧文顿 科学家 萨姆纳 科学家 20世纪40年代 卡尔文 20世纪40年代 克劳德 1949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科学家 斯图尔德 德迪夫 罗伯特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籍 英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美国 荷兰 美国 美国
美国 比利时
20世纪60年代 帕拉德 后 1970年 1972年 1974年 科学家 桑格和尼克森 克劳德、德迪 夫、帕拉德
罗马尼亚
20世纪80年代
切赫、奥特曼 美国 (Altman)
事件 发现并命名细胞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研究鹰的消化,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建立细胞学说 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 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径 差速离心法 双分子片层模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及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 质构成 胡萝卜组织培养,证明了细胞的全能性 发现溶酶体 借助电镜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揭示出分秘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用同位素示踪技 术研究蛋白质合成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了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 性 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获诺贝尔奖
生物必修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4、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科学发展史

13.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P8)
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P15)
15.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 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P33)
6.溶液培养法: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P62)
7.矿质元素运输: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 K的肥料,5h后测得 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P63)
9.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P1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posed a theory of abiogenesis, o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Plants first, and animals later Teaching contained theory of the survival of
生物科學史 階段報告 2
健康照護博士班 護理組 葉莉莉
近代生物學的研究主題
生源論 構造與生命現象 生物個體發育 進化論 遺傳與優生學
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歐陽敏譯(2000)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台北:韋伯。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Thales (~624-546 BC)
He proposed the first naturalistic cosmology in which the cosmos arose from water
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陶工的女兒。祖父伊拉斯莫斯.達 爾文是名醫兼博物學家及詩人。
少年時非優等生,熱衷於採集植物及昆蟲,對希臘語及 拉丁語不感興趣。
父親本想讓其學習法律 愛丁堡學醫 (對醫不感興趣, 見習外科手術嚇得魂不附體) 劍矯大學學做牧師 在 Henslow指導下,閱讀許多動植物書籍。
Species are fixed or permanent and do not evolve. Aristotle's world view was entrenched in the mind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 for some two thousand years.
Organisms ranged from being relatively simple to extremely complex.
Nature passed from inanimate objects to plants and then to animals.
All living things could be arranged on a scale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evolutionweb/history.html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ristotle (384-322 B.C.)
Great Chain of Being---a "ladder of life" and each species has an allotted rung along this ladder.
the fittest, or natural selection“.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ristotle (384-322 B.C.)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naximander (~611-546 BC)
Thales' student :proposed "a complete theory of evolution,"
/evolutionweb/history.htm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aboutdarwin/pictures/Pictures.html
About Darwin…
青春時代的漂泊---對博物學的興趣
與美國總統林肯同年、月、日誕生。
Jams Banks(1743-1820)
The Investigator(調查號)-1801
沒有一件事可以在 不參照其歷史的情況下
被完全理解!! 演化論之歷史意義
---此問題具有 最長的時間尺度
蘇俄 Geneticist
演化論在生物學中的地位
為何與如何?
為何植物會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 為何植物的祖先演化出尋光生長的能力?
演化論者企圖型構終極之解釋 (phylogenetic explanation)
航海歷史記事
1405 鄭和下西洋(印度.阿拉伯.非洲) 1492 哥倫布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至印度 1517 葡萄牙人至廣州 1519-1522 麥哲倫航行世界 1624 荷蘭人佔領台灣 1831-1836 達爾文航海記
生物學研究有成就之航海船
The Endeavour(竭力號)—1768
Life arose out of a primordial mud, producing animals, plants and then human beings.
Humans were originally formed as fishes, lived in the water, and then cast off their fishskin, then went up and lived on dry land.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al roots Ancient Greeks
Empedocles (~495-435 BC) philosopher and po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