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美学意蕴——从方东美的观点出发

㊀艺术学与美学Ң 方东美美学 研究专题收稿日期:2018-03-10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方东美华严哲学研究 皖籍文化名人研究 (项目编号:AHSKY2015D12)ꎻ2016-2018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研究项目 原理 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室 (项目编号:Szzgjh1-1-2017-8)ꎮ作者简介:孙㊀红ꎬ哲学博士ꎬ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ꎮ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美学意蕴从方东美的观点出发孙 红(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安徽淮北㊀235000)摘㊀要:善财童子是«华严经»所塑造的一个人物ꎬ他出身优渥ꎬ但是后来经过文殊菩萨的引导ꎬ经过五十三参ꎬ历尽千辛万苦ꎬ最后成佛ꎮ方东美在他讲授 华严宗哲学 时ꎬ多次提到善财童子ꎬ多次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道路ꎮ分析方东美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路径的描述ꎬ我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象具有崇高㊁壮美㊁和谐的美学意蕴ꎮ关键词:善财童子ꎻ美学意蕴ꎻ崇高ꎻ壮美ꎻ和谐中图分类号:J0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4-0057-04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4.009㊀㊀善财童子是«华严经»所塑造的一个人物ꎬ他出身优渥ꎬ但是后来经过文殊菩萨的引导ꎬ经过五十三参ꎬ历尽千辛万苦ꎬ最后成佛ꎮ方东美在他讲授 华严宗哲学 时ꎬ多次提到善财童子ꎬ多次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道路ꎮ方东美说: 在«华严经»里面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ꎬ也就是«普贤行愿品»ꎬ在这一品中ꎬ它拿佛的化身ꎬ变成一个纯朴而天真的小孩ꎬ一位极具天才的孩童叫做善财童子ꎮ他所有的成就就是良心ꎬ良心上面是极纯朴ꎬ但是他一点阅历都没有ꎬ像这样一点阅历都没有的天真孩童ꎬ你把他投到天堂上面去ꎬ他所表现的精神当然是幸福快乐的境地ꎬ但是假使不幸而堕落到地狱的深渊中去ꎬ他照样变做一个恶魔ꎮ所以为了要给这个天才的孩童充分的考验ꎬ只好请他(善财童子)南行求法ꎬ去接触五十三种不同的生命种类(善知识)ꎬ体会这些善知识的生活方式ꎮ从他们的经验㊁知识㊁计划㊁遭遇到的种种困难ꎬ甚至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罪恶ꎬ都要他普遍的在各种不同的生命圈子里面去磨炼ꎮ最后再回到文殊菩萨处去求证ꎬ因为这时的善财童子是真正透过智慧的洗礼感化ꎬ所以文殊菩萨便认可他的智慧ꎮ [1]41-42分析方东美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路径的描述ꎬ我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象具有崇高㊁壮美㊁和谐的美学意蕴ꎮ㊀㊀一㊁善财童子的崇高之美方东美对善财童子的修行的描述使我们感受到了崇高之美ꎮ崇高ꎬ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ꎮ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ꎮ美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ꎮ它的内容是人的真㊁善统一的实践ꎬ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ꎮ一般来说ꎬ作为人类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静态的ꎬ其形式是和谐的ꎬ人们在观照这种和谐的静态的实践结果时ꎬ获得一种优雅平静的喜悦ꎬ这类对象便是优美ꎻ而形式是严峻的㊁冲突的ꎬ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㊁冲突的动荡过程时ꎬ获得一种矛盾的㊁激动不已的愉悦ꎬ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ꎮ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物象ꎬ便也同样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ꎮ如果说我国出土的古代石器㊁彩陶纹饰上显现着许多优美的形象ꎬ那么在流传下来的许多古代神话及饕餮纹青铜器上显示的则是崇高的格调ꎮ夸父逐日㊁鲧禹治水㊁黄帝战蚩尤等ꎬ都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的轰轰烈烈㊁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ꎮ如: 夸父与日逐走ꎬ入日ꎻ渴ꎬ欲得饮ꎬ饮于河㊁渭ꎻ河㊁渭不足ꎬ北饮大泽ꎮ未至ꎬ道竭而死ꎮ弃其杖ꎬ化为邓林ꎮ («山海经 海外北经»)夸父不畏艰险ꎬ不甘屈服ꎬ表现出了要征服自然(太阳)的伟大气魄ꎬ虽然遭到失败ꎬ但这种精神是极为崇高的ꎮ善财童子在修行过程中ꎬ也体现了实现自我㊁超越自我的崇高精神ꎮ善财童子在修行的过程中ꎬ经过五十三参ꎬ接触了五十三种不同的生命种类(善知识)ꎬ体会这些善知识的生活方式ꎮ从他们的经验㊁知识㊁计划㊁遭遇到的种种困难ꎬ甚至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罪恶ꎬ都要他普遍的在各种不同的生命圈子里面去磨炼ꎮ最后再回到文殊菩萨处去求证ꎬ因为这时的善财童子是真正透过智慧的洗礼感化ꎬ所以文殊菩萨便认可他的智慧ꎮ方东美描述了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ꎬ他认为我们应该效法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ꎮ他说: 倘若我们都能应用这一种态度ꎬ在学问的领域中去虚心学习㊁虚心体验ꎬ每个人起码都像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位善友ꎬ在知识界上的前辈ꎬ虚心跟他们学习和体验ꎬ然后他才能以别人的错误ꎬ作为自己的警惕ꎬ看出别人的错误ꎬ应警惕自己不要陷到那个错误里面去ꎮ这样子在学问方面才真正能一步一步接近真理ꎬ而这个真理才不是空洞的abstracttruth(抽象的真理)ꎬ而是根据生命的体验㊁阅历ꎬ所亲自体会出来的ꎮ而且这个体会都是以别人为活榜样ꎬ溶解透进到我们自己的生命领域ꎬ其间的酸甜苦辣ꎬ如人饮水ꎬ冷暖自知ꎮ在经过了深厚的阅历之情形下ꎬ才能形成圆满坚固的信念ꎬ信圆果满ꎬ真实不虚ꎮ [1]108善财是生于福城的富家公子ꎬ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富有ꎬ精神上是不是也富有呢?当然不是ꎮ当文殊来福城弘法时ꎬ善财随着全城的人都来听文殊讲法ꎮ文殊注意到这位公子ꎬ感到他有灵气ꎬ并且也知道他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ꎬ遂建议他去 亲近诸善知识ꎬ问菩萨行ꎬ修菩萨道 ꎮ这样ꎬ善财就成为修菩萨道的一个象征ꎮ善财修行依的是文殊的指引ꎬ也可以说依的是智慧的指引ꎮ善财修行到最后一站是普贤菩萨对他的加持ꎮ在佛界ꎬ普贤主德行第一ꎬ他重德ꎬ重行ꎮ善财的修行始于智慧终于德行ꎬ意味着生命的智慧要落实为生命的创造ꎬ而生命创造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ꎮ«华严经»中ꎬ«入法界品»描写了善财按文殊的建议向各善知识问学及修学的全过程ꎮ此篇经文在唐八十卷«华严经»中属 逝多园林会 ꎬ为三十九品ꎬ是«华严经»的结尾ꎮ善财参学的善知识共有五十五位ꎮ五十五位中ꎬ遍友童子未说法ꎬ文殊师利两度说法ꎬ故只有五十三位为善财所参问ꎮ此篇经文极富文学意味ꎬ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ꎮ其中蕴含的美学意味也非常丰富ꎮ经文开始ꎬ写文殊渐次南行ꎬ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ꎮ他游历人间ꎬ来到福城东ꎬ在庄严幢婆罗林中向广大施主传法讲经ꎮ关于文殊师利讲经的状态和讲经的目的ꎬ«入法界品»写道:尔时ꎬ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ꎬ随其心乐现自在身ꎬ威光赫奕ꎬ蔽诸大众ꎬ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ꎬ以自在大悲起说法心ꎬ以自在智慧知其心乐ꎬ以广大辩才将为说法ꎮ[2]278这段话最为关键的一句是 随其心乐现自在身 ꎮ身㊁心在佛教中是两个重要概念ꎬ身属于色界㊁物质的世界ꎬ心属于有情的世界㊁精神的世界ꎮ心在身之中ꎬ然因受到身的约束ꎬ不得自由ꎬ怎样克服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约束ꎬ将色界改造成有情界ꎬ同时又不是将色界消灭ꎬ而是保留它的存在ꎬ这是佛教最为看重的问题ꎬ也是佛教的主题ꎮ这个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ꎬ产生了调伏界ꎮ调伏界以实现色界与有情界的合一为目的ꎬ当这种调伏达到最高境界时ꎬ便成为调伏方便界ꎮ调伏方便界全是光明ꎬ没有黑暗ꎮ生活在这个境界中ꎬ人的心全是快乐ꎬ人的全部行为均随其心ꎬ而又合于佛道ꎬ既自在又不逾距ꎮ文殊师利威光赫㊀艺术学与美学奕ꎬ心情舒畅ꎬ自由自在ꎮ他的这种状态就是成佛的境界ꎮ实际上ꎬ文殊以自身树立了成佛的榜样ꎮ审美体验处于巅峰状态ꎬ就与文殊的 随其心乐现自在身 相类似:也是这样的快乐ꎬ不仅有心的活动存在ꎬ还有 身 的活动存在ꎻ心是快乐的ꎬ身是自在的ꎮ善财童子不畏困难㊁迎难而上ꎬ在克服困难的修行的过程中呈现出崇高之美ꎮ㊀㊀二㊁普贤菩萨的清净之美善财修行到最后一站是普贤菩萨对他的加持ꎮ对于这一点ꎬ方东美是这样说的ꎮ他说ꎬ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参后ꎬ最后再回到文殊菩萨处去求证ꎬ 因为这时的善财童子是真正透过智慧的洗礼感化ꎬ所以文殊菩萨便认可他的智慧ꎮ但是虽然他已认识了智慧ꎬ但是对于行动能力的考验方面ꎬ文殊菩萨认为认为他还不算内行ꎬ便要善财童子再去拜访普贤菩萨ꎮ因为普贤菩萨是一个创造活动的精神主体ꎬ假使也能蒙受他的认可ꎬ那么才可以说不落空ꎮ [1]42在佛界ꎬ普贤主德行第一ꎬ他重德ꎬ重行ꎮ善财的修行始于智慧终于德行ꎬ意味着生命的智慧要落实为生命的创造ꎬ而生命创造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ꎮ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ꎬ当普贤菩萨为善财 摩顶 ꎬ善财 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之后ꎬ普贤竟让善财观瞻他的清净身:善男子ꎬ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ꎬ必得生此清净刹中ꎻ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ꎬ必得生我清净身中ꎬ善男子ꎬ汝应观我此清净身ꎮ尔时ꎬ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ꎬ相好肢节ꎬ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ꎬ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ꎬ大菩萨众所共围绕ꎬ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ꎬ种种形状ꎬ种种庄严ꎬ种种大山周匝围绕ꎬ种种色云弥覆虚空ꎬ种种佛兴ꎬ演种种法ꎮ [2]359按佛教教义ꎬ有欲界㊁色界㊁无色界等区别ꎬ色界是物质的世界ꎬ无色界是精神的世界ꎮ善财闻道ꎬ开大神通ꎬ为的是精神世界的彻底解放ꎮ有意思的是ꎬ善财开大神通后ꎬ普贤并没有让他抛弃物质世界ꎬ而是让他观瞻到了辉煌的物质世界ꎮ可见佛教对色界即物质世界并不是完全抛弃的ꎬ而是让它升华ꎬ升华出一种精神方能有的辉煌和壮丽ꎬ换句话说ꎬ让它成为精神的象征ꎮ清净身 ꎬ身是物ꎬ清净是灵ꎬ有了灵的清净才有了身的清净ꎮ清净是纯真ꎬ不是单一ꎬ实际上它是无量数的丰富ꎮ这不就是美吗?我们还注意到ꎬ普贤的清净身ꎬ有毛孔ꎬ说明他是有生命的ꎬ充盈生意的ꎮ这是人的生命ꎬ但不只是人的生命ꎬ还是整个佛国的生命ꎮ佛国不只是如善财童子所看到的无量数的诸佛ꎬ而是一个难以穷尽也难以描述的生命世界ꎮ所有出现在佛国中的具体事物ꎬ都只是这种生命境界的象征ꎮ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的坦诚相见ꎬ表现了他精神的清净无暇ꎬ使人感受到了他的清净纯真之美ꎮ㊀㊀三㊁华严世界的壮丽之美方东美认为ꎬ 华严宗的理想世界是华藏世界 ꎮ[1]171通过方东美的描述ꎬ我们能够感受到华严世界的壮丽之美ꎮ方东美认为ꎬ华严宗的立场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理想世界就是 一真法界 ꎮ这个一真法界就理想这一方面看起来ꎬ若用«华严经»的名词来说ꎬ就是 华藏世界 ꎬ它是光明显耀的 金色世界 ꎬ是 宝光世界 ꎬ也是一个价值的理想世界ꎮ不过这样的理想世界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现实之内ꎮ对于这个现实世界ꎬ如果从«华严经»的领域去看ꎬ那么整个世界的许多差别境界ꎬ有所谓的 世界海 ꎮ方先生对 世界海 进行了比喻ꎬ他说: 这就好比我们从近代天文学中获得新知ꎬ或从MountWilson(威尔逊峰)天文台上面ꎬ用天文望远镜一看ꎬ便可以观看到宇宙的里面无量数像星云世界那样的世界ꎮ地球不仅是一个comicdust(宇宙尘埃)ꎬ连太阳系也是comicdust(宇宙尘埃)ꎬ而且是无量数之一ꎮ [1]171-172方东美说: 依据这个观点ꎬ假使我们觉得在地球上面生活得不美满ꎬ有时候也可以想到月球去ꎬ想到金星上面去ꎮ但是等到你真正在金星上面生活的时候ꎬ在那个世界ꎬ又将会发现有很多的缺陷ꎬ会再认为不美满ꎮ这是什么道理呢?这都是因为你把美满的世界摆在他生他世ꎬ与你现在的世界无关ꎮ但是从«华严经»看起来ꎬ所谓 华藏世界 就是世界海里面的 世界种 ꎮ整个宇宙有二十重的世界种ꎬ在这二十重的世界种里面的第十三重ꎬ就是我们目前所住的娑婆世界ꎬ它可以说是一切现在人类同其他的生物所寄托的现实世界ꎮ而这个现实世界ꎬ我们透过«华严经»看起来ꎬ它就是从光明照耀所显现出来的一个金色的世界ꎬ一个妙香世界ꎬ一个宝华世界ꎮ换句话说ꎬ就是一个价值的理想世界ꎮ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这个世界有成等正觉的佛ꎬ在这个世界上面的众㊀艺术学与美学生ꎬ人人都可以成佛ꎬ而成佛的地点不在他生他世ꎬ就在 一真法界 内ꎮ 一真法界 的中心ꎬ是佛的光明ꎬ而这个佛的光明是由一切人类伟大的理性所启发出来的ꎬ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之光所照耀出来的内在自性ꎬ这样子一来ꎬ才叫它为 别教 ꎮ换句话说ꎬ在这个世界出现的众生ꎬ都是以佛的身份ꎬ 众生与佛不可分ꎬ 以彰显佛的神圣本性ꎮ所以说这个世界是价值上面最高的理想ꎮ其实这个世界ꎬ就是你自己内在的心灵领域所显现出来的最高价值ꎮ你不必再等别人来救你ꎬ也不要等到你死后ꎬ再经过漫长的 中阴身而有 的时期ꎬ才去攀附于未来的世界ꎮ [1]171方东美描述的华严世界是光明显耀㊁香气四溢㊁重重无尽的 金色世界 宝光世界 ꎬ体现出了令人赞叹㊁眼花缭乱的壮丽之美!㊀㊀四㊁自在境界的和谐之美善财童子问学达很高成就后来到弥勒菩萨处ꎬ如果说ꎬ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ꎬ普贤菩萨是德行的象征ꎬ那么弥勒菩萨则可以理解为化智为行ꎬ融慧创德的统一人格的象征ꎮ善财童子观瞻过弥勒菩萨管理的毗卢遮那楼阁ꎬ这楼阁所藏富丽堂皇ꎬ«入法界品»说: 善财童子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如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ꎬ生大欢喜ꎬ踊跃无量ꎬ身心柔软ꎬ离一切想ꎬ除一切障ꎬ灭一切惑ꎬ所见不忘ꎬ所闻能忆ꎬ所思不乱ꎬ入于无碍解脱之门ꎬ普运其心ꎬ普见一切ꎬ普申敬礼ꎬ才始稽首ꎬ以弥勒菩萨威神之力ꎬ自见其身遍在一切楼阁中ꎬ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ꎮ [2]351-352这里说的 自在境界 与普贤菩萨说的 清净身 是一回事ꎬ都是融实入虚ꎬ化实为虚ꎬ虚实相生的生命创化世界ꎬ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ꎮ对于自在境界ꎬ方东美是这样描述的ꎮ他说ꎬ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后ꎬ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ꎬ便去拜见普贤菩萨ꎬ圆满了普贤的行愿ꎬ获得了普贤菩萨的认可ꎬ然后再要回到文殊菩萨那里去时ꎬ 忽然在天空的空中楼阁的里面ꎬ出现了一个大的精神主体ꎬ就是佛的化身弥勒菩萨ꎮ也就是说弥勒的楼阁一下子打开来之后ꎬ文殊菩萨便进去了ꎬ善财童子也跑着进去ꎬ看看里面尽是珠光宝镜ꎮ所谓精神宇宙里面的一切精神宝藏ꎬ其中所藏的秘密ꎬ都是在那个地方交光相网ꎮ看见前面有楼阁ꎬ楼阁里面有弥勒ꎬ弥勒又面对文殊ꎬ文殊又面对善财ꎬ善财又面对千千万万反映出来的善财ꎮ这就是拿善财这一生的丰富经验㊁丰富的阅历ꎬ获得了真确的知识㊁真确的行动计划ꎬ最后证明他所得到的境界ꎬ就是«华严经»第一品«世主妙严品»及«如来现相品»所讲的宇宙里面最高的精神极乐幸福的境界ꎮ如此再一一回顾ꎬ便发现大家都是佛ꎬ善财也是佛ꎬ一切有情众生也是佛ꎮ [1]42方东美认为ꎬ从这一点来看ꎬ«华严经»不是一个凭空的理论著作ꎬ或者是宗教的教条宣传ꎮ它有理想ꎬ并有实现理想的步骤ꎬ可以获得最确实可靠的结果ꎮ而这个最确实可靠的结果ꎬ一定要从每一个人的内心ꎬ每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里面去体验ꎬ能如此确实去实践㊁去体验ꎬ然后才不会落空ꎮ这就是李通玄到澄观㊁到戒环ꎬ从«华严经» 能诠之教 这一方面ꎬ对这一种宗教的教义ꎬ同宗教精神意义内容的具体说明ꎮ方东美认为ꎬ其实不仅是善财童子如此ꎬ或者连一切有情众生在内ꎬ了解了这里面的内容之后ꎬ马上便会挺起胸膛来便说我就是佛ꎬ你是众生ꎬ我来救你ꎮ如果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危机ꎬ因为这是更大的假名菩萨ꎮ 所以要把这一骄傲心去掉ꎬ最后回到微妙不可思议解脱境界里面去ꎬ我们大家都是佛ꎬ而不仅仅是佛而已ꎬ甚至忘掉自己是佛ꎬ一点骄傲心都没有ꎬ然后再回过头来随顺一切世间情景与条件ꎬ处处都是安详和谐的生活ꎮ [1]43总之ꎬ通过方东美对善财童子的描述ꎬ我们对善财童子这个宗教经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ꎮ方东美对善财童子的修行的描述使我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的崇高之美ꎮ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的坦诚相见ꎬ表现了他精神的清净无暇ꎬ使人感受到了他的清净纯真之美ꎮ方东美描述的善财童子到达的华严世界是光明显耀㊁香气四溢㊁重重无尽的 金色世界 宝光世界 ꎬ体现出了令人赞叹㊁眼花缭乱的壮丽之美!善财童子最后达到自在境界ꎬ达到了佛性和人性的统一ꎬ体现出了和谐之美!参考文献:[1]㊀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2. [2]㊀王良范.华严经今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4.(责任编辑:杨㊀飞)㊀艺术学与美学。
灵岩寺与“五十三参”:胡因梦的人生境界

灵岩寺与“五十三参”:胡因梦的人生境界作者:花满楼来源:《齐鲁周刊》2013年第47期我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2008年5月30日,胡因梦来济南传授心灵解脱之道,并前往灵岩寺参拜。
在灵岩寺中,回顾起自己的经历,胡因梦告诉本刊记者:“几十年间,目睹父母不和,经历与李敖离婚官司的是非,又遇父母的先后离去以及自己生育的忧郁症。
”绚烂之后的颓败让她陷入无尽的自我纠缠和反省中,“而且在走过与李敖的婚姻以后,我好几年都走不出来,想要弄明白我们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促使我回到身心灵研究的路途上来。
”1988年,胡因梦做出了息影的决定。
那一年,她35岁。
随后的20年,“胡茵梦”成了“胡因梦”。
她做翻译、做单身母亲、写书、做身心灵导师。
在参问诸法的旅途中,胡因梦邂逅了印度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如同世上无数受到他话语感召的人一样,我知道旅程已经到了尽头。
我找到了!”胡因梦告诉本刊记者。
佛家有五十三参的典故,讲述善财童子不畏艰辛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得道的故事。
胡因梦在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中用“五十三参”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其意即为说明自己告别光鲜浮华的生活,将自己的心力集中于探寻人类“身、心、灵”的精神世界上来。
千年灵岩寺的沐化下,胡因梦滔滔不绝地对本刊记者讲起了禅宗、静修、内省、占星,在胡因梦心目中,“我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胡因梦的理解里,灵岩寺千年禅宗和佛学传承与自己的灵修之路如出一辙:“灵魂的深省与返观内照,灵岩寺禅宗和佛教的传承最后依旧是要大家寻本心、清净心,所谓如来藏,所谓佛性就是自我的重生,求拜佛与菩萨,最终求拜的是一个干净美满的自己。
”真正的悲悯是什么?胡因梦在《生命的不可思议》里记叙,有一次胡因梦想给李敖熬一锅排骨汤,但从不做饭的她缺乏生活常识,她把没解冻的骨头直接丢锅里了,这时李敖气急败坏地冲过来,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常识,冷冻排骨是要先解冻的,不解冻就丢开水里煮,等一下肉就老得不能吃了,你这个没常识的蠢货。
河北怀安昭化寺三大士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考

昭化寺为一座明代佛教寺院,坐落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路北,北距怀安县城柴沟堡镇30千米,地理坐标为40°27'44.3"N,114°27'46.6"E,海拔1048米,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初,陆续有外国学者前往昭化寺考察,并留下了最早的图像资料[1,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昭化寺进行局部维修。
1994年,怀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徐建中发表了《昭化寺始建年代及明代修缮情况调查》[3]一文,根据昭化寺内现存的明正统十年(1445)《敕赐昭化寺碑》考证该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在原永庆禅寺废址上历时八年修建的,朝廷赐额“昭化寺”,又于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了大雄宝殿。
1996年,徐建中又对昭化寺大雄宝殿壁画进行了调查,在《昭化寺大雄宝殿壁画初探》[4]一文中,分析了大雄宝殿壁画的内容、技法、画工和年代,根据发现的题记,认定该壁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由画工任朝相绘制完成。
1999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孙荣芬对昭化寺进行了调查测绘,并刊发了《昭化寺调查记》[5],对其建筑布局和各河北怀安昭化寺三大士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考王雁华(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张家口075000)【关键词】怀安昭化寺;三大士殿;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摘要】2006年在修缮河北怀安昭化寺三大士殿时,在其东西山墙上发现了《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
这是目前河北发现的三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之一,是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存。
壁画运用工笔重彩,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图像与经文载述吻合,是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单体的建筑形制结构作了具体描述。
2005—2006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启动了昭化寺的整体修缮工程,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2007年出版了《昭化寺》[6]一书,详细记录了古建筑结构与大雄宝殿现存明代水陆法会壁画的保存及修缮情况。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前言在佛教寺庙中,可看到观世音菩萨像侧立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童子。
在大足宝顶石刻的《毗卢道场》窟内,石壁上也刻着童子。
在重庆市罗汉寺的摩崖石刻普陀岩上,都列有童子。
大足白塔内壁上雕刻有五十三幅图案、每幅图内有一个童子。
这些童子造像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出于佛教《大方广华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
其经共八十卷,入法界品占二十卷。
全品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者,可见其重要性。
为树立人间佛教思想、本书就是依此而改写的。
善财童子因家庭不幸,以一个孩子的好奇出发,经文殊师利童子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
便以此为宗旨,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者。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者,有厨师、设计师、小学教师、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比丘、居士、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
各行各业,各传授一法门。
因此善财童子,从思想、道德、技艺上舍己为人的鉴定思想,随同观世音菩萨,做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视野。
他是观世音的胁侍“闻声救苦”的助手,所以像塑在观世音菩萨像侧边。
善财童子因为他信心坚定,目标正确,为了学好本领,达到造福人间的目的。
不怕担风险,克服困难,刀山敢上,火海敢创。
他既不为名利所动,也不为色情所诱,诚实,光明磊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少年男子汉。
第一回拜众童子据传,在很多年以前,有个地方名福城,城中有一个长者,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家境贫寒,日子难度,感其命苦。
他听说释迦牟尼佛已成正觉,正在释多林与诸菩萨说法,便跑到佛前,投地就拜,放声大哭道:“佛陀啊,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恶孽?使我如今苦难,您老人家能拔济众生苦难,请与我解脱吧?……”。
佛陀睁开慧眼看了,道:“善哉来者,苦乐同道,去来无差。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风吹云散,又一重天。
” 老者想问明白,可是佛陀再也不说话了。
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善财五十三参】﹝出华严经﹞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
地自开裂,生七宝牙。
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
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
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
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为众说法。
善财与五百童子,诣文殊所,顶礼其足,白言:惟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道,乃至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文殊告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文殊遂令善财往于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展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是为五十三参也。
(七宝者,金、银、琉璃、玻黎、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梵语娑罗,华言坚固。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参],善财最初受文殊教,往胜乐国妙峰山,参德云比丘。
至彼求觅,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
于是善财往诣顶礼,白言:我已先发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乃至应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
时德云比丘为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已。
乃云:如诸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复令参海云比丘。
(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参],善财承教,向海门国,参海云比丘。
为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已。
乃云:如诸菩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复令参善住比丘。
[三参],善财承教,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善住比丘。
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
为说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已。
乃云:如诸菩萨持大悲戒,乃至离垢戒等,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复令参弥伽大士。
(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杭州灵隐寺(10)

杭州灵隐寺(10)【34】呼猿洞杭州灵隐寺虽然去过多次,但有一个地方以前一直未到,那就是呼猿洞。
相传灵隐寺创始人慧理禅师言飞来峰为印度天竺飞来,恐人不信,从洞中呼出黑、白两猿为证,故称呼猿洞。
古时灵隐天竺一带多猿猱,据南宋志书记载:六朝刘宋时(420-479)灵隐寺智一法师曾蓄猿于山间,他还善啸,有“哀松之韵”,每当他临涧长啸,则众猿毕集,时人称其为“猿父”,并设有饭猿之台。
“冷泉猿啸”是元代钱塘十景之一。
历史上,曾有无数名人留有呼猿洞的诗句。
唐朝宰相、诗人李绅至灵隐看到的是“寺多猿猱,谓之孙团弥”,并诗云:“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西湖梦寻·呼猿洞》中,为呼猿洞写有一对子:“生公说法,雨堕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陈洪绶《呼猿洞》:“慧理是同乡,白猿供使令。
以此后来人,十呼十不应。
明月在空山,长啸是何意。
呼山山自来,麾猿猿不去。
痛恨遇真伽,斧斤残怪石。
山亦悔飞来,与猿相对泣。
洞黑复幽深,恨无巨灵力。
余欲锤碎之,白猿当自出。
”呼猿洞除了岩洞外,还有很多石刻造像。
看了呼猿洞的介绍,更是坚定了要去瞧一瞧的决心。
沿飞来峰脚冷泉溪继续西行,出灵隐寺景区西门,来到法云弄。
呼猿洞在法云弄附近。
法云弄也称法云古村落,现归一家高端酒店管理。
安缦法云度假酒店占地14公顷,酒店道路石板与鹅卵石铺就,路旁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幽静又充满野趣,是一家顶级的度假酒店。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土楼,零零落落掩藏在绿荫下,来到这里就像是走进“18世纪的中国村落”,建筑土墙瓦顶,木结构,石材走道与地板。
据说酒店人员与客人的比例是5:1,可想而知,这酒店的价格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据说是杭州最贵的酒店。
来这里住宿的都是“安缦痴”(Aman Junkies),Aman酒店开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
“安缦痴”们对遥远文化的好奇,对极度放松的渴望以及对创造力和精致设计的欣赏,使得他们总是在寻找不同的安缦度假村来体验。
平遥双林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初探

□王英侯慧明平遥双林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初探摘要: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和菩萨殿两殿前檐下及窗楣上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设色以石绿、土黄、赭石为主,保存完整,是山西省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之一,且因其绘制时代较早、艺术水平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遥双林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原名“中都寺”,据康熙《平遥县志》载:“中都城在县西北十二里。
”[1]中都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最早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载:“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
“正德间始建佛母殿五间,俱曹氏所成。
”“隆庆六载复修西方景殿五楹。
”[2]后又经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宣统三年(1911年)再次重修,光绪年间增建戏台,形成其完整格局。
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绘制年代双林寺内现存碑刻均未记载绘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的确切年代,但在菩萨殿、千佛殿内墙面以及千佛殿室外前檐壁画窗额均发现题记,分别为“天顺三年七月五日”、“天顺七年六月十五日”、“天顺伍年正月拾伍日”。
《平遥县志》亦载:“东、西大殿檐下和窗楣上,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画风与大雄宝殿壁画[3]汉族重新掌权后宣在服饰上也体现了据《明史·舆服志》禅僧,茶褐常服,青條玉色袈裟。
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红袈裟。
教僧,皁常服,黑條浅红袈裟。
僧官如之。
惟僧錄司官,袈裟,绿文及環皆饰以金。
”[4]壁画第十二参善见比丘身着茶褐色常服,外披青条赭色袈裟(图一),符合明代禅僧服饰规定。
综上所述,千佛殿和菩萨殿的前檐下及窗楣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绘制年代应为明代天顺年间。
二、双林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内容双林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绘制于千佛殿和菩萨殿的前檐下及窗楣上,保存约130平方图一千佛殿前檐第三隔断第四幅图. All Rights Reserved.米。
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美学意蕴

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美学意蕴作者:孙红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04期摘要:善财童子是《华严经》所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出身优渥,但是后来经过文殊菩萨的引导,经过五十三参,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佛。
方东美在他讲授“华严宗哲学”时,多次提到善财童子,多次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道路。
分析方东美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路径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象具有崇高、壮美、和谐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善财童子;美学意蕴;崇高;壮美;和谐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4-0057-04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8.04.009善财童子是《华严经》所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出身优渥,但是后来经过文殊菩萨的引导,经过五十三参,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佛。
方东美在他讲授“华严宗哲学”时,多次提到善财童子,多次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道路。
方东美说:“在《华严经》里面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在这一品中,它拿佛的化身,变成一个纯朴而天真的小孩,一位极具天才的孩童叫做善财童子。
他所有的成就就是良心,良心上面是极纯朴,但是他一点阅历都没有,像这样一点阅历都没有的天真孩童,你把他投到天堂上面去,他所表现的精神当然是幸福快乐的境地,但是假使不幸而堕落到地狱的深渊中去,他照样变做一个恶魔。
所以为了要给这个天才的孩童充分的考验,只好请他(善财童子)南行求法,去接触五十三种不同的生命种类(善知识),体会这些善知识的生活方式。
从他们的经验、知识、计划、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罪恶,都要他普遍的在各种不同的生命圈子里面去磨炼。
最后再回到文殊菩萨处去求证,因为这时的善财童子是真正透过智慧的洗礼感化,所以文殊菩萨便认可他的智慧。
”[1]41-42分析方东美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路径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象具有崇高、壮美、和谐的美学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龙华----缘若序,文殊指南缘起凡是去过寺院的人,常可见到在观世音菩萨像的两旁,站立着一对青年男女金像。
那位女青年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我们称她龙女。
当她八岁的时候,已经智慧通达,善根成熟,就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了佛。
另一位男青年是“华严会”上的著名人物,名叫善财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
他们俩都是青年居士学佛的榜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①善知识②,是一支美丽动人的故事,它出典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二至卷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中。
经文虽冗长而深奥,但故事的内容,对广大学佛青年来说,却是很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了普及和弘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虚心好学的精神,我试把有关经文,节录其主要内容,尽可能用通俗的白话文,以讲故事方式,供奉给当代佛教青年居士。
传奇善财虽示现为一童子身,但从以下两点来看,他却非同一般,应是一位有来历的大菩萨。
首先,当善财初入母胎的时候,在他的家里,从地自然涌出七宝楼阁;在家宅内所有器皿中、库房内,也都自然充满种种财宝。
因为出现了这些传奇的瑞象,福城的人们都称他善财。
其次,善财能遇上文殊师利菩萨,并在文殊的关怀指引下,先后参访了五十四位善知识,其中有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弥勒菩萨等几位大菩萨,他都能一一亲自见到,接受教导。
这些也是我们凡夫所望尘莫及的。
听法有段时间,文殊师利菩萨来到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大塔庙处。
——这里也曾是往昔诸佛修道、居住、教化过的地方。
福城的人们,听说文殊师利菩萨将在这里讲《普照法界经》时,都从福城中出来,云集在大截庙处。
这位善财童子,也同来听经。
文殊师利菩萨已知道这位童子,在往昔供养过诸佛,并已深种善根,也具足广大的信解;又常喜欢亲近一切善知识,身语意业都是清净的,没有一点过失。
知道他是净修菩萨道、求一切智慧的“法器”;他那清净的心,犹如虚空,什么染污都没有了,只是回向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对他来说,一切一切都已无所障碍了。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观察了善财的因缘之后,便安慰他,为他开示、譬喻,并演说一切佛法。
鼓励在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及一切大众说法完毕之后,对善财说:众生能发无上觉心的,就已经很难了,假如发心以后,继续要求修学菩萨行的,那更是不容易了。
像你这样要决心成就佛智,确是非常难得,我希望你能参访更多的、真正的善知识,虚心地向他们请求开示,勿生疲懈,勿生厌足。
据经上所说,他曾先后参访过五十多位善知识,其中有比丘、长者、居士、婆罗门、童男、童女等,更有大菩萨。
由于他虚心好学,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后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成为佛教中的千古佳话。
指引文殊师利菩萨对善财说:从这里向南去,有一国土,名叫胜乐,在那里有一座妙峰山,山中有一位比丘,名叫德云。
你可以到那里去请教他,怎样修学菩萨行?他将为你详细解说。
善财童子听罢文殊师利菩萨的指引后,悲欣交集,恋恋不舍,告辞而退,径向南方走去,寻访他的第一位善知识。
[注一]善财童子第五十参,有两位善知识—一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
所以他实际参了五十四位善知识。
[注二]善知识简义为明师。
善知识有五种:①知道认识世间因果,而令众生修行断除习气。
②厌恶世乐,而欣乐涅槃.⑧有大悲心修六度行。
④以无相的智慧令众生修行。
⑤令众生无有障碍,修行圆满普贤行愿。
第一参德云比丘善财童子自告别了文殊师利菩萨以后,直向南行,到达胜乐国,登上妙峰山。
为了寻访这位行踪不定的德云比丘,善财童子经过七昼夜,终于见到德云比丘在另一个山头上徐步经行。
①善财童子前去向德云比丘顶礼、右绕②后说:“圣者,我早已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可是我还不知道菩萨应怎样学修菩萨行?乃至怎样从普贤的大行中,很快得到圆满?我曾听文殊师利菩萨为我介绍说,你圣者善能诱导教诲于我,令我修菩萨行。
我愿圣者大慈大悲为我宣说:菩萨是怎样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德云比丘听到善财童子的来意后,赞叹说:“善哉!善哉!你这位善男子,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你又能请问诸菩萨所修的行门,你有这样的诚心,真是难能可贵啊!”德云比丘鼓励善财童子说:“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行,你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境界,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出离三界之道,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清净道,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清净广大的心,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成就的神通,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示现的解脱门,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示现于世界的一切作业境界,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生死、涅槃门③,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观察“有为”④“无为”⑤,你也能求得明了;这种心无所著的智慧,就能速满普贤行愿。
”接着,德云比丘向善财童子介绍了自己所修的“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以及修学这些念佛法门⑥的方法和境界。
他说:“这一智慧光明普照的念佛法门,能使我常见到一切诸佛国土的种种宫殿,完全庄严的清净境界。
又有使一切众生念佛的法门,随顺一切众生心所欢喜的,完全令他们见到佛,而得到清净的妙道。
又有使众生安住于佛的十力中,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证入佛的十力。
又有使众生安住在念佛法门,能见无量佛,听闻正法。
又有照耀诸法的念佛法门,能完全看见一切诸世界中,众生所造的业,平等无差别的诸佛大海。
又有证入不可见处的念佛法门,完全看见一切微细的境界中,诸佛自在神通的事情。
又有能住于诸劫中的念佛法门,在一切劫中,能常见到如来的所行所作,无有暂舍。
又有住于一切时念佛法门,在一切时都常见如来,和佛同住,不舍离的境界。
又有住于一切佛刹的念佛法门,在一切国土中,都看见佛身,相好光明超过一切,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境界,又有住于一切世的念佛法门,能随顺自心之所欲乐,而普遍见到三世诸佛的境界。
……其他还有住于一切境界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寂灭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远离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广大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微细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庄严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能事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自在心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自业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神变的念佛法门、又有住于虚空的念佛法门等等。
德云比丘认真而谦虚地说:“我只得到这忆念一切诸佛境界的三昧,以智慧光明普见一切诸佛的法门,但我岂能了解说一切诸菩萨无边的智慧和清净的行门呢?善男子,在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海门,在那里有一位圣人比丘,名叫海云。
这位比丘以观海为法门,以普眼法云润泽一切,你可以前去,请问他:菩萨应怎样学习菩萨行,修菩萨道?海云比丘能为你详细分别解说,令你发起广大善根因缘,海云比丘将会令你证入广大的助道位。
”善财童子在德云比丘处,学习到了“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和指引后,即向德云比丘顶礼、右绕,然后告辞而退,去寻访他的第二位善知识。
******[注一]经行:是在一定的地方,绕圈回旋,来来去去散步,叫做经行。
这是为了防止坐禅时发生睡眠状。
经行又可养身疗病.《十诵律》:经行有五种利益:①轻健、②有力、③不病、④消食、⑤意坚固。
《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①闲处、②户前、③讲堂前、④塔下、⑤阁下。
[注二]右绕:佛教礼敬仪规之一,即围绕佛、尊者、塔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或称匝)、三圈或百千圈,表示敬意。
[注三]生死门·涅槃门:不住涅槃是生死门,不住生死是涅槃门。
[注四]有为,原意为“造作”、“有所作为”,亦称“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泛指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的现象,以生、住、异、灭为其特征。
特指人的造作行为。
[注五]无为,亦称“无为法”。
与“有为”相对,指非因缘和合形成、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
原是“涅槃”的异名。
善财童子第二参海云比丘这时,善财童子专心致志,思惟善知识所教导的道理,没有其他的杂念,也没有其他妄想。
善财童子一步一步渐向南行,抵达海门国,来到海云比丘的道场,向海云比丘顶礼、右绕、合掌,一心恭敬的说:“你是世间上有大智慧的圣者,我在以前已经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想证入一切无上大智慧之海,但我还不了解菩萨应怎样才能舍离世俗的“烦恼家”,而生到“佛家”,证得佛果?又怎样才能度脱生死的苦海,而证入佛的智慧之海?又怎样才能离开凡夫地,而证入如来地?又怎样才能断除生死的六尘流,而证入圣人的法性流呢?……”海云比丘首先问善财童子:“你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吗?”善财回答说:“圣者,是的,我在很久以前便发了无上正等正觉①的心。
”海云比丘赞叹说:“善男子,若一切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接着告诫说:“发菩提心的人,要发大悲心来普救一切众生;要发大慈心来护佑一切世间;要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除灭一切苦难;要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一切恶法;要发哀悯心守护那些怖畏恐惧的人们,要发无障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要发广大心,使一切法界都遍满;要发无边心,度量等虚空界,无处不到;……要发智慧心,普遍证入一切智慧大海的法门。
”接着海云比丘介绍他自己说:“善男子,我住在这海门国已经有十二年了。
我常以大海作为我修道的一种境界。
我常思惟大海的广大无量,我常思惟大海的甚深难测,我常思惟大海渐次深广,我常思惟大海无量众宝奇妙庄严,我常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不可思议,我常思惟大海无量众生在其中居住,我又思惟大海能容受种种大身的众生,我常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下的雨,我常思惟大海不增不减。
”海云比丘说,我正在这样思惟的时候,就在海的下边,有一支大宝莲华忽然涌现,把大海全部弥覆盖住了。
那时,我看见这朵莲华上,有一位佛结双跏趺坐,这里的一切,都是不可思议。
这时,佛伸出右手,来摩我的顶,而为我宣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简称普眼法门),为我开示一切佛的境界,显示启发一切菩萨所修的诸行门。
我在这佛的道场里,住了一千二百年,专修这种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观察。
”海云比丘却谦虚地说:“善男子,我只知道这个普眼法门,但在所有的一切诸佛刹土中,大转正法轮,教化众生,我自己怎么能知道?怎么能宣说这一切诸大菩萨所修的行门,以及他们广大无边的功德呢?从我这地方向南走去,有六千多由旬,楞伽道旁有一乡村,名叫海岸,在那里有一位比丘,名叫善住。
善财童子,你可以到他那儿去请问他:菩萨是怎样修行清净的菩萨行?”这时,善财童子,向海云比丘头面礼足、右绕三匝,然后辞退,向南行去,寻找他的第三位善知识。
[注一]无上正等正觉:是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旧译为“无上正遍觉”、“无上正遍知”等。
被认为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
《大智度论》卷八十五: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名“大菩提”。
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就在成就此种觉悟。
善财童子第三参善住比丘一路上,善财童子一心专念善知识的教化,专念普眼法门,专念念佛的神通力。
……渐渐向南行去,来到楞伽道边,海岸村落的地方,他观察十方,求觅善住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