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七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七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七

实习7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时间]2学时

[内容]

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

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

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献血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 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I-l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和发病率进行调查。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最高。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由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儿童HBsA~阳性。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

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该区为一农业区,人口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按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图7—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发生率,该区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侧检验),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由于34%的1~24个月龄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于出生第一年婴儿死亡率约为20%,另有30%儿童不能按规定追踪),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如把握度为0.95,α=0.01,则需327名儿童。

研究地区内,疫苗接种村(实验村)和对照村的地理分布示意图(指导书P57页)

三、疫苗和免疫

1.HB疫苗由某研究所生产,疫苗批号为77-102,每毫升疫苗含10/μg蛋白,疫苗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2.对照疫苗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DTP),由某研究所生产,批号为77-204。

HB疫苗免疫计划于1978年9月开始,受试者连续接种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每次皮下注射lml,1年后再加强一次。对照组接种DTP疫苗,免疫程序同上。

于注射第一次疫苗的当天,第三次疫苗当天,第三次疫苗的三个月后,以及加强接种时取血样检测邢V标志。疫苗接种记录有公共卫生护土完成,其内容包括:①受试者密码;

②姓名、年龄、性别、母亲姓名、户主、村名;③疫苗接种日期和结果。

四、实验室检测

本研究应用美国Abbott实验室生产的放射免疫试剂药盒,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

五、研究人群

研究人群特征比较见表7-1

表7-1 疫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

对照组(n=267) 疫苗组(n=335)

人数百分数(%) 人数百分数(%)性别男136 50.9 157 47.5 女131 49.1 176 52.5

月龄1~12 146 54.7 200 59.7 13~24 121 45.3 135 40.3

六、结果

追踪12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HBV事件比较见表7,2、7—3。

表7—2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阴性儿童中在追踪12个月后儿童的HBV事件比较

对照组(n=195) 疫苗组(n=238)

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HbsAg(+) 14 7.2 4 1.7 HbsAg(-)和抗-HB(+) 6 3.1 3 1.2

合计20 10.3 7 2.9

抗-HBs(+) 7 3.6 222 93.3

HBV(—) 168 86.2 9 3.8

表7—3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阳性儿童中在注射疫苗

追踪12个月后HBsAg携带率比较

最初血清学状况

对照组(n=72)疫苗组(n=97)

人数HBsAg人数(%) 人数HBsAg人数(%)

单项抗-HBc(+) 46 9 (19.6) 47 0 (0) 抗-HBs(+) 12 0 (0.0) 24 0 (0) HBsAg(+) 14 11 (78.7) 26 14 (53.9)

问题:

1.在本试验前,对该地居民邢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为什么?

2.本研究选择试验现场及对象是否合适?

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4.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为什么?

5.还有哪些重要结果需要分析?

6、你认为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单元二预防接种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学习制订预防接种计划和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内容】

一、预习内容

1.预防接种的概念及种类。

2.计划免疫程序。

二、实习内容

(一)制订预防接种计划:

1.计划于2002年11月给某村婴、幼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接种(即接种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该村需要做基础免疫接种的人数如下表,请按表内项目制定接种计划,并计算各种菌(疫)苗的总需要量。

表1 _______乡________村基础免疫接种计划表2002年月日

接种接种对象初种接种每人每次复种间复种每人每次总需

制品名人数方法初种剂量隔时间人数复种剂量要量

麻疹活疫苗出生8~12 26 皮下0.2ml 第二年22 0.2ml 个月初种注射复种一次

脊髓灰质炎出生后2个20 口服1粒连服三次每次20 1粒

糖丸活疫苗月初服间隔一个月

结核活菌苗1岁以下20 皮内0.1ml 7岁、12岁各复50 0.1ml (卡介苗)初种注射种一次(复种前作

结核菌素试验)

百白破混合出生3个24 皮下0.5ml 连种3次每24 1ml

制剂月初种注射次间隔4~6周

(1)麻疹活疫苗:初种需要量=

复种需要量=

(2)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初服需要量=

复服需要量=

(3)卡介苗:初种需要量=

复种需要量=

(4)百白破混合制剂:初种需要量=

复种需要量=

将计算出的总需要量添入上面计划表内。一般生物制品的禁忌证率为10%~15%,而菌(疫)苗损耗率也在10%~15%范围,故二者可相互抵消。因此,计算时按其需要量来制订计划即可。

2.制订所需器材及消耗品计划

所需器材及消耗品需用标准:(1)棉花:每10人次用5g。(2)酒精:每10人次用5ml。

(3)碘酒:每10人次用2ml。(4)注射器:根据不同菌(疫)苗选用1ml、2ml注射器,

每人次1只。(5)毛巾:每500人次1条。(6)肥皂:每200人次4块。

按上面计划表内所列出的各种菌(疫)苗初种、复种人数、计算需用的器材、消耗品的数量。

3.接种效率、效果评价

(1)接种率:指每100名应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表示实际接种的频率。

(2)完成率:指每100名可能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表示接种工作完成情况。

可能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外出人数+有禁忌证人数)

(3)禁忌证率:指因患病或某种原因不能接受某种生物制品接种的人数在每100名应接种对象中所占的比率。

(4)麻疹活疫苗保护率:是麻疹活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指标。

问题:

(1)设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中(包括初、复种),有3人外出,有2人有禁忌证。试求接种率、完成率、禁忌证率,并作出评价。

(2)在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1年后进行调查的结果,接受初种的26人中有1人患麻疹,对照组(未接受初种的易感人群)的20人中有12人患麻疹。试求该麻疹活疫苗的保护率,并作出评价。

(二)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经本人和家长同意,对某校高中一年级446名学生,作为流感疫苗接种对象。这些对象被分成10个班,每个班又都随机地分成相同数量的两组(按班级名簿顺序逐名交替),一组接种流行感冒疫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种了破伤风类毒素。这时,设计中使被检查者或担任调查者不知道谁接受了何种疫苗接种。

1968年11月6日和15日进行了两次接种,为测流行性感冒的血清抗体效价,第一次接种前,第二次接种后约一个月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后的1969年2月26日连续三次采了血。三次都来采血者377名(84.5%)。根据血清抗体效价的升高判断发病率时,仅对采完血者进行了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采血的血清里出现抗体效价上升四倍以上(根据HI——血凝抑制试验或CF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任何一项)作为感染流行性感冒的血清学诊断标准。

这个研究遇到1969年1月下旬流行性感冒A、B两型的流行(根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仅根据研究人群的血清学诊断来源来观察流行性感冒的感染状况及疫苗血清学效果如下:

表2 根据血清学诊断甲、乙型流行性感冒感染情况

流行性感冒疫苗组和对照组

组别合计

感染流行性感冒

A B A+B

疫苗组199 8 30 3 对照组178 35 38 14 合计377 43 68 17

表3 流感疫苗预防接种血清学效果

组别合计第二次接种后抗体四倍增高者

A B

接种组199 168 117

对照组178 --试对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进行评价。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习题练习(供参考)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习一疾病的分布 【目的】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 【时间】3学时 【内容】 一、频率指标计算 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的指标有发病率(incidence rate)[包括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e, CI)和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et)、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引入率(introducing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等。 请复习上述指标的概念。 【课题一】某地1995年年初人口为2528人,1995~1998年某病三年间发病情况见图1-1,期间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图1-1 1995~1998年某病发生情况 问题:请计算1995年1月1日、1996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的患病率,三年平均的年患病率。 【课题二】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问题:1.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 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5.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四)

实习4 筛检方法评价 [目的]掌握评价筛检试验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和筛检的策略。 [时间] 2学时 [内容] [课题一] 在沿江农村用皮肤试验来筛检肝血吸虫病,试验结果见表4—1。 表4—l 皮肤试验筛检肝血吸虫病的结果 试验肝血吸虫病合计 有无 阳性117 53 170 阴性8 312 320 合计125 365 490 问题1: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和预测值是多少? 问题2:试验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是多少?试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是多少? 问题3:筛检阳性率是多少?人群患病率是多少? [课题二] 某社区的人口为5万人,现拟用血糖试验来筛检糖尿病。不同的筛检标准及其准确性见表4-2。 表4-2 血糖试验不同筛检标准的准确性 筛检标准(mg/d1) 灵敏度(%) 特异度(%) ≥130 81.4 82.4 ≥180 50.0 99.8 问题1:按下面3种情况,分别列出四格表,通过计算填人相应数字,并计算预测值。 1.社区患病率为1.0%,筛检标准为≥130mg/d1 2.社区患病率为1.0%,筛检标准为≥180mg/d1 3.社区患病率为2.0%,筛检标准为≥180rug/d1 问题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试总结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课题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或谷氨酰转移酶Ⅱ(GGT-Ⅱ),可以用来诊断肝癌。表4-3列出了这3种方法的准确性。 表4-3 3种血清学试验诊断肝癌的准确性 灵敏度(%) 特异度(%) AFP 59.8 92.5 SF 80.8 50.0 GGT-Ⅱ90.9 97.1 问题1:如果要在人群中筛检肝癌,用这3种方法中的哪种收益将会最大?

流行病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是在病人及其群体中应用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地观察和解释临床事件,宏观研究临床问题的方法学。 研究内容: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是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和评价。 学科性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是临床医学,是在临床医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方法学,构成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临床流行病学具有以下4个特点。1.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临床为基础,与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互相渗透;2.以个体病例为基础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3.由医院的个体病人诊治扩展到社区人群疾病的防治;4.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应注意什么?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应注意:(1)试验的措施要有反应性和可度量性;试验的措施要有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能客观地反应出来并被临床及实验室等检查方法及指标度量。(2)测量的方法要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措施的效应,而良好的特异性才能确认这种效应。(3)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不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必须具备临床意义,有公认的判断标准。 3.临床流行病学评价内容有哪些? 临床流行病学评价内容:1)研究设计方案:选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观察指标的测量、质量控制、结论及其外推的客观性等。2)临床意义的评价:3)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和评价: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显著性检验)。4)研究结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评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5)临床适用性 4.何为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因、危险因素? 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从时间上说,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的,反映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好似时间上的一个横断面,故称横断面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既往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比例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分析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其联系程度。 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研究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实习指导_参考答案打印版

饮水思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祝大家顺利通过期末考试!该材料由阿鸡工作室收集整理! 实习一流行病学病因探索参考答案 世界公认的病因推断标准: 1.关联强度;2.时间顺序;3.可重复性;4.合理性;5. 生物学效应梯度关系;6.一致性;7.特异性;8.实验证据;9.相似性。 答:本文是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探索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⑴病例来源明确,基础病(脑出血和脑梗塞)和医院感染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医院感 染病例的纳入标准(经病原学和辅助资料证实有感染者)和排除标准(症状不明显,体温、血象正常,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者)也较明确。 ⑵作为病例系列研究,历时4.5年,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共596例,确定为医院感染者 81例,样本量较大,对同类医院住院脑出血和脑梗塞病例的代表性较强。 ⑶在暴露因素与医院感染的时间顺序上,性别、年龄、卧床、侵袭性操作、季节等时间 位点明确;暴露资料来自当初的病历记录,较为客观准确,因此,信息偏倚得到了较好控制。 ⑷感染率与感染部位的分析方法正确,内容较为全面。 ⑸在病因推论时考虑到生物学效应关系在病因探索上的作用,如“住院时间越长,感染 机会越多,感染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 ⑹所得结论中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主要与年龄、住院时间长短、卧床、侵袭性操 作等有关,在医学理论与实践均言之有理。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却采用病例系列研究,在方法的选择上是不恰当的。因为病例系列研究只能描述某组病例的特征,为提供病因探索的线索,而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因素。具体分析,其存在以下重要缺陷。 ⑴缺乏对照组。 ⑵仅以一家医院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存在欠缺。 ⑶除脑出血和脑梗塞外是否并存其他基础病特别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未予陈 述。 ⑷部分暴露因素的定义不够明确,导致诸如到底是住院时间长越易发生医院感染还是医 院感染导致延长住院时间无法甄别;同时暴露因素不够全面与具体。 ⑸未提供病原体培养分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 ⑹仅以构成比为分析指标,而且表1中误为“感染率”,其中下呼吸道的构成比计算有 误(应为32.10%),未采用发病指标与病因关联指标。 ⑺仅以单因素2 检验结果下结论,无法控制混杂偏倚和分析交互作用。 ⑻对于实验证据如其他学者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论的重复 性、特异性等未予以分析。 为更好地实现作者的研究目的,确保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并有临床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意见。 ⑴采用1:2或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选择方法不变,但病例的重要特征 如病情轻重、发病时间长短或是否为转诊病例、是否并存感染等应详细描述,同时,有可能的情况下应说服其他同类医院参与研究工作,以增强病例的代表性,减少选择偏倚;对照组病例应当脑出血或脑梗塞病人,配对条件为:①入院时间相差不超过3个月;②同性别;③同年龄组(5岁为一年龄组);④基础病类型相同(脑出血或脑梗 整理于08年11月30日凌晨2点1 / 13阿鸡工作室由08附一班研究生张敦琪于05年5月10日创办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一答案

实习一描述性研究 【课题一】 (二)疾病的三间分布 1、疾病的时间分布 【课题三】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意大利在北半球,因此,随着夏秋季的来临,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渐升高,到9-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而阿根廷在南半球,季节正好与意大利相反,因此,其发病高峰集中在3月份左右。 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而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而冬春季比较干燥,因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2、疾病的地区分布 【课题四】 各国冠心病死亡率存在差别的可能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时应注意各国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不同可能造成的偏倚。各国诊断水平不同也可能产生偏倚。 【课题五】 从资料可以看出,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该病的发生与当地环境中的碘含量有关。(相关资料,海洋是地球上碘的重要蓄积场所,来自海洋的碘蒸汽和微量碘尘与空气混合后,流向地区各地区时,引起分子量叫空气的平均分子量29大,所以距海洋远或被高山隔绝的地区,空气中含碘量也较少,此外,一地区的环境含碘量还与地势变化和被水冲刷,淋失有关。)3、疾病的人群分布 【课题六】 一方面,婴儿由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即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6个月龄后婴儿麻疹发病率逐渐上升,使感染者血清中出现相应抗体。 【课题七】 红绿色盲和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性体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当隐性致病基因

在杂合状态(XAX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不显示出来,这样的女性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XaXa)时才表现出来。在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上缺少同源阶段,所以只要X 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XaY)就发病,因此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4797本)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4797动检本科)动物流行病 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即意为“研究发生在人群中的事件的学问(OLOGY)”,可见就医学范畴而言,它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 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观察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详细记载疾病或健康状况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另外,通过描述性研究,将病例分布与某些因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根据其特点与差异,有可能对疾病病因提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的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病例报告 2.现况研究,又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等,现况调查又有普查、抽查和筛查几种形式; 2.纵向研究; 3.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或叫分析流行病学。属于这类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两种: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性,定量地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的各项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不仅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方法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对流行病学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流行病学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因素 三、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用于防制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人间)的分布特征。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第一节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一、死亡频率的测量 (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上式中比例基数为千分率,有时用万分率(10000/万)或十万分率(100000/10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①当地该年7月1日的调查人口数代替;或②当地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 (二)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三)调整死亡率(adjusted death rate) (四)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五)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六)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 (七)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 (八)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以百分率表

2012-卫管-《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实习一描述性研究 【目的】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熟悉描述性研究的调查方法和设计的主要内容, 了解其原理、用途和优缺点。掌握Epi infor、Epidata等相关软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 和开展中的应用技能。 【时间】3学时 【内容】 一、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 现况调查也称横断面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目的, 既可进行普查,也可进行抽样调查。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即收集研究人群中某疾 病或健康状态特征资料,以阐明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和流行特征。有时,现况研究同时也 可以收集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可能存在联系的资料。 【课题一】为了解老年人中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某市于1982年组织医务人员对该 市七区一郊的九各地段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6393名(其中市区5866名,郊区 527名)进行了调查,其中部分结果见表1-1。 表1-1 1982年某市老年人多发病患病情况 市区郊区疾病患病人数患病率(%)患病人数患病率(%) 高血压1687 28.76 120 22.77 冠心病316 5.39 11 2.09 脑血管病152 2.59 12 2.28 动脉硬化2369 40.39 203 38.52 慢性支气管炎1062 18.10 188 35.67 肺气肿737 12.56 163 30.93 糖尿病149 2.54 2 0.38 高血脂症1913 32.61 135 25.62

恶性肿瘤19 0.32 0 0 (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1985) 问题1: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是描述性的,还是分析性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为什么在现况研究中通常只能进行患病率的计算,而不能进行发病率的计算? 【课题二】某作者于1981年对某市高校全部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现况调查,共调查971人。主要了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体重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其中部分结果见表1-2、1-3. 表1-2 某市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注:﹡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6者为肥胖。(姚才良等,1986) 表1-3 体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关系 体重调 查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指数人 数 患病数患病率(%)患病数患病率(%)患病数患病率(%) ﹤20 106 8 7.55 5 4.27 2 1.89 20~371 55 14.82 30 8.09 19 5.12 24~232 47 20.26 23 9.91 14 6.03 26~159 39 24.53 19 11.95 22 13.84 28~103 38 36.89 17 16.50 7 6.80 合计971 187 19.26 94 9.68 64 6.59 (姚才良等,1986)问题1:与“课题一”比较,本次研究有什么特点?本次研究的目的何在?能从中得到病因启示吗?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第二十二章糖尿病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 1.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计划; 2.加强与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 3.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4.开展社区综合防治; 5.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调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6.有计划地第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 7.研究和评价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机制,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糖尿病防治。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1.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4.预防和控制肥胖。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验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十三章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蛋白(M1)形成的厚的球形蛋白壳,具有维持病毒外形及保护核衣壳的作用。最内层为核衣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抗原变异性最强,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小型流行或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基因特性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亚型,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如下: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编号/分离年代(血凝素抗原亚型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亚型),宿主如果是人可以不写。乙、丙型无需注明亚型。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流感大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变异种类:1.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2.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属于质变。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1)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供预防医学本科教学用) 年级 班级 姓名 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习一疾病分布的描述及现况调查 一、目的:1.掌握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学会疾病 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2.掌握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 二、学时:4 三、内容: (一)常用疾病频率测量的有关指标 资料1:某地2005年年初人口为1000人,2005~2006年某病发病情况见图1-1, 31 3. 2005年的发病率 4. 2006年的发病率 资料2:200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有40人死于糖尿病。 计算:

1.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200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假设这一天无新检出病例)。 资料3 连续41-1)资料4 图1-2 保定市1950~198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

思考题: 请描述上述疾病的时间分布特点?你知道流脑发病率下降的原因吗? (三)疾病的地区分布描述 资料5: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差别如表1-2所示。 表1-2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1/10万) 服用疫苗前(1959年)服用疫苗后(1974年)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资料 表1-3 婴儿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上海,1964~1965年) 月龄0~1~2~3~4~5~6~7~8~9~10~11~人数40 75 52 54 49 45 39 30 36 30 22 25 100 94.7 86.5 83.0 49.0 40.0 20.5 10.0 8.3 16.7 27.3 24.0 阳性 率(%) 思考题: 请解释8月龄时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的低谷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流行病学习题

《流行病学》思考题 一、绪论 1.目前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什么?该定义包含哪些特征?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4.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5.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二、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联系和区别?使用发病率时应注意什么 2.若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和民族差异,其原因有哪些? 3.某地人口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稳定,经三年观察,某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而患病率略有升高,可能是什么原因? 4.若某病分布呈现出家族聚集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描述性研究 1.简述现况研究的特点 2.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3.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现况调查研究的实施主要有哪些步骤? 四、队列研究 1.什么是队列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简述队列研究优缺点 3.试述队列研究的便倚及其防止 4.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获得如下资料: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年,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为 5.0/10万人年,而一般人群(全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为21.0/10万人年。请据此计算吸烟暴露对肺癌发病的各项效应指标,并对其结果作出解释与评价。

五、病例对照研究 1.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何谓病例对照研究的四大要素?其含义是什么? 3.什么叫配比?什么叫匹配过度?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正确进行配比? 4.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和解释OR值?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真实验和类实验?真实验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3.现场试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是什么? 4.什么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影响实验流行病学样本估计的因素有哪几点? 七、理论流行病学 1.什么叫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有什么用途? 2.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抽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3.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4.试述理论流行病学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意义。 八、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关系 1.什么是病因?其判定标准是什么? 2.试述研究的变异性与研究的真实性的关系 3.简述因果推断的标准 4.什么叫危险因素,从疾病的因素模型来看,流行病学研究的危险因素多为哪一层次的病因,特点是什么?请简要举例阐述研究该层次病因的意义。 九、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简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3.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 4.在人群中实施计划免役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习题练习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习一疾病的分布 【目的】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 【时间】3学时 【内容】 一、频率指标计算 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的指标有发病率(incidence rate)[包括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e, CI)和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et)、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引入率(introducing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等。 请复习上述指标的概念。 【课题一】某地1995年年初人口为2528人,1995~1998年某病三年间发病情况见图1-1,期间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图1-1 1995~1998年某病发生情况 问题:请计算1995年1月1日、1996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的患病率,三年平均的年患病率。 【课题二】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问题:1.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 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5.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 二、疾病三间分布 (一)疾病的时间分布 【课题三】 1. 意大利(在北半球)和阿根廷(在南半球)脊髓灰质炎的季节分布如图1-2。 2. 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脑膜炎和风疹的季节高峰示意图如图1-3。 问题:你能解释意大利和阿根廷两国脊髓灰质炎季节不同的原因吗?同在北半球、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季节性高峰为什么不同呢?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基于历年考题的流行病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C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B.无症状的健康人;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E.亚临床型病人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查优点的是( B )A.早发现、早诊断病人;B.验证病因;C.普及医学知识;D.为病因分析研究提供线索;E.抽样误差小3、在现况研究过程中,按抽样方案抽中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意以其他人代替,从而破坏了调查对象同质性的偏倚属于( E )A.混杂偏倚;B.调查员偏倚;C.回忆偏倚;D.测量偏倚;E.选择性偏倚4、在队列研究中,随访资料与基线资料相比更着重收集( D )A.暴露因素;B.对象的个人生活习惯;C.对象的家庭疾病史;D.结局变量;E.家庭环境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暴发调查特点的是(A )A.复杂性;B.现场特点;C.实用性;D.及时性;E.重复性 6、疾病三间分布是指( B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B.时间、地区、人群分布;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D.病因、宿主、环境分布;E.年龄、地区、人群分布 7、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60人,因此得出( B )A.该地该病发病率为15/l0万;B.该地该病患病率为15/l0万;C.该地该病罹患率为15/10万;D.该地该病累积发病率为15/10万;E.该地该病续发率为15/10万, 8、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中,为了组织方便和节约费用,最合适的抽样方法是(D )A.单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系统抽样D.整群抽样;E.多级抽样 9、影响筛检试验阳性预测值的是(B )A.发病率;B.患病率;C.罹患率; D.死亡率;E.治愈率 10、假如某因素与某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的OR值为0.3(P<0.01),最可能的解释是( B )A.该因素与该病无关联;B.该因素可能是该病的保护因素;C.该因素可能是该病的致病因素;D.该因素可能是该病的致病因素,但作用不大;E.该因素不是该病的致病因素 11、流行病学实验选择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不包括( B )A.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对象;B.选择预期发病率低的对象;C.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对象;D.选择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对象;E.选择依从性好的对象12、以下不属于病因推断准则的是( E )A.关联的强度;B.终止效应;C.关联的可重复性;D.关联的合理性;E.剂量-时间关系;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C )。A.能准确计算发病率;B.由“因”及“果”;C.适用于暴露多,发病率低的的疾病研究;D.设立对照组;E.能确证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及联系程度。 14、在100名血吸虫病人中,60名有游泳戏水的历史,据此可以推断( C )A.游泳戏水是血吸虫最主要的感染方式;B.游泳戏水引起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为60%;C.该组血吸虫病人中,60%有游泳戏水的历史;D.避免在疫水中游泳戏水可使60%的人不患血吸虫病;E.游泳戏水得血吸虫病的可能性较其他途径高60%。 15、在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中选人过多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可能会( D )A.高估RR值;B.高估OR值;C.低估RR值;D.低估OR值;E.对结果影响不大 16、某地一项有关高血压的横断面研究表明:男性45~55岁组有高血压者占13%,女性占15%。从而得出结论,该年龄组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女性小。该结论(C )A.正确;B.不正确,因没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C.不正确,因为未用率作性别间比较;D.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队列的影响;E.不正确,因为无对照组 17、以下不属于流行病学特征的是(E )A.群体特征;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预防为主的特征;D.对比的特征;E.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1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抽样调查的优点的是( E )A.调查费用相对较少;B.出结果速度快;C.结果正确性高;D.不适宜于少见病的研究;E.覆盖面大 19、现况研究中偏倚的控制不包括(B )A.随机选取研究对象;B.任意选择研究对象;C.检测标准和要求力求一致;D.统一培训调查员E.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20、对某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最初选择的研究对象应该是(B )A.发现患该病的人;B.未患该病的人;C.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D.不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E.具有该病家族史的2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流行病学实验对照设立方式的是( C )A.有效对照;B.自身对照;C.分层对照;D.安慰剂对照;E.交叉对照 22、某病患病率是指( C )A.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B.某病曾患病的总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C.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D.所有疾病患病人数/年平均人口数;E.某病患病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23、某镇多年未发现伤寒,某年秋季发现一例伤寒后,在同一街道相继发生了5例

(第五版)预防医学_实习指导_答案

(第五版)预防医学 实习指导参考答案 实习一疾病分布 南卡罗莱纳州一起疾病流行的调查研究 ( 实习表1-1 24个村庄一年来该疾病的分月发病情况(总人口=22,653) 月份发病数发病率(1/1000) 1 0 \ 2 4 3 28 4 120 5 310 6 432 7 154 8 57 9 28 10 14 11 0 " 12 0 实习表1-2 24个村庄一年来该疾病的分年龄、性别发病情况(总人口=22,653)—

问题3b :观察实习表1-2并将其整理成图。 答案3b : 在表3中有两项,病例数和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发病率 病例数—图形种类 ·叠加型条图 ·分组型条图 ·叠加型直方图 ·不同性别的两张分离型直方图 ·隐蔽型折线图 $ 发病率—图形种类 ·线图 ·隐蔽型折线图 ·为了得到合适的解释,直方图和折线图在X 轴上每一段的宽度都应代表同样的意义。所以,5岁以下的所有人群都被编入同一个年龄组“<5岁”,计算0~4岁所有人群的平均值并标在图形上。 性别 男 女 年龄组 总人数 病例数 " 率(1/1000) 总人数 病例数 率(1/1000) 0-4 1684 91 1587 77 、 南卡罗莱纳24个村庄不明原因疾病分月发病率 5 10 15 20 2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月份发病率(1/1000)

南卡罗莱纳24个村庄不明原因疾病分年龄、性别发病率 20406080100120140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年龄组(岁) 发病率(1/1000) ~ 年龄组 (岁) 总人数 发病数 发病率 — (1/1000) 总人数 发病数 发病率 (1/1000) 16-29 1905 89 | 1487 16 30-49 1684 98 141 @ 4 ≥50 387 4 26 0 ¥ 合计 3976 191 1654 20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习题练习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 流行病学教研室 …

实习一疾病的分布 【目的】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 【时间】3学时 【内容】 一、频率指标计算 ~ 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的指标有发病率(incidence rate)[包括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e, CI)和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et)、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引入率(introducing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等。 请复习上述指标的概念。 【课题一】某地1995年年初人口为2528人,1995~1998年某病三年间发病情况见图1-1,期间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图1-1 1995~1998年某病发生情况 问题:请计算1995年1月1日、1996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的患病率,三年平均的年患病率。 【课题二】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问题:1.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 2.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 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5.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

流行病学填空简答论述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2、流行病学的用途: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4、疾病分布的意义: 认识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5、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 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1)描述疾病的分布2)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2)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用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生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 6、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7、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性;地方性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为 8、病例报告的目的和用途: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 9、现况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方法: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0、现况调查的研究变量: 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住址),疾病指标(死亡、发病、现患、伤残、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相关因素变量(吸烟、流产、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家族史) 11、问卷一般包括:题目;调查与调表说明;问卷主题内容;核查项目 12、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方法: (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目的: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监测 (3)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13、队列研究基本原理和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14、队列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15、队列研究的设计步骤: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含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16、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2)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人时(注:人数×暴露时间=人时数)。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 17、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和流行病学意义: 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18、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偏倚: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19、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直 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 估计危险度;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 关系 缺点: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易发 生失访偏倚;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设计要 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随访过程中, 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20、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 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 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 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 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21、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2、病例对照研究实施步骤:提出假设;制定研究 计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 研究报告 23、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OR: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 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 为对照组的若干倍。OR=1 暴露与疾病之间无关 联;OR>1 暴露与疾病正关联,则该暴露因素为 危险因素;OR<1 暴露与疾病负关联,则该暴露 因素为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意义:OR的含义与RR形同,反映暴露 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4、OR的计算: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ad/bc;个 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c/b 25、临床疗效研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随机化; 盲法;重复 26、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 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分组时 必须采取随机原则;必须设立对照组,并做可比性 检验;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 为了控制人为主观心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好使 用盲法观察结果 27、常用的对照方法:标准;安慰剂;交叉;互相; 自身对照 28、疾病的预后:存活和死亡,存活着分治愈、缓 解、迁延、慢性化、恶化、复发、残疾及发生并发 症 29、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 本身的特点;患者病情;医疗干预效果;医院内感 染;社会家庭因素 30、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指标:病死率;治愈率;缓 解率;复发率;功能丧失率;生存率 31、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失访偏倚;迁移性偏 倚;零点偏倚;集合偏倚 32、诊断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 1)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总病人中诊断阳性者所 占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Se= a/(a+c)×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反映诊断试验漏诊情况 FN=c/(a+c)×100%=1-Se 2)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的人被诊断试验判 断为阴性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排除非病人的能力 Sp=d/(b+d)×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实际无病,根据诊断试验 判为有病的百分比FP=b/(b+d)×100%=1-Sp 3)约登指数:也称为正确指数,表示诊断方法发现 病人和非病人的综合能力,指数越大,真实性越高 YI=灵敏度+特异度-1=Se+Sp-1=1-(FN+FP) 4)符合率agreement rate:是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 真阴性之和占受检人数的比例,也是诊断试验结果 与金标准结果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患者与排 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100% 5)阳性预测值: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 的概率+PV=a/(a+b)×100% 阴性预测值:诊断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无病的 概率-PV=d/(c+d)×100% 6)阳性似然比(比值越大,诊断的价值越高)+ LR=Se/(1-Sp) 阴性似然比(比值越小,诊断的价值越高)- LR=1-Se/Sp 33、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指标: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34、确定诊断试验分界值的方法:均数加减标准差 法;百分位数法;临床判断法;ROC曲线法 35、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生物性、化 学性、物理性);宿主;环境(自然、社会) 37、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 究;实验性研究 38、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3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 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 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 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40、偏倚的主要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 偏倚 41、选择偏倚的控制: 1)设计阶段: ①各类研究通用的原则:科学的抽样方案、严格纳 入与排除标准、减少无应答和失访;采用多种对照 ②病例对照研究:1)注意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防 止匹配过度2)切忌根据暴露状态来选择病例和对 照3)尽量采用社区病例和社区对照以控制入院率 偏倚和检出征候偏倚4)采用医院病例和医院对照 要尽量采用多家医院的病例和多家医院不同科室 对照5)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中,只选用新 发病例或新诊断病例来避免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③回顾性队列研究:避免依照结局选择暴露人群和 未暴露人群 ④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和盲法来避免研究对 象和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2)实施阶段:1)严格遵照设计的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2)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 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减少无应答率及队 列研究中的失访和实验性研究中的中途退出等 3)分析阶段:失访率>10%,失访分析、进行选择偏 倚的估计分析、率的标准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 析 42、混杂因素的特征:必须同疾病有关联;必须同 暴露有关联;不能是暴露的效应,尤其不能是暴露 与疾病之间的中间变量 43、混杂的控制: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 限制);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标准化) 44、传染病研究的意义: 传染病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发病水平高;部分传 染病呈上升趋势,如消化道、呼吸道、寄生虫传染 病;部分传染病被控制住是因为有有效疫苗,接种 程序的不完善造成隐形传染;少数濒临灭绝的传染 病死灰复燃,如寄生虫病、性行为传染病;耐药菌 株不断出现 4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46、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 引起传播 4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 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可确 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8、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 播; 经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49、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新生儿增 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 疫人口死亡;病原体变异。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 50、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 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所有易感接 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 染 5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 52、对传染病人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53、对接触者措施:留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54、针对易感染人群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5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人工被动免 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 56、计划免疫的内容:7周岁以下儿童按程序进行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 57、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 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内容:1)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2)健康保护:采取双向策略,即把整个人群的普 遍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 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三早” 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 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措 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及设立专门的防治 机构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 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 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 率。主要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58、疾病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 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 统;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59、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带 入传染、交叉感染 60、循证医学的步骤:提出问题;研究证据的来源 与检索;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指导决策;后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