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七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供各公共卫生专业使用流行病学实习材料(试用)寇长贵组稿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二○○五年六月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

[时间] 1学时[课题一] 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问题1.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问题2.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问题3.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问题4.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问题5.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

[课题二] 某地人口25万,男132000,女118000,1995年共死亡2000人,肝癌患者300人,死于肝癌者200人,其中男120人,女80人,请计算下列指标:(如不能计算说明理由)问题1. 该地区1995年全死因死亡率问题2. 该地区1995年的性别死亡专率问题3. 该地区1995年肝癌的性别死亡专率问题4. 该地区1995年的肝癌病死率[课题三] (摘自《流行病学实习指导》段广才主编)1986年元旦前夕,某市一所小学,10天内在教职工中突然发生肺炎20例,占职工总人数的42.6%(20/47)。

学生137人虽与教师接触密切但未发现病例。

师生均以症状和胸片胸部异常为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爆发为一次暴露于共同致病因子所致。

发病与接触病人无关,与集体分购甘蔗时,接触并吸入所附尘埃有关。

恢复期病人血清IgE 增高显著。

甘蔗表面分离出以青霉菌、毛霉菌、红酵母及酵母样菌为优势菌株。

吸入菌尘可能是此次过敏性脑炎爆发的原因,资料见下表。

购买甘蔗或在分购现场停留与发病关系购买否 分购时在场否 人数 病人数 罹患率(%) + + 27 16+ - 15 3- + 1 1- - 4 0合 计 47 20问题:试计算上述四种情况下过敏性肺炎的罹患率,将结果填人表中相应栏内。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答案第五版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答案第五版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答案第五版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1)详解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五)现况调查资料7:某省部分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的现况调查7.1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我国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及HBV流行率均有所下降。

本研究通过对某省部分地区抽样,进行乙肝流行病学调查,并与全国乙肝流行特征进行比较,了解该地区自然人群HBV的感染状况、流行特征及其免疫情况。

思考题:(1)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描述性的,还是分析性的?你认为应该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更合适?本次调查的目的何在?(2)该种研究有何特点?主要有哪些用途?7.2调查设计7.2.1调查方法及对象以该省2个地级市为研究现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2个城市小区、7个农村行政村的自然人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问卷调查,即以2个地级市为现场,按农村、城市分层,对抽取到的每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再对调查对象抽取3ml肘静脉血标本,最终共采集血标本2282份。

思考题:(1)抽样调查的方法有几种?(2)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有哪些优点?(3)如何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4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习指导(4)决定抽样调查样本大小的因素有哪些?7.2.2调查过程及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编写调查表初稿,经预调查后形成正式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以直接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表,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每名调查对象在调查前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

(2)乙肝疾病相关知识:关于乙肝传播途径的常识知识。

(3)医源性接触史:注射史、住院史、手术史、输血史等。

(4)免疫史:免疫接种时间,免疫针次。

流行病实习指导参考答案精编版

流行病实习指导参考答案精编版

实习一 疾病频率的测量【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

【时间】 3学时 【课题一】 问题1表1-1 三年中每年发病率、期间患病率及年初时点患病率 年份 发病率(%) 期间患病率(%) 每年年初时点患病率(%)1986 19871.22 0.831.20 0.801.00 1.20问题2 分子:患病率指新旧病例数,发病率指新发病例数;分母:患病率指平均人口数,发病率指暴露人口数。

发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发生的概率,用于直接估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是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指标。

患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的存在情况,反映某人群对某病的负担程度。

问题3 罹患率通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流行。

此病的病程较长,所以不适合用罹患率。

【课题二】问题1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1002/)100009000(200⨯+=2.11%问题2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1002/)100009000(35⨯+=0.37%问题3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20080035+×100%=3.5%问题4 1999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9000800×100%=8.89% 问题5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2/)100009000(200800++×100%=10.52%【课题三】 问题1 (1)1976年结核病的发病率=208500000350003600+×10万/10万=18.50/10万。

(2)1976年1月1日活动性结核病的时点患病率=日人口数月1145000,由于缺乏分母无法计算。

(3)1976年活动性结核病患病率=20850000035000360045000++×10万/10万 =40.10/10万。

(4)1976年结核病死亡率=2085000004500×10万/10万。

1976年结核病病死率=360045000350004500++×10万/10万。

《流行病学》实习课学习教案

《流行病学》实习课学习教案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流行病学》实习课教课方案教研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教材名称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主编叶冬青初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版社版次第1版授课内容:疾病频次的测量课前准备:1.同理论课教师沟通,认识理论课的内容。

准备本次课班级名单调份。

目的:1.掌握发病率、生病率、病死率、死亡率、时点生病率等常用指标的见解、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熟悉生病率与发病率、病死率与死亡率指标在分子、分母上有何差异,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在流行病学的各样方法中,怎样运用各样频次指标。

重点:1.发病率和生病率的见解、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见解、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次测量常用指标应用条件。

第一阶段:理论课内容简要回首(45’)一、疾病频次测量(20’)重点:发病率与生病率的计算方法及意义,两指标的差异(分子、分母及应用的差异)(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见解:表示在一准时期(年度、季、月)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次。

此指标可用来描绘疾病散布。

裸露人口: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分子:一如时期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2、应用:1)、用作描绘疾病散布2)、反应疾病发生比率3)、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二)生病率(prevalence rate)1、见解:某特准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率(但不钖死亡及痊愈者)。

商议发病的因素,提出病因假定和讨论预防举措的收效,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分类(按察看时间):1)、时期生病率2)、时点生病率3、影响生病率高升因素:1)、病程延伸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伸3)、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疗水平提高8)、报告率提高4、影响生病率降低因素:1)、病程缩短2)、病死率增高3)、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5、应用:1)、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2)、为医疗设备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备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花销的投入等供应科学依照。

流行病学题库 实习指导答案

流行病学题库 实习指导答案

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B3 E4 C5 B(三)论述题:答案见课本P17-18实习二疾病分布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C(三)多选题1 ABD2 ABD3 ABDE4 ABCD5 BCDE(四)论述题:1. 答案见课本P262. 答案见课本P33-343. 答案见课本P35-364. 答案见课本P28实习三现况研究课题一问题:现况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此研究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级抽样。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该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课题二问题1:本次调查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普查,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问题2:普查的优点普查能掌握疾病的分布情况,明确流行特征和相关的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可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可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有利管理和治疗。

普查的缺点由于工作量大,常出现漏查调查对象,工作不易深入细致,不适合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的资料。

主要用途①早期发现病人;②了解疾病分布;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④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课题三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①发病率分子为新发病例;患病率分子为调查时所有新旧病例;②应用范围:发病率应用广,既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也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现况研究调查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得到发病率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

本研究中该城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课题四问题1:性别年龄别分布特点:糖尿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3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

在45 岁以前,男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45 岁以上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较快,60~65 岁期间达到高峰。

地区分布特点:农村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民主要从事体力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有关。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B3 E4 C5 B(三)论述题:答案见课本P17-18实习二疾病分布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C(三)多选题1 ABD2 ABD3 ABDE4 ABCD5 BCDE(四)论述题:1. 答案见课本P262. 答案见课本P33-343. 答案见课本P35-364. 答案见课本P28实习三现况研究课题一问题:现况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此研究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级抽样。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该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课题二问题1:本次调查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普查,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问题2:普查的优点普查能掌握疾病的分布情况,明确流行特征和相关的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可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可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有利管理和治疗。

普查的缺点由于工作量大,常出现漏查调查对象,工作不易深入细致,不适合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的资料。

主要用途①早期发现病人;②了解疾病分布;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④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课题三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①发病率分子为新发病例;患病率分子为调查时所有新旧病例;②应用范围:发病率应用广,既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也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现况研究调查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得到发病率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

本研究中该城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课题四问题1:性别年龄别分布特点:糖尿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3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

在45 岁以前,男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45 岁以上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较快,60~65 岁期间达到高峰。

地区分布特点:农村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民主要从事体力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有关。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2013.10修)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2013.10修)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供预防医学本科教学用)年级班级姓名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实习一疾病分布的描述一、目的:掌握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学会疾病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二、时间:4学时三、内容:(一)常用疾病频率测量的有关指标。

资料1:某地2005年年初人口为1000人,2005~2006年某病发病情况见图1-1,每个箭头表示病例从发病到转归的时间。

该病无病后免疫力。

期间无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2005、1、1 2005、7、1 2006、1、1 2006、7、1 2006、12、31 图1-1 某地某病2005~2006年间发生情况示意图请计算以下各率:1. 2005年1月1日的时点患病率2. 2006月1月1日到2006年7月1日的期间患病率3. 2005年的发病率4. 2006年的发病率资料2: 200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

在这一年有40人死于糖尿病。

计算:1.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2.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3.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4.200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资料3:某防疫部门对城乡急性细菌性痢疾续发率进行了调查,对每个研究病例接诊后及时作家庭访视,并定期随访,对家庭密切接触者观察有无发病并留粪便做志贺菌分离,分析家庭中续发情况,资料见表1-1。

表1-1 城乡家庭急性细菌性痢疾续发率(%)病家人口1 2 3 4 5 6 7 8 合计家庭数0 8 29 21 9 7 0 1 75 城人口数0 16 87 84 45 42 0 8 282 原发病例0 8 29 21 9 7 0 1 75 市续发病例0 2 0 4 0 4 0 0 10 续发率(%)家庭数 3 23 51 43 18 5 2 2 147 农人口数 3 46 153 172 90 30 14 16 524 原发病例 3 23 51 43 18 5 2 2 147 村续发病例0 8 9 11 5 5 1 1 40 续发率(%)问题:请计算城乡家庭急性细菌性痢疾续发率,填入表中并进行比较。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习题练习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习题练习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流行病学教研室实习一疾病的分布【目的】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

【时间】3学时【内容】一、频率指标计算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的指标有发病率(incidence rate)[包括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e, CI)和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et)、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引入率(introducing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等。

请复习上述指标的概念。

【课题一】某地1995年年初人口为2528人,1995~1998年某病三年间发病情况见图1-1,期间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图1-1 1995~1998年某病发生情况问题:请计算1995年1月1日、1996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的患病率,三年平均的年患病率。

【课题二】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问题:1.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 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5. 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

二、疾病三间分布(一)疾病的时间分布【课题三】 1. 意大利(在北半球)和阿根廷(在南半球)脊髓灰质炎的季节分布如图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7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目的]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时间]2学时[内容]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献血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 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I-l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和发病率进行调查。

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最高。

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由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儿童HBsA~阳性。

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

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

该区为一农业区,人口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

按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图7—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发生率,该区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

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侧检验),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

由于34%的1~24个月龄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于出生第一年婴儿死亡率约为20%,另有30%儿童不能按规定追踪),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

如把握度为0.95,α=0.01,则需327名儿童。

研究地区内,疫苗接种村(实验村)和对照村的地理分布示意图(指导书P57页)三、疫苗和免疫1.HB疫苗由某研究所生产,疫苗批号为77-102,每毫升疫苗含10/μg蛋白,疫苗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2.对照疫苗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DTP),由某研究所生产,批号为77-204。

HB疫苗免疫计划于1978年9月开始,受试者连续接种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每次皮下注射lml,1年后再加强一次。

对照组接种DTP疫苗,免疫程序同上。

于注射第一次疫苗的当天,第三次疫苗当天,第三次疫苗的三个月后,以及加强接种时取血样检测邢V标志。

疫苗接种记录有公共卫生护土完成,其内容包括:①受试者密码;②姓名、年龄、性别、母亲姓名、户主、村名;③疫苗接种日期和结果。

四、实验室检测本研究应用美国Abbott实验室生产的放射免疫试剂药盒,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

五、研究人群研究人群特征比较见表7-1表7-1 疫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对照组(n=267) 疫苗组(n=335)人数百分数(%) 人数百分数(%)性别男136 50.9 157 47.5 女131 49.1 176 52.5月龄1~12 146 54.7 200 59.7 13~24 121 45.3 135 40.3六、结果追踪12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HBV事件比较见表7,2、7—3。

表7—2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阴性儿童中在追踪12个月后儿童的HBV事件比较对照组(n=195) 疫苗组(n=238)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HbsAg(+) 14 7.2 4 1.7 HbsAg(-)和抗-HB(+) 6 3.1 3 1.2合计20 10.3 7 2.9抗-HBs(+) 7 3.6 222 93.3HBV(—) 168 86.2 9 3.8表7—3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阳性儿童中在注射疫苗追踪12个月后HBsAg携带率比较最初血清学状况对照组(n=72)疫苗组(n=97)人数HBsAg人数(%) 人数HBsAg人数(%)单项抗-HBc(+) 46 9 (19.6) 47 0 (0) 抗-HBs(+) 12 0 (0.0) 24 0 (0) HBsAg(+) 14 11 (78.7) 26 14 (53.9)问题:1.在本试验前,对该地居民邢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为什么?2.本研究选择试验现场及对象是否合适?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4.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为什么?5.还有哪些重要结果需要分析?6、你认为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单元二预防接种及其效果评价【目的】学习制订预防接种计划和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内容】一、预习内容1.预防接种的概念及种类。

2.计划免疫程序。

二、实习内容(一)制订预防接种计划:1.计划于2002年11月给某村婴、幼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接种(即接种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

该村需要做基础免疫接种的人数如下表,请按表内项目制定接种计划,并计算各种菌(疫)苗的总需要量。

表1 _______乡________村基础免疫接种计划表2002年月日接种接种对象初种接种每人每次复种间复种每人每次总需制品名人数方法初种剂量隔时间人数复种剂量要量麻疹活疫苗出生8~12 26 皮下0.2ml 第二年22 0.2ml 个月初种注射复种一次脊髓灰质炎出生后2个20 口服1粒连服三次每次20 1粒糖丸活疫苗月初服间隔一个月结核活菌苗1岁以下20 皮内0.1ml 7岁、12岁各复50 0.1ml (卡介苗)初种注射种一次(复种前作结核菌素试验)百白破混合出生3个24 皮下0.5ml 连种3次每24 1ml制剂月初种注射次间隔4~6周(1)麻疹活疫苗: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2)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初服需要量=复服需要量=(3)卡介苗: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4)百白破混合制剂: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将计算出的总需要量添入上面计划表内。

一般生物制品的禁忌证率为10%~15%,而菌(疫)苗损耗率也在10%~15%范围,故二者可相互抵消。

因此,计算时按其需要量来制订计划即可。

2.制订所需器材及消耗品计划所需器材及消耗品需用标准:(1)棉花:每10人次用5g。

(2)酒精:每10人次用5ml。

(3)碘酒:每10人次用2ml。

(4)注射器:根据不同菌(疫)苗选用1ml、2ml注射器,每人次1只。

(5)毛巾:每500人次1条。

(6)肥皂:每200人次4块。

按上面计划表内所列出的各种菌(疫)苗初种、复种人数、计算需用的器材、消耗品的数量。

3.接种效率、效果评价(1)接种率:指每100名应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

表示实际接种的频率。

(2)完成率:指每100名可能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

表示接种工作完成情况。

可能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外出人数+有禁忌证人数)(3)禁忌证率:指因患病或某种原因不能接受某种生物制品接种的人数在每100名应接种对象中所占的比率。

(4)麻疹活疫苗保护率:是麻疹活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指标。

问题:(1)设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中(包括初、复种),有3人外出,有2人有禁忌证。

试求接种率、完成率、禁忌证率,并作出评价。

(2)在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1年后进行调查的结果,接受初种的26人中有1人患麻疹,对照组(未接受初种的易感人群)的20人中有12人患麻疹。

试求该麻疹活疫苗的保护率,并作出评价。

(二)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经本人和家长同意,对某校高中一年级446名学生,作为流感疫苗接种对象。

这些对象被分成10个班,每个班又都随机地分成相同数量的两组(按班级名簿顺序逐名交替),一组接种流行感冒疫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种了破伤风类毒素。

这时,设计中使被检查者或担任调查者不知道谁接受了何种疫苗接种。

1968年11月6日和15日进行了两次接种,为测流行性感冒的血清抗体效价,第一次接种前,第二次接种后约一个月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后的1969年2月26日连续三次采了血。

三次都来采血者377名(84.5%)。

根据血清抗体效价的升高判断发病率时,仅对采完血者进行了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采血的血清里出现抗体效价上升四倍以上(根据HI——血凝抑制试验或CF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任何一项)作为感染流行性感冒的血清学诊断标准。

这个研究遇到1969年1月下旬流行性感冒A、B两型的流行(根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仅根据研究人群的血清学诊断来源来观察流行性感冒的感染状况及疫苗血清学效果如下:表2 根据血清学诊断甲、乙型流行性感冒感染情况流行性感冒疫苗组和对照组组别合计感染流行性感冒A B A+B疫苗组199 8 30 3 对照组178 35 38 14 合计377 43 68 17表3 流感疫苗预防接种血清学效果组别合计第二次接种后抗体四倍增高者A B接种组199 168 117对照组178 --试对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