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阳及肺阳虚的概述1
肺阳虚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摘要:肺阳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阳虚的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治疗肺阳虚。
一、肺阳虚的定义及病因肺阳虚是指肺脏阳气不足,不能正常温煦、护卫身体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主要病因包括久病伤阳、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居寒湿之地等。
二、肺阳虚的症状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肺阳虚患者常表现为咳嗽无力,痰液清稀,早晨加重。
(2)气短:活动后明显,休息后缓解。
(3)喘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喘息,尤其在受寒或劳累后。
2. 体质虚弱症状(1)畏寒:怕冷,喜暖,冬季或寒冷环境中症状加重。
(2)乏力:精神萎靡,容易疲劳。
(3)面色苍白:面色无华,缺乏光泽。
3. 免疫系统症状(1)易感冒:肺阳虚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
(2)自汗:出汗量多,不易止汗。
4. 其他症状(1)食欲不振:食欲减退,食量减少。
(2)腰膝酸软:腰膝疼痛,活动受限。
三、肺阳虚的诊断方法1. 历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久病、劳累、饮食不当等病史。
2. 症状观察:根据患者主诉,结合呼吸系统、体质虚弱、免疫系统等症状进行诊断。
3. 体征检查:检查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以判断肺阳虚的程度。
4.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光、肺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四、肺阳虚的治疗方案1. 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具有温肺益气、固表止汗、健脾补肾的中药。
以下为常用中药方剂: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适用于肺卫不固型肺阳虚。
②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衰型肺阳虚。
③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肺阳虚。
(2)针灸治疗:选用肺经、肾经、脾经等穴位进行针灸,以调节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温热:多食用具有温阳补气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红枣、核桃等。
(2)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饮食规律: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
论关于肺阳虚

论关于肺阳虚肺阳虚的概念和特征:肺阳虚是中医学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人体肺经功能失衡,导致肺阳失常而出现的一组病理表现。
肺阳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气虚肺为五脏之一,主司呼吸。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氧气与血液相结合,经由心脏泵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中,为身体提供能量。
肺阳虚导致气虚,就意味着人体内氧气不足,能量供应不足,引起疲乏无力、四肢僵硬等情况。
2. 湿重人体内部有湿润和干燥之分,而肺脏属于干燥之腑。
肺阳虚导致肺失去了干燥之灵性,肺气不纯,失去了正常的肺肃降湿功能,结果导致湿邪困扰、水液代谢失衡。
3. 阴盛肺阳虚导致了阴盛,即肺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能力,人体防御力下降,因此容易造成感冒、咳嗽和哮喘等疾病。
肺阳虚的症状:肺阳虚的症状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气短由于肺失去了正常的肺肃降湿功能,导致阴盛气虚,人体活动时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而且经常会伴随着疲乏无力、四肢僵硬等情况。
2. 咳嗽肺阳虚症状比较轻的时候,表现为经常咳嗽,而且咳嗽在深呼吸和用力后加重,同时还可能伴有口干、喉干、喉咙发痒等症状。
3. 恶寒肺阳虚症状较重时,人体会感到怕冷,因为肺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能力,无法保持体温平衡,所以常常会出现情况。
肺阳虚病人出汗较多,表面透出的汗液常常是粘腻的,这和肺失去了对湿邪的肃降功能有关。
肺阳虚的治疗:肺阳虚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刺疗法和食疗法等。
1. 中药疗法常用的中药治疗肺阳虚的药物有黄芪、人参、枸杞、麻黄等。
这些药材能够调整身体的气血、改善肺脏的功能,起到增强肺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2.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改善肺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一种疗法。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肺经、大肠经、三焦经、膈促等。
3. 食疗法肺阳虚的病人应注意饮食调节。
可以多吃粳米、黄豆、鸭肉、糯米粥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肺阳、益气补血、提高身体免疫力。
肺阳虚:一个不少见却被忽略的存在

肺阳虚:一个不少见却被忽略的存在导读:为什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中较少提到“肺阳虚”?肺阳虚的存在合理吗?对中医理论的完整和临床的治疗是否有好处呢?今日推送柯新桥先生的观点,以供参考,欢迎探讨!肺乃娇脏,不耐寒热,故其发病,易为虚实。
就其虚证言之,气虚、阴虚颇为常见,古今医家从证治到选方用药均有系统阐述。
而临床上是否有肺阳虚证?前人对此虽有所论述,然大多只从临床角度简要涉及,而未见有系统论证者。
综观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则更不见有记载,或偶尔提到,也往往是一笔带过,客观上似乎否定了肺阳虚的存在。
有鉴于此,笔者曾撰写了《肺阳虚证治初探》一文(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11期),对肺阳虚证的有关问题略要进行了讨论。
然拙作发表之后,曾收到中医界同好的多次来函,对文中的一些论点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
为了进一步论证肺阳虚的客观存在,笔者再拟就肺阳的功能、肺阳虚的形成等问题,略要讨论如次。
1肺阳、肺阴、肺气的概念及功能特点中医学认为,肺为五脏之盖,宣降敷布津液,同时其本身还依赖阴津的滋养,故有肺阴之称。
而之所以很少有“肺阳”之说,这除了传统习惯的影响外,更由于肺主一身之气,以气为本,且气属阳,“阳化气”,二者可分不可离,因而即便应当提到肺阳之处,也大多是以肺气取而代之。
一我们知道,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脏腑组织时,认为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密切相关,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就大体部位言之,上部、体表属阳,下部、体内属阴;以脏腑言之,五脏藏精气故属阴,六腑传化物而属阳。
气之与阳,多指功能活动,精血津液属阴,是为物质基础。
五脏分别贮藏并输布精血津液,五脏均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因而具体到每一脏时自然可以划分阴阳,同时其阴精与阳气之间只有时刻保持相对动态平衡,人才健康无恙。
从这个角度讲,肺脏仅言肺阴而不提及肺阳,不仅从理论上讲不通,且有失于脏腑气血阴阳理论的完整性。
二“肺阳”应该是存在的。
肺阳与肺阴,既相互排斥、消长,亦彼此相关,相互依存,如同心脾肝肾诸脏之阴阳“对立互根”的关系一样。
脏腑辩证----被我们曾忽略的“肺阳虚

脏腑辩证----被我们曾忽略的“肺阳虚导读:脏腑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脏辨证中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纲,但就肺而言,历代医家却很少提及阳虚,古今皆以气虚、阴虚居多,而不提肺阳虚。
现代中医教材及有关专著中关于肺阳、肺阳虚的阐述也基本属于空白,有鉴于此,小编觉得必应存心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实际意义。
从阴阳学说及历代文献看肺阳虚问肺阳、肺阳虚真的存在么?答首先,中医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和阳是相互依存,互根互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素问·保命全形论篇》曰:“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类经图翼·阴阳体像论》曰:“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近代医家陈良夫亦言:“阴阳永相抱而不离”。
因此从阴阳理论上,五脏之中,不能只有心阴心阳,肾阴肾阳,脾阴脾阳,肝阴肝阳,有肺阴,而无肺阳。
在病理方面:阴阳不论是偏盛还是偏衰,都有一定的相对性。
五脏中有阴虚就要有阳虚。
因此,肺阳及肺阳虚证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是生理上“阴阳互根”的规律所必然导致的。
其次,通览明清以前之医著,凡谈到人体阳气,皆重在“脾阳”、“肾阳”,问或有涉及“肺阳”者,亦未有明确提出,仅在某些论述中隐含肺阳而已。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五脏已布,疏涤五脏”;《素问·经脉别论篇》亦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其中“五阳”、“五脏阳”当内涵肺阳。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治》中“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头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医宗金鉴》注云:“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阴水上泛而吐涎沫,用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以上说的“肺中冷”、“上焦阳虚”,提法不同,其义则一,都已有肺阳虚之端倪,诲人以义求其名,以方测其证。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肺的基本病机。
在讲具体的病机之前,还是照例先复习一下肺的生理功能。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而主通调水道。
因为肺主气,主宣发,合于皮毛,所以还有把卫气敷布在体表,抵御外邪的作用。
因为肺主治节,与天气相通,所以又最易受到天之六气的影响而生病。
因为肺主气,肺阳的升散作用体现在肺主宣发上,所以肺阳虚也以气虚的表现为主,比较少单独说肺阳虚。
因为肺朝百脉,百脉之血都要朝会于肺,所以肺血虚也极为罕见。
这样的话,肺和前面讲过的心就不一样,它的虚证就不是阴阳气血都有,而是以肺气虚和肺阴虚为主。
或者说,肺的气血阴阳失调以肺气和肺阴异常为主。
肺的虚证主要包括肺气虚和肺阴虚,当肺阳虚甚,寒痰水饮上犯的时候,也会出现肺阳虚。
先来看看肺气虚。
劳则气耗,所以劳伤过度,尤其是劳力过度容易损伤肺气。
肺主宣发肃降,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肺气长时间的不能正常宣发或肃降,也会伤及肺。
比如寒邪客表,腠理闭拒,导致肺气不能宣发。
在一开始可能只是表寒实证,但如果久治不愈,肺气长期处于不能宣发的状态,就会伤及肺气。
而出现肺气虚,表现为气虚表寒的虚实挟杂证。
当然,这种情况更常见的是表现为反复的伤于表寒,郁阻肺气,而不是说一次表寒实证就一直不好,最后伤及肺气。
另一种损伤肺气的常见原因就是久咳不愈。
咳嗽会耗伤肺气,引起肺气不足。
肺气亏虚以后,就不能很好地行使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的功能。
不能主身之气,就表现全身气机不足,乏力少气;不能司呼吸,就表现为呼吸无力,短气,说话声音也比较低,甚至觉得连咳嗽都没有力气;不能主宣发,就表现为腠理疏松,卫外无力,自汗出而易感外邪,通俗地说就是容易感冒;不能主肃降,就表现气机不降,或阻于胸膈,就胸闷不爽,或逆于气道,那就是咳嗽喘息。
如果肺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者是气虚之外,还感受了寒邪,包括外感风寒之邪,内伤寒饮之邪等,结果引起肺阳的相对不足,这就是肺阳虚。
肺气虚、肺阳虚、肺阴虚,肺的辩证治疗

肺气虚、肺阳虚、肺阴虚,肺的辩证治疗肺为华盖,复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虚则宜补也。
肺虚,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
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素问·脏气法时论》)。
一、肺气虚肺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
由于肺主诸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
因而病理上,肺气不足,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是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
治疗方法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
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治疗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
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
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
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二、肺阳虚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弦。
略论肺阳

肺阳的生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来自于父精母血的先天阳气,此阳气与生俱来藏于肾(命门)中,充养于肺阳,使肺阳得以生成。如《景岳全书》在论命门元气在人体的作用时指出:“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因此,来自于父精母血的阳气是否充盈,关系到肺阳的强弱。其次是天地阳气所化生,具体如燥、辛之气、西方之气、秋天之气中属阳的部分,化生了肺阳。其三是其它四脏阳气传来、注入和滋养,生成肺阳。其四是肺阴化生肺阳,阴阳互根,肺阳根于肺阴,肺阴可化生肺阳。上述四个方面是肺阳生成的主要来源,这就决定肺阳主治节、卫外、化生气血和演变宗气等生理学特点;同时,上述四个方面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导致肺阳的生成不足或异常。
3.5 藏魄 魄是一种精神活动,其性属阳。它又是人体固有的本能感觉、定向意识和动作。而日常所谓气魄、魄力,则指人固有的精神风貌、处物能力等,亦多与肺有关。
4. 肺阳虚的病理学特点
4.1 外感内伤殊途同归 经云:“形寒寒饮则伤肺。”“形寒”系概言外感之邪,寒邪外犯,循经内传于肺,轻则肺阳被遏,肺气壅塞不得宣通,重则阳气受损,津液不得布散,聚液生痰。“寒饮”系指久耽寒凉冷饮,土不生金,受寒饮冷,肺中阳气日渐耗伤,肺气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更伤肺阳。
,大概起于肾及脾肺之脏阳衰冷”。对肺阳虚的证治,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清.高学山指出:“医学云喘,在肾为虚,在肺为实,夫所谓实也,非真实也,乃肺之阳虚不化,致水上溢于高源耳。”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则认为肺阳虚可见于肺虚水肿、肺虚腹胀等病,“肺虚身肿……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肺虚腹胀之治,肺阳不足,脉缓濡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唐容川则有“又有温补肺阳之法,用保元汤”。
论关于肺阳虚

论关于肺阳虚前言“肺阳虚”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表明了人体的肺部机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身体症状。
本文将对肺阳虚的定义、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什么是肺阳虚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肺部是人体的“长兄”之一,肺的重要作用就是呼吸。
人体的肺阳虚是指肺系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导致了一系列的症状。
具体的症状是指,肺部所在的气机失衡,阴阳失调,导致的肺失于温阳的状态,从而导致气虚、阳虚等症状。
肺阳虚是中医学中火热相反的一种病症,主要是指人体的阳气较寒,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虚寒、寒性干燥等症状。
肺阳虚的症状1.咳嗽肺阳虚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有痰等症状,整个肺部会非常的虚弱,肺部的防御机制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病毒、细菌等侵入肺部。
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是肺阳虚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肺部的机能出现问题,导致肺部所承担的呼吸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呼吸,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
3.发热由于肺的问题导致人体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通常会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发热症状。
这是人体不正常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
4.疲惫肺阳虚的患者通常会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这是由于肺部问题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使得身体感到疲倦、疲惫。
5.抵抗力下降肺阳虚的患者由于身体的防御机制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患病。
肺阳虚的病因肺阳虚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暑、燥等对人体肺部的侵袭,会导致肺阳虚的出现。
2.情志不畅人体的情绪压力会影响肺部的功能,因此情志不畅也是肺阳虚的病因之一。
3.饮食不规律人体的饮食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体肺部功能的良好与否,饮食不规律,或者吃了过多寒凉之物,也会导致肺阳虚的出现。
4.生活规律不良人体的生活规律不良,比如缺乏睡眠、生活在不良环境下等也是肺阳虚的一个病因。
肺阳虚的治疗方法针对肺阳虚,通常会采取中医学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食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阳及肺阳虚研究概述
摘要:五脏各有阴阳。
综观历代医籍,言心阳、肝阳、脾阳、肾阳者,从理法到证治都极为周详,惟独避肺阳不谈或所谈甚略。
现行中医类教材对此也很少涉及。
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肺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
现从文献调研、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三个方面,对肺阳及肺阳虚研究做简要概述。
1文献整理方面:唐代以前医籍中虽未直言“肺阳”,却寓有其意。
《素问·汤液
醪醴论》云:“帝日: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其“五脏阳”、“五阳”均寓肺阳之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对此“肺中冷”,黄氏、程氏、李氏、刘氏【1-4 J等均认为是肺中阳气虚冷;唐《大明本草》中载有“人参治肺胃阳气不足”,王氏【5 J认为这是最早明确提出肺阳不足的文献,“此实开肺阳不足或肺阳虚之先河”;唐·孙思邈《千金药方·肺虚冷》提出肺阳虚证治,如“治肺痨虚寒⋯⋯半夏汤方”;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认为“肺久病则虚冷”;元人王好古¨6 J指出“人参味即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清·唐容川【7 J《血证论》中云:“失血之人,多是阴虚火旺,⋯⋯亦有一二属肺经虚寒者”。
此“肺经虚寒”乃指肺阳不足之虚寒病机。
又云“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近代张氏¨8 J《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云:“心肺阳旺,则阴分之火自然潜伏⋯⋯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现代蒲氏¨9j 明确提出“肺阳虚易感冒”的论点。
2 理论探索方面:2.1 肺阳的存在是必然的阴阳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在阴阳两方的对立统一,二者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是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对于人体也是如此。
《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更说明了人体阴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的道理。
郑氏_1 0_认为,“五脏皆分阴阳,肺脏也不例外,阳与阴构成了肺脏的统
一
,无阳则肺无以生化,无阴则肺无以润养。
若无肺之阳,则无肺之阴,既承认肺阴的存在,就不能否认肺阳的存在”;蒙氏【11 J则从病理角度论证了肺阳虚的存在,“临床上肺阴虚证甚为多见⋯⋯但病久阴精不足,源泉枯竭,阳气失于濡养,其功能必然因无阴滋助而逐渐衰减,岂不致肺阳亦虚?⋯⋯这就是生理上阴阳互根,病理上阴阳偏胜偏衰,甚致阴阳具衰的必然规律”。
2.2 肺阳以及肺阳虚的概念实质对肺阳的概念和实质,杨氏[12]是持功能论,认为肺阳属于功能活动,肺气是从属于肺阳的;孙氏_1 3_是持物质论,认为气分阴阳,肺阳是肺气的组成部分,是肺气中具有温煦、宣发和兴奋性质的那部分阳气;陈氏等J则主张功能、物质两性说,认为肺阳是指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活动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肺功能方面的反映。
对于肺阳虚,诸学者的认识则比较统一,均认为是肺阳不足,机能衰退及一系列温煦失职的临床表现的概括。
2.3 肺阳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法生理方面,潘氏[15]、刘氏【16]等均认为肺阳具有温煦、卫外和通调水道的作用。
除此之外,朱氏[”J、沈氏[is]还认为肺阳有藏魄功能;病理方面,王氏【J、程氏[20 J等认为肺阳虚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寒侵袭、内
伤冷饮以及它脏阳虚侵及于肺所致,从而出现温煦不足恶风畏寒,或化气无权气短体倦,或津聚为水痰饮咳逆等病理表现。
诊断方面,刘氏l_2 等认为凡见肺系症状并
具阳虚内寒症的即可诊断为肺阳虚证。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室l j则拟定了更为细化的诊断要点,治法方面,以温补为治疗肺阳虚的总则。
在此基础上,朱氏l 3 J总结出六大具体治法,即辛甘温阳法、温补升阳法、酸温甘养法、温阳敛肺固脱法、培土暖金法和温补肺肾法。
3 临床实践方面:临床实践为证实NIgH及其病理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直接依据。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许多常见肺系疾患及其它系统疾患如咳嗽、哮喘、饮证、胸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心病等)等,在其发生、发展、治疗与转归中,肺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咳喘之病,多属肺肾之阳俱虚”;张锡纯日:“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则痰饮生矣”;张氏i24]认为,“肺阳虚,一则呼
吸失主而咳逆气短;一则津液失输而结为痰饮;外则皮毛不固而易感邪气”;樊氏l_2 J 通过对洪广祥用温肺阳法治疗慢眭阻塞眭肺病(简称慢阻肺)的经验总结,认识到肺阳不足,失于布运,以致痰瘀内停是慢阻肺的基本病理;吴氏l_26_认为在冠心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加以注重温通肺阳法的运用,对恢复心功能,降低心肌氧耗,提高心肌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十分有效。
补益肺阳之法在临床上具有止喘、宁咳、平哮、振痿、定悸,宣卫、利窍的功效[27]。
任氏[ ]认为其
在肺一1、5,病的预防与治疗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肺心病的防治关键所在。
3 结语综上所述,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理到病理,肺阳都是切实存在的。
前人对此虽有一定的认识和论述,但所涉颇简,言约不详。
而当今各类医籍文献虽时有论及,在理论与临床上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仍尚有不足。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度上:没有揭示肺阳的实质,概念过于泛化且不统一;肺阳的生理功用以及特点,NIgH的病理表现以及诊断要点等都未形成系统认识;另外由于对肺阳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在理论层面上混淆了肺气代权肺阳二者,当然毋谈能够给予临床实践以更为清晰有效的指导了。
二是广度上:对肺阳认识深度不够,直接影响到对其广度的认识,集中表现于未能深刻发掘肺阳与其它脏腑之问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
因此,揭示肺阳的实质,确立较为科学的肺阳及相关概念,概括总结肺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与其它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使肺阳相关理论更为系统化、规范化就尤为必要,惟有如此才能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更好地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9.
[2]程门雪.金匮篇释[M].jE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1.
[3]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_}二海海科技出版社,1985:79,
[4]刘渡舟.金匮要略诠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70.
f5]王宗殿.简述认识肺阳及肺阳虚的历史过程[J].安徽中医学院学
报,1991,10(4):66—70.
[6]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6.
[7]清·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6.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两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51.
[9]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l6.
[10]郑洁.浅论肺阳及肺阳虚证治[J].江西中医药,1997,28(4):50
—52
[1l 蒙木荣.试谈肺阳虚[J].陕西中医,1985,6(3):103—105.
[12]杨容青.肺阳虚说略[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664—665.
[13]孙广仁肺阳、阳虚饮停与小青龙汤刍议[J].安徽中医临床杂
志,1999,l1(1):5l一52.
[14]陈燕,陈伟.肺阳虚辨治体会[J].山西中医,2004,20(4):64.[15]潘文奎.略论肺阳虚之证治[J].中医函授通讯,1992,4:16—17.
[16]刘光福,赵红.肺阳虚证初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
(4):4—6.
[17]朱丽红,王宗殿.略论肺阳虚肺阳实[J].中医药学刊,2006,24
(7):l 281—1 282.
[18]沈红艺.略论肺阳[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2):3—5.
[19]王德春.也谈肺阳虚[J].陕西中医,1986,7(10):433—434.[20]程畅和,朱向东.论肺阳和肺阳虚证[J].中医药信息,2003,20
(6):5—7.
[21]刘绪银.肺阳虚证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中医,1998,2O(4):252
~253
[22]王鹏,董祥.肺阳虚证诊断标准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6(1):26—28.
[23]朱广仁.论肺阳虚[J].天津中医,1995,12(3):30—32.
[24]张安玲.论五脏阳虚治法之异间[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
(5):21—22.
[25]樊亚巍.洪广祥温肺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J].湖南中
医药导报,1994,1,14—15.
[26]吴纪祖.从肺阳虚论治冠心病临床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9,15(12):25—26.
[27]杨均保,张杰,范仁忠,等.补益肺阳的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学
报,1996,l1(4):43—44.
[28]任中代.试探肺心病与肺阳升降出入病理[J].陕西中医,1997,
18(12):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