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微生物

合集下载

乳品中的微生物

乳品中的微生物

乳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进展史⏹差不多微生物⏹乳中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微生物的发觉及微生物学的进展1.微生物学的启蒙期—形状学期2.微生物的奠基时期—生理学期3.微生物学的分子时代—分子生物学期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形状学期⏹1590年,荷兰人Janssen制作了第一架显微镜;⏹1664年,英国人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观看软木塞切片,发觉细胞,成为细胞学研究的开创者;⏹第一个详细描述生物学形状的是荷兰的一个显微镜业余爱好者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生理学期⏹尽管在十七世纪就通过显微镜发觉了微生物的存在,然而微生物学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进展。

⏹十九世纪两个焦点问题的争辩促使了微生物研究技术的产生。

⏹问题之一:微生物能不能自发产生⏹问题之二:传染病的性质是什么⏹1748年,John Needham提出微生物自生学说,他认为腐败肉汁中的微生物是自发产生的。

当时相当多的人都认同此观点。

⏹法国科学家Louis Pasteur是自生说的最强烈的反对者。

⏹1876年,科赫证实是患病的起因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此微生物进入了分子时代⏹半保留复制⏹冈奇片断⏹乳糖操纵子模型:1960-1961雅各布和莫诺,开创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遗传密码词典:1965年,尼伦博格⏹1952 J.lederberg 提出质粒概念⏹1976年限制性内切酶的发觉⏹1976年以后基因工程菌不同时期观看到酵母细胞结构差不多微生物⏹细菌酵母霉菌细菌⏹细菌类型⏹球菌(Cocci):⏹- spherical shape⏹- 0.4 - 1.5 µ m⏹Examples: staphylococci - form grape-like clusters; streptococci - formbead-like chains⇨单球菌:细胞呈球形,细菌独立存在。

⇨双球菌:细菌细胞分裂沿一平面进行,新形成的两个球形细胞成对排列,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细胞成链状排列,如溶血链球菌、乳链球菌⇨四联球菌:细胞分裂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呈田字形⇨八叠球菌:细胞分裂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裂后每八个细胞特点性地叠在一起。

乳品厂车间微生物控制

乳品厂车间微生物控制

1.5 包材卫生
▪ 接触包材之前,机手、上瓶工等操作人员必 须认真洗手消毒
▪ 对剩余的包材存放时,要用干净的塑料膜封 好,以保证下一次继续使用时无污染。
▪ 定期对包材涂抹,检查微生物状况。
2、操作规范性 2.1 维修中的注意事项
▪ A:在维修中如果使用各类油,如果掉在现场,一 定要用抹布擦拭干净
3、异常情况的有效沟通
▪ A:发现异常情况如何沟通?按照车间内部文 件处理,即《设备故障通知流程》
▪ B:发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按照车间内部文 件处理,即《异常产品﹠情况处置标准操作 规程》
▪ C:针对异常情况应该举一反三,并把异常 情况写在交接班记录上,避免再次发生此类 事情。
三、乳品微生物知识
▪ B:维修人员应按规定对车间的各种设备进行巡检 ,特别是近期维修后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 及时做好相应记录。
2.2 维修结束的现场保持及沟通
▪ C:维修人员对车间设备维修或保养后的结 果,要与车间相应部位的相关人员做好沟通 ,提醒车间应注意此部位,若发生问题可以 及时发现。
2.3 机手的注意事项
名称 酪丁酸梭菌
大肠菌群 化脓棒杆菌
来源
青贮、土壤、粪 便
粪便、盛乳容器 、污水
乳腺内部、苍蝇
生长 耐热
致病性
-+ 无
致腐性 干酪后膨胀
++ - +-
乳腺炎、肠 功能紊乱
乳腺炎
使乳和干酪变 质
可能
乳杆菌
盛乳容器、搅拌 ++ - 无 器、挤乳厅
乳酸乳球菌 盛乳容器、搅拌 ++ - 无 器、挤乳厅
酸牛乳 酸牛乳
2.运输和加工厂储藏中的污染
▪ 要彻底清洗罐车和贮奶罐,防止在罐内壁形成乳膜污 垢而滋生微生物(特别是嗜冷菌),成为污染源。奶仓 的菌种主要还是嗜冷菌,其中绝大多数是假单胞菌 (70.2%),肠细菌是7.7%,革兰氏阳性细菌为6.9%, 还有革兰氏阴性菌、杆状菌等。

乳品微生物指标及检验标准介绍

乳品微生物指标及检验标准介绍

微生物指标监管政策的完善
制定更严格的乳品安全标准
01
针对乳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制定更为严格和具体的标准,确保
乳品安全。
加强监管力度
02
加大对乳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微生物
指标符合标准。
建立追溯体系
03
建立乳品生产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和处
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提高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认知
普及乳品安全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乳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 者的安全意识。
倡导健康消费观念
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优质的乳制品,倡导健康消费 观念。
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建立与消费者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提 升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
THANK YOU
VS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在乳品中主要来自加工设备和环 境,也可通过包装材料污染产品。感染李 斯特菌的病例通常在摄入后1-4周内出现 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等。
志贺氏菌
总结词
志贺氏菌是一种可导致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详细描述
志贺氏菌在乳品中主要通过感染病牛传播, 也可通过加工设备和环境污染产品。感染志 贺氏菌的病例通常在摄入后1-2周内出现症 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乳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提供改进和优化的依据,提高乳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02
乳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指标
大肠菌群
总结词
大肠菌群是肠道细菌的一种,通常作为食品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
详细描述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肠球菌等,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在乳品中,大肠菌群的存在通常与奶牛的健康状况和 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条件有关。

微生物在制造乳制品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制造乳制品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制造乳制品中的应用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微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乳制品的制造中。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乳制品制造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一、发酵剂的应用发酵是乳制品中微生物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乳制品制造中,发酵剂主要是指乳酸菌和酵母。

乳酸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它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味。

酵母则是一种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和二氧化碳的微生物。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能够分解乳糖,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从而使乳制品呈现出丰富的口感和特殊的香味。

二、乳酸菌的应用乳酸菌是一类常见的乳制品中微生物。

它能够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味。

乳酸菌不仅能改善乳制品的风味和质地,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在制造酸奶、酸乳和乳酸饮料等乳制品时,加入适量的乳酸菌能够促进乳糖的发酵,产生更丰富的乳酸,提高乳制品的口感和保质期。

三、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中。

常见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酪酸菌等。

益生菌能够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在乳制品制造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能够改善乳制品的营养结构,提高乳制品的功能性。

四、酵母的应用酵母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的制造中。

酵母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和二氧化碳,使乳制品具有酵母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酵母还能产生丰富的维生素B群和蛋白质,提高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在制造发酵乳、面包和蛋糕等乳制品时,加入适量的酵母能够促进发酵过程,使乳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特性。

五、乳制品工业中的微生物控制在乳制品工业中,微生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过多的微生物污染会导致乳制品变质,降低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乳制品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微生物控制措施,如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杀菌处理,以及定期检测产品的微生物指标,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乳品基础知识 1、2

乳品基础知识 1、2
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介质:水(结晶水,结合水,
自由水也叫游离水) 分散质:乳糖、无机盐类、蛋白
质、脂肪、气体等。
乳的分散体系
真溶液 胶体溶液 悬浊液或乳浊液
乳的分散体系
真溶液:分子量小的溶质,可以形 成真溶液,如:乳糖、矿物质。 溶质颗粒大小在1nm左右。
乳的分散体系
胶体溶液:主要以蛋白质为主,颗粒大小在 5---10nm左右的溶质。在高速离心的作用 下分离。
嗜冷菌
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在4-10℃,培养10--15天所得到的菌 落个数。
杀菌方法
低温长时间杀菌:62--65 ℃、 30分钟。
高温短时杀菌:72--75 ℃15s或 80--85 ℃、10--15s
UHT:130--150 ℃ 、2--4s。
乳品化学基础知识
乳的利用史 乳的化学成分 乳的物理化学特性
目录
一、乳品基础知识 二、微生物、乳品微生物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乳品微生物知识 三、乳品化学基础知识
乳品基础知识

乳是哺乳动物分娩后,由乳腺分 泌,为幼仔提供营养的液体
泌乳期:300天
乳的主要成分
水(87%) 脂肪(3.0—4.0%) 蛋白质(2.5—4.0%) 乳糖(4.7%) 矿物质(0.8%)
按照含磷量的多少,酪蛋白分为以下四种:
α-酪蛋白 β-酪蛋白 γ-酪蛋白 κ-酪蛋白
蛋白质
酪蛋白的凝固
酸凝固 在PH值为4.6以上时,酪蛋白以碱性状态存在,在
正常牛乳中,以酪蛋白酸钙、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当PH值降至5.2时,磷酸钙中的钙分离,当PH值 降至4.6时,酪蛋白酸钙中的钙分离,分离后的酪 蛋白极不稳定,易沉淀析出。 酶凝固 在酶的作用下,酪蛋白形成副酪蛋白,其等电点向碱 性偏移,接近5.2,并形成很多羟基(-OH),与 钙结合,形成钙桥沉积。

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摘要:在室内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微生物可以引起食品变质,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控制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卫生标准、合理的工艺控制、设备及环境管理、员工培训和消毒措施等措施来控制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微生物污染,确保室内乳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一、引言在室内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由于乳制品的高含水量、丰富的营养成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微生物易于在其中生长繁殖。

如果未能控制好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导致食品的变质和质量下降。

乳制品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环境、设备和人员。

二、卫生标准的实施为了控制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首先要对加工场所实施严格的卫生标准。

加工场所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应采用易于清洁和消毒的材料,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同时,应定期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工作台。

保持场所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三、合理的工艺控制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合理的工艺控制也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其次,要正确使用各种辅料和添加剂,以确保其不会成为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来源。

此外,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以杀灭微生物和防止食品变质。

四、设备及环境管理设备的清洁和维护对于控制微生物污染至关重要。

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清洁,清除积存的污物和残留物。

此外,还应确保设备的密封性和防护性,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侵入。

同时,设备周围的环境也需要保持清洁,避免尘土和垃圾的积聚。

五、员工培训员工是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他们的个人卫生对于控制微生物污染尤为重要。

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食品卫生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微生物的危害和预防控制措施。

此外,员工应正确佩戴卫生装备,如工作帽、口罩和手套,以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的污染。

牛奶微生物检测标准我国乳制品的标准

牛奶微生物检测标准我国乳制品的标准

牛奶微生物检测标准我国乳制品的标准
在中国,牛奶微生物检测的标准主要参考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GB 4789.5-2013)以及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限量》(GB 271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GB 4789.5-2013)规定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程序,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限量》(GB 2715-2016)规定了牛奶及乳制品中各种微生物的限量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根据该标准,牛奶及乳制品中的各种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如下:
1. 菌落总数:不超过1×10^5个/ml(牛奶),不超过1×10^6个/g(乳制品);
2.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4. 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5. 霉菌和酵母菌:不超过1×10^3个/ml(牛奶),不超过1×10^4个/g(乳制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基本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内部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产品可能还有其他特定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参考相关地方性和行业性标准。

第十四章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1)_—乳品微生物学

第十四章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1)_—乳品微生物学

LOGO
2、牛乳中微生物种类及特点 细菌
致病菌 腐败菌 益生菌
LOGO
致病菌(病原菌)
一般不改变乳与乳制品的性质,但可通过乳传播流行病,对 人、畜的健康有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溶血性链球菌、沙门 氏菌、结核杆菌等。不允许在乳品中检出。 产生毒素: 外毒素:细菌细胞内释放出的一种毒性蛋白,通常由革兰氏 阳性菌产生。 内毒素:是由于细胞自溶或其他原因破坏细胞,而从细胞壁 上释放的毒性脂多糖,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主要来源: 来自人体: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 、霍乱弧菌、白喉棒杆菌、猩红热链球菌 来自牛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 来自人畜: 结核分枝杆菌、流产布鲁氏菌、炭疽杆菌
LOGO
一、鲜乳中的微生物及其腐败变质
乳中微生物:牛乳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为细 菌 鲜乳中的微生物来源:乳牛的乳房、挤乳过 程所接触 、环境及牛体本身的污染、贮运过 程中的污染 鲜乳中微生物的变化途径:抑制期、乳酸链 球菌期、乳酸杆菌期、真菌期、胨化细菌期 。
LOGO
1、鲜乳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
LOGO
第二节
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LOGO
牛乳是母牛分娩后,为给犊牛提供生长所需 营养,而从其乳腺分泌出来的物质,它含有 幼小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哺乳动物 降生后最易消化吸收的完全食物。牛乳的成 分主要包括:水、脂肪、蛋白质、乳糖及灰 分等。
LOGO
正常的牛乳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受乳牛的 品种、个体差异、泌乳期、年龄、饲料、季节、气温、挤奶 状况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 脂肪,其次是蛋白质,乳糖和灰分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LOGO
噬菌体
在酸乳和干酪制造过程中,噬菌体污染是后,会导 致产酸速率严重下降,从而影响产品的得率和品质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3-4.乳霉菌属
37
3.噬菌体
38
3-1.噬菌体结构
39
3-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40
3-3.噬菌体失活与发酵
41
4.灭菌的意义
42
25
2-5-1.腐败菌1
26
2-5-2.腐败菌2
27
3.真菌
28
3-1.酵 母 菌1
29
3-1-1.酵母菌230来自 3-1-2.酵母菌的生长条件1
31
3-1-3.酵母菌的生长条件2
32
3-2.霉 菌
33
3-2-1.霉菌的生长条件1
34
3-2-2.霉菌的生长条件2
35
3-3.青霉菌属
乳品微生物
1
0.分类--原生生物
2
1.细菌概念
3
1-1.细菌形态分类
4
1-2.细胞结构
5
1-3.芽孢的几种形式
6
1-4.关于芽孢
7
1-5-1.细菌的生长条件-营养
8
1-5-2.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1
9
1-5-3.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2
10
1-5-4.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3
11
1-5-5.细菌的生长条件-水分
22
2-2.大肠菌
23
2-3.丁 酸 菌
• 丁酸菌最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植物,粪便等 处均可发现,同时也很
容易进入牛乳中。被土壤污染的、贮存不当的青贮饲料 和粗饲料可能含有大
量的丁酸菌芽胞,结果使牛乳受到这些细菌的严重污染。 丁酸菌是一种能形成芽胞的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24
2-4.丙酸菌
12
1-5-6.细菌的生长条件-氧气
13
1-5-7.细菌的生长条件-光照
14
1-5-8.细菌的生长条件-渗透压
15
1-5-9.细菌的生长条件-PH
16
1-6.细菌的繁殖
17
1-6-1.细菌的繁殖公式
18
1-7.细菌的计数
19
2.牛乳中的主要细菌
20
2-1.乳酸菌
21
2-1-1.乳品中主要乳酸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