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VIP专享】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VIP专享】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3、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字。

仁的意义“仁者爱人”,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正名和统治者立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尊为“亚圣”。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主张性恶,为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主张强化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王充的《论衡》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否认天有意志。

3.老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人。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1)中国文化是由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的一种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汉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2)中国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①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②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可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③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可分为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④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可分为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⑤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⑦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可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3)中国文化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生生不息、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答: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1)世界人民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自觉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吸取精华,抵制糟粕。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要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熏陶人格,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xx
1、“儒学”:
第一学说,,创始人孔子,“儒”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最大的思想流派(最早指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2、xx: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鲁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

主张“仁”,“仁者爱人”,人本主义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xx: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儒家学说亦称“孔孟之道”,
思想核心:
“性善”和“良知”,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进一步发展“人本思想”,提出“”仁政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xx:
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李斯为其弟子)
主张“性恶”,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一是“修身”,二是“师法”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
xx,字仲任,无神论者,著《论衡》
二、xx(第二大学说)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著《道德经》,“道家”
其思想:
“无为”“xx”“守弱”
具有自然主义色彩,批判儒家,“入世之学”VS“出世之学”
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朴素辩证法
(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示世界的本源)
2、xx:
名周,宋国人,著《庄子》,提出内心修养途径,“心斋”“坐忘”
思想核心:
自然无为。

《逍遥游》《齐物论》超然物外。

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
1、墨子:
名xx,xx人,代表作《墨子》,
思想:
“兼爱”“非攻”“xx”
2、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三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几何学:点、线、面、圆的关系
力学:
杠杆原理
四、法家学说(战国)
1、代表人物:
xx(xx的学生),著有《xxxx》
2、申不害:
“术”术:
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xx:
“法”“循名责实xx(集大成)法:
君主的法令
慎到:
“势”信赏必罚”势:
统治者的权势地位
斥责儒家“以文乱法”,斥责墨家“以武犯禁”
五、汉代经学(由xx独尊儒术而兴起)
1、经学:
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内容极广。

2、“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3、经学研究古文学派—周公—(东汉)马融、许慎
今文学派—董仲舒郑玄—“郑学”—北朝(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认为孔子删订六经)王隶—“王学”—南朝南北观点合二为一(南朝宗王,北朝宗郑)
六、xx玄学
1、玄学:
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
2、(三国)何晏、王弼—(魏晋)嵇康、阮籍—自然主义—(东晋)佛、道流行、玄学衰微“贵无”裴頠、郭象—“贵有”
3、玄学实际内涵:
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
七、宋朝理学
1、理学:
宋朝时代的儒家学说,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
形成所受影响
(1)儒学内在的变化(“原道”)
(2)佛教思想的流行(心性说)
2、(北宋)xx—张载—“关学”
开先河(用“气”解释事物,经世致用)
胡瑗—周敦颐—“濂学”—程颢、程颐—“洛学”
(《太极图说》)(“理”即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南宋)朱熹,集理学的大成—“闵学”—一脉相承,“程朱理学”
最高峰(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
陆九渊,继承了二程的“心”,人心即是真理(吾心即宇宙)
(明)xx—“xx学派”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知行合一”(良知)
李贽,号卓吾,提倡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反映资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
3、北宋“理学四大家”:
周敦颐、张载、xx、程颐
宋代四学:
濂、xx、关、闽
八、清代朴学
1、朴学:
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考据学”,乾嘉最辉煌—“乾嘉学派”
2、(明末清初)xx:
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
经世致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xx:
精于史学研究,具有民主思想,
《民儒学案》:
第一部研究了xx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xx:
《船山遗书》,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高峰颜元:
“四存之学”:
《存学》《存治》《存性》《存人》
(xx以后)xx:
人物—xx、xx、xx
特点—稽考汉代学者的经书旧注
皖派:
人物—xx、xx、xx、xx
特点—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核勘和训诂
xx派:
人物—xx、xx
特点—注重史学研究
(晚清)重今文经,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人物—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